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素材 > 朱熹的简介(优秀8篇)

朱熹的简介(优秀8篇)

时间:2023-09-28 15:40:09

  第一篇:朱熹的简介

  本名:朱熹

  别称:朱子、文公、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

  字号: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

  所处时代:宋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出生时间:1130年9月15日

  去世时间:1200年4月23日

  主要作品:《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晦庵词》等

  主要成就:儒学集大成者,宋代理学家

  学派:儒家理学之考亭学派

  谥号:文

  封爵:徽国公

  归葬地:建阳黄坑(今属福建南平市)

  籍贯:婺源(旧属徽州,今属江西上饶)

  晚年居住地:建阳考亭(今属福建南平市)

  第二篇:朱熹的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砖,号晦庵。南宋人。宋代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诗人、哲学家。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婺源县),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坪)龙溪县。

  主要著作有《伊洛渊源录》、《四书章句集注》、《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楚辞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及后人编纂的《朱子语类》、《朱文公集》等。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仅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所以,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

  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杯具的结局。

  第三篇:朱熹的简介

  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幼年,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4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

  8岁时他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绍兴十七年(1147年),18岁的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十分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19岁的朱熹考中进士,开始仕途生涯。

  绍兴二十年(1150年),20岁的朱熹,在中进士不久回故乡扫墓,表达对家乡的怀念。

  30岁,朱熹拜著名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为师,从此,朱熹潜心道学,开始建立自我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金兵南进,高宗准备出海南逃被劝阻。不久宋军击溃金兵,朱熹听闻写诗庆贺并致信军事大臣,指出必须乘胜出击,进击中原。

  不久孝宗继位,起用抗战派张浚,平反了岳飞冤案,贬退了秦桧党人。朱熹上奏孝宗,提了三项提议:(一)讲求格物致知之学;(二)罢黜和议;(三)任用贤能。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

  朱熹赶至杭州时,值宋军失利,朝廷议和,朱熹强烈反对,在孝宗接见时连上几道奏章,孝宗有感朱熹忠心,命其为开学博士侍次。

  朱熹面见张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体想法。但不久张浚罢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专程赶至豫章(今南昌)哭灵,痛惜抗金受挫。此时朝廷内主和派势力猖獗,金兵渡过淮水。朱熹对此忧心如焚,但难有所为。

  1164年隆兴和议,宋金结为侄叔,关系暂时缓和,朱熹便一头钻进理学中去了。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编写了很多的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这一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

  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春,朱熹四十七岁,再次回故乡扫墓并讲学,并写诗寄托乡思。

  淳熙三年(1176年),47岁的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我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到达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一样。所以,二人辩论争持,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我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书院之后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1181年8月浙东饥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荐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途经杭州,入对七札,陈述时弊。到职后,微服下访,调查时弊和贪官污吏的劣迹,弹劾了一批贪官以及大户豪右。他不徇私情,牵连攻击了王淮等人。于是,王淮指使人上书抨击理学,斥其为“伪学”,朱熹被解职回乡。

  1181年,51岁朱熹解职回乡后,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学习儒家经典。此时,他编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统称“四书”,成为科举教科书。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管理赣州(今赣县)、江州(今九江)一带地方的司法、刑狱、监察、农事等方面的事务。不久王淮罢去,理学一时得势,朱熹更是仕途顺利。

  几年后受宰相赵汝愚推荐,当上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即皇帝的顾问和教师。刚即位不久的宁宗全面肯定了理学,称朱为“儒宗”,这反映了苟安江南的南宋企图以理学加强内部团结的期望。朱熹为宁宗进讲《大学》,每逢双日早晚进讲,但他借此机会对朝政多有批评,最终使宁宗不满,加以干预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

  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时值土地兼并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朱熹提出“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纳税。遭到官僚地主的强烈反对。“经界”最终未能推行,朱熹愤而辞职抗议。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书院在南宋发展盛行,几乎代替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

  庆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赵汝愚受韩胄排挤被罢相位,韩势盛极一时。韩因朱熹曾参与赵汝愚攻击自我的活动,于是发动了一场抨击“理学”的运动。

  庆元二年(1196年)叶翥上书,要求把道学家的书“除毁”,科举取士,凡涉程朱义理不取。监察御史沈继祖指控朱熹十罪,请斩。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时理学威风扫地,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宁宗一改旧态,下诏命凡荐举为官,一律不取“伪学”之士。

  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最终在家里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他矢志于树立自我的理学,然而生前终未如愿。

  第四篇:朱熹的简介

  朱熹生于113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朱熹是宋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诗人,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人尊称他为“朱子”。朱熹的思想是理学思想,与二程(程颢、程颐)合称为“程朱学派”。

  成就:

  朱熹建立了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理学”又称为“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朱熹的理学思想被尊奉为官学。

  朱熹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并建立了更系统的格物穷理说。他经过对“格物致知”的阐释,表述了自我的认识论思想。

  第五篇:朱熹的简介

  朱熹(一一三○——一二○○)

  宋徽州婺源人,徙居建阳考亭。字元晦,一字仲庵。号晦庵、晦翁、遯翁、沧州病叟。高宗绍兴十八年进士,授泉州同安县主簿。孝宗淳熙间,历任知江西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等。光宗时,历任知漳州、秘阁修撰、知潭州等。宁宗初,擢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庆元二年,落职罢祠,六年病死。嘉定元年谥文。受业於李侗,得程颢、程颐之传,兼采周敦颐、张载等人学说,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主持白鹿洞、岳麓书院,讲学五十余年,弟子众多。其学派被称为闽学,或考亭学派、程朱学派。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资治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以及由门人编纂的《朱子语类》、《朱文公文献集》等。《宋史》卷四二九有传。本书所收榜文选自《朱子文集大全类编·政绩》,系朱熹在江西南康州、福建漳州、湖南潭州任上发布。

  第六篇:朱熹的简介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我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

  第七篇:朱熹的简介

  朱熹,中国古代先哲,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亦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及天然双重遗产源于朱子,朱子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第八篇:朱熹的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