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摘抄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活着》书评600字大概有4篇左右,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读了老王,使我发现世上还有这么朴实,善良的人,只有三个亲人,一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也就没有什么亲人了。这又让我对老王充满了同情之心。
因为老王的另一只眼睛不好,所以没有乘客愿意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还给他这只眼瞎的起了个来历。他住着一间塌败的小屋,在一个婆婆落落的大院里。
作者一家也是心地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当老王最后快离开人世的时候,他想尽自己最后的全部力量去感谢生活中唯一待他比较平等,对他帮助很大的杨绛,其实我个人的理解,老王还有一个最后的愿望,就是在自己死之前能够真正感到平等,而杨绛是他唯一的希望,这时候钱啊,鸡蛋啊,物质对一个即将离世的人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了,他想要的是精神的慰藉,他想没有遗憾地离开,而当他把鸡蛋给了杨绛时,杨绛却回头去拿钱,其实这时老王的心已经冷了,但他还存有一丝希望,对杨绛说我不要钱,但当时杨绛却认为这是一句客套话,并没有理解到老王真正的意愿,所以老王才会“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精神和生理的双重打击下,老王走了,但我觉得他是带着遗憾走的,而之后杨绛终于明白了老王的用意时老王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她才会觉得愧怍。
虽然老王很穷,但是他却有一颗真实的心,无论自己的处境怎么样,依然会用自己薄弱的力量去帮助自己愿意帮助的人。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著,被称为“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可是古代乃至当今最受欢迎,最有气势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围绕东汉末年,群雄四起,分为三国鼎立,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也是由魏、蜀、吴三国交织而成展开的一系列斗争。
《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之一,在我国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也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赞赏。其中许多有趣的故事多令人拍案叫绝,像什么草船借箭,三顾茅庐都令我印象深刻。
不过最让我觉得感动的是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了,当时关羽被曹操困在山上,几次冲出都差点被乱箭射死,后来他只好答应曹操,不过有个条件就是如果有大哥刘备的消息,无论如何都要立刻去找刘备,曹操只好答应。关羽在曹营中的待遇非常好,后来又联系了袁绍的两名大将,不过当他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那里时,只有赶快与大哥碰面的念头。他骑上赤兔马,带着两位嫂嫂,一路上,他碰到了许多困难,不过他手起刀落,运用智慧,过了五个难关,斩了六名强大的将士,终于见到了刘备,到达他所在的地方。两位英雄一见面便抱在一起,眼泪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
这个故事让我感动,关羽的那种兄弟之间的义气,不论自己身处何地,哪怕再高,再远,再险都无所畏惧,因为兄弟的情谊是无法跨越的。作者把这个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似乎已经把自己融入到这个人物里了,我甚至可以想象,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多么的投入,好像自己就是关羽了。
《三国演义》你们一定要来看呀!一部杰出,谋略的巅峰之作,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角逐,写得太棒了!
首先我很佩服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佩服主人公保尔,更是佩服它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当时,他全身瘫痪,加上双目失明,写作对于他来说简直成为了一件不可能的事。然而,他不屈于命运,不承认自己病重的事实,毅然挥下笔去,用毅力,痛苦,汗水凝成了这本“钢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再回到书中,这本书的主人公主人公保尔是一位坚强,勇敢的共产党员,他一生坎坷,但毅力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让他拥有了像星空一样灿烂无比的人生。他人生的起点是认识水兵赫,从那时起他的心就被共产党吸引住了。经过几番波折,他终于成了一名共产党员,出生入死,英勇杀敌,在战斗中受了不少伤。但是无论伤势有多严重,他总像一根柔韧的野草,一次一次压倒,一次一次站起,从不放弃他的努力和追求。
他很热爱他的祖国,在战场上,他几次重伤都大难不死,后来他虽被疾病缠身,但却依然不放弃工作,既使有休假养病的机会,他也依然锲而不舍,站在工作的岗位上。
他如同作者有着不屈于命运的精神,有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他曾是个苦孩子,他生活在社会最低层,受压迫、欺辱,处在饥饿和死亡线上。但是,他敢于向不公平屈辱的社会地位挑战,敢于改善自己和劳苦大众的命运。
他还很坚强,受伤负险不叫苦。他认真,起早贪黑不休假。他善良,孝顺兄母宽待人。无论是风霜,雨雪,烈日,尘暴,没有什么可击垮他!无论是伤寒,肺炎,没有什么可以击垮他!
正如一位记者采访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何要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题”时,他说:“真正的钢铁就是经过烈火与骤冻下诞生的。”是的,这才是钢铁!
读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亲爱的安德烈》,品母子深情,令我感触颇深。
这本书中有36封家书,是龙应台与安德列交流的一个合集。很贴近家长与步入十八岁的青年之间的谈话。
看了整本书,能够感受到有一种亲情与无奈在一封封家书中飘散又聚合。“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句话是书的封面中的其中一句,两个“第一次”诠述了一位母亲和十八岁儿子谈天时,对事物不同的看法和浅浅的代沟。
十八岁,这是一个敏感而尴尬的年龄阶段,早已过了叛逆期,却是一个让家人有些不想接受的阶段。书里安德烈所发表的想法,都突出了他的成熟。其中他对于母亲龙应台提出的”安德烈专访”十个问题有些不耐烦,有些敷衍;并且他对母亲的“定型”提出了极为直白的意见。难免让读者为龙应台而不平,可人有自己的想法与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话语却更能激起读者的兴趣,让内容真实,一看就入迷。“菩提本非树”、“让豪宅里起战争”,这两封是我最为喜欢的,题目深刻而醒目。菩提有些清高,灵性的味道,但它并不是树,却在歌曲中流传了很久;信中的“菩提树是追求超越,出世的,椴树是眷恋红尘,入世的。”把这两种不同于本质但被人识错的树写出了色彩感。“让木屋里有和平,让豪宅里起战争。”这句话是一封信的结尾,又是出自GeorgBuchner(格奥尔格),表明了安德烈对于阶段意识的不屑与厌恶。
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亲爱的安德烈》,这是两代人都可研读的深入心灵的36封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