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摘抄 >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00字(精选6篇)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00字(精选6篇)

时间:2023-03-21 17:38:09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00字6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00字

  2022年5月13日,在程兰超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程主任的组织与引领下,我参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线上培训活动,对2022版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作为教师大家都知道:课标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新课标都有哪些变化?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指向性和导向性是什么?以后的日常教学该怎么偏重?教学内容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该作何调整?等等许多问题都是我们急需了解的。

  一、通过马云鹏老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深入解读,我有以下体会:

  1、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的核心素养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导向很明确,强调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

  “三会”的要求进一步印证了数学学习总目标“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较2011版的“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虽仅有两字之差,但区别非常明显。

  2、学段目标更为细化。

  2011版的课标中小学是分为两个学段的,而2022版新课标分为了三个学段。

  一到二年级为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当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三到四年级为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尝试从生活当中独立地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五到六年级为第三学段,则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探索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以及集合直观,逻辑推理等等其他的学科知识相互关联,每个学段有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

  3、学段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难度下降。

  在新课标中,把部分小学的知识,如负数、方程、反比例等挪到了初中,但知识点难度下降,并不意味着数学就变简单了,根据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在问题解决方面的要求可能会大幅提升,需要学生根据三会的要求,结合四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来发展四能(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新课标的整体目标来看,小学侧重经验的感悟,即在生活中去观察、发现和认知即可。

  4、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上提出了教学建议:要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能引发思考的教学方式,加强综合与实践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其中要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改革推动作用,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新课标提出评价建议: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评价方式要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着重应用。

  二、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这一系列的变化必然要更新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使我倍感压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1、更新理念,夯实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标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2、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做好引导。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设法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3、课堂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在教学中要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按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快速的转变观念,紧跟新课标的步伐,提高自我修养,改变课堂模式,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做到: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篇二: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00字

  近期学校组织了对今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习活动,通过在线学习曹培英教授、史宁中教授关于2022年最新版课标的解读和线下自行阅读新课标,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加新颖和深刻的认识,我不断思考: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数学老师的主要工作只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吗?实则不然,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与学科的关系还要考虑数学与教育以及数学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若想自己的教学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基于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对我的数学教学工作有了如下规划和见解。

  首先新课标中对于课程目标这部分新增了“核心素养涵养”,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指出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被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这也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又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四基”和“四能”。

  这不禁让我想到之前在学生练习当中作为最后一道题的“核心素养”题。学生刚开始接触此类题的时候错误率很高,有的甚至空在那里不写,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此类题属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题型,包括但不局限于当下学期所学的知识,而且常常不单只有一个知识点,需要把几个知识点综合起来解决问题;这类题型和平时所做基本题型不太一样,学生就认为这是拔高题、思考题,不愿去思考解决,害怕此类题目;这类题目不仅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还和生活紧密相关,有些题目甚至还有一些“隐藏条件”。一开始我对于怎样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很头疼,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式,也没有固定的思考模式,后来在新课标中找到了此类问题的解说。在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新课标中又新增了“量感”,由此我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教学。

  除此之外,新课标还结构化整合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修订除将部分内容安排的学段做了调整外,如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的内容移到了初中,重点是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结构化整合。如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将“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统整为“数与运算”,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又如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将原来的四个知识子领域统整为两个知识子领域,即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整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与位置”。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除此之外,新课标通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增加教学、评价案例等方式,增强了新课标的指导性;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加强了幼、小、初、高的学段衔接。其中内容要求是指预期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及其程度,规定了具体学习内容和认识要求。学业要求是对学习某主题相关知识后学生应达成的学习表现——即能做什么的描述。内容要求为学业要求的制定提供了依据,而学业要求则为内容要求的实施提供保障。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的结合使得“教、学、评”一体化成为可能。

  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功能,而数学素养在其中极为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特别要注意素养的形成,即在潜移默化中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针对小学阶段孩子的特点,我们小学阶段更应该在教学实际中侧重于与经验的感悟等。本次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在以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吃透课标,提高专业素养,为培养国家所需的新时代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三: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00字

  有幸成为20XX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学员,我带着疑惑和期望,聆听了各位专家对新课程理念、新教材变化解读的相关讲座,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这次新课程改革主要从课标、教材、教学、学生四个方面出发,让学生获得“四基”,提高“四能”。新课程定位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应获得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仅整合了之前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而且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考察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程度。这样的课程标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强调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把握“教”与“学”的深度与广度。

  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学有用的数学,学数学的文化。总之,新课程是以数学内容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观看视频讲座,听取专家讲解,我对新课程不再紧张,不再茫然,因为心中已经有了方向。这次课程改革还优化了课程结构,对数学学科而言,把之前的课程分为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最大的变化就是文理不分了,教材也适当增减了一些内容,调整了内容的顺序,注重了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使得整体内容更趋合理。在了解新课程讲解时应把握的深度与广度后,我们要把新教材与旧教材相对照,做好新旧教材使用的过渡。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深入浅出地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打通数学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常磊老师提出了四点建议:一、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二、研读新版教材,理清知识结构;三、理解编者意图,开展有效教学;四、实施项目研究,提升核心素养。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常老师讲的第三点,尊重教材内容,完成经典例题。他提到,老师们有时不用教材中的例题而是另选例题,觉得教材中的例题太简单学生一看就会,但学生是真会了吗?后来我们也能发现,其实学生还是不会,没有做到真正领会,如果换一道题,换一种问法,换一种背景就不清楚了,这不叫学数学,学数学要做到举一反三才行。

  新教材有很多这样的例题,我们要领会编者为什么要这么编。比如,第二章45页例1要求x+1/x的最小值。我们老师会觉得出现了x+1/x,就是出现了对勾函数,就要补充要扩展,本来这么简单,就要变成ax+b/x,想着以后学生遇到这类题就都会了。其实我们这样做,就把这个例题放在这里的意图冲淡了。在79页又出现了x+1/x,前面是以代数式的值呈现,现在是以函数来呈现,让用定义证明这个函数在区间上的单调性。其实教材45页和79页都是作铺垫,后面92页针对函数y=x+1/x的图像和性质又做了专门的研究。如果我们前面就把这个结论讲给学生的话,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就像张老师说的,我们新教材出现的知识要自然而然到达学生心里。我们前面作了那样的铺垫,现在再来探究y=x+1/x这个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学生也不觉得突然,会觉得很熟悉,这时候就跟原来不一样了。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研究它,如果学生理解了x+1/x,就一定能做出2x+3/x,进而也就能弄清楚ax+b/x。之所以学生不理解y=ax+b/x的图像与性质,是因为他还不清楚y=x+1/x的图像与性质。所以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要尊重教材的内容,对经典例题一定要认真完成,这一点我感受颇深。

  通过这次培训,我意识到,教师要全面理解和领会新教材的编写理念、主要内容,以及重难点。我们要做到,突出重点,把握要点,融汇贯通,把新教材真正吃准吃透。

  总的来说,新教材全面体现与时俱进精神,为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我们要坚持教学改革大方向,统筹课堂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手段等多方面的改革,掌握新教材的新内容、新教法,把握新变化,实施新对策。培训只是新课程的开始,我们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要继续研讨交流,把握重点、梳理难点、掌握要点,才能顺利实施新课程,提升高中教育教学新水平。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教材、研究教参,提升自身素养和教学效果,一起走在新课程的阳光大道上!

  篇四: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00字

  今天听史宁中教授对数学新课标的解读,颇有收获,现稍作整理,以免培训后“水过地皮干”。

  一、背景

  双基变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体验)

  两能变四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我对这一点感触特别深。

  把有问题教得没问题,只是培养“考”生;把没问题教得有问题,才是培养“学”生。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是一种“寄生的教育”,无法培养出学生完整的品性和健全的大脑。教育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当学生敢于提问时,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让他们自行寻找资料,教师适时补充,并制造相冲突的观点,让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并说明理由,而不是直接给他们提供答案。在一次次的观点碰撞和淬火中,去掉杂质,留取的精华。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且遵循逻辑与事实,至于答案,反倒不是最重要的。

  二、要点

  各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数学:①切分学段②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融合③增加代数推理、几何直观、提升数学素养④与跨学科知识、传统文化有机结合⑤体现数认识和运算的一致性。

  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定位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数学抽象),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逻辑推理),会用数学的需要表述世界(数学模型)。

  三、变化

  1、课程内容由原来的内容要求,增加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不仅知道学习什么,还要清楚学习程度和如何学习。

  2、小学数学的四大领域没有发生变化,为了更好适应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化总趋势。数与代数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学习。过去数与代数的四个主题数的认识、数的计算、常见的量、数量关系,常见的量移入综合与实践。进一步整体化为两个主题数与运算、数量关系。图形与几何强调几何直观,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统计与概率强调统计量,把百分数作为统计量。综合与实践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生活、传统文化的联系。数据分类由实物分类,增加抽象分类。

  四、实施

  1、整体设计,分步实施

  知道自己的教学位置,知道前后联系。

  2、知识体系与核心素养整体把握,概念提出与实际应用,知识进阶与素养进阶。

  3、概念有关内容与抽象更为接近

  性质有关内容与推理更为接近

  关系有关内容与模型更为接近

  运算内容与运算更为接近。

  4、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

  形式上去掉名词,实质上舍去背景,回归抽象的本质。

  5、增加代数推理

  通过简单的归纳或类比,发现和提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感悟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化未知为已知。

  竖式是算法,横式是算理。

  6、三个命题:前提命题,论证命题,结论命题。

  三个推理:逻辑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

  经历从需要表达到数学表达的过程。

  7、增加计数单位的概念,作为数学化抓手。

  五、思考

  1、新课程标准的变化需要数学教师再次对新课标进行学习和梳理,最重要的是在学习和梳理的过程中领悟变化的必要性。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弄清楚课标变化前后的联系与区别,以便于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数学学习是在探究的过程中的真实发生。数学教学并不在于学习了多少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探索与感悟。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多地思考通过什么样的资源、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探索活动逐步将学生推向深层次的思考之中,从中逐步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必备的数学能力和素养。

  3、数学教学要注重整体性和一致性,教学中要抓住单元知识的前后联系,抓住单元知识中的核心问题开展学习,努力打通知识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从单点结构认知走向关联结构认知。

  4、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数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数学教学实践与人的发展问题结合起来,而人的发展依托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数学教学活动要给学生以良好的参与体验,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5、注重学生探究过程的数学教学就需要过程性评价,需要建立科学有效地评价机制。评价要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促进学生获得学习数学成功感,了解自己的不足,激励学生不断改进,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篇五: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00字

  今年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的落地必将带来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在陕西省周林茜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的组织和指导下,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聆听了外滩教育论坛及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马云鹏教授对义务教育新课标的深度解读,让我对数学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这一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结合课标学习及教学实践浅谈一些我的体会。

  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基)的获得和发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初中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与创新意识。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初中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初中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和应用意识。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必须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从而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学情进行渗透和培养,这也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顾明远教授指出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课程内容具有完整性和结构性,体现了知识的水平化,教师需了解每一节课在教材整体中的地位,注重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和衔接性;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教师不止关注本学科教学内容的实施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应该关注跨学科及交叉学科的一些课程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七年级上册《字母表示数》教学为例,课标要求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接触用字母表示数,能够初步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一般结论,知道用符号表达的运算规律和推理结论具有一般性,初步体会了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但是学生更多的是经历了替代的过程,并没有自觉经历字母表示数的抽象过程。而对于七年级学生就要求学生经历丰富的实际情境,自己有意识会主动的用字母表示数,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通过基于符号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感悟数学结论的一般性。教材内容从小学到初中的设置,在知识内容上一脉相承的同时更是在数学能力上的螺旋上升。

  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提供丰富的实际情境,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参与学生的讨论,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应该是和谐的,是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

  以《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为例,教师创设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情境,通过计算一天飞行的路程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算式,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学习的必要性,同时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根据乘方的意义计算所给例题,教师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和群学的方式,从特殊到一般发现规律,表示规律,进行字母运算验证规律,从而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止关注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思维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新课程标准需要学习的内容远不止如此,作为一线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感知理论,与时俱进,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助力。

  篇六: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00字

  假期,晋中市组织的对新课标的学习,让我对2022数学新课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新课标中将“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解读中还重点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变化,三个学段中四大领域的主要变化与教学改革,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理念上更强调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结合后期教学实践去理解。

  一、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上,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变化与建议

  1、“数与运算”主题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以数与运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

  重点体现数的认识和运算的一致性。其实也是对我们这些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

  2、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将原来的四个主题统整为两个主题,即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整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与位置”。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在图形与几何中,更加强调几何直观,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增加尺规作图就是在小学数学中要增加一些操作;让学生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本质,感悟数学这个概念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3、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调整为“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重点强调数据的处理。收集、整理与表达是数据处理的主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数据意识的形成。原课标中的“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一致,二者构成一个整体,都是以数据为研究对象,前者是后者必要的准备。学生可以从整体上理解统计离不开数据,二者都是用恰当的方法处理数据,从而逐步形成数据意识。

  4、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与组织。把原来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这部分内容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在综合与实践中进行呈现,这也是学习方式的一大重点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灵活的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前概念,引导学生们在活动中讨论、质疑、交流,最后实现问题解决,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三、跨学科教学的挑战

  新课标中提倡把跨学科的内容融于教学之中。通过多学科的横向联合,增强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比如:近几年常常出现的数学阅读理解题,在要求学生基础扎实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面对这样的改变,虽然让我觉得有些迷茫,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跨学科的教学提升了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我们不仅需要钻研数学学科的知识,也同时需要去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譬如语文、科学、历史等等,多听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堂。只有自己勇于“跨界”学习,才能践行、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提供基础。“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才能更全面地培养学生。

  四、传统文化要有数学

  传统文化要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要践行在数学学科中,所以数学课程内容将增加了很多传统文化内容的介绍,比如:“曹冲称象”“度量衡的故事”、“圆周率的故事”等等。同时,史宁中教授也提醒数学老师们:要注意数学学科讲传统文化要与其他学科的不同,要教会孩子们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传统文化的知识。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中,除了介绍重量单位之外,老师们还要讲解“等量的等量相等”“总量等于分量和”的道理。这些都值得我们这些数学老师去探讨,在未来的教学中认真的思考。

  新版课程方案和标准体现了当下教育改革的风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和内涵,力求在我的教学中无限放大它的实际存在性,力求让我的课堂也充满着浓浓的新课程情怀。

  以上是摘抄网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00字精选6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