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结局之悲苦属实令人心酸:黛玉香消玉殒之憾,宝钗空守新房之哀,迎春以身抵债之恨,探春远嫁他乡之寂。也为她们可惜着,若是袭人没有唆使太太,若是贾雨村刚正不阿,若是贾赦没有欠债,若是贾政不与丫鬟有染,她们能否幸福?然而,不能。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给出了这个答案,准确一些,是骆驼祥子的测试题。那题问,若是曹先生没有离开北平,若是小福子没有上吊自杀,若是祥子没有为了那两毛钱而去冒险,祥子是不是能幸福?标准答案说:不能。它解释道,那时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压迫与剥削是一种社会风气,这是不能改变的,祥子的憨厚或说是愚笨,在那个社会,也是注定无法改变的。于是最终,即使没有了先前的麻烦,结局仍是一样的。让我们说的普通一些,祥子的悲催是注定的。
红楼梦亦然。
雍正年间本就有着表面性的安康荣华,然而对于贾府这一般的大家族而言,却只有宝玉一位男丁(贾珠逝后),可想宝玉的受宠程度,更不论其衔玉而生的金贵,若是贾府后来没有被抄家,下一任掌权者十有八九便是宝玉(贾琏与其并肩)。宝玉的正室妻子就是未来管家者,既然是管家者,自是由不得小孩子去作这主张,必定是要有长辈们说三道四一下,于是宝玉的想法,注定也就不再那般重要了。
黛玉携天命而来,这天命便是绛珠草之回报情,当真是前世缘,二人的爱情发展得心甘情愿。然而又怎令黛玉落得个“花落人亡两不知”的了局?幼年的世事无常挫去了黛玉,一位年轻的女孩儿,本该就有的爽朗豁达,只剩下了孤高自许与忧虑感伤,随年龄增长,孤高自许造就了她的尖酸刻薄,忧虑感伤也致使她体弱多病。自此,在那个社会的林黛玉就注定只能是林黛玉了。
宝钗的一颦一笑中晃荡着世俗的偏爱,她的一举一动皆是尘世的标准。她就像一颗圆滑芳香的玉球,不知真假的温柔似丁香色的烟雾环绕在玉球旁,随和煦春风,一摇一荡,潜进不知哪位少年郎的心底。宝钗附和着“大众潮流”,由于从小的勤加“练习”,温柔淑雅得登峰造极,或许就连她自己,也已默认自己本来的样子正是如此。于是自以为活出了自己的那个社会的薛宝钗就只能注定是薛宝钗了。
尽管宝玉爱上的是与他有知音之缘的黛玉,但这份爱在生活面前又有多么浅。少年人可以为了爱情而去种玫瑰,生活却不会为诗情画意般的浪漫而陶醉,历经大浪淘沙的贾府“过来人”,只会为了他们以为的未来而强迫宝玉为未来“着想”。至此,宝玉出了家,黛玉葬了花,宝钗盼了空,红楼梦终成了一场苦梦。
因为社会,因为家族,因为长辈,因为自己,那群迎着朝晕登场的少年们,红着眼,在夕阳远去的刹那,逃似的落了幕。
他们都是为了不再“注定”而挣扎过的人,却未掀起一点水花,闺房女子读不了大道理的书,低贱车夫更是连书也碰不着。或许太久之前,深入泥沼的他们因为不公的社会而无法逃离。但如今,我们却可以。通过书籍。书籍会教我们如何奋斗而不会像祥子那样堕落,它会教我们怎样成长而不会像红楼少年那样悲苦,书籍会以先知的身份,像照顾小孩子一般,陪伴我们一辈子。
前人的命运虽因畸形的社会而注定,但我们的命运却有幸交付自己。正确的运用书籍,在相较公平的社会下,让我们的命运,不“注定”。
“一起去啊,去更远的地方。”
一枝冰清玉洁的芙蓉——林黛玉
绛珠黛玉,名别体殊,实乃香魂一缕所化,本为一人,从此深爱不已。
——题记
夏日聒噪的午后,我最喜欢坐在书桌前,静静地看一会儿书。书柜上所有书里,我最喜欢读的是《红楼梦》。和大多数人不同,我是因为一个人而喜欢了一本书。我仰慕的就是女主人公——林黛玉,透过她,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园子里的儿女情长,更看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
喜欢黛玉,慕之西子貌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一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先生只用这寥寥几句就把林黛玉的眉目之美,两靥之愁,一身之病,才比比干的心窍,美胜西施的形象跃然纸上,光看容貌,这样一个美人,怎叫人不心生爱怜?
图片
喜欢黛玉,爱之咏絮才
薛宝钗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诗以载道,不过以图家人之乐。”但黛玉却将文学视作最忠诚的知己。从正统的《四书》到杂剧《西厢记》《牡丹亭》,她无一不通,作诗更是信手拈来。更令人啧啧称赞的是她的品诗境界很高,连李义山的诗都入不了她的“法眼”。那日她自告奋勇教香菱学诗,指导她学诗要“不以词害意”。真真这个颦姑娘,在现在这个“文艺青年”层出不穷的时代,许多人对于那些有着艳丽词藻配上古风图片的文章文字一阵猛戳转发,可是距今三百多年的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却知道写诗立意要紧,断不可流于词藻。大观园才女如云,但将写诗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唯黛玉一人而已。
她的才华绝不止于诗文。走进《红楼梦》,除了“秦可卿托梦”外,黛玉是唯一一位表露对贾府未来深深担忧的人,她说:“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真个见微知著林妹妹!
喜欢黛玉,忠之真性情
在看似繁华的大观园里,黛玉可以说是最没有亲和力的一个姑娘了。身世与她相似的史湘云不愿和她同住一屋,下人们更是说她“刀子一般的嘴”。可是却没人知道,巡盐御史的独生女,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投奔亲人,却因为贾府的冷漠“冷月葬花魂”。没人知道,这烟柳繁华的大观园对于这个寄人篱下的姑娘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寒相逼。”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的脾气,她的尖酸刻薄似乎有了解释。
尤瑟纳尔说过:“史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可是即便肮脏,黛玉孤寂的一生也需要这自尊心如影相随。那日,周瑞家的送宫花来了,她冷笑一声:“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难道林家小姐真的在意的是一枝花吗?你且听听周瑞家的原话:“各位姑娘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原来,别人都有了,可剩下的却只能给林姑娘了,这又如何让人不心疼?
贾府是一个大熔炉,在严明的生存规则之下,自上而下的压力面前,所有人都学会了隐忍圆润,薛宝钗更是人情练达,八面玲珑。但林黛玉始终倔强地捍卫着自己的棱角:迎春出事的时候,是她哭得最厉害;自己病重的时候,嘱咐袭人隐瞒自己的病情,因为怕宝玉担心;对下人,她愿意教香菱学诗,愿意与紫鹃姐妹相待,显然与薛宝钗相比,黛玉的情商不低,可这终究还是选择的问题!“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她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但直率就是她的力量!
喜欢黛玉,感之系深情
三世太虚幻境,少年眉目清秀,只一个身影,她注定用一生的眼泪报答前世滴水之恩。黛玉是大观园里唯一一个拥有爱情的人,大观园里姑娘比比皆是,但懂宝玉笑点的只林妹妹一人了,她从不劝宝玉考取功名,她更偏爱他顽石不化。记得那一天沁芳闸柳拂清风,落花成荫。宝玉托茗烟捎来了《西厢记》,本是世俗眼中的淫词艳曲,黛玉却不躲闪,她笑着说:“果然有趣!”听罢,宝玉更加欣喜:“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
前世,曾记否?太虚幻境,你是神瑛侍者,路过绛珠仙子,你的滴水之恩,今生她化为凡间女子,泪尽以报,这一生,她唤作黛玉,可是木石前盟却败给了苦心孤诣的金玉良缘。
可是我却爱透了她的深情!
喜欢黛玉,她属于所有时代
一部红楼,她的人设最奇特,四世列侯,五世世家的家族在和平年代却仅余一个孤女,一个柔美娇弱病态的女子却满腹屈子、子建的才情。有“叹人间,美中不足方今信”,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在我眼里,林黛玉比白海棠更高雅,更洁白。从她身上,我学到了要永远保持率真,以诚待人,勇敢追求爱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她在那个时代香消玉殒,但她属于所有时代。
上下五千年,她是林黛玉。
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题记
度过了无尽的时光,回头一望,才发现剩下的喧闹早已变为了寂静。如同流星坠入了深海,失去了它往日的日月辉光。曾经的大家庭,也似落了个白茫茫大地,存在在我的存在。
谈笑间,是灵魂的摆渡。
故事的开头一切都显得沧桑,唯有林黛玉进入贾府的那一刻起,一切都显得与众不同。也许,当那小巧玲珑的眼神被宝玉吸引之时,黛玉的生死已经暗暗注定了。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林黛玉在贾府人的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才气,保全自己搬入贾家的尊严,又在贾宝玉的面前显的一无所知,来获取他的芳心,在贾府里,也许这是她唯一可以放下尊严,坦荡交谈的人了。对于一个身份低微的林黛玉来说,本应在这个家庭里充满了冷漠的目光,但是恰恰相反,所有的人都对她待以真诚,用以真心。尼采说过:至少我们有了追究根底的惯性,有了在乎真假回馈的心灵,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着怀疑,也正因此才能透露出它们的温馨,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说,沉默就如同“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既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欺骗自己。从此刻,她的灵魂就印在了这个家中,也许所有的故事都如同四月的蔷薇,九月的江水,谈笑间,一切都化为虚无。
等待后,是泪水的陌路。
谁的眼角触得了谁的眉,谁的笑容抵得了谁的泪。曾几何时,看到这句话,就想到了林黛玉写下《葬花吟》时的心酸,抚琴之人泪满衫,扬花萧萧落满肩。“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有谁能怜呢?父亲的离别之苦,宝玉的冷漠之悲集于一身,已经似乎让她有种历经世事沧桑,看透世态炎凉的无奈了。事情总有正反两面,追的你迫切了,你觉得负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可能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在贾宝玉的凄凉之下化解了自己所有的埋怨。汪国真说过:世上最美的,莫过于从眼泪中挣脱出来的那个微笑。花开若相惜,花落莫相离,这才是《葬花吟》真正所要吟的。对于林黛玉,一切甜美的羁绊最终都将是沉痛的负担。也许因为失去过,所以在乎过,更加珍惜过。只是,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她要强,有追求,任何人的玩笑对她来说都是侮辱,就像被史湘云嘲笑是戏子的那一回让她难以忘怀,所以她正如同《黑执事》所说的:时间能冲荡痛苦,但是,我并不想用时间来治愈一切。
回过头,一切都不在追溯。
有时候遗忘,是最好的解脱,到了最后一切都悄悄的飘散了,不知黛玉的眼泪灌溉了地下的小草,来年会不会长出一地的记忆和哀愁。每个人的心中,总会有一个梦幻的红楼,不是因为思念红楼,而是因为需要红楼,如同林清玄所说:如果内心的红楼从未苏醒,红楼梦的一生也只是一座缥缈的红楼。望着林黛玉临死前的醉生梦死,那短短对贾宝玉的憎恶后,使所有的年华都老去。也许,梦里的花是不会飞到梦外的,像死去的人是不会回到昨天的。终归回到的还是南柯一梦,也许我们是得不到真正的爱的,真正的爱要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和灵魂的深度,但事实这都将是我们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最美的人就在身边,最爱的人就在对面,就足够了。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任何人。红楼梦的一生,也只是曹雪芹一场永生永世没有做完的梦罢了。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叫《红楼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有点发愁:这么厚的一本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当拿起书开始读时,我却被书中的人物深深吸引住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有过困惑,但妈妈教导我,要读得通透必须要了解相关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写作目的,读的过程中还留意文章的注释,必要时还要查找资料。得到这些读书“秘笈”的我如获至宝,便如饥似渴地开启了我的追“梦”时光。我每天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地读,很快就读完了这本书。现在,我有点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分享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
翻开《红楼梦》,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大观园呈现在我眼前: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直性率真的贾宝玉、聪明大方的薛宝钗、宽宏豁达的史湘云……而在这些人物中,林黛玉和贾宝玉最令我感叹。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林黛玉,这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姑娘实在令我感叹。无论是离愁别绪还是草木枯荣,都能让她为之落泪。葬花情节更是体现了黛玉的敏感细腻与洁身自好,或许她来到世间只为了“还泪”的吧!虽然这样,但我还是忍不住喜欢她,喜欢她满腹才华,喜欢她聪慧灵秀,无论是吟诗还是作对她都是胸有成竹、出口成诗、艳压群芳。那是读了多少古典才有这样的成就啊!我要向她学习,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而这本书的另一个主人公贾宝玉也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通灵宝玉的化身,真诚、直性。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厌恶官场的黑暗;他厌恶当时的封建礼制,不愿意被之束博。他清灵、纯洁,所以他能看到红楼女儿们水一样的清澈心灵。不但如此,宝玉还有吟诗作对的天赋。大观园里的“杏帘在望”、“稻香村”、“曲径通幽处”等等都是宝玉的墨宝。而他吟诗的天赋则在联诗上一览无遗,无论是什么诗,他都能联几句。他对待学问的专注也让我深深折服。我暗暗下了决心,以后一定要熟读唐诗宋词和古文。
这本书不但有令人感动的人物,还有令人深思的情节描写。其一,红楼梦的礼仪文化令我大开眼界,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古代的著名书籍里都有记载,好的礼仪一直为人喜爱,在红楼梦里也可见一斑。例如林黛玉进贾府礼节、宝玉与宝钗的婚礼礼节、秦可卿的葬礼……种种礼节虽说繁杂,但涉及的内容实在广泛,有很多是我们现代人值得借鉴效仿的,如朋友之交,特别是尊重长辈的礼节这一块。通过阅读,令我对中国礼仪之邦有了更深的认识。认识了古代诸多场面的习俗礼节。其二,想当初,宁荣二府奢华极致,单是那一座大观园就奢华无比,连生活在皇宫中的元妃贾元春也感叹太金碧辉煌了,也如刘姥姥说的比画里还要美。这个大观园的建筑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块瑰宝吧。但到了最后,大观园变成了衰草枯杨,而曾经在里面居住的那些美好的人们死的死,走的走。而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的惊天巨变也令人惋惜,沉思。是什么造就了这些?是无止境的贪婪;是对金钱的过分追求;是妄想不劳而获;是吃人的封建礼制……如果没有了这些,那大观园还是一处“世外桃源”吧?宁荣二府的兴亡盛衰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封建社会的愚昧守旧,没落是必然的结局罢了。《红楼梦》让我见识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点滴和社会、人生百态。不愧是一本社会百科全书。
读完了《红楼梦》,我觉得他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令我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恶补了我的历史知识,《红楼梦》也是一出悲剧,写满了悲欢离合。对于这场悲剧,我们只能说这是历史的使然,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啊!
我在那一转角,遇上红楼一梦。
——题记
在大观楼的假山后,在沁芳园的小桥下。你可曾在那些地方留下了泪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或许哭的是这凄美的爱情故事,又或许是在为黑暗的社会哭泣。品读《红楼梦》,从中感受那些花香鸟语,感受那些社会的无奈与悲愤。那是几百年前的时空,也是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
《红楼梦》是十八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不仅是中国文学之林的珍奇瑰宝,而且也是世界文学海洋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写的主要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
我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也看过电视剧版本的,近来花了好一段时间看了这本书,发现我对它越发的爱不释手。曹雪芹笔下的情景、人物跃然于纸上,仿佛自己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精彩的世界里,小说人物的悲欢喜怒紧扣着我的心弦,由不得我不紧紧跟随着小说情节往下读。
在《红楼梦》中,我的注意力自然而然集中在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这三个人中。书本与电视剧的搭配,让黛玉那婀娜多姿的模样深深的镶刻在我脑海中。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一颦一笑无不忧伤。
有人知她的弱不禁风,有人知她向往自由,又有几人知晓她的那份坚强。林黛玉便是《红楼梦》中的坚强女子,有人说眼泪是懦弱的表现,但我觉得林黛玉的泪不是软弱,不是屈服,是对这黑暗的社会的无声的抨击。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她是多么勇敢,她用死来向社会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她在抗议!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有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为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黛玉与宝玉青梅竹马,最后却落得个孤独死去,宝玉最终与宝钗成了亲,她还是借以黛玉的名义嫁给宝玉的,也许有人会说她奸诈,但我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在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黛玉之下。我是很佩服她的,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玩笑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像凤姐无话不说,凤姐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虽说她嫁与宝玉为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还是离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得到了他的人,没有得到他的心,最终也未得幸福,美梦终究一场空。
《红楼梦》中的黛玉,《北京人》中的愫方,都是为自己的一颗心活着的,在爱与被爱之间,她们更注重前者,对她们来说,只有这一颗恻隐之心才是唯一真实,唯一存在的东西。只有在爱着的时候,她们才感觉到自己真真正正活着。而当她在别人身上献出了她们的心血、爱,乃至生命时,她才真正实现了她自己。
“可叹停机的,看脸永续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后记
这个寒假,我读了号称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
小说讲述了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佛门的故事。
读了《红楼梦》,让我对书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记忆犹新。“混世魔王”贾宝玉,柔中带刚,性格叛逆。对他赞而惋惜,赞的是他敢于抗争封建礼教,厌恶他人“男尊女卑”的思想,他对丫环毫不歧视,反而他会挺起胸膛保护她们,怜爱她们。惋惜的是他悲剧的人生,在所有美好理想破灭时,出家当了和尚,注定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病西施”林黛玉才华横溢,优柔寡断,对她又爱又恨。爱的是她聪慧灵秀,诗情书画,样样精通。每次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居于首位。恨的是生性多疑,多愁善感,遇到问题只能暗自流泪,藏在心里,最终只能郁郁而死。而贾府的三小姐探春,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在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代,只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
的确,生活中当狂风暴雨来临时,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需要巍然不动,不屈不挠,做真正的强者。这让我联想到少先队干部竞选经历:一年一度学校大队委竞选,高手如云,我失去了自信,最终以失败告终。虽然心中很苦,但我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坚强面对现实,重塑信心,用全新的自己,迎接第二次的挑战,最终用实力证明自己是最棒的。
你越强,则对手越弱,一个国家也一样,国家强则人民富,则会屹立于世界之林。《红楼梦》与其说是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更是一位作者的悲剧、一个国家的悲剧。“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小说作者曹雪芹从小在荣华富贵中长大,但由于牵扯了皇室派别的斗争,家道从此日渐衰落,他的生活也一盆如洗,这一转折,让他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的实质,是一个残酷虚伪、腐朽剥削的社会。小说中的人、事、物其实就是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的确,旧社会的腐败无能,才让我们国家饱受列强的侵略,让人民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过着一段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近几年,在习爷爷的领导下,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天眼”、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我国自己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有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超级工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真是厉害了,我的国。
读《红楼梦》让我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时代,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更需要追随习爷爷的足迹,刻苦学习,掌握扎实的文化知识,将来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浅读《红楼梦》,细细品悟古典文学的巅峰巨作,令我感慨万千。
人生繁华似梦,几多欢喜几多愁。身在大富大贵之家,贾宝玉的性格与封建大家族的立业思想显得格格不入。宝玉多随性而为,终日与家中的女孩们厮混,在旁人看来,这是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表现。作为家族的嫡系男丁,他理应承担着光宗耀祖的责任,参加科举,步入仕途,将贾家发扬光大。然而在宝玉看来,终日埋在书堆里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这变成了他与家人们的尖锐矛盾所在。可以说,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变者,他不兴科举考试,追求本心。然而现实多磨,宝玉在现实的种种遭遇下看淡儿女情长。
无论在哪种时代,许多看似不合人心的东西依旧在滋生,多少血与泪的例子供人们领悟,但是该来的总会来。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令人趋之若鹜,老一辈人对新生一代的严格要求,对于仕途的执着追求,让人不厌其烦。但其实即使是当代人,对于学业高低,工作条件依旧保持着相似的观点。父母之命,长辈的语重心长,也是为着后辈们着想。所以我认为对于仕途的抉择,应该保持一个平常心来看待,不求荣华富贵,只求问心无愧,无愧于本心,无愧于为之奋斗的青春。
世态炎凉,在贾家的大院里,家人之间的关系不想表面上那么和谐。勾心斗角时有发生,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家族式的家庭里,这样的感悟时时令人寒心。当情亲与利益挂钩的时候,家人之间的距离便越走越远了。因为他们之间最基础的信任变成了泡影,时刻提防着对方,保护自身的利益,即使不愿参与其中,任然改变不了卷入利益纠纷的命运。在这样的家庭里,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无论你愿不愿意。可见生来富贵,不愁吃穿的日子并不像表面那样潇洒快活,在笑脸的背后,又蕴藏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上帝是公平的,当他赐予你富贵的时候,你的知心朋友变少了。有的时候,钱也是一种诅咒,让你看不清靠近你身边的人原始的面目,何其可悲,孤独的道路,只有一人前往。
在作者的描写里,我看到了几多红衣锦绣,富贵荣华,身居高位的人所享受的一切是那样的丰富,吃喝主行无时无刻都在透发着奢靡的气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些身处底层的人渴望着富贵人家的残羹剩饭。有条件的肆意挥霍,没有条件的只能画饼充饥,一穷一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唏嘘不已。这些富贵人家的物质生活建立在底层平民的艰苦生活之上,辛苦的劳作,平白无故的为他人做了嫁衣,着实无奈。
人间百态,有丑恶也有美好。心存小善,才能成就大善。
作者曹雪芹以个人经历为蓝本,写下这本著作,供后世品读赏玩。《红楼梦》里有着众多形形色色的奇女子,她们就如画卷中的美景,让人们把握其中的特色与优点。一场奇艺的梦,让金陵十二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首首诗,让她们的命运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暗自揣度后续情节,让人深感作者的用心良苦。因由作者的个人原因,更是让后续的故事产生一个个不一样的版本,以印证诗中的寓意所在。
多少因果了却一桩桩情缘。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感情戏码令我感慨,就以我自身的观点来讲,宝玉更适合与林黛玉在一起,只可惜现实不允许,最终导致了感情悲剧的发生。但是我同样理解贾宝玉和薛宝钗在一起的意义所在,为了更好的将家族延续,薛宝钗的确更适合坐这个位置。多说无益,“敢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可悲可泣。
看《红楼梦》,宛如在看一场生动的大戏,令人身临其境,感受另一个时代不一样的魅力所在。
“侬今葬花人笑旖,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当上了初中后,读了这本书,感觉心里酸酸的。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叛逆观念。
这本书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贾宝玉是一个封建贵族阶级内部的叛逆者形象。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们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谷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
林黛坟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一样,憎恨繁文缛节,从不逼宝玉做不愿意做的事。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林黛玉泪尽而逝。林黛玉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词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但最终还是病逝。
这不也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女孩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了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的尖酸坏人,也有乐于助人,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自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有设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份洒脱与伤感。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出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然而其中有着美丽的一面,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我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便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舍不得,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直指向人们内心深处。
当我彻彻底底的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影阴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和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已,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关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应该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居乐业的时代,在生活中也许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去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伤感……
我虽不是生活在书香门第之家,但早已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说来也怪,我竟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许多书。书都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它就成了我的私人“书屋”了,承载了我的梦。书屋里的书并不是很多,我最钟情的当属《红楼梦》,读它,让人百味杂陈,恍如一梦。
曹公的鸿篇巨制《红楼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舞台。我想,与其说它是四大家族荣辱兴衰的缩影,还不如说它是一个朝代衰落的缩影。读完《红楼梦》,我不觉泪成诗行。黛玉终落了个“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惨结局,想到她《葬花吟》里的花落残红,想到她的求而不得,终落得个香消玉殒,我不觉潸然泪下;宝玉是后知后觉者,经半世繁华终出家做了和尚,令人徒叹奈何……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绛珠仙子的话,是不是黛玉红颜薄命,多愁善感的原因?钟鸣鼎食的贾家落得树倒猢狲散的结局,是不是宝玉尚未领悟到金陵十三钗,万艳同悲、千红一窟的含义?
黛玉葬花,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让我印象深刻,更让我怜惜不已。花盛之后,春颜不可留,凋零衰落乃是自然之道,葬花究竟为何?是因为洁过世人,超凡脱俗?是不忍其被沾污,乃掘土埋之?扛一锄头,携一花袋,树下葬之,你就是这世间的绝色仙子啊!你是多么的灵慧秀黠!想到你红颜薄命,我又不禁悲痛莫名。想到你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句而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再说宝玉罢,不慕功名,不肯入学,终不入贾政之眼。世俗之人皆道你外清内浊,可大观园中匾额上沁芳、有凤来仪、蓼灯花溆、衡芷清苦、红香绿玉等才藻词句,有谁能敌?叹只叹: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啊!
如此天赐良缘,却没有好结局,好不令人扼腕!宝黛的红粉痴恋,不被世人所容。虽青梅竹马,木石之盟,又怎奈封建社会所认同的金玉良缘啊。生不逢时的爱情,在权钱至上的时代,只能被扼杀。只可叹,宝玉到成亲那天都还以为坐在轿上的人不是薛宝钗而是自己的林妹妹。只好应了自己的诺言,出家做和尚去。而黛玉气死,也应了那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谭陷渠沟”。可叹,可叹!什么功名,什么财物,什么权利,都付之东流,终成空!
又道那王熙风,害死了尤二姐,却在世人面前留下贤惠之名,而苦了尤二姐命运不济,落了个遗臭万年。贾府啊,是罪,是善,又怎么说得清、道得尽?可怜那尤二姐,自刎于柳湘莲的鸳鸯剑下,讽刺极了。
而当今,又少把爱情建立在钱权之上的人吗?又少尖酸刻薄、两面三刀的人吗?这世界,有罪也有善,我们只能用心去品味,去甄别。
啊!红楼梦,梦一场!一个故事,一场孽缘,几个青春少年,叫人悲,叫人痛,叫人懂得人情事故,懂得世态炎凉,也教会了我走好人生,不留遗憾。
合上卷帙,走出“书屋”,如梦方醒。抬首,阳光明媚。
有一本书,常年摆在我的书案上,它像一块磁石,用无形的强大的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引得我一有空便揣摩其中的人物的心理,研究它写作的手法,好多理解它一点。这本书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我自认为它应该居于四大名著之首。它以宝黛爱情与贾府盛衰为主线,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梦从出现当幻灭的全过程。全书结构完整,贾府兴衰都在前文埋下过伏笔——甄家的小荣枯预示着贾府的大荣枯。它一共塑造了九百多位性格迥异的鲜明人物,栩栩如生。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金陵十二钗正、副等册中的判词,也暗暗指明了这些奇女子最后悲惨的结局。
除了这些构思巧妙的故事引人入胜外,书中的诗词也深深地令我着迷。每位姑娘的诗词都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性情与为人处世的态度。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吟诵着黛玉的《葬花辞》,我不禁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首诗是黛玉访宝玉不遇,以为他故意不让丫头给她开门,想起自己寄人篱下的生活,心中悲恸时吟出的。黛玉的多愁善感也在此诗中抒发得淋漓尽致。“花谢花飞花满天”、“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我仿佛看到了暮春时节,柳条和榆钱散发着幽幽的芳香,桃花花瓣飘落满地。一个清瘦的背影扛着花锄,用锦袋收集起春天的残花,用一捧干干净净的黄土掩埋。淡淡的忧伤弥漫在这暮春时节,为全诗哀婉而深刻的语言奠定了基调。“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我读懂了黛玉对世态炎凉、人人自顾不暇的愤慨。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告诉我现实的残酷,黛玉作为一介弱女子,只能做无力的抗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似一尺素笺,寄托了她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尤其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句,如明镜一般映出了一位洁身自好、清高孤傲的小姐。后文又从宝玉的感受与理解,从侧面烘托出了这首诗的震撼力以及文学魅力。
可惜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却在最后忧愤而死。而她气绝时,正是宝玉娶宝钗的时辰,一边极喜,一边极悲,具有很强的对比效果:这欢腾热闹的景象更加衬出黛玉之死的凄凉,总让我忍不住流下眼泪。
《红楼梦》向我铺展了一幅封建社会中大家族的生活画卷,批判了当时“人吃人”的丑恶现状,以社会的污浊衬出黛玉等的高洁品质,引发人们深思。
尽管我总是抽空自己研究或是与同学讨论,但是对《红楼梦》理解仍然过于肤浅,只有读透《红楼梦》,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学会作者写作的方法、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只念木石前盟。空对山中晶莹雪,不忘世外寂寞林。“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或许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才是宝玉与黛玉爱情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