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沉浮,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兴亡,或许有时仅仅是因为一个小的举动,小的插曲,小的错误所引起的。当今更加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忧患意识,这起源古老的字词,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中。有备而无患,无备则有患,只有生于忧患,而心怀忧患,方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古人的有备无患,是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人的眼中的忧患意识,是紧紧与家国联系在一起的。对家国的热爱,让他们更加的深思一个国家兴起与衰亡的原因与本质。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便是先人对其的总结。悠久而绵长的华夏文明中,历史早已见证了无数“有备”国家的昌盛与“无备”国家的衰亡。
近代的有备无患,是对危机的洞见与预防。一个简单的举动,或许拯救了世界。大名鼎鼎的曼哈顿计划,便是这样产生的。二战期间,在发现原子裂变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时,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担忧起若是此技术为纳粹德国所利用,会造成不逆转的后果,于是给美国政府写了一封联名信,殊不知,此举拯救了世界,因为对危机敏锐的忧患,美国才率先掌握了核武器技术,才加快了二战的进程,让更多的人尽早结束了战争之苦。我们不知道,若是原子弹为纳粹所用,又该有多少生灵涂炭,世界又该走向何方?若无忧患意识,何谈国家的兴盛,战争的胜利?危机面前,有所准备,才能无忧后患。
现代的有备无患,是国家走向兴盛的根本与基石。中华民族,这个古老沧桑历经磨难的民族,经历了无数的内忧外患才走到了今天,我们对于有备而无患更是理解深刻。今日的我们,努力的建设着我们的国家,让其更加强大。因为我们知道,落后而挨打的屈辱历史是多么的心酸,我们为摆脱困境,又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此刻的努力建设,都是为将来做准备,为将来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的准备,也是为未来的忧患所做的准备。准备于无患之时,而有备于患难之时,国家才能强盛,屹立于世界。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备者,才会于忧患来临时应对自如,迎接挑战。
一个物体只有韧性,说明它柔软,坚实而不易折断,一种文明具有韧性,则其生命力无穷,而可绵延长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中间经历过各种战乱、侵略、危机,但却仍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恰是因中华文明具有其独特的韧性,应时而生,刚柔并济,所以能渡过一次次难关。当今时代,风起云涌,这更需要我们保有我们文明的韧性。
物体的韧性,由其材质决定;文明的韧性,由其人民决定。
在古,已有中国人用其品格展现出了中华文明的韧性。曹雪芹年幼时就经历了家道中落,在艰苦与贫寒间长大的他并没有被击垮,被折断,凭着一股“韧性”,他付出了不寻常的“十年辛苦”,数次删改,完成了《红楼梦》这一巨著。同样,在最容易让人丧失斗志的关键时刻,中华文明、中国人的韧性力挽狂澜,支撑着人们不断前行。
在今,中华文明也因当代中国人而更有韧性。最近,一位“网红”流浪大叔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位流浪大叔与其他那些为求流量而经营的“网红”不一样,他虽过着流浪的生活,却以环保为信仰,坚持垃圾分类;不但如此,当其他人追逐所谓名利金钱等物质财富时,他已精通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对《中庸》《论语》等文化名著信手拈来,谙熟于心。虽然流浪大叔的生活在一些人眼里显得“太寒酸”、“不体面”,但如此普通卑微人们却为我们掀起了一股正能量,面对舆论的强大压力,恪守“不折”的坚实,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中国人应有的韧性。
于整个国家而言,无论是面过去死伤无数、流血漂橹的抗日战争还是如今虽无荷枪实弹却有刀光剑影的贸易战争,我们都未曾退缩,虽前路荆棘密布,走过后会留下伤痕,但中华文明的韧性始终保护着我们弯而不折,从未一蹶不振,从而得以绵延不息。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中,用日出东方、河流奔涌的壮丽景象寄托对中国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中华文明由我们组成,我们有“韧性”,就能使中华文明更有“韧性”,祖国前进的重任,最终落在我们的肩上。
风骨犹存
“风骨”二字,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风度,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骨气。回望历史,我们可叹:人才辈出,风骨凛然;又看现世,我们仍可喜:人才济济,风骨犹存。
风骨,最初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力透纸背,情渗诗文。文人以笔为武器,挑战单一格律,不懂变通的套路化诗作,蔑视软绵无力,小家碧玉式的无病呻吟,只愿在肆意挥墨中抒愤慨之情,展内心风骨。“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是少年人的豪爽;“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孤独者的傲然。在萧瑟的寒风中,带给世人力量。
而当风骨被用以形容人物,那一个个寒风中傲立的轮廊被具象化,那一个个铿锵的名字被世人铭记,不论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岳飞,还是“采菊乐篱下”的陶潜,一辑一拜,一言一行,尽呈风骨。魏晋时期,风流与骨气更盛,士人敢于打破世之定论,发展独特个性,在乱世之下仍各显风流,张扬自我。
但风骨不应是历史英雄的专利,而应是我们每个人的气质,反映出不随波逐流,不自怨自艾的魄力。有人一遇寒风则缩手缩脚,畏惧不前;有人失了个性,沦为整齐划一的生活机器。然风骨不一定要携壶游世,超然世外,在现代社会,我们应了解风骨的内涵,保留其精神泉源:打破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不在人群中失了自我,泯然众人;在刀光剑影之间展现自己的力量,侠肝义胆,凛然正气,对抗不公。我们可见钟芳荣在利益为先的社会“定论”中坚守自我,毅然选择考古专业;病毒肆虐,医护人员不避难,不辞责,冲到风雪最前线,以己力抗疫魔。他们坚毅的目光,稳健的步伐让“风骨”二字重焕新生。
在此波谲云诡的时代中,我们因有这些风骨之士而欣喜振奋,但反观社会中某些人,不是在佛系躺平的氛围中失了斗志与力量,就是被世俗的价值观囚禁了自己的特色与个性。
当此之时,我们应有魏晋名士一般的风度与骨气,回归那朴实坚韧的时代,解开现代社会套上的层层枷锁,肆意展现自己的个性;敢于展现自己的力量,用“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精神与魄力,在华夏大地上再一次抒写那顽强不屈、自强不败的风骨。
人人都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着,因为我们都知道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是多么伟大而光荣的事情;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在这条筑梦之路上收获我们不曾意料到的果实。我们每个个体的差异,理想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实现理想所走的道路的曲折程度的不同。
其实决定写这篇文章,是收到电影《孔子》中颜回回答孔夫子到底拿错了时所说的话:夫子过分地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了鲁定公上。当时的隳三都,却如鲁定公所说隳成了天下大乱,本想治理鲁国繁荣昌盛,也因不能对于老子的教导——装傻熟记在心。鲁定公装傻却真的傻了过去,孔子懂得要装傻但却因成业过于急切,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陷入低谷。
人在追求自己的梦想会有所退缩,有所徘徊,这是就需要有外人来给予你精神上的鼓励,有你自己的稍满足阶段性成果的欣喜,有内心的稍作调整并发出坚定的声音。人们之所以需要朋友,是因为他们可以在关键时期助你一臂之力,但这一臂并不时时刻刻都存在的,失去了他,人们往往焦虑,望着自己曾经可以到达的高度叹息;失去了他,就如失去了依靠,背后空空的,使不上劲。那就将我们自己的思想变成那一臂,尝试改变自己变成那一臂。
人们常说实现愿望很难,很多人想要学会什么,改掉一些什么,但却开始兴致勃勃,最后却疲惫下来,常常观察后,这些曾经想要减肥的人,恨不得自己每天都能瘦个一两斤,一回家称体重看着那纹丝不动的数字,一下自信心蔫了一大截。我们找教练,是因为人们往往不响应长期激励,而是对于随机激励颇感上心。他们无时无刻地都在随机地鼓励着我们,今天称赞背部线条起来了,明天说手臂力量增加了2公斤。我们不能时时依靠教练的鼓励,而是要让自己的内心成为那位随机鼓励你的教练,让自己成为一个熵减的人,一个能够逆自然的人,这时,想要达成什么,想要实现什么,便异常容易了。
60%的人怯于跨出起跑线,30%的人累死在终点线前,而10%的人能够越过那一条红色的彩带。坚定但不固执,善于改变而不善变,能够支撑自己而不依赖他人,实现理想也许只是做个加法这么简单。
世人论墨,必提墨子。是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博爱;是他主张“天志”说,反对儒家对百姓的漠视;是他四处奔走,游说各国,践行自己的理论……
不只在历史中,墨子更把“博爱”精神带到了现在,让众人领悟善良。生命是脆弱的,也是短暂的,我们应从大爱,行大善,以有限的生命来延续无限的爱。《孟子》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我们应该善良对待他人,问心无愧。
墨子,你不仅仅仰望天上的繁星,更脚踏实地践行理想。你曾游说楚王,拯救宋国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你曾四处奔波,为乱世提出了反战理论。你的理论实践坚韧、执着,在历史上留下光辉印记。你没有像老子般闭关悟道,留下五千真言;你也没有像孔子般游历各国,写下《春秋》巨著;你更没有像孙武般历经百战,终成《孙子兵法》。你,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你自己,你未归隐,奔波于华夏大地,救百姓于水火,解百姓之忧苦。“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是你如此地坚定、不屈,是你脚步永不停息,踏遍神州大地。你仰望星空,却梦萦百姓,两千年后,你的脚步更加有力。《非攻》有云:“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可见你不畏艰苦,反对战争,行至善之道,演绎了善良的真谛。
《道德经》中也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滋养万物,赐予生命,这便是善。
在中国被称之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理想东渡日本。可当他发现了国人的漠然与麻木时,毅然地弃医从文。他渴望用文字唤醒国人的灵魂,你一片丹心,呼唤光明,“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你以笔伐戈,将悲愤倾注于笔下,将思想融汇于纸上,纸面上流淌的文字如泣血的杜鹃,不信东风唤不回。这便是善,以民族的大义,满腔的热血,呼唤国人。
揽一帘幽梦,掬一捧清泉,看淡了红尘俗世,看淡了流光铅华。就让我们以风轻云淡的心态,行善施德,将善良传递下去。
韧性,是物质柔软而坚实的性质。柔软是因为它善于变化;坚实是因为它不能轻易被击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度过漫长风雨,是因为它具有韧性。
纵观历史,似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像中华文明一样从未断绝。而中华文明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遇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或者是时代潮流的变化,更或是民族文化的危机,它都能”以柔克刚”,进行自我变革,发展,包容兼并,做到因势而变。
中华文化的韧性,就体现在因势而变上。春秋战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孔子主张”和”的精神,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告诉我们要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他希望以“和”的精神缓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在当今社会,”和”的精神并不是为了追求和平,更是为了平等友好的合作。我国在外交上强调”和而不同”,能够更好地与他国建立合作关系,求得共同发展。由此看来,”和”的文化是因势而变的,中华文化也因此具备了强大的延展性。尽管“和”的作用在变化,但它热爱和平,平等待人的内涵没有变。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连绵不断,历经风雨,是因为它还具有”坚实”的特点。它是每个中国人心中强大的精神支柱,是我们能够昂首挺胸的内在力量。19世纪初中国是受人欺侮的,我们被列强当做发展的工具,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骨气。当中国青年们听到列强拒绝中国的合理要求时,他们再也忍耐不住了,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这就是我们百折不挠的中华文化,我们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坚实性,是我们历经风雨的保证。
作为一名青少年,我们肩负这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我们更要把中华文明的韧性表现在行动上。在与他人合作时,我们要找到与他人共同的利益,以和为贵,尽量避免冲突;在面对国家根本利益问题上,我们要做到毫不让步,坚决不答应跨越底线的条件。这样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富强。
中华文化的韧性是使它几千年从未断绝的原因,我们要发扬中华文明的韧性,让我们的文明在新时代创造新的辉煌。
细节决定成败。
无视细节的人,终将被世界无视。
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这是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时的故事。查理准备与里奇蒙德决一死战,查理让一个马夫去给自己的战马钉马掌,铁匠钉到第四个马掌时,差一个钉子,铁匠便偷偷敷衍了事,不久,查理和对方交上了火,大战中忽然一只马掌掉了,国王被掀翻在地,王国随之易主。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铁钉,在紧要关头,使查理功败垂成。因懈怠时的无视,最终酿成了亡国的悲剧。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晋王弥留之际,以三矢赐庄宗,使其勿忘其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亡父之志为己任,历时三载,励精图治,完先父之遗愿,成后唐之鼎盛,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然而,称帝之后的庄宗再无英明神勇,宠信伶人,狩猎为欢,日夜纵乐,听信谗言,无视劝谏,冤杀大将。成功的自满,无视一切导致亡国的行为,使得后唐国力衰微,李存勖被伶人所困,最终身死国灭。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后人对李存勖更多的是其被伶人所困的嘲讽,半辈子的英明,因为自己的“无视”,荡然无存。“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无视忠臣之谏,无视治国之理,无视劳逸之度,五代之雄李存勖的骤胜骤败,足为万世之炯戒。
大事,必作于细。如果司马迁在写《史记》前没有走访民间,搜罗史料,分析史实,何来《史记》之千古绝唱?如果摩尔根没有对待科学的严谨,又怎么会几年如一日地培养果蝇,若无视了万千红眼果蝇中的那一抹白色,那座生物遗传史的丰碑上,又怎么会刻上摩尔根的大名……细节决定成败,若无视细节,成功只会离你渐行渐远。
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就是生活,就是成就大事不可或缺的基础。
远离无视,注重细节。用心做好每件平凡的小事,终将会成大人,成大事!
慷慨“风骨”,遗世独立
“风骨”一词流传至今,内涵丰富。见到此词,就仿佛穿过历史云烟,来到了战火频仍却又人才辈出的魏晋时期,领略建安文学的慷慨激昂与清新秀丽,感受到嵇康等一众文学精英的仙风道骨与高洁志趣。
从美学要求到形容人物,“风骨”一词含义的深化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正如刘强教授所说,就历史而言,魏晋是个乱世,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但就文化而言,魏晋是个花园,价值多元,个性张扬,人才辈出,有道不完的剑胆琴心和名士风流。风雨飘摇,家国动荡,文人们笔下的文字不再拘泥于小情小调,而是大量涌现出表达建功立业抑或是壮志未酬感慨的文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文字之美。更强烈地投射出诗歌背后文人的铁骨铮铮。在乱世的时代背景下,本就高贵而孤傲的文人们展现出了更加硬气的人格。
除开乱世背景,根植文人内心的张扬个性与熠熠生辉的才华是“风骨”含义的根本来源。所谓道不完的剑胆琴心和名士风流,是嵇康临死前一曲荡气回肠的《广陵散》;是陶渊明隐逸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气才情;是王羲之在会稽山修褉时的游目聘怀,不拘一格;是聚众清谈、集于竹林饮酒作赋、厌恶官场的文人群像。他们不为外物所拘束,个性像河水一般恣意涌流,即使世界不与之相容,仍守住自己任诞的心性,在自己的天地中活得自在自得。
如今,我们眼前一派盛世图景,无数机会等着我们去把握,崇高梦想等着我们去追求。但有时我们也会发现自己被困于生活的桎梏之中。当我们被所谓无形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或许可以回望历史,去听听古人的故事,看看“风骨”的精神,寻得自己的一片桃花源。追求理想之时,读读他们建功立业时的欢喜与失意;感觉伸展不开手脚之时,看看魏晋名士如何张扬个性,任诞不羁,我们终能敞开心的大门,跳出束缚个性的牢笼,挖掘与理解自己的个性,心怀本真,不虚不佞,活出本我,飘飘乎而遗世独立。
历史难以再现,乱世下的慷慨“风骨”永恒地闪耀在时间之河的上游,但现代人也要有现代人的风骨,不卑不亢,锐意进取,迎难而上,顽强自立,亦要尊重本心,以坚定的勇毅张扬自己的个性,遗世而独立。
填写领导评价,所有员工为了给上级留下好印象,即使意见诸多、评价匿名,也要将“非常好”一栏画满对号。那么董事长看到的,就是这个“漏洞百出”的小白领受到了该部全体员工的一致好评。
真相是什么,真相就是说的人多了,它就成了真相。
那既然不“兼听”,就要“偏信”,可偏信得到的结论过于片面,于是有人说:“还是兼听才能明。”
“偏信则暗”真的能证明“兼听则明”么?
宋高宗赵构听信秦桧谗言诛杀岳飞,打压那些忠贞不渝的抗金名将。可倘若没有小人之言,岳飞就能逃过此劫么?在宋军对抗金军的战争连连取胜的时候,赵构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他害怕那些建功的将领的势力会过大使他无法控制,又害怕当时被金兵俘虏的宋钦宗会被救回而动摇他的皇位,下令军队班师还朝,断送了与金兵对抗的大好形势,之后更是解除岳飞等将领的兵权,向金朝屈辱求和,酿成大错。就算此时所有贤明的大臣站出来劝谏,也无法挽救他贪权忘本的心思。
即使不“偏信”,“兼听”也对早已堕落的心无能为力。
“兼听”还应缚上条件绳索,听智者之言,胜书海盲寻;听切实之话,抵万般见解。唐太宗以魏征为镜,一人之谏可查秋毫;齐王听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其蔽仍甚矣,故兼听应取正道。
兼听欲明,听者应有包容四海之心,有善于决断之意。父子骑驴的故事便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主人公父子俩听取一路上所有人关于谁骑驴的意见,最后不得不抬驴返家,弄巧成拙。“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只有明确自身判断,再对外界观点进行借鉴,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明”。
取之有界,兼听才明。
意气之人,其道大光
意气,是在不同年龄所表现出的精气神,正如习总书记言:“做新时代的中国人,要心里有火,眼中有光”。“盖意气,所以指路持望乎也”。意气,存在于各个年龄段中,是人们精神的压舱石,更是未来的指路人。
做意气之人,其道大光,不畏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方得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意气,是少年们“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壮志情怀。张伟丽,“横眉冷对千夫指”,争当擂台首冠,成为优秀的女搏击手;路易斯格利克,“于绝望中找寻出路,于黑暗中追求光明”,从小善写文,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女性得主,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少年有意气,国家有希望。少年之意气,是勇敢无畏,焕发神彩,攻克艰难的坚定意志。程开甲,“半生潜心隐姓埋名,终铸大国重器,膺两弹元勋之荣光”;钱七虎,攻坚克难,心存意气,只愿为国铸盾;新冠疫情中的“九零后”,“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使全国上下为之动容。青年之意气,似旭日,不畏艰难困苦,赤胆忠心挑重任,做国之栋梁,民族之脊梁。
意气,更是老年人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默默奉献。张桂梅,身患绝症,不去医院,甚至申请预支丧葬费,只为村办学校的学生能有书本上学;叶嘉莹,作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半生颠沛流离却渡人无数,一生命运多舛却才情纵横”,只为将中国诗词之美传扬;钟南山,“不辞辛劳为国去疫,满腔责任为国为民”,只为一个无恙中国。老年之意气,如金黄的落日,奉献着自我的光与热,若有意气放于心,岁月从不败花甲之年。
意气,是陪人一路走来,不断蜕变,不断更新的年龄时代风向标;是一个人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是一个人存留在心的不竭精神动力;更是充满精气神的精神保障。
意气,是少年初生牛犊不怕虎;是青年奋斗前行开新路,是成为我们眼中最绚丽的星河。
做意气之人,可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做意气之人,让意气成为我们的代名词,展现自我风采;做意气之人,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行长,其道大光。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此话意为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魏征以此来劝谏唐太宗积极纳谏,但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仅仅听取多方意见早已不能满足“明”的条件,“兼听则明”也已过于绝对。
既要行善,何必看人
某市公交车上小伙子让座招来妇女讽刺,于是作出报复行为。我持反对态度。既要行善,何必看人?
与人为善,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行善,讲求的是不求他人回报,自己获得内心上的满足。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伙子的一个报复行为,不仅违背了行善所应怀的心态,也给人嫌恶之感。
记得在星光大道上一炮而红的“大衣哥”朱之文在出名后仍想着村里。自己出钱给村里修路,结果村里人不但不领情,反倒以为修路是理所当然,把村里立的“之文路”的路牌给砸了。但相比那位小伙子,朱子文的做法就好多了,他思忖良久后,决定继续为村里干实事。是啊,行善所重要的是获得内心的奖赏,只要自己认为自己办的事的确方便了他人,何必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指指点点呢?所以说,既要行善,坚持初心是第一。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村庄里有一位友好的犹太人,无论对方是谁,每天早上他都热情地向他问候“早上好!”他的邻居是一个德国人,对他的问候态度冷淡,置若罔闻,但几个月下来,他终于被打动,向犹太人微笑了一下。后来二战爆发,这位德国人在集中营里遇见这位犹太人,良心使他最终放走了那位犹太人。可见,出于善意的举动正如水滴一样,一滴水力量虽小,可天长日久,水滴石穿,善意之举终究会打动坚石一般的内心。这与儒家“以德教化人民”的思想不谋而合。试想,假使人人行善,天天行善,处处行善,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社会正能量也会在无形中得到传播。所以说,既要行善,不必在意人们一开始的反应。
反观文中的妇女,她无理的言行难道不会引起车上其他人的气愤吗?她的“弱者主义”难道不会为社会所不齿吗?她缺乏素质的反应不会让人们为她而感到羞耻吗?歌德曾给讽刺他的批评家让路的故事,更显歌德的高尚。当时小伙子若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他的品行就会与妇女形成鲜明对比。孰对孰错,观者自知。所以说,既要行善,何必与恶人针锋相对。
行善,只是人们的自发举动,行善者在行善时要秉持着不求回报的纯净初心,千万不要“看人行善”、“有偿行善“,反倒伤了大家和气,违背了行善本义了。
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话固然不错。但是,在我眼中,如果我们拥有一项能力,那一失足也就不一定成千古恨。
这种能力便是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是每个人立身处世所需要的一项技能。它使我们从突发事件中能够开辟出另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假如我们通往成功的奋斗比作一辆冲向终点的赛车,那顺势而为的能力就是备用胎,以防因车胎扎破而功亏一篑。由此可见,在不慎失误后顺势而为是多么得重要。
顺势而为,有时会扭转时局。
“飞将军”李广在一次抗击匈奴的战役中带领一支侦察小队,去刺探敌情。但不料在茫茫大漠中竟与可汗的部队相遇,局势十分严峻。
这一失足,若是一般人估计性命难保,但是李广分析了局势之后,灵机一动,叫手下人不必惊慌,令士兵们下马席地而坐,保持镇定。可汗看到后疑心是诈,便按兵不动。
双方僵持许久后,可汗断定李广的侦察队只是诱饵,背后肯定埋伏着主力军队,于是下令撤退。就这样,李广依靠自己的顺势而为,扭转了时局,不费一兵一卒便“击”退了匈奴军队。
顺势而为,有时也能化解误会。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次国际会议中,中国举办了一席国宴,其中有一道菜是竹笋汤,是将切好的竹笋在汤中摆成“万”字。
不料这道菜上桌之后,里面的竹笋“摇身一变”,竟成了法西斯的图案,各国来宾大为诧异。
这时周总理灵光一闪,笑着解释道:“这是中国的‘万’字,寓意本次会议能万事如意。是法西斯也没关系嘛,来,我们把它消灭掉!”经周总理这么一说,误会立刻就被化解了,场面再度活跃起来。
顺势而为,有时还能取得比预期更大的成功。
看过《钢铁侠》的人肯定都对钢铁侠那句:“我是钢铁侠”印象十分深刻。
殊不知,这竟是钢铁侠饰演者小罗伯特·唐尼在突然忘词的情况下顺势而为,即兴编出的一段台词。
然而就这样一句,使得《钢铁侠》成为漫威影业中的一个不朽的传奇。
顺势而为,是一项神奇的本领,它能使一失足后的千古恨变成万古流芳的传奇。
当你的人生的图画中出现一点墨渍时,也许只需顺势而为地添几笔,一只象征成功的飞鸟便能出现。
一次平常的挥手,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句真诚的问候,一个灿烂的微笑都代表着你心中的快乐。快乐就像一缕清风,把夏日的炎热统统赶走;快乐就像一阵清香,把这香味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快乐就像一颗繁星,默默点缀着普通的夜空;快乐同时也像那五彩缤纷的蜡笔,为人生画上了多彩的一笔。快乐很简单,不过就是一个笑容,一次愉快的玩耍吗?笑对人生,会使你原本无趣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会使你的人生更加多彩多姿。
学会把笑容挂在脸上,你的生活会比之前更加快乐、更加轻松。面对敌人最好的武器就是微笑;面对朋友最好的礼物就是微笑;面对疾病最好的药材是微笑。我们不只要在朋友、生活面前微笑,在面对重重困难时,需要的不仅是解决困难的智慧与思路,更需要面对困难的勇气与乐观。笑着面对困难,这样,就可以避免那些不必要的紧张,试着让自己轻松起来,说不定很快就会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所以,不要觉得在遇到困难时,微笑是没有解决方法的想法哦。笑,虽然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表情,但它的确有很多好处。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切不开心的事情,请试着用微笑面对烦恼、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你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保持微笑,笑看人生,既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处事方法,也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若是什么也不添加,就像一个枯燥无味的故事,可是加上一些“好词佳句”,这个故事立马就会显得生动有趣,不再无趣乏味,这些好词佳句就是微笑、勇敢、自信、真诚、健康等。正是因为他们才让生活更加有趣、更加缤纷。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会面临各种困难。不管怎么样,请你养成保持微笑的良好习惯,时间久了你一定会感受到微笑带给你的力量。也许,你的学习成绩不够优异,也许,你的家庭条件不够好,也许,你的烦恼会困扰着自己,不管是什么原因,在出门时别忘了带上微笑,从容的笑对生活。
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开开心心的学习和生活,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可以看见五颜六色的彩虹。笑对人生,会使你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姿,让我们用微笑面对人生中的每一天吧!
一位父亲嘱咐即将独闯天下的孩子:“孩子,你要记住,当你取得了一点小成就时,不要被他人的美言所迷惑。永远记着:对你最好的人是指正你错误的人。”
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所以,请不要被美言与暂时的安逸所惑,要接受那些表面上难以接受实则益于我们的良言。
山口处的一个山洞,谁说里面一定住着妖魔鬼怪?它或许通往我们心仪已久的世外桃源。听似逆耳的忠言,是我们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支撑。巍巍朝堂上,臣子争相附和时,总是他直言利弊。下朝时,皇帝总是咬牙切齿,咆哮着:“会当杀死田翁!”却总是接纳他的建议。魏征的直言虽然逆耳,但千年来,“贞观之治”为人称道,“大唐盛世”令人向往,足见忠言的功用。忠言虽逆耳,却刺痛了听者的心,使其痛改前非,走向成功。
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谁说它是迷途中错误的引导?它或许给迷途者走出沙漠的希望。看似不留情面的人,却是我们成功路上的恩人。一句“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气得文帝恼羞成怒。思虑良久,文帝也只能责备“公奈何众辱我”。可因此有了冯唐持节赦魏尚的典故。冯唐的直言虽然逆耳,但苏轼的那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足见这一英明举措对后世的影响。忠言虽逆耳,却指出了听者的缺点,使其知错就改,走向成功。
良言是春风,唤醒沉睡的人;是雨露,洗涤蒙尘的心;是旭日,照亮前行的路。楚汉战争时期,韩信的实力曾一跃超过项羽和刘邦。韩信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称王,而是甘愿做刘邦手下,最终被斩于长乐宫钟室。他大喊:“悔不听蒯通之言,竟死于儿女子之手!”已无力回天。逆忠言者亡,顺忠言者昌。当年对蒯通劝其称王甚为不解的韩信,最终死在吕后手中时的顿悟,却已何其晚矣!
大树沉醉在赞歌中不能自拔,将啄木鸟的美意拒之门外,最终落得痛苦倒下的悲惨下场。人若沉醉在美言中不能清醒认识自我时,请让逆耳的忠言萦绕耳畔吧,唤醒你,指引你。
从今天起,过滤掉美言与安逸,吸纳益于我们的良言。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曾听孟子一言:“不怨胜己着,反求诸己而已矣。”听后思之甚多,“不怨胜己”已足见其宽广胸怀,然“反求诸己”更见其诚可贵之处。
何谓“反求诸己”?在我看来,反求诸己是对自己的深刻反省,彻底反思。是面对失败后的理性总结;是遭遇挫折时的清醒思考;是堕入低谷时的沉着反省。这便是反求诸己的可贵之处,纵然失败也不抱怨,即使受挫也不气馁,而是用理智的自省为下一次的成功蓄势。
“反求诸己”帮你擦亮双眼,审清时事。历史洪流奔腾不息,一些人随着岁月而沉淀被人遗忘,而那些懂得反求诸己的人则会永远在人们心中激荡起片片涟漪。在那个闭塞的年代里,人们会说是洋人的坚船利炮太威猛,是洋人的欲望促使他们的铁骑踏破了我们的大门。一批兴起的洋务派惶惶然开始学起那些洋枪洋炮,自认为只要大清王朝配上这坚船利炮便又可做起天朝上国的美梦。而维新派是善于自省的,他们看到了是中国腐朽不堪的旧体让中国一败再败,是清王朝破败黑暗的的统治让中国再难翻身,他们反求诸己,看清晚清真正形式,再维护那个封建旧体迟早亡族亡国,一个焕发新机的新体才是我们真正之需要。是的,是“反求诸己”擦亮了维新派的双眼,助他们看清时事,为中国引航。
反之,若不能反求诸己,等待你的将是无边的沉沦与黑暗。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总是不停更迭?为什么一个王朝不会永存千秋万代?我给自己的答案是:总有一些君王不能反求诸己,以致列宗难保,国家倾荡。自远至殷商的纣王抑到中国末代皇帝溥仪,无论魏晋抑或宋元,我想皆出此理。不能反求诸己,就意味着你在一步一步的后退,直至堕入深渊,无可挽回。
而生活中的我们是否做到了反求诸己呢?当身边的同学后来居上,你是否只是暗暗慨叹而忘记了问问自己的不足;当你因为被老师批评,你是否只是在背后偷偷不服气而忘记了问问自己的缺失。我们总要在这样的一次次自省中才会成长,所以,勿忘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是路将我们引向更好的自己,反求诸己是剑斩断我们身上拦路的缺陷。所以,执此剑,上此路,从此反求诸己,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