今天摘抄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大约有5篇左右,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家乡的风俗——腊八节
镇海区庄市学校六(2)班 田若晨
我的家乡是安徽宿州,在宿州过年可有趣了,因为宿州有一些独特的风俗,是什么风俗呢?没错,就是腊八节。
腊八节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在古代,“腊”与“蜡”二字基本通用,都是指在冬季祭神祭祖。因为这种祭祀在十二月举行,所以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自南北朝开始,改十二月初八为“腊日”,又称“腊八节”。在我的家乡,腊八节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宿州的腊八节有两个风俗:一是要祭神祭祖,其中神灵有先啬神、司啬神、农神等八个神灵,庄严肃穆;二是要腊鼓驱疫,又叫“驱傩”,即驱逐疫鬼,俗话说:“腊鼓鸣,春草生。”可惜的是,这些风俗基本已经不存在了,腊八节最久远、影响最大的习俗到现在就只剩下喝腊八粥了。腊八粥通常是用糯米、赤豆、红枣、桂圆和莲子等十几味食材熬制而成。腊八粥的制作比较讲究,奶奶告诉我,做腊八粥的食材不能用深色的杂豆,要选淡色的糯米,这样熬出来的粥雪白透明,质地精细。奶奶会把粥放在盖碗或粥盒里,用果脯、桃仁、松子以作装饰,然后和姑姑一起摆盘,摆出来的装饰像一朵肆意绽放的花儿,让人看着就特别有食欲呢!
我翻阅了资料得知,古人常用腊八粥施善、济贫。起初,施粥主要在寺庙里举行。寺僧为了答谢信徒,救济百姓,常会在腊八节当天煮粥施舍。后来民间纷纷效仿,亲友之间互相赠送腊八粥,大家都把送腊八粥当成一件表达友情、关爱的盛事看待。我记得每年到了腊八这一天,我们的家乡就会举办腊八粥的庆祝典礼,家家户户都会撑起一口大锅,熬煮腊八粥。我们这些馋嘴的小孩子就会拿着碗,挨家挨户去品尝。好客的宿州人会舀上浓浓的一勺,热气腾腾,那香味飘洒,整个小山村都浸润在腊八的氛围中,别提有多热闹啦!
奶奶告诉我,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继承着我们中国人美好的愿望,代表了中国的文化,让我们继续把这些美好的民俗习惯传承下去吧!
庙会
镇海区实验小学603班 陈翰睿
我的老家是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每每到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村中便会十分热闹——因为有家乡的庙会。
盼着,盼着,庙会终于到了。太阳还未从被窝中探出脑袋,村中就欢快了起来。东家的孩子正跑去玩耍,西家的娃子也拿着钱到街上买吃食,小贩们的货摊一个连着一个,挨挨挤挤地摆在路旁,人们正在街上忙着挂大红灯笼。
太阳刚一迈出家门,村中立马响起阵阵热闹的鞭炮声。顿时,原来宁静的村庄苏醒了过来,迫不及待的人们宛如一匹匹野马,冲出了家门。孩子在大街上兴奋地奔跑着,空旷的大街瞬间便被人们挤满,连只蚂蚁都爬不过去。店铺的生意格外热闹,一个个精致的手饰,一件件精美的服装被人们抢购着,不一会儿货便少了一大半。
8点左右,庙会更热闹了。一缕缕晨光宛如把把利剑刺破晨雾,如同人们的心情般期待中透着急迫,兴奋中透着愉悦。看不到场面的小孩子有的站在大石头上眺望,有的骑在大人的肩膀上观望,有的一个劲蹦着跳着看。寺院中的僧人念诵着佛经,阵阵庄严、肃穆的声音如同道道波纹传满整个村庄。干部们穿着古代官员的衣服,对着祭坛内鞠着躬。台下的人们面目也变得庄重起来,孩子们也不再吵闹,全村再度变得安静。
中午时分,全村人聚集在一起吃午饭,无数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一道道诱人的饭菜被端上饭桌,令人迷醉。
之后的几天,孩子们买各种各样的花炮玩耍,每天都会有艺人们表演着京剧,一连持续到7月份,庙会才逐渐进入尾声,热闹的气氛也渐渐消退。
啊!家乡的庙会朴素中带着华丽,繁忙中透着愉快,多么有趣的风俗呀!
打年糕
冬日的夜晚,清冷寂寥,在宁波慈城的老宅里却人影攒动,灯火通明,一阵阵年糕的香气悠悠地飘然而出。宁波素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谚,到了冬天就有了打年糕的风俗。
打年糕的夜晚,街坊邻居们都会聚在一起,大人们在屋子里聊天、打牌,谈着自己今年的收获,小孩们玩着游戏,追逐着打闹着,就连门口的小狗也跟着这里跑跑,那里藏藏,别提多欢乐了!
院子里的柴火燃烧着,“噼里啪啦”地响,上面支棱起的大铁锅上的蒸笼里早已放上满满的糯米,冒着缕缕青烟,和着“滋滋”的响声。不一会儿,米蒸好了,隔壁的小爷爷赶忙把蒸笼从柴火上移开,当他掀开锅盖时,蒸汽和大米的香味一股脑儿地全部涌了出来,瞬时烟雾缭绕,宛如瑶琳仙境;香气扑鼻,好似蟠桃盛会。
小爷爷把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中,小陆叔叔则拿出木锤开始捶打,爸爸挽起袖子在一旁帮忙添米,“咣”“咣”……随着一声声的捶打声,石臼中的糯米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从稀松到紧实。
过了一会儿,小陆叔叔捶累了,到一边去歇息,我的小舅便自告奋勇地去捶打,只见他拿起木锤向石臼里的糯米用力砸去,但是由于他捶打得太快,没几下就累得气喘吁吁,败下阵来……
终于糯米被捶成了年糕团,奶奶用菜刀把年糕团切成了年糕条。剩下的年糕放在盆中,我们纷涌而上,拌上黄豆粉和白糖捏成团。这年糕团洁白如雪,柔软如棉,一口咬下去,甜而不腻,爽滑可口,极其美味。
最后,大伙把做完的年糕都打包起来。“你打包这么多?”“对呀!儿子出门在外,他想吃家乡的年糕,我这就给他快递过去!”“女儿下星期就要出国了,我给她带点去。”
年糕,家乡的味道,团圆的味道。我嚼着糯糯的年糕团,想着家乡暖暖的温情。
轧太平
镇海蛟川双语小学六(4)班 褚乐言
“轧太平”这个词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这大概是每个海宁人刻在骨子里的一个词。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海宁的袁花镇有“轧太平”的习俗。小时候素不知为什么有这样一个节日,只知道每到这天,大街小巷一片热闹。
我从小跟着外婆在袁花镇长大的,对此已十分熟悉。到了这天,外婆总会早早地叫我起来,我便手忙脚乱地把衣服胡乱套上,急着要去庙会,外婆却不急不慢地梳妆打扮。我很疑惑,她梳着头发对我说:“今天是潮神的生日,讨个喜头,让潮神高兴高兴,明年的收成说不定就好喽!”小时候的我却懵懵懂懂的。
我本以为起得早些,人肯定不多,但人们的热情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人群熙熙攘攘的,一大片黑压压的头,我总是凭着身体的优势灵活地穿梭着。这里的商贩不是一个一个的,而是一堆一堆的!叫人眼花缭乱,花花绿绿的食物玩具,让我把父母的嘱咐全抛在了脑后,欣喜地看着这些小东西,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庙会上的花样层出不穷,让视觉、听觉和嗅觉全部满足。吸引我的远不止如此,那摊面上的小玩具是我的最爱,平日里眼馋,今天是潮神生日,外婆是绝不会拒绝的。我总会挑挑拣拣,那个也想要买这个也想要,又不好意思要求外婆买,最后总是扭扭捏捏地拿起几个给外婆,欣喜若狂地抱着走。
外婆总是等我都买尽兴了,再牵着我的手去庙里边上香供烛。我素来不怎么喜欢这么严肃的环境,趁着外婆不注意玩会儿玩具。有次,那玩具竟还发出了声,惹得周围人都往我这看,外婆极其严肃地白了我一眼,嘴里喃喃着,大意是给潮神道歉惊扰到了他。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潮神怎么可能真实存在呢?
长大了,知道的便多了,潮神是老百姓的一种希望寄托,庆祝潮神的生日,是带着十足的尊敬在里边。虽然对于年幼的我只是玩的快乐罢了。
蒸花馍
镇海区澥浦中心学校六(5)班 熊俊涵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山西忻州,忻州有很多有趣、好玩的风俗习惯。
过春节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蒸花馍。精致美观的花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过年,当地的孩子过十二岁生日,结婚办喜事都要蒸花馍,图个吉利。花馍能够捏成各种形状的,十二生肖、各种花鸟等,应有尽有,连工艺复杂的龙凤都能捏出来。一个花馍,简直算得上是一件艺术品。
我过十二岁生日时,奶奶说要送给我一份厚礼。我十分好奇,所以跟着来到厨房。到底要做什么呢?在我一再追问下,奶奶最终说出了这份厚礼——花馍。奶奶在案板上撒了些面粉,拿出发好的面,就在案板上使劲揉搓,不一会儿就揉出了一个大面团。“面团不能太硬,否则蒸出的馒头容易裂开,也不能太软,否则成不了形。”我似懂非懂地在旁边点了点头。揉了好长时间,奶奶将大面团切成几小块,又娴熟地揉搓起来。我询问奶奶要做什么样子的,奶奶想了会儿,说:“做十二生肖!”她拽了一点面在案板上搓,越搓越细,最终在较粗的那一端用剪刀剪开一个小口,在两侧粘上黑豆,一条小蛇便做了出来,栩栩如生。之后,奶奶又揪了稍大一点的面团,捏出上下大小一致的形状,轻轻拉出耳朵,用剪刀在靠上的面部中间剪了一下,在中间的身子部分剪出手脚,再用红豆做眼睛,兔子也做好了。奶奶用蛇缠住兔子,名为“蛇盘兔”,祝我节节高升,我高兴地拍起掌来!
后来,我还听奶奶说,“鱼”指五谷丰登,“龙”指时运亨通,“莲”指喜气迎门……“花馍”,这种民间艺术寄托了人们的美好追求,我们不该让它失传,应当永久保留下来。因为那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东西,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学习、研究,把它发扬光大!
今天上面这些是摘抄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精选5篇,方便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