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摘抄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小实验作文800字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近的科学网课中,老师给我们上的内容是“时间的测量”一单元。为了更好地使我领悟到其中的知识,妈妈给我买了一套爱牛科学实验用具。
今天,科学老师给我们上新的内容:摆的研究。所谓的摆就是一个被绳子栓住的螺帽。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主要做三个对比实验。于是,我和妈妈利用材料进行小实验的探索。
实验一
摆锤的重量与摆动快慢有关吗?实验前我们先猜测了实验结果,我觉得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无关。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实验开始,我和妈妈把事先准备好的摆绑在一根塑料棒上,然后,两人分工合作,妈妈负责数数,我负责计时。妈妈一只手把塑料棒摁在桌子边缘,一只手捏住摆锤,在搜索的一瞬间喊下开始。我手中拿着秒表,在开始的一瞬间计时。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每达到一个15秒,我就喊一声“到”,这样一共有45秒。我将妈妈数的数记录在纸上,记录完这一组数据后,我们往绳子上面再加上一个螺帽,过程基本上与之前一样,又进行了一次测量。为了记录的准确,我们每次实验都记录了三次。哈哈,在六次测试中,摆的摆动次数都是17次。通过数据,我们发现摆锤的重量与摆的摆动快慢无关,被我猜对了答案。
实验二
这次的实验是探索摆绳的长度与摆的摆动快慢有无关系。我们将摆的距离定在了10厘米、20厘米、30厘米处。实验开始,妈妈在心里默数摆动的次数,我在旁边掐秒表。经过两人的配合,很快第一次实验就做好了,记录完数据后,马上又进行了第二次的实验。这一次我们把摆绳的长度加长到原来的两倍,这次摆的摆动速度好像比之前慢了一些。第三次实验开始,这次我们把摆绳加到原来的三倍——30厘米处,这一次比之前更慢了。通过实验,第一次的数据为30次,第二次的数据为22次,第三次的数据为18次。这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其他条件相同时,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哈哈,这套实验用具这有趣,有了这些实验小材料,在科学课上的一些知识就可以通过实验来理解,简单,印象又深刻,帮了我很大的忙。我爱科学小实验。
灭火神“气”
郝汇桐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暑假中,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卧室中风扇不知疲倦地转着脑袋,表哥瘫睡在床上,我却精神头儿十足,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随手拿起床头表哥的一本化学书,无意间翻到了关于二氧化碳灭火的实验,我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立即从床上蹿下来,三步并作两步冲进了厨房。
冲天喷泉
我先准备了一个纸杯,拿出了白醋倒了进去,一股令人尖叫的酸味儿沁入我的大脑,我连忙捂住鼻子,又拿出了小苏打,一下倒入了杯中。突然,白醋中冒出了一个个小气泡,如热气球般快速上升,泡泡群聚集成大量的泡沫,先是听到泡泡间撞击的声音,随着泡泡的不断增多,泡沫如喷泉般涌了出来,撒了一地。我手忙脚乱,连忙将他倒掉。看来大意失荆州啊!我加小苏打的量得悠着点。不服输的我开始了第二次试验。
颗粒无收
第二次实验的每一部都小开始的小心谨慎,先将蜡烛点着,往杯中倒入一小些白醋和适量的小苏打,然后快速将杯口靠近烛火,可二氧化碳却像一个影子一般,在起泡沫的一瞬间溜走了,这次水虽然没有溢出来,但也未将火烛熄灭。那就说明量有些小了,二氧化碳很快就挥发掉了,或者浓度不够。只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我又开启了第三轮实验。
梦幻奇迹
我得意地看着表哥,嘿!你弟我也不吧!表哥给我讲起了原理,小苏打和白醋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气体接近燃烧的蜡烛,蜡烛周围的氧浓稠度快速下降,待到二氧化碳达到足够的浓度时,火苗就会熄灭,他讲得头头是道,我却被这些名词搞得一头雾水。
“好好学吧!”表哥把书给我“明天比赛别的。”看着他回卧室的背影,我暗暗给自己加油。
我在科学书里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小实验,名字叫影子的秘密。我非常好奇,很想知道影子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
周末做完作业后,我迫不及待就做这个实验,想一探究竟。实验前,我先找来材料:白色挡板,手电筒和几个形状不一的立方体积木。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实验马上开始了。
第一步:我要观察,改变光的照射角度,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呢?我将立方体放在白色挡板上,用手电筒从左侧射向积木。我发现影子落在积木的右侧,而且影子很长。我把电筒从左侧慢慢往上移动时,发现影子在慢慢变短。当手电筒移到积木的正上方,影子落在积木的正下方挡板处,而且这时的影子是最短的。我继续把手电筒往积木的右侧慢慢移动,发现影子又开始慢慢变长了。当手电筒移到积木右侧水平位置时,影子落在积木的左侧,这时的影子又恢复到最长的状态。哈哈,影子能被我控制了,真有趣!
第二步:我要测试的是影子如何变大变小。我把挡板挂在墙上,手电筒放在墙对面的架子上,光照射向墙面。我拿起积木在手电筒和墙面之间前后移动。我发现积木离光源越远,投射在墙上挡板的影子就越小;反之,积木离光源越近,投射在墙上挡板的影子就越大。影子真是一个善变的小家伙啊!
最后一步:我想知道影子形状是如何变化的,手影游戏和皮影戏又是如何做到的。我把手中原先的正方体积木放下,换上一个长方体的积木,竖着拿,墙上挡板的影子就从一个正方形变成一个竖着的长方形了;然后我又把长方体积木横着拿,墙上的影子又变成一个横着的长方形。于是我发现:改变物体的摆放方式,可以改变影子的形状。手影游戏和皮影戏的原理也就呼之欲出了——表演者通过变化手势造型和变换道具,墙上就会出现千变万化的神奇影像,再配上声效,画面就更加栩栩如生了。
通过这个实验,我明白了改变物品的摆放,能让影子的大小、长短和形状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个结论也为我们解开了许多谜团,比如日食、月食和日晷的原理,手影游戏,幻灯片和皮影戏的呈现等等。科学实验就像一把开启知识智慧的大门的钥匙,我们要善于观察,勇于探索,才能离科学真相越来越近。
小气球大意义
孙绍杰
以前听小伙伴们说在气球上贴胶带,再用针扎贴胶带的部位,气球是不会爆的,我充满好奇,今天周六,我决定今天来个忙里偷闲扎气球,看看扎气球到底会有什么结果。
我和妈妈找来几个气球,小针和胶带,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接着我拿起一个气球,对在嘴上,“呼呼呼”!瞧我这肺活量,几下就把小气球吹得通体透亮,薄如蚕羽,然后把轻飘飘的气球放在桌子上,我拿起小针就像气球刺去,当小小的针尖触碰到气球时,气球就爆炸了,这爆炸的速度太快了,几乎是针碰就爆。
“呼呼呼”!我又把第二个气球吹好了,妈妈手脚麻利地把口扎好,我把胶带迅速贴上,妈妈手抱气球,我拿小针对着贴胶带的部位猛然扎去,感觉针扎下去有点吃力,就在扎进和拔出的瞬间,我捂着耳朵向后躲去,可能有两秒的时间,气球就“呯”的一声巨响,炸得粉碎,有一片儿炸到了妈妈的眼皮上,妈妈惊得目瞪口呆,心有余悸的说:“小气球就能炸出这么大威力。”虽然这个爆炸过程过快,但还是明显感觉到了,和不贴胶带的气球相比,有明显的时间延迟。
第三次试验开始了,这一次,是把针插入贴有胶带的气球上,然后针不拔出来,看看结果如何。由于上次的爆炸威力,我和妈妈都做了防护措施,妈妈戴上手套和游泳眼镜,我带上防毒面具,接着妈妈双手按住在桌子上的气球,我拿着针向气球贴着胶带的部位刺去。此时的妈妈和我,就像两位手术台前的医生正在给病人做手术似的。说是迟那时快,当针扎上去之时,我立即退到了三米之外,妈妈此时瞪大眼睛看着气球说:“嘿!这次气球不爆了。”话音刚落,接着一声巨响“呯”!气球就爆了,很明显这次气球爆炸比上一次又延迟了一点时间,虽然是一点点,但还是可以明显感觉到。
最后得出结论,贴胶带的气球,对于针尖的承受力就比较强,就会稍稍延迟爆炸,第三次在贴胶带的基础上,真不拔出来,当针刺入的一刹那,内外力还是平衡的,当这个平衡力转移到不平衡时,又多了一个缓冲时间,所以时间会更明显延迟。
没想到吧,小小实验,会有这么大的意义,让我们经常做做小实验,就会有很多意外收获哟!
一物降一物
敖远航
“咦?谁把猕猴桃泡到杯子里了,泡澡呢!”老爸不解问道。一旁的我笑而不语,拉着老爸过去一探究竟。我连忙提醒道:“看仔细了。”老爸下意识地躬下身子。当我俩刚一靠近,一股刺鼻的醋味扑面而来,顿时把老爸呛得两眼泪汪汪,气得他是一阵数落:“你这家伙真是害人不浅呀!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别急嘛!这醋泡蛋的实验才刚开始。”老爸一听,他就心领神会。
这时,鸡蛋的红色外衣上已经布满了小气泡,好像快乐的音符,正三三两两地往上跳跃着。剩下的则依旧牢牢抓住那最后的稻草——蛋壳,生怕一出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小气泡慢慢地由小到大,杯底的鸡蛋被白醋泡久了,也开始沉不住气了,情不自禁开始慢慢浮了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一旁的老爸目瞪口呆道:“那家伙要出来玩了。”“那是它身上的‘救生衣’起作用了,不信我把‘救生衣’脱了,看看它是喜欢你还是烦你?”我拿起勺子对着鸡蛋外衣搅了一下,这家伙失去浮力,一下又沉入杯底,等着下一次重生。“看看它多烦你,宁可睡去也不想见你。”这可把一旁的老爸整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到了第二天,这家伙早早地起床,露出它那圆圆的脑袋,周围漂浮着一层褐色的膜,原来这家伙把衣服脱了,弄得整个杯子开始变得浑浊,露出里面雪白的皮肤。灯光一打,透过薄如蝉翼的外衣,隐隐约约可见那晶莹剔透的蛋芯,好像一个熟睡的小宝宝。为了让它泡的长久些,效果明显些,我又耐心地等了两天。
时间一到,我迫不及待的把鸡蛋从醋里解救出来。起初那漂亮的红色外衣,经过醋的洗礼,侵蚀,已经变成了破衣烂衫,连忙用水冲洗。最后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透明,像琥珀似的,用手轻轻触碰QQ弹弹,好似一个放大的弹力球,原来这就是鸡蛋本来的面目。
是什么让一个如此硬的,手都无法捏碎的鸡蛋,露出真容呢?原来是醋酸和含钙的蛋壳发生了化学反应,那些气泡就是分解的产物,二氧化碳气,经过时间的洗礼,蛋壳最终被分解,真正让我见证了一物降一物的神奇。
这次,老师说这是一个神奇的课堂。
老师拿出一个碗,一直钳镊子和一瓶70%的酒精,放在桌子上,又从袋子里拿出一块手帕,在我们面前抖了抖,神秘地说:“同学们,手帕是易燃物吧?”“对啊。”“那你们知道酒精有什么作用吗?”“能消毒。”“能帮助燃烧。”……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那么你们信不信,我有魔法,把酒精洒到手帕上,点上火,手帕也不会烧焦?”
有的同学说信,有的说不信。我想:老师怎么可能有魔法?况且手帕是易燃物,还加了酒精?那肯定是焦的!老师一定在骗我们!
老师看我们答案不一,干脆也不说了。直接开始做给我们看。
老师首先把手帕放在盘子里,再把整瓶酒精倒下去,开始点火了。
我急忙背起书包,拿起袋子,准备逃跑了。因为一瓶酒精都倒下去了,点起火,那还不爆炸?还是赶紧走人吧!免得惹祸上身!
“轰”的一声,老师点上火了。不过还好,没有我想象中的爆炸发生!
“啪!”老师把灯关了。
现在,我清清楚楚地看见火焰的真面目了。火焰底部呈深蓝色,越往上越浅,到了最顶就变成了金黄色。它像一个穿着蓝色衣裳头上戴着金黄色帽子的舞者,正在跳着舞,扭动着身体;又像一个张牙舞爪的魔鬼,在吞噬着这块可怜的手帕。我想:现在那手帕应该烧得体无完肤了吧?
感觉烧了有整整一个世纪。“啪”的一声,老师用碗向火苗上一盖,火灭了。我觉得下面手帕同志好可怜啊!应该是灰飞烟灭了吧!
老师问我们手帕有没有烧焦?那还用问吗?这么大的火,钢铁也会被烧焦,何况一块小小的手帕?
但老师打开了碗,手帕正静静地躺在盘子里,向着我们笑呢!还是那么的鲜艳,好像刚才那场大火不是发生在它身上似的。
这怎么可能!同学们就好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老师见我们一脸懵逼的样子,就告诉了我们魔术背后的真相。
原来,老师用的是70%的酒精,里面还有30%的水。同体积和水比同体积的酒精重,酒精是浮在水的上面,所以燃烧只在盘子的表面进行。只要水没被火烧干,就会一直保护着手帕,这样,手帕就不会被烧焦了。
原来,科学就在身边,只要肯去观察,肯去发现,就能够发现真相。
今年寒假的作业上有一个科学小实验,让我们试试看盐结晶的制作过程,并画一画盐结晶长什么样?我很感兴趣,于是就照着它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做了下来。
我先按照要求在一个干净的杯子里泡了一杯盐水,盐和水的比例是1:10,边加入食盐边用一根筷子轻轻地搅拌,一直到盐粒充分溶解,变成一杯均匀的浓盐水。然后将盐水倒入一个盛菜的平盘里盖满整个盘底,两手端着盘子小心翼翼地从厨房来到阳台上,把盘子放在太阳晒得到的地方,紧张地观察它,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就这样静静地看了很久很久,盐水似乎一点变化都没有。爸爸下班回家看到我奇怪的样子,就问我在干什么,我把整件事的原委告诉了他。他说:“盐结晶可没有这么容易就生成哦,你需要耐心等待,等太阳把所有的水分都蒸发完了,才会生成盐结晶。”
我只好耐下心来慢慢等,过两天就去看一眼盐结晶发生了什么变化。可是那段时间的上海一直阴雨连绵,好不容易刚刚有一点点固体的盐结晶出现,连着下几天雨,居然又全部变回水了,颗粒状的盐结晶全都消失了。我伤心极了,难道这个实验要失败了吗?难道我真的就看不到盐结晶了吗?这个时候,爸爸安慰我说:“别垂头丧气的啦,科学家做实验哪儿有一次就成功的,失败乃成功之母嘛,别灰心,我们再等等好吗?”我点点头,再一次耐下心来。
过了两个星期左右,太阳公公终于旅游回来了,在它坚持不懈地照射下,水分一点一点变少,盐结晶终于一点一点显现出来了。盐结晶雪白雪白,小小的方方的,比原来的盐粒大好多,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平铺在盘底,在阳光的照射下小巧可爱。
后来爸爸帮我查了资料,原来我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如果先把盐水加热一下,冷却后再蒸发,生成晶体的速度就会快很多。还有一个方法是要在盐水中悬挂一根粗糙的绳子,绳子上微小的凹槽和粗边可以为结晶的附着和生长提供空间,这个方法也可以让盐晶体更快速地生成。而且盐的种类很多,每一种盐都会生成不同形状的晶体哦,真的是太有趣了。
不用话费的“电话”
蔺宇哲
什么?现在拨打电话不需要话费了?不!我所说的这个电话并不是真的电话,而是自制的。怎么自制电话呢?我按照老师的要求带齐了相应的工具,怀着期待的心情去了学校。
我拿出所需工具,两个纸杯、两根木棍,线、针。开始吧。
老师给我们在讲台上演示了一遍,大概意思是:准备好两个纸杯,在杯底用针打上洞,再用一条线穿在两个针孔里,线的两头再用木棍绑上就行了。不过究竟在杯子里说话对面的人真的能听见吗?做完电话见分晓。
我学着老师的样子比葫芦画瓢地做了起来,我拿起一根锋利无比的针,在杯底打上了洞。但是到这里,我遇到了一个问题,线怎么也穿不过那个小孔,怎么办呢?我记得老师好像是一下就穿过去吧。那为什么换我就不行呢?莫非是我不够心灵手巧吗?难道是我的线有他自己的想法,就是不想让我穿过去?我打算再试一试。我拿起了线,准备往那小孔里穿,但是线就像是一条不听话的小蛇一样,拱来拱去的,怎么也不愿意穿过那个小孔。我扭头看看其他同学,没几个通过这一步的,都在“望孔欲穿”、愁眉不展。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老师说:“我看好多同学这个线穿不过孔。其实,小小的穿针孔,也是有技巧的。先用线的一头放嘴抿一抿,再穿过去就非常简单了。”原来如此,我拿起线,用线的一头放嘴里抿一抿。果然,这次的线没有再“调皮捣蛋”了,而是乖乖“听话”穿进去了。两头绑上木棍,大功告成了,接下来就该“打电话”了。
我让一个同学拿着另一头,把杯子放在耳朵旁边,我拿着杯子,对准杯子说了起来。过了几秒,那同学展现出了惊喜的表情,大声说:“听见了,听见了,我听见了。”我看他兴奋得手舞足蹈,我也眉开眼笑。但是突然又忍不住想:那会不会是距离太近了,说话本来就能听见呢,毕竟这只有五六米远,要不隔墙试一试?
我来到教室外,这次我来听,她说了几句话,我居然能像面对面说话一样清楚听到。不过这是为什么呢?回家百度一番后我得出了结论。原来功劳最大的是那根线,它具有传音的作用,从而使我们能听见声音。
处处留心皆学问,原来一根普普通通的线,也有这么多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