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摘抄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师节的征文约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这些年,我的那些病人
说来,每个做医生的,一生中总会有那么几个特殊的病人。这些人,会长在记忆里,时不时在某个风轻云淡的午后,或者某个焦头烂额的瞬间从脑海里跳出来,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力量,给我们继续前行的勇气。
大约七八年前,我们做了一个宫颈癌的病人,是个六十多岁的奶奶,农村来,家庭条件一般,人很朴实。病房长期陪伴的是同样寡言少语的爷爷,偶尔儿子也会来。一家人都一样的瘦削,沉默,医生说什么,他们做什么。奶奶的担心在心里,从不曾跟医生唠叨过一句。只是从他们吃的穿的用的,能看出他们除了对疾病的担忧,还有经济的拮据。本院介绍过来做手术的一个主任也说,这家人经济条件不太好,但是人很好。
术前检查,术前准备,签字谈话,手术,如期进行。手术虽然艰难,倒也还算顺利。不曾想,术后几小时,发现切口皮下渗血,可能和奶奶血压高有关。傍晚时分,我们只能再次去止血。儿子也来了,明显很为难的样子,除了费用,更多的是心疼妈妈。但是为了止血,我们顾不得过多地解释,只能把她再次带进手术室。血止了,但是因为奶奶长期营养不良,切口又大,组织又水肿,切口就是愈合不了。我们每天给奶奶换药,奶奶都咬着牙,嘴里“吸溜吸溜”的。爷爷有时候会手足无措地拿着块毛巾,慌乱地在床边走来走去。奶奶的切口每天都挤出好多脏兮兮的液体,我们动足了脑筋,请了各个相关科室的大咖来帮助我们,仍然觉得进展就像蜗牛爬。那种心碎的感觉,现在想起来一点都不减少。
十多天去了,奶奶的伤口有些好转,但还没有完全愈合。渐渐地,账上开始欠费。奶奶胃口不好,营养跟不上,我们还得给她用上一些营养药帮她恢复。账上欠费越来越多,有时连药都那不回。护士跟爷爷催过费,爷爷一边摸着衣襟一边嗫嚅着说,好,我想办法。可是谁都知道,爷爷拿来的办法?有一天,我听见旁边病房的家属在走廊跟爷爷说,明明就是他们医生手术没做好,你找他们去。
我心里一惊,也许又要上演一幕医患风波了……
果然,第二天换药的时候,我跟爷爷说,你要想办法去买点好吃的,给奶奶增加营养。爷爷很小声地说:“你们医生没弄好,光吃有什么用?”完全就是隔壁病房家属教给他说得话,一字都不差。
我只能跟他说:“爷爷,切口不愈合,我们要一起努力,一起想办法。总会好的,时间长一点而已,你要有耐心。”
爷爷还是听了。此后的几天,看到爷爷有时去食堂,买来鲫鱼汤,买来炖蛋,买来鸽子汤,坐在床边喂奶奶喝汤。
就这样又过了几天,奶奶的伤口终于好多了,爷爷提出可不可以出院。我想了想同意了。我答应他3天后我会去他家帮奶奶换药。他儿子拎着大包小包,据说打了个的士接奶奶回家了。
三天后的下午,我带着换药包去车站乘车,在车站看到卖水果的摊贩,我摸出钱包给奶奶买了一个西瓜和一串香蕉。按照奶奶给的地址,我上了车。公交车就这么在坑坑洼洼的乡间公路上颠簸了45分钟,终于咣当停在一片田野中的一条小路的尽头。
我就这么踩着高跟鞋,穿着裙子,拎着西瓜香蕉立在了一片田野中。给奶奶家打电话,爷爷说我来接你啊。过了好久,看见爷爷从某个田埂颤颤巍巍地来了。我跟着爷爷深一脚浅一脚在田埂上七拐八拐地绕了至少两三公里的路,来到了奶奶清冷的家。刚下过雨的田埂,鞋上的泥一直甩到背后。
奶奶歪在床上,饭桌上摆着中午吃剩的两盘小菜,一盆什么炒肉片,还有一碗汤。我帮奶奶换好药,叮嘱奶奶,多吃点儿好的。奶奶说:“医生,也不怕你笑话,家里本来就不宽裕,住院费都花光了,也没什么钱了。”
我的泪快要出来了,想想包里也就大概带了二百块钱,塞给奶奶,爷爷奶奶死活不要。奶奶说:“蒋医生啊,我自己身体太亏,我不怪你们。你们对我已经很好了!等我好了我报答你们。”我的泪终于忍不住流下来,趁奶奶抹眼泪的功夫将钱悄悄塞在枕头下面,然后逃也似的离开了奶奶家。
宫颈癌的病人术后随访是长期的,但此后奶奶总是不能按时回来。我打过几次电话,奶奶总说出门不方便,等儿子回来接她再来。有时一年能来个一次,有一次来,我说去做个B超吧,奶奶说我只有六十块钱,要不你就帮我查查吧。还算好,我最后一次见她大概是3年前,她还那样清瘦清瘦的,但据说又开始干点农活了,爷爷也还算健朗。
每每想起她,尤其碰到一些切口长不好的病人又吵又闹的,我总是想起她。奶奶就在默默的坚持中选择跟我们站在一起,用信任、用时间支撑我们,治愈了自己,同时也治愈了我们。
一平米之地
这仅仅是一平米之地,这仅仅是手术室里的一张手术台,平凡而普通,默默无闻,甚至无人能想起它的样子。
图片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仅有空洞的无影灯与冷冰冰的仪器相伴。这里没有白天与黑夜,仅有灯亮与灯灭。这里更没有鸟语花香、冬去春来,这里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循环地做着相同的事情——守卫健康。
手术台给人的感觉是冰冷的,无情的,甚至是让人窒息的地方。那里充满血腥,充满神秘,开颅破肚,救命还魂,浮想联翩中仿佛那不是人世间的存在,而是小说或传说中的模样。但实际上,手术台真的如此吗?
很不幸,多年前我就有过一次与手术台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那时我因病需要手术。准备妥当后,当安安稳稳地躺在手术台上时,我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淡定。心如鹿撞且不说,手心泌汗几成溪。在战战兢兢中我细细地打量了一下我的所在。那是一张钢铁构造的手术台,冰冷而结实,一米多长,半米来宽,估摸着也就一平米左右。台底下是机关重重,据说可以自动调整高度、倾斜度以及前后位置等等,也是够先进的了。台上是绿色的垫子,平平整整。台子面积不大,但人躺在上面是稳稳当当的。手术台旁是各种滴滴、嘟嘟响着的仪器,还有忙而不乱的医护人员。最让人难以忘却的是头上的那盏无影灯,白光耀眼,仿佛冰冷从灯光里泻洒而下,沁人心肺,仿佛每一个毛孔均因害怕而早已收缩。这是刚躺在手术台上的感觉。听着脚步声,在亮亮的无影灯旁出现了一张刚毅而自信的脸,那是我的手术医生。他再次核对了我的信息,然后生动而形象的跟我描述了手术的过程,还解答了我的一些疑问。在与他的交流中,那颗高悬的心似乎找到了平衡点,周遭的冰冷似乎逐渐融解,而冷冰冰手术台似乎变得不再那么可怕。在不知不觉中入睡,在不知不觉中醒来。醒来时,睁眼看到的是无影灯旁的笑脸,温馨而惬意,似乎忘记了刚刚在经历生死。自此,手术台留给我一个暖暖的回忆,我可以安心的躺在那一平方米之上,那里因有着那刚毅而自信的笑脸,细心而和蔼的人儿让人心安、充满希望,并不冷冰。
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自此与手术台的接触次数与日俱增。
记得三年前的一个晚上,收住了一个需要紧急手术的患者。当无影灯亮起,病人焦急而恐惧的面容历历在目,一如当初的我。我想起多年前,我所见到的那张刚毅而自信的脸,还有那一通生动的描述。我如法炮制的应用到这个患者身上,在沟通与安抚中,患者空洞的眼神里似乎逐渐看到亮光,紧紧握住拳头的手也渐渐放松。最后顺利地完成了手术,病人也康复出院。我想,手术台给他的感觉应该也不再是冰冷的。
手术台上虽有这温暖的一刻,但往往更多的是紧张、忙碌。我们每天要面对着的是一张张被病痛扭曲的面孔,听到的是一声声长吁短叹,一阵阵抽泣呜咽。永远忙碌的脚步分不清时间的分分秒秒,三个小时,六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腿酸了要站得住,肚子饿了要挺得住,眼睛困了要熬得住。多少个深夜,我们被急诊电话惊醒,不管是雷电交加或是风啸雪寒,也得从温暖的被窝中爬起来,冲入沉沉的黑夜之中,来到手术台旁。紧张、劳累的工作中,我真正体验到了外科医生平凡生活的滋味,体验到了其中的艰辛和压力。我苦恼过、迷惘过,但每每想到一个个治愈的病人的笑脸,我总会从迷惘中寻回了自我,在退却时坚定了初心。
“门是一道屏障,世界隔为两个模样,里面是紧张的寂静,外面是静默的紧张。白粉墙不敢碰怕灼伤,神经在恐惧与希冀间翱翔,咫尺比千里还远,一刻比一年更长,呼吸从遥远传来安慰,心脏才轻轻回到胸膛”。手术室隔绝了紧张与等待,手术室内有一平方之地——手术台,它是拯救生命的诺亚方舟,这里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用血汗去谱写着一部部生命的挽歌。这里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却有着我们在抢救手术成功后脸上欣慰的微笑;这里没有悲观,感觉不到疲惫,只有一颗颗拯救生命的赤诚之心和乐观积极的拼搏之魂。用尽洪荒之力,只为换得健康和生命的美好。让我们为医护人员,为守护健康的这一平米之地致敬。
不忘初心
最初提起“提灯女神”南丁格尔时浑身充满力量,南丁格尔有这样的一句名言:“护理工作是平凡的工作,然而护理人员却用真诚的爱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
在此起彼伏的请护仪的铃声里,我总是幻想脚下穿的是滑板鞋,幻想自己是千手观音,能游刃有余地穿梭在各个病房里。然而在一片铃声里你要面对的问题可不是单一的换瓶、输液,“我的被单湿了帮我换一下、帮我换一下衣服、没有开水了你帮我去打一瓶、护士!护士!快来啊,我这里的点滴不滴了……”护士这份职业确实很消磨一个人的耐心,有时候并不是医护人员没有耐性,而是当你处于那个争分夺秒救人性命的危急关头的每一步都必须快狠准,严肃起来,大概都会被人感觉是态度恶劣,上班一句话说无数次,下班一句话不想说,其实绝大部分的耐性会被繁忙的工作消磨掉,不良情绪由工作蔓延到了我的生活,急躁负能量爆棚,睡觉不分白天黑夜,蓬头垢面、无精打采,没有形象。
走在这条病房走廊上感觉并不轻松,来来回回,一天下来,也相当于走了好几公里的路途。不分昼夜,没有规律,没有饭点,没有节假,每天都要不停地走,要时刻观察生命体征心、输液、照顾患者的起居饮食,剪指甲、洗头,翻身拍背、鼻饲……
夜深人静的时候听着纸和笔摩擦的声音,整个病区只有一个护士,记录护理文书,密切观察病情,在夜里踏着疲惫的脚步去巡视病房,为不能翻身的患者翻身,面对体重是自己两倍的患者翻身一个人也能灵活操作,从前是个弱质女子,现在倒是练成了“大力士”。身为一名护士,脑力和体力两个都必须在路上,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发生前永远是想象,发生后永远是挑战,在饥寒交迫的冬夜里奔波有时竟然会希望躺在床上的是自己……我记得科比曾经问过采访他的记者:见过你的城市凌晨四点的样子吗?我会回答我见过这座小城24小时的每一个样子。
当阳光普照大地,万物开始苏醒,同事们陆续来到科室那一刻,终于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上夜班前就像世界末日到来前的恐慌,下夜班后就像劫后重生,回家躺在床上脑海里不断闪过夜班有什么事漏了没有做,护理记录完成了吗?好不容易睡着了却老是做梦,梦见在科室抢救被惊醒,或者是在不停地去接瓶。
确实有很多的爱情,亲情在生死的考验前站稳了脚跟,但为什么当手术结束,大门打开有人先冲上去看孩子,有人先冲上去看产妇,成人的病房里最多的是陪护和保姆,儿科里最多的是四加二。医院像一面镜子照尽了世间的人情冷暖,缩影着众生的疾苦。在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最艰难的选择每天都在上演,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每一个人都应该被温柔对待。
没有了梦想的支撑,内心就没有了工作的热情,佩服所有坚持下来的、医路坎坷,唯有不断调整,积蓄力量,才能走得更好,行得更远。
小太阳
“宝宝乖,宝宝乖,不要哭,吵到妈妈睡觉了……”朦胧中听到丈夫故意压低的声音。沉沉的睡意仍然挥之不去,心中亦感到一丝丝的甜蜜。
“几点了?”我问。
“快六点二十分。”丈夫说,“妈已经煮好粥了。”
尽管日子已经进入了日长夜短的炎炎夏日,七点钟的天空仍然灰霾一片,太阳也许出来了,也许还在睡懒觉。眼前浮现起出门时与孩子吻别的情景,她依依不舍地看着我出门,孩子,你那明亮的眼睛就是我的太阳!想到这里我的心情立刻明朗起来。
在更衣室穿戴好服装,端端正正地坐在办公桌前,浏览着病人的病历。在眼科快1年的日子里,我接触了很多病例,在这样的实践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理论——实际操作——总结经验,我才能获得更大的提升,帮助更多的病人恢复健康。
“陈医生,现在有一个眼睛受伤的病人来到了这里,需要紧急手术,请你立刻做好准备!”主任说完立刻进入了备战状态。我也迅速穿戴好头罩手术服装手套等,按照主任的指示进入了手术室。我来到手术室,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手术前的各项工作是否到位。
病人由她的母亲陪同来到了门口,我瞥了一眼这位母亲,她的脸上挂满了忧愁,头上已经出现了丝丝银发,似乎风霜要在她的脸上留下一些记号。而病人还是个小女孩,看上去有十一二岁的年纪,眼睛肿得只剩下一条缝,看不到眼球。小女孩的脸上流露出的并不是痛苦,而是恐惧。
“医生,我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了。我是不是以后都会这样?”
“孩子,不要害怕,我就是来帮助你的。如果你配合我们的话,相信过几天你就能像以前一样重见光明的。”说完这话,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女儿那明亮的眼睛。我对那位焦灼的母亲说:“把她交给我们吧,不用担心,我们会尽我一切的努力帮助你的孩子。”
“谢谢你,医生。这样我就又可以看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图画了。”小女孩充满着期待。我猜她一定很喜欢画画,说不定将来还会是个画家呢。
我好像把这些年来积累的临床经验都用在了今天的手术上,手术非常成功。一个小时过去后,从手术室出来,虽然外面的走廊有一排椅子,但我看到那位母亲只是站在那里等待着。我微微一笑,走过去安慰了她几句。一个同事与我交谈这次手术,我说:“我刚才缝结膜第一针时,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眼睛正在望着我,心情无法平静。是的,那就是无数次在我脑海中浮现的母亲的眼神。”
迈着轻松的步伐走出大楼,天气闷热得有如置身一个大烤炉,抬头看看天空,依然是一片灰霾,只有一片模糊的炫白,看不清太阳的轮廓在那里。可是我的心中却装着一个暖暖的太阳。愿世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赏遍世间的五彩缤纷,也照亮亲人温暖的心堂。
你的眼睛,就是一个明亮的太阳!
志愿服务涓涓细流
今年的三月份,长春市和吉林市突然被疫情侵袭,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开始了,作为这两个城市的兄弟姐妹,辽源市中医院无数个医护人员纷纷递上请战书,积极报名支援前线,她们的精神鼓舞着我,令我热血沸腾。
作为一名普通的超声医生,我积极参加了党员志愿者服务,在医院疫情防控工作中走在前,做表率。协助预检分诊查看通信行程卡、保持一米距离;协助导诊疏导患者保持一米距离有序排队。当我佩戴上绶带时,顿时有了“被需要是一种幸福”的感觉,这感觉使我真正体会到志愿服务的真谛,那就是助人为乐、乐人乐己!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自我也得到了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得到了满足。
同时我也非常荣幸参与了辽源市的核酸检测。穿上防护服真真切切的感受疫情在身边,也许我们还是胆小的女人,平时还需要家人的照顾,但是面对隐形的病毒,我们需要坚强,无惧生死,直面面对,他们的一声“谢谢”触动着我的心灵,这时我就是战士,全力保护她们!化身为抗击病毒的白衣战士。
作为留守人员,志愿者服务和检测核酸与那些支援前线的医护人员相比,我的这份工作微不足道,但它就像涓涓细流汇入大海,凝聚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是无敌的,面对无形的新冠病毒,我们就是无数的力量,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人生短暂,2022年在我的行医生涯留下浓重的一笔。为打赢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我将继续为人民守护健康和生命,愿我们珍惜身边的一切,祝愿祖国国泰民安!
难忘的吉言
十年前的五月中旬,我八十五岁妈妈在家意外滑倒,估计跌断股骨,疼痛难忍。
家人立即打车,直奔仪征市人民医院看骨科。门诊排队、挂号、看病、拍片检查,果真骨折,办入院住在骨科病房。妈妈躺在病床上,满眼是单调的白色,熏脑子的药水味,心情极其糟糕。哭天喊地诉说,这趟祸闯大了,手术置换“骨球”,这要花多少钱呀?对不起靠种地才有收入的儿子。
住院三天,负责她的主治医生是乔高山主任。他和医疗组的伙伴们,不仅为我妈精心准备手术方案,而且安慰鼓励她勇敢地与疾病作斗争,苦口婆心好言相劝,哄孩子似的做思想工作,钱是身外之物,又如身上老垢,劝她放下思想包袱。为缓解我妈紧张怕疼情绪,他和护士、麻醉师等人做了相关手续。安慰我妈说:“这次手术不复杂,切口细,创伤小,不会太疼痛。”乔主任的暖心话,让躺在手术床的妈妈,充满信心,也不紧张了,手术非常顺利。
更为可贵的是,在选择国产还是进口材质时,他与我们家属多次沟通,根据我妈身体和年龄现状,集合家庭经济实情,拿出切实可行的最佳治疗方案。认为国产的会相对便宜一些,如果选择进口材质,质量会好些,价格当然要贵一些。而且,当年我妈八十五了,换上国产的可用十五年,老人活到一百岁没问题。当时,我们听取乔主任建议,就为我妈置换了国产的“股骨骨球”。
如今我妈九十有五,身体倍棒,置换手术整十年,“球”在妈体内,舒舒服服,服服帖帖陪她共度余生。借他一句吉言,说不定我妈真能活到一百岁呢!
顺便略表一位管床护士小姐姐名字记不清,护士姐姐嘴真甜,轻手轻脚又轻言。每次来妈病床前,喊得奶奶心绵绵。妈妈心情写在脸,真像孙女绕膝边。出院回家后的妈妈,把医院病房故事,在村庄上夸奖传颂了好几年。
在那个年代,医患之间没有隔阂。家人和病人,对给她看病、手术、治疗、照顾的医护人员都是心存感激,非常尊重和敬畏的。我在医院全程护理妈妈,对乔主任的精心治疗,作为家属的我,认为现在手术已经顺利完成,妈妈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于是偷偷地用信封装了伍佰元钱,趁他不在意时,悄悄地夹在病历里,聊表谢意。后来被他发现,便对我说:“红包真不能收!留给老太术后营养,祝福老太活一百岁!”红包被乔主任温言婉拒退回来了。并一再说:“为患者尽心尽责,是我应该做的,拒收红包也是医生的职业医德。”虽说十年过去了,家人闲聊常常忆起此事,还屡屡点赞!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民生活富裕了,越来越重视健康。乔主任以人为本,拒收红包,恪守医德操守,是名医德高尚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为妈送上“活一百岁”的吉言,婉拒红包,精准选材。这些事情,让我不仅看到了乔医生的医德,更体现了他的医者仁心,这就是满满的正能量,值得弘扬和传颂。
抗击疫情,检验逆行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昔日的医学生誓词依然回荡在耳边,更是深深地刻在了心中。
随着新冠疫情突袭吉林省,无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抗疫前线,为了人民的健康安全而与之斗争。我临危受命,于3月5日应卫健委紧急征调,前往辽源市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工作,并担任检验二组组长。全组曾七小时完成14000管标本的检测工作,为全市抗击疫情争分夺秒,保证了全市核酸检测的工作进度。此外,还为长春市、吉林市、梅河口市检测标本近60000管,为全省抗击疫情做出了贡献。科室领导曾考虑我身体原因,几次要求我暂离工作岗位,但都被我拒绝,因为我知道,全市的检验工作者都在以前赴后继的工作状态与疫情进行斗争,我也要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于是在基地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实行二十四小时工作制。每天我穿着防护服,戴着N95口罩、防护面屏和手套,扛着重重的试剂和耗材,爬着楼梯进入实验室时,汗水早已将内衣浸透,大滴的汗水落在了地上,一阵阵窒息的感觉令人头晕目眩。每次检测工作标本量巨大,检测后需要收拾大量的医疗垃圾,既危险又累,我主动承担起了这个工作,装袋,捆绑,转运……超负荷的工作经常累到直不起腰,胳膊都在颤抖。但我从不退缩,我必须起到带头作用,正所谓“正人先正己”。工作时间内,我不敢吃饭饮水,就怕上厕所;穿着成人纸尿裤,就是要尽快完成标本的检测,尽快准确地发出报告。
因为我知道,全市人民都在期盼着核酸结果,期盼着家人平安。因为基地工作的特殊性,我不得不离开同为医务工作者的爱人,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女儿,进行闭环管理,直至5月8日才解除闭环。整整60多天,从未和家人见上一面。只有在休息时,才能和家人进行视频聊天。女儿过生日,我也只是通过手机视频,举起手中的水杯,为女儿送上了生日祝福。对于家人,我是愧疚的,但对于工作,我无怨无悔。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医务人员身上体现的一种精神,一种作为检验工作者的精神。当疫情来临时,当祖国人民需要时,我必须挺身而出,无私奉献。无惧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的艰巨考验。为了我身后祖国的安全,人民的健康,我甘愿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疫情终将被战胜,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一名合格的抗疫工作者!”
当年上大学时是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能从事精神科的,并且与精神科结下了不解之缘。
启蒙篇
当年大学毕业后,由于各种机缘巧合,有幸成为了我们八院最早的精神科医生。很清楚记得当时大家骑着自行车去随访,去社区宣讲精神卫生知识的情景。还记得我院第一名收治的精神障碍患者叫“琳琳”,为了更好的让患者早日康复,大家都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治疗,不懂的就问,不知道的就查,最终疗效是很好的顺利出院。后来大家与琳琳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精神卫生知识还不是特别丰富,但一群年轻的人在一起,大家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心得,不知疲倦,充满激情,没想到成长进步很快,很快就适应了精神卫生科医师的角色,进入了状态。就这样开启了我的精神卫生科之路。
成长篇
随着医院转型石家庄精神卫生中心挂牌我院,病人数量逐步增加,做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努力改善病人的症状成了最主要的任务。医院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促进大家提高专业知识,湘雅和回龙观医院的专家查房让我在了解了很多专业知识学习了更多问诊计巧。2013年又到广州脑科医院学习,更进一步调整自己诊疗思路和砸实对症状的评估。在这期间拓宽了自己的诊疗思路,对疑难病能做到独立思考,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名叫“杨小朔”的患者,当时并没有被他的“躁动”表现迷惑,坚持自己的意见,大胆应用抗抑郁剂得到好的疗效。
成熟篇
2017年后,精神卫生事业有了质的飞越,精神卫生越来越得到了社会的重视。我觉得自己做为一名精神科医生能帮病人解除痛苦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不管谁问自己都能很坦然的说自己是精神科医生,从心里也认同这个角色。对精神疾病认识更加全面,精神疾病的治疗不光要控制症状更要注重心理调整加强社会支持。一位叫“雪”的病人,生活经历较为坎坷,在药物治疗同时更多加入了认识心理治疗。使患者的精神面貌换然一新。与此同时个人觉得医院的各项工作都很完善,让大家更有了归属感及职业自豪感。
首个“中国医师节”既将来临,作为医生队伍中较为特殊的一员觉得很荣幸。精神科的病人未必能百分之百痊愈,这我们来说,不免受挫,但要保持着积极的底色。在抑郁症病人开始微笑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思路逐渐清晰,曾经的疲惫、辛苦都烟消云散;始终在心里萦绕的悲情在有了成就感后归于平静,并留心中一抹明亮。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骄傲,我自豪,我愿意为精神卫生事业上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祝愿精神卫生事业更加美好,祝愿我深爱的八院,更加美好!
逆风而行,只为万家灯火
一场疫情,用生命驻守特殊的战场,用信念坚守自己的岗位,团结一心,共助防疫。
我是一名护士,工作在这座从小生活的东北小城里,守护家乡父老的健康是我和同事们的最大心愿。尽力用我的真诚让一位位患者在温暖和尊重中被治疗,用我的专业来让一间间病房成为患者康复的港湾,是我对自己工作上的誓言。每天配药、扎针、换药、巡护是我最熟悉的日常,我从没预料过会有什么改变,直到新冠疫情打破了家乡的平静。
3月3日早上九点,我收到一通紧急来电,疫情突发,上级卫健委需要我加入胸科医院医疗队,去往疫情前线。我没有一丝犹豫,任务紧急,先通知了父母,暗自担心年迈的他们有顾虑有担忧。但实际上,父母与我一样,坚决支持我关键时刻前往前线,不善表达的他们默默帮我整理行李,临行前,我还记得他们眉眼里的自豪和不舍。此外,院领导也高度重视,做出了详尽的指示,还贴心地叮嘱我注意自身防护。
怀揣着家人、院领导以及同事们的支持和关怀,我前往了疫情前线,心中暗暗发誓要恪守职业精神,不辱使命,一起打赢这抗疫之战。疫情以来,我一直无比敬佩那些奋斗在前线的医护人员,觉得他们是楷模、是英雄。因为职业关系,也更理解他们承担的风险和作出的贡献。当我穿上防护服,自己也成为了逆行者的那一刻,我才真切的体会之前报道中的一句话,“哪里有什么英雄,不过是平凡人的挺身而出”。
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接待一位奥密克戎阳性患者,是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他的眼窝已经深深凹陷,但却难掩慈祥善良,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老人的老伴前段时间刚刚离世,唯一的女儿也被隔离在异地治疗,心灵的孤单加上患病的折磨让他压抑消沉。多年的医护工作,我深知心理的疗愈也非常重要。于是,工作即使再忙碌我也每天尽量在配药换药的间隙和老人聊几句家常,希望能给他带来些许的安慰。好在,经过数日的治疗,老人转阴痊愈,而我的其他任务还远远没有结束。
我和其他医护工作者一同遵守严格的护理流程,日夜轮换。护理患者、换药、进行医疗器械检测、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作为一名疫情前线医护人员,我充满自豪,之前年幼的女儿在进行核酸检测时,非常敬佩“大白”,还专门为他们画了一幅画。现在,我也可以自豪的对女儿说,妈妈也穿上了厚厚的防护服,在帮助其他人,妈妈没有让她失望。
作为新时代的医护工作者,我一直自勉,有多少热,就发多少光!爱和希望,一定比病毒传播地更快;春与温暖,无疑就在不远的未来。我会继续坚守岗位,发挥自己的力量,抗击疫情,“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上面这些就是摘抄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医师节的征文精选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