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摘抄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要和自己和解议论文作文大概有4篇左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接纳方可改变
面对“接受你自己”、“要和你自己和解”与“不和解才有意思”、“要跟自己过不去,抬杠,找自己的茬”这两种看似相悖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两者都从某个角度出发,固然有其意义,但并不全面。
接受自己并非是全然地丧失追求,不思进取,而是爱自己的一种方式,宽恕自己的不足,接纳现实。“找自己的茬”并非是一味否定自己,为求成事丢弃满足感,而是在不断地追问与自省中让自身臻于完善。从这一角度而言,二者并不矛盾。他们都是有价值和意义感的人生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时间长河中熠熠生辉。
古希腊有“与自己对话”,东方有“吾日三省吾身”,可见“跟自己过不去”实则是对自身的提问,是一遍遍地反思,我们是否做了自己想做的?是否在社会之风气、时代之潮流中迷失了方向?是否怯弱?是否活出了真我?……在每一个社会中,在每一个时代里,我们都需要具有“跟自己过不去”的能力,需要不断聆听内心的声音。我们永远生活在风中,也总会经历汹涌的浪潮,绝无可能不被影响。若放任自我,我们便是风中的落叶,海上的小舟;若具有反思,自省的能力,我们便是风中飞舞的蝴蝶,海上搏击巨浪的鲨鱼。此刻的“找茬”,于是不再局限于成事的目的,我们不再因“能力不足”而跟自己过不去,我们是为了没有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没有选择自己想选择的而调适自我,呵护自我,提升自我。生命的意义感与价值感也因此具有实现的可能。
而与之相反,对于“能力不足”而深陷痛苦,自卑,不满之泥沼的情况,我们正是缺少了“和自己和解”的能力。我们赞颂接纳现实的人,苏轼屡次遭贬,却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却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以自适,我们为此而动容。而“自己”又何尝不是与“现实”一样呢?我们因现实的苦难与不理想而悲观,我们也应自身的缺陷与不完美而痛苦,两种情感本质上是相通的。可是无人能成为“完人”,理想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或许存在差距,只有“接受自己”,当我们看到一杯半满的水,才会清楚它有“半杯满”的真实,而非它已“空了一半”。我们当然可以渴望自己达到“全满”,但我们永远要接受自己现有的“满度”,以今观今,而非以理想观今。
况乎只有接纳了才能做出改变。只有客观认识到自己不足才会不自怨自艾或者急功近利,才会踏踏实实改善自身,为每一点进步而欣喜。永远自足,让生命得以圆融而完满。
善待,也鞭笞自己
人生活的首要意义,是找到并实现自我。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存在的“确证”便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找寻真我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陷入大大小小的自我矛盾中,是要与现在的自我和解安于现状?还是和自己过不去,非得改变些什么?我们几乎从未停止过这样的选择题。
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事态度,都是前进路上的必需,绝不是哪一种用到底就可以实现人生的终极目标,我们要善待自己,也要鞭笞自己。
“接受你自己”“要和你自己和解”这样的话常被人挂在嘴边,这确实是一种人生哲学。接受自己是认清自己的重要前提,而只有认清了自己,才能明确地找到改进和实现自己的方向。如果一个人拒绝接受真实的自我,那他难免落入妄自尊大抑或是妄自菲薄的陷坑,再也找不到正确的前进方向。“与自己和解”则是一种坦诚,一种愿意兼顾体恤自我的态度。否则,疲惫不堪的精神,也很难再有所奋进。
那为什么又要和自己过不去,要“抬杠”“找自己的茬”呢?这是更具有激情的鞭笞式哲学,拒绝苟且,努力寻求自我不足,拼命挑自己的毛病以求取进步:不少著名的先贤,便是在不知多少省吾身后成长起来的。这样的对待自我的方式,确实更能刺激自己的进步。
然而,任何一条路死抱着都无好处。有些人便是在不断的一味和解中丢失了进取的锐气,坠入了消磨意志的舒适圈,活得浑浑噩噩起来。而另一些人,不接受自己,不和解,将精神劳累得困倦不堪,看看自己挑出的茬,最后落入自怨自艾的死循环。一味的善待或是鞭笞,最终都会伤损我们的心志。所以,我们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化它们各自的效用。既要善待,也不能不鞭笞自己。
认清自我,接受现有的自我后,我们应当去直面自己的缺陷,和自己过不去,是正视不足的勇气,也是锐意进取的决心。我们也需要适时与自己和解,坦然接受自己的一些经过努力也难以扭转的缺憾。当然,这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我们要用其他方式的努力来避免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在不断的认清自我、纠正自我的过程下,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不断进步,去接近那个实现自我价值的终极目标。
我们是并非圣贤的普通人,小小的怠惰,其实无可厚非。毕竟,闻过则喜,不断奋进的境界,又有几人能真正达到呢?我们的首要,是将认清自我这一基础做好,善待,也鞭笞自己,去取得力所能及的一切进步,去自我实现。
吾辈本蓬蒿,但使愿无违
读五柳先生的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痛苦挣扎中完成了自我生命升华的勇士。有趣的是,没有一道清晰的界线,能将他归隐前与归隐后的作品分割而开,而正是这样的反复,“金刚怒目”和“冲淡平和”才得以在一个人身上融合。这也正提示我们,“和自己和解”与“和自己过不去”不是非此即彼的生活状态,而是不断找寻自我的过程。
“和自己和解”决不意味着“佛系”地对自己的局限熟视无睹,四体不勤地空度时光,而“和自己过不去”不意味着自我抛弃,更不意味着我们应当迁怒于外。生而为人,我们真正要解决的不是“是否要完善自我”,而是如何在挣扎中成为更好的人。
少年很难和自己和解,年轻的我们总希望自己兼具老练与锋芒,从而救人世于水火。柴静在进入新闻业之初,所持的就是年轻人的热血,总想着站在撞高墙的鸡蛋一边,直到在“非典”,在一次又一次采访受征农户的过程中,她意识到自己充沛的情感和新闻应承担的实录之责是冲突的。所幸柴记者最终接受了自己是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这一事实,我们才得以窥得雾霾之下的人心之明。与自己和解,使柴静得以保留自己做新闻的特色,而这也正是接受自我的真正含义。
而“和自己过不去”,我们往往希望通过一次次心灵的拷问,纠正偏离真我的行为。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要将自己的懒怠扯出来,不管它疼得怎样尖叫”。陶渊明所不断提及的“无违”正是如此,“和自已过不去”的种种反复,正是找寻提纯心中真正不可以贫贱移之的志向的必需过程。
和自己和解,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再以“和自己过不去”的斗志,实现由平凡走向不平庸,是每个有志者的必由之路。王守仁正是在“格竹”这样被旁人视为“抬杠”的行为中,体会到了凡人的可贵正在于以蓬蒿之身追求心之“无违”。大道在心,不在外物,此所以为天下学者所共勉。
吾辈本蓬蒿,但使愿无违。人类的群星正是在一次次接受自己的乏味,并向着闪光的方向磨砺自己,最终才能够汇集足以照耀黑夜,指引所向的光芒。所贵者志而已,“接受”与否,只是形式与途径罢了。
莫放修芦碍月生
加缪曾说过:“比医治好伤痛更重要的是带着伤痛生活”。个人的不足也是一样,因而,我认为比起一直跟自己抬杠,我们更应该与自己和解。
与自己不和解本身是克服了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也是人类提升以及追求自我的主动性的手段,这本身固然无可厚非。
然而,将这一手段作为人生的常态,甚至供奉为信条,对个人、对社会都会造成极大的恶性效应。
熊培云先生曾对自己说过:“要么成为熊培云,要么一无所成。”从外在来看,与自己不和解即是用外在世界的标准与规定来框架化了自己的生活,个体的多样性在“完美”这个不可能达到的标杆下被扼杀殆尽。“成功学”泛滥的市场经济下,我们拿着一把写着“豪车、别墅、过百万”的标尺比照着自己的不足,似乎有多出一毫米或少了一毫米都会被敲上“不成功罪”的标签,却忘记了成功对每一个人来说,其意义本就不同。
而除了“流水线”,过分与自己不和解,对内在的我们而言,更是一场浩劫。它催生的是对自己人生的极端不认可与不满足,这不仅会导致社会浮躁之气蔓延,每个人都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小兔子一般,时刻焦急地看着手表,却根本不知自己奋斗的终极目标,更会导致个体灵魂与身体的节奏错乱,外化至社会就是其中传播的戾气和秩序失调。互联网上横行霸道的键盘侠便是典型,与自己极端不和解的个体的怨气造就了一片乌烟瘴气。
因此,我们更应注重与自己和解,如《玫瑰人生》中,那个德军入侵仍手捧玫瑰的波希亚,接受自己的命运并以乐观积极来面对;如遭学生批评、国民党指责仍不为所动,坚持自我的胡适先生,又如圣埃克苏佩里笔下最终接受自己并找到自己真正所爱的小王子,我们的不同,我们的不足,我们的不被理解都该被承认为自身的一部分,是组成我们的一块,锈迹斑斑却确实发挥作用的零部件。
只有当彻彻底底的理解并接受了自己的一切,与自己达成和解,才能在人生旅程中轻装上阵,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用改善自我,而是在发展的每一步中,都能骄傲的展现每一个我。
莫放修芦碍月生,不要让对自我的过分要求阻碍了人生不一样的光芒。不如与自己和解,拨开芦草,举起酒杯,对月高歌,唱出自己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