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摘抄网小编精心整理的2022年村级理论宣讲材料大约有11篇左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享故事
通过学习《习近平在福建》一书中,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即将担任代省长职务。在一次省人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说了一句斩钉截铁的话:“如果组织上让我到政府工作,我一定牢牢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不管你当什么官,我们的政府永远都是人民的政府。”大家都为这句话热烈鼓掌。从此以后,“牢牢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这个观点就刻在福建干部群众的脑海里了。
为了提高为人民群众办事的效率,习近平总书记任代省长期间,兼任“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在抓政府全局工作的同时,大力在全省推动办事效率的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省政府工作时,他把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抓的那些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范围扩大到全省。比如“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一栋楼办公”、“治理餐桌污染”等工作都在全省部署并持续深化。比如,地沟油的合理利用,最早就是从习近平同志任代省长时开始的。这项工作的意义,就是将地沟油回收加工成为燃料油,又节能又环保。严管地沟油重新流入食品加工环节,以行政手段促进化工原料和环保回收的科学化,这实际上就是治理餐桌污染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比如,习近平同志当省长期间,全省建立了很好的群防群治制度,很多街道上戴红箍的老太太都行动起来,明察暗访,协助相关部门取样化验,检验饭店等餐桌污染的治理情况。这些工作他都抓得很具体。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省政府工作期间,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真抓实干的同时,也很注重发挥和利用科技的力量,大力推动“数字福建”建设。他也注重对一些发展突出地区的经验进行推广和普及。比如他总结和提出“晋江经验”,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好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还大力推进晋江食品工业建立良好的创新机制,因而使晋江的食品工业得到大力发展。比如有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将鱼骨头磨碎了再加上其他食品原料,制成一种品质很好的饼干,深受市场欢迎,以至远销北美和欧洲。
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支部书记,我会肩负起建设新时代农村的重任,不断地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不断地武装自己,练就过硬本领,努力带领矿坑村更进一步。另一方面,多调研研究,多走访群众,确保工作方法思路适合老百姓,实干的同时,更要懂得巧干。牢记使命担当,永远保持对老百姓的赤子之心,不断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用忠诚和实干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分享故事
通过学习《习近平在浙江》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到浙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能力,指导各部工作同时亲身下乡视察工作,以民为本,体恤民情,在关于如何做好本职工作领导群众走向更好的发展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建议,值得我们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工作非常熟悉。他在与村干部交流工作的时候,对于农村工作要做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得很专业,了解得很深入,讲得既实在又明了。他在下姜村考察沼气池建设情况时,听完建沼气的汇报,他说:“我曾经是建沼气的‘专业户’。30年前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当党支部书记时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村。”他还鼓励下姜村村干部说:“现在条件好了,我们一定要把建沼气这些好事办好,让群众真正受益。”后来他还专门找了一口沼气池点火看看,看到火苗很蓝,说明沼气纯度很高,他很满意。
还有一点印象也很深,习近平总书记对自身要求很严,总是身体力行作表率。200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下姜村考察,坐了一个多小时的摩托艇到薛家源码头。那天正好下雨,镇里的干部准备了雨伞,赶到码头上去迎接。见习近平总书记下艇后,镇干部就马上给他打上伞,习近平总书记见状立刻把雨伞接过去,说:“还是我自己打伞吧。”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淳安县考察,行经枫树岭镇,专门让省委办公厅的同志通知镇政府,中午不要去饭店,就在镇政府食堂用餐,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交代不喝酒。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当县长、县委书记,既要满怀远大理想,也要精通管理工作;既要有为民之心,又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既要坚持先进性,又要敬业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对我说的话,既是省委书记对我们基层干部的关心指导,也像一个老大哥一样,指点我怎样当好县长。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谆谆教诲,让我终身受益,永远铭记。
心得体会
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不断的学习,从历史中总结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的为人民解决各种急难险重的难题,不断的去提升人民的满意度。反观自己,还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到位,还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去进步:
作为新时代的干部,我们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主动用“敢闯”“创新”“实干”精神淬炼自己,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还要脚踏实地、敢作敢为,干人之所未干,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撸起袖子、耐着性子,做得了冷板凳、下得了真功夫,在干事创业的实践锻炼中汲取经验、经受磨练、浴火蜕变,加速成长,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干的行动者、奋斗者、实干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广大青年干部树立了榜样,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分享故事
通过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宁德》等书籍的学习,受益匪浅,现结合工作实际,谈下个人的感受和体会。其中,故事情节让我印象深刻,感受很多,具体汇报如下:
第一:爱学习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习近平总书记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重点,历史能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读书注重分析对比,以知其所以然。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习近平总书记说:“好学才能上进,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第二:办实事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通过调研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后,习近平总书记就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去做,去苦干实干。在梁家河,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人民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
心得体会
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不断的学习,从历史中总结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的为人民解决各种急难险重的难题,不断的去提升人民的满意度。反观自己,还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到位,还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去进步:
一要加强学习,树牢群众观念意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紧扣“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加强党性锻炼,砥砺政治品格,筑牢信仰之基。同时,扑下身子沉下去,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多听听群众怎么说、多问问群众怎么看、多请教群众怎么干,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要真抓实干,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对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工作成效,时刻将群众工作能力放在首位,要有“越是困难越向前”的勇气,要有“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锐气,要有“唯旗是夺、事争一流”的朝气,将自己负责的工作做好。
作为新时代的干部,我们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主动用“敢闯”“创新”“实干”精神淬炼自己,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还要脚踏实地、敢作敢为,干人之所未干,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撸起袖子、耐着性子,做得了冷板凳、下得了真功夫,在干事创业的实践锻炼中汲取经验、经受磨练、浴火蜕变,加速成长,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干的行动者、奋斗者、实干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广大青年干部树立了榜样,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分享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期间,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他强调,“一定要充分认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始终鼓励浙江干部群众以务实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这也是理解和把握采访实录的一条重要线索。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善于从哲学高度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制定和实施“八八战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创造性地结合国际大环境和时代背景下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所不容忽视的现实矛盾和问题,积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浙江的深入实践。特别是根据浙江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这一中等收入经济体门槛的实际,科学谋划制定并实施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扎扎实实地把中央对浙江要继续走在前列的殷切期望贯彻落实之江大地上。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浙江各级干部,“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他履新浙江一年多就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三个“跑遍”,专门制定关于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在浙江广大干部中营造了真正重视调研、广泛深入调研的浓厚氛围。
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最鲜明的主政风范,“八八战略”就是求真务实的成果与典范。他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一再强调“工作靠实,事业靠干”。以非常精彩的比喻对“深、新、韧、实”抓工作落实作出要求——“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步步为营、有板有眼,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支部书记,我会肩负起建设新时代农村的重任,不断地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不断地武装自己,练就过硬本领,努力带领矿坑村更进一步。另一方面,多调研研究,多走访群众,确保工作方法思路适合老百姓,实干的同时,更要懂得巧干。牢记使命担当,永远保持对老百姓的赤子之心,不断
分享故事
在《习近平在浙江》一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习近平总书记一到浙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能力,指导各部工作同时亲身下乡视察工作,以民为本,体恤民情,在关于如何做好本职工作领导群众走向更好的发展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建议,值得我们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工作非常熟悉。他在与村干部交流工作的时候,对于农村工作要做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得很专业,了解得很深入,讲得既实在又明了。他在下姜村考察沼气池建设情况时,听完建沼气的汇报,他说:“我曾经是建沼气的‘专业户’。30年前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当党支部书记时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村。”他还鼓励下姜村村干部说:“现在条件好了,我们一定要把建沼气这些好事办好,让群众真正受益。”后来他还专门找了一口沼气池点火看看,看到火苗很蓝,说明沼气纯度很高,他很满意。
还有一点印象也很深,习近平总书记对自身要求很严,总是身体力行作表率。2006年5月,他到下姜村考察,坐了一个多小时的摩托艇到薛家源码头。那天正好下雨,镇里的干部准备了雨伞,赶到码头上去迎接。见习近平总书记下艇后,镇干部就马上给他打上伞,他见状立刻把雨伞接过去,说:“还是我自己打伞吧。”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淳安县考察,行经枫树岭镇,专门让省委办公厅的同志通知镇政府,中午不要去饭店,就在镇政府食堂用餐,他还特别交代不喝酒。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当县长、县委书记,既要满怀远大理想,也要精通管理工作;既要有为民之心,又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既要坚持先进性,又要敬业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对我说的话,既是省委书记对我们基层干部的关心指导,也像一个老大哥一样,指点我怎样当好县长。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谆谆教诲,让我终身受益,永远铭记。
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我有两点体会:
一是要明确责任,主动工作。领导在与群众的矛盾中始终处于主要方面。在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中,如果领导方面是错误的,群众方面是正确的,毫无疑问,领导是主要矛盾方面;如果群众方面是错误的,领导方面是正确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在领导,在于领导对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没有到位,在于领导的工作措施不适应于群众。因此,领导与群众产生矛盾时,领导要想方设法去做好教育和转化工作,而不能因为群众错了,你就站到群众的对立面去,把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
二是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而不要掉以轻心。群众也好,领导也好,人的感情都是一样的,并不是群众的感情可以简单一点、群众的需求可以降低一点,要将心比心。要获得群众的信任,主要靠平时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好群众工作。
分享故事
1982年春,习近平总书记放弃令无数人羡慕的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一职,主动要求下乡,来到河北正定这个高产穷县工作。过往的插队生活,使他忘不了农民生活的艰难与困苦,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内心深处始终牵挂着远方贫困的沟壑与山岭。从北京到正定,习近平总书记为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为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走遍了全县25个公社、221个大队,满腔热情地同广大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始终恪守着爱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在这个过程中也更加深刻领悟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回首百年奋斗征程,正是由于始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下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初心是前进的信念,是道路的明灯,只有不断践行才能激发出滂湃的力量。1982年的正定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亩产过千斤”“全国各地都来参观学习”,但先进红旗的背后却是农民吃不饱的“高产穷县”。习近平总书记主动请缨,和时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吕正兰一起跑省进京,最终把正定粮食征购任务减少2800万斤,初步缓解了正定农民口粮紧张问题,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拍手称赞;解放思想,破除思想藩篱,正定县委和县政府经过认真讨论、反复研究,确立了“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决定在经济落后、离县城较远的里双店公社搞“大包干”试点。里双店实行“大包干”后,当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增加到400多元。之后,“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广,在河北省开创了先河;习近平总书记在大量务实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求变、大胆改革,带领全县人民走出了“半城郊形”经济发展之路,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六项规定”、“人才九条”等制度,组织完成了“荣国府修建”项目,创新实行科技兴县、工业兴县、人才兴县、旅游兴县战略。初心凝聚力量,初心激发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的三年,团结带领全县党员干部践行初心,给正定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
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这篇小故事,我认识到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为村民谋福祉,把村民的事情当做我们自己的事情,亲力亲为做好群众服务员。同时,充分发扬我村资源优势,引领全村脱贫致富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另外,要切实走进群众生活中去,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更进一步落实党的方针,不怕苦,不怕累,为建设“魅力村庄”贡献力量,认认真真,诚恳工作。
分享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时,虽然已经是省委书记,但是仍然非常关注农村工作,特别是关注浙江农村的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他在安吉、丽水等地调研时,发现农村的卫生环境很差,污染很严重,就专门提出来整治环境的问题。此后,他积极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这成为浙江省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后来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思想和实践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说:三农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两山理论”和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坚持绿色、协调的乡村发展模式。我们“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改善环境、补齐短板,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十分重视对贫困山区的精准扶贫。他经常到贫困山区调研。在浙江时,他几乎跑遍了浙江的各个地方。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要实打实解决问题。首先,要为下一代着想,让孩子们上学,教育不能落后了。其次,一些基本公共设施要保障,像路、水、电之类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再有,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根据他们的条件和能力,教他们“打鱼”的本领。如果是一些老大爷、老太太,就养几只鸡、鸭、羊,给他们选优良品种,教他们科学喂养,给一些扶持资金,这样一年收入有几千块,也可以脱贫。对年轻人,主要是找就业的路子,搞一些培训,引导他们外出打工。对搞种养的人,就帮他们提高产品附加值。
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支部书记,我会努力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做好群众工作,了解民意,真正做到深入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着想。努力树立基层至上、群众第一的思想,始终把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
其次,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开拓进取,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想细想全,变被动为主动,做到“有的放矢”。
最后,我会加强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在浙江时的工作方法与作风。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向前。
分享故事
通过学习习近平在福建一书中,习近平同志对晋江有很多指导和帮助,对晋江的发展始终予以关注和研究。他经常到泉州来,走遍泉州所有的县、市、区,每个县、市、区起码都走过4次以上,特别是在省委省政府工作的6年中7次到晋江调研。他认为,晋江的发展模式简单归纳起来是“三为主一共同”。“三为主”就是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企业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一共同”就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种模式后来铺开到整个泉州,再之后对整个福建乃至对全国的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借鉴价值。他评价说,晋江通过乡镇企业来生产一些人民群众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自己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地区实际的发展道路。他这个评价,实际上就是“晋江经验”的最初总结。
2000年,我们出了一本论文集——《大泉州发展战略研究》。这本书主要是我随习近平同志在泉州长期调研、向他请教、学习心得汇集的五篇文章,阐明了大泉州发展战略的三大重点工作,即发展经济、弘扬文化、建设城市。此外,围绕五篇文章,展开泉州继续发展的大讨论,泉州辖区内除金门县外的11个县、市、区书记和县长都有一篇文章。此举对全市进一步开放搞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请时任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我们写序言,他欣然应允。
在序言中,习近平同志对泉州的发展评价很高:“改革开放以来,泉州这块曾经创造了灿烂文化的古老土地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他对泉州的发展状况如数家珍,指出:1999年,泉州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2亿元,财政收入48。32亿元,分别是1977年的47。2倍和89。8倍,平均递增分别达19。2%和22%,经济总量约占全省26。2%、全国1。14%,所有县(市)再次分别进入全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市)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晋江跃居全国百强县第五。字里行间,饱含着习近平同志对泉州的褒扬。他把泉州那些年的快速发展称为“泉州现象”。泉州的迅速崛起,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习近平同志在序言中对我们在战略研究方面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泉州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他写道:世纪之交,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要进一步提高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综合竞争力,争创发展新优势,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泉州的同志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大泉州发展战略研究》这本书。永康同志在整理完善泉州历届党政班子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泉州发展战略,阐述了实施大泉州发展战略的三大工作范畴,即发展大泉州经济、弘扬大泉州文化、建设大泉州城市。各县(市、区)的党政负责同志也围绕大泉州发展战略这一总原则,提出了切合各地实际的发展思路。整本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泉州特色;二是有时代气息;三是贯穿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四是可操作性较强。可以看出,泉州这次战略研究下了很大的功夫,总体思路不错,比较系统且有一定深度,较好地体现了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这必将对泉州未来发展起到实际指导作用,对其他地区也有借鉴意义。善于通过务虚理清发展思路,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应具备的领导素质之一,希望今后继续保持和发挥这一优势。未来20年是福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把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科教先进、环境优美、文明开放的福建带入下个世纪,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殷切希望,泉州坚持按照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奋力开拓,锐意进取,通过增创经济增长、体制创新、对外开放、软硬环境、科教人才、精神文明新优势,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位置和影响的经济、文化、科教强市。
那时候,晋江在全国发展突出,大家都在研究晋江,既有费孝通、陆学艺等全国知名的专家,也有好多我们省里的同志,是称为模式还是经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习近平同志有一次和我谈话说,不要叫模式,模式相对来说比较死板,还是叫晋江经验比较好,经验是可以灵活借鉴的东西。
还有一次,习近平同志率福建省经贸代表团访问香港、澳门,我们随他去招商,工作之余又谈到这个问题。他说,费孝通、陆学艺等老一代社会学和经济学家把很多地区发展的模式形成了理论系统,以苏南、温州、晋江、珠江四种模式来指导中国农村发展,并总结出了成功经验。除了晋江这种模式以外,其实泉州所有县也都在借鉴“三为主一共同”的思路,但在借鉴过程中又各有各的发展特色,并不是照搬晋江原有的模式,以后其他地区再来借鉴这种思路,也不会照搬模式。所以我们还是叫“晋江经验”比较好。
习近平同志非常注重战略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大家对他的看法都很赞同,在战略研究上都比较倾向于他倡导的“晋江经验”的提法。这样,“晋江经验”慢慢在学术界,特别是在经济研究领域流传开来。
感悟
从故事中感悟到习近平坚持深入基层一线调研、不搞特殊化和深厚的为民情怀以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分享故事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省委建设“法治浙江”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认真按照省委十一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的要求,自觉而有效地把建设“法治浙江”结合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稳步推进“法治浙江”建设的各项任务,努力提高浙江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水平,确保浙江省法治建设工作整体上走在全国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重要保证和重要途径。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化对建设“法治浙江”的认识,全面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和措施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贯彻到建设“法治浙江”的各项工作中去,使建设“法治浙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服务、提供支撑、提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法治建设工作的领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推进建设“法治浙江”各项工作。要突出抓重点,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依法执政能力,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公正司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突出抓机制,建立健全党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的工作机制,任务明确、分级负责的组织实施机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机制,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支持、监督和保障机制,以及考评、激励机制。要突出抓合力,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部门协作,统筹做好各项工作,为实现浙江省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全省各有关方面要勇于探索,创新抓手,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做到思想上有新认识、工作上有好氛围、行动上有实抓手、水平上有大提高,切实增强广大干部学习新理论新知识的能力、运用民主法治手段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协调利益的能力、发动群众的能力。要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的工作,培养广大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观念,使建设“法治浙江”深入人心、惠及群众,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心得体会
健康是一个家庭的根源、安全是一个企业的根源、稳定是一个社会的根源,作为村庄发展,没有稳定就没有一切,依据我村实际情况,通过学习《习近平在浙江》一书,结合我村目前实际情况,下一步关于村庄稳定发展思路如下:
一、加强法制宣传力度,对接司法部门利用我村集市时间开展义务法制宣传,通过现场咨询讲解和发放宣传单页模式,让百姓对国家法律、法规更专业的了解。
二、加强网格化分工与管理,以两委+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的模式积极排除群众中存在的问题矛盾,积极化解村内纠纷,形成村内矛盾纠纷管理台账和跟进表。
三、掌握了解村内信访户的实时动态,加强日常沟通,对接上级对口主管部门针对诉求进行事项的稳步推进。
分享故事
1988年6月,35岁的习近平总书记从经济特区厦门调到贫困地区宁德当地委书记,刚上任就下基层搞调研。他每到一个县,总是利用晚上时间研读县志,了解当地人文历史。下乡时,他经常穿着灰色的中山装,进村入户和农民交谈。有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在饭桌上聊起在陕北插队的情形,饭桌上的其他干部“才知道原来他的第一份‘职业’是‘农民’,第一个‘官衔’是‘大队党支部书记’,难怪他和农民兄弟有那么多的共同语言!”
一个多月的时间习近平总书记跑遍宁德下辖的九个县市,形成了《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在闽东吹响了思想大解放的号角。
下党乡是寿宁县最边远的山乡之一。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地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头戴草帽,肩搭毛巾,顶着炎炎烈日,在崎岖山路上跋涉2个多小时,深入到乡政府所在地。回程仍要步行10多公里,路险坡陡,且荆棘杂草丛生,习近平总书记一行拿着柴刀将挡在路面的荆棘、苇秆劈除。直到晚上8点左右,他们才回到寿宁城关。
参加调研的时任寿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连德仁在日记中写道:“这一天,乘车5个小时,步行4个半小时,开会座谈访贫2个小时,一路风尘,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回到县城招待所后,许多干部才发现脚底、脚趾都磨出了血泡。”
习近平总书记深知寿宁经济发展客观制约因素多,扶贫工作进展缓慢且困难,但还是鼓励干部群众要在没有制约的地方超常发挥,实现寿宁的“摆脱贫困”。在他的扶贫工作中,主要为物质上、精神上以及行动上的扶贫。
首先是物质上扶贫。习近平总书记一曰抓好“三通”(通电、通话、通路)建设,改变山区面貌,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二曰锲而不舍唱好“山歌”,从寿宁的特色出发,发展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三曰马不停蹄发展工业,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促使经济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物质上扶贫,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其次是精神上扶贫。俗话说: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物质贫困,但精神绝不能贫困,而教育是精神扶贫的重要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教育,他说:“教育,重点是要解决农村中、小学校危房。县里要把这项工作摆上位置,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教育质量与师资水平也要提高。”农村的扶贫与城镇的扶贫又有一定的差别,农村里陋习根深蒂固,需要更新村民观念,提高他们的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又说到:“农村的扶贫要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特别是卫生问题要帮助解决,如饮用卫生水,改变居住习惯。”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物质扶贫就是“授人以鱼”,而精神扶贫则是“授之予渔”。精神上摆脱贫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摆脱贫困。
最后是行动上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到寿宁县各乡镇现场办公,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困难,推进扶贫工作的进行。同时还强调要调动干部下基层的积极性,到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去。他强调:“各个部门都要到贫困地方去调查研究,带动解决实际困难,种种情况都不能成为不下乡的理由。”行动上的扶贫,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加快扶贫大步伐。
“对三年脱贫依然如故的特困户,我们不能凉在哪里,撒手不管,生活上要有一个住的地方,生产上也要给一些新的办法。”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这句话时刻温暖着特困户的心。他不放弃每一户贫困户,为他们生活的“脱贫”保驾护航。正是有他当年为寿宁扶贫工作出谋划策做铺垫,才会有今日充满生机的寿宁。
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到最深基层得最确实民情”的故事,给我很多启发。
首先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越是艰苦处,越是见精神。苦,能磨砺人的意志;苦,能升华人的境界;苦,也能锻造人的精神。虽然现在生活富裕了,工作条件改善了,但我们不怕吃苦的传统精神不能丢,基层工作难免会遇到困难挑战,需要我们吃点苦,这时我们就要正视问题,迎难而上。
其次是要深入基层,在实践中寻找思路。虽然我们已身在基层,更要心在基层。在开展村级工作遇到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在实践中寻找工作思路。实践出真知、出经验、出对策,作为年轻干部的我们就应深入基层,勇于实践,在基层一线的广阔天地中充实自己。
最后是要树牢群众观意识。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贯彻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分享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性提出了与后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精神高度契合的“八八战略”,引领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各方面走在前列。学习采访实录,一定要特别关注其中有关战略思维的系列例证,深刻感悟作为省域治理蓝图擘画者的政治远见和雄才伟略。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曾经是习近平总书记2003年至2007年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的施政思路。2006年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专著就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为题。该书辑录了习近平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的重要报告、讲话、文章和批示。让我们一起看看当时的习近平总书记是怎样论述“干在实处”的,又是如何开篇“走在前列”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05年4月29日浙江省委学习会中讲到: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经常想一想这样几个基本问题:第一,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共产党就是要做到“三个代表”,其中归根结底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共产党是怎么执政的?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第三,领导干部是干什么的?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不是当官做老爷。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很会做领导工作,但不会做群众工作。第四,基层组织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基层组织直接同群众打交道,基层组织的全部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做群众工作,包括做群众的服务工作、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把群众的要求集中起来,把上级的任务落实到群众中去。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也就明白了我们工作的定位和方向,就明白了我们应该挑选什么样的干部,就明白了我们应该分出多少精力来做群众工作。有的同志可能会说,现在的群众工作难做,花了不少精力,否则可以把其他工作做得更好,等等。我倒要反问一句,如果不需要做群众工作了,那党组织要你这个干部干什么,要这么多干部干什么?
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结合我村目前工作实际,我村支部和两委人员需要开展和改进的事项汇报如下: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指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村两委人员、网格员、群众小组长在日后的工作中严以律己,充分发挥先锋作用,为群众做好表率,发挥“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对群众需求和办事要“打开门、迎进来、笑口常开”。以亲切朴实的工作态度、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让群众少跑腿,为群众办好事,还要“走出去、沉下去”走进群众家中,走到群众身边,宣传党及上级各级部门的相关政策,体民苦、察民情、解民忧,在联系群众上走在前列。
二、现在正值全国疫情蔓延,疫情防控工作是目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疫情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一是要充分发挥群众基础力量做好外来人员和村在外排查工作,二是要卡好关口,做好村内疫情宣传的消杀,把每项工作做实做细,不浮于表面不流于形式,夯实基础;充分体现和践行干在实处的工作作风,确保全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出现任何问题。
三、加大村庄经济发展速度和环境美化提升,让群众在物质与精神方面得到双重满足和幸福感的提升,推进村集体企业的创办的发展,成立山东厚利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以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模式带动群众集体增收致富,在继续以村集体的形式为群众购买社保、老年福利、的同时今年加大人才发展机制,为本村大中专应届学生提供考学激励措施,促进人才战屡发展;加大村居美化建设,在五大堆清理的同时加强村内绿化、亮化工程的投入,2022年计划对村主要干道开展绿化提升和安装太阳能路灯150盏,全面提升村居居住环境和幸福感提升。
新时代促生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担当;新时代的村干部当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发展的重任;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奋力谱写新时代农村新局面,为实现现代化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以上是摘抄网小编精心整理的2022年村级理论宣讲材料精选11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