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摘抄 >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精选6篇)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精选6篇)

时间:2023-01-19 12:36:26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藤野先生教学反思6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藤野先生》是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洋溢着作者一腔的爱国之情。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授课时,紧紧围绕鲁迅为什么用“伟大”评价藤野先生,文章从事件上讲,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途经的两个地名;写了在仙台受的优待;写了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写了“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我在教学中仔细分析这些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明白“伟大”的原因。

  1、先进藤野先生的四件事: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2、再讲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到仙台的原因,是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缘起;途经的两个地名勾起鲁迅的忧国之思,表明鲁迅的爱国情感;这是鲁迅三次地点转换的根本原因。在仙台受的优待,并不是因为对中国人的尊重,而是“物以稀为贵”。

  3、最后讲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是离开仙台的直接原因。

  整体上说来,这样讲《藤野先生》,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学生能够学到不少知识,完成了学习目标。

  篇二: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张洋

  本课的导入情境设计是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学生很快地就找到课文第37节中的“伟大”一词,并且让学生齐读第37节,教师设疑:只有两年师生情谊,作者为什么用“伟大”来形容藤野先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藤野先生》文章比较长,作者散文写法比较突出,事件比较散乱,整体感知我设计了让学生概括文章写的事件。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很快就将事件概括出来。接着我要求学生给这些事件分成三类,并思考这三类事件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加深了难度,尤其是思考“清国留学生辫子很标致”、“清国留学生学跳舞”两件事,于是我就让学生小组讨论。

  在理解“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时,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补充了写作背景。作者是在国内没有出路、国外“也无非是这样”、歧视的情况下与藤野先生交往,藤野先生给了作者精神的力量,是无国界的关爱,所以最后才是伟大。这时候写再寻找写作的线索,就有了明线、暗线,有了人有了情感的交织。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比较踊跃,有的学生回答也比较深刻,小组合作也活动热烈有序。

  本节课还留有许多遗憾。例如对作者情感的变化的体会,从在东京时的厌恶,到仙台的无所适从,到脆弱的民族感情,不舍……这些感情的体悟还不够深刻。例如对作者的语言品析还不够到位。

  篇三: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从拿到课本的那一天,就开始感叹,怎么开篇又是鲁迅的文章,而且又这么长,由衷地没有头绪。幸好在看完课文后发现《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虽然是回忆性的散文,但是故事性比较强,而且每个故事都很明确,这多少让学生有看书的兴趣,也为上课讲解打下一定的基础吧!

  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是成功的。我教过此文数次,每次皆感难度极大。鲁迅的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大(4000字左右),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学生。这样长且难的课文,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绩,故我反复思量,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首先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以往多4课时完成,在此次教学中,熟悉、解决字词疑难、了解基础事件为一课时,阅读分析为一课时,实现了长文短教)。其次,笔者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对而言难度大大降低。

  回顾这几课时的教学,相比较而言,我最喜欢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原因很明显,因为在这课时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课堂互动也很好,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课后反馈也不错。或许是第一篇课文吧,或许是因为是早上的第一节课吧,学生的精神都比较好。但同样的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那就是学生提前预习的并不多,所以课堂推进很慢,虽然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总觉得上课不够紧凑。

  至于第二课时的教学,总体还算可以,但是不及第一课时。最明显的一点是没有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最后总结藤野先生有那些高贵品质的环节,只能让学生回家思考,留到下节课讲解,这样也导致了第三课时的教学任务增多,以至无法完成练习讲解,于是才需要用第四课时专门讲解课文的练习,可见第二课时的失误,引发了多少的问题啊!因此以后的教学千万要把握时间,要不然对课堂的完整性就有很大的影响!

  篇四: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结束的。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是成功的。此文感到难度极大。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长,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这样长且难的课,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效。所以我反复思量,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首先,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以住多为4课时完成。)在此次教学中,熟悉、解决字词疑难,了解基础事件为一课时,阅读分析一课时,实现了长文短教。

  其次,我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以前曾直接从事件入手、引到鲁迅的爱国之情,自感牵强,所以此次作了改动),使学生自长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以而言难度大大降低。

  这两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典型事例)理清了全文的脉络,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设并巧解了线索的悬念(两条线索),明白了文章的明暗相辅,才化难为易。实现了难文浅教;而短教不等于只抓一点忽视全面,恰恰是以点带面,浅教变不是忽视课文的深度而是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关于文章的线索之争是学生自发的真理愈辩愈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后的收获可以从恍然大悟的感叹声中听出,这正是我孜孜以求的。

  篇五: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藤野先生》在三课时的学习中,画上圆满的句号。自己的习惯是,同一篇课文,每一年都希望用不同的方式讲授给学生。总是希望有不同的尝试,既是给学生和自己以新鲜之感,更要给自己一个补充能量的一个过程。因此,自己在讲授这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时,并没有按照以往的经验进行授课。自己将本文设置成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进行字词、课文的梳理工作。从课文中的“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并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抓住课文中的感情来理清“我”的思想历程。

  第三课时,集中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课时,有的放矢,侧重点不同。第一课时,侧重于整体掌握和理解课文;第二课时则侧重于本文在选材典型并能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第三课时,则侧重于抓住“爱国之情”这一条主线来分析“我”的弃医从文的原因。

  自己事先将明天要讲的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回家也要和自己一样的备课。从字词开始,到课文的分析,都是如此进行的。这也是在逐步摸索中实践生本教育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来授课。

  通过第一课时,重点的内容落实到基础知识和整体感知上。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在交流的过程中从别的同学那里学到知识,在各个小组间的交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

  从实施的效果看,似乎还不错。但是眼前的欣喜不代表着真正的效果好。更多的效果要从实践中检验。白居易不是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要七年期吗!我们从小学习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也是这个意思吗!

  今年的教学,我做了改变。授课前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交流,将各自分散的信息进行汇总,大家达成一个共识,之后选择代表轮流发言。

  说到这里,还要提到小组的分配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总是每组总是那几个同学在发言,而其他的人则好像没有事情的人一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这样,每组四个人,每天一个人为对外发言人,其他人作为秘书,帮着准备材料。第二天换另一个,以此类推,每个人都有一次当发言人的机会,这样就可以减少其他同学似鸭子听雷的现象。

  其实能够将小组合作正真地起到它的作用,也是一个问题。

  在讲这个课时时,通过整理“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事例,就能够发现藤野先生的伟大之处。在分析的过程中,就会讲到选择典型材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问题,这样就联系到写作上,在众多的纷繁的材料中寻找到具有代表性的事情,写一个我们身边非常有特点的人物。

  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文章的另一条线索:爱国。通过学生寻找能够表现“我”爱国的句子,来分析我的思想历程。这个过程中,结合着“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着我对他的思念与感激。

  第三课时,我将重点放在了语言的分析上,这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希望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基于此,我给学生布置作文片段练习:写一个身边的熟知的同学---王阳昕。

  结果学生写的是非常的好。能够抓住人物的特点,通过选取典型的材料,将人物刻画得情态毕现,栩栩如生。(文附后。)

  整体上说来,自己这样讲《藤野先生》,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两条线索并驾齐驱,又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使学生能够学到不少知识。

  篇六: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篇散文,文中除了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外,还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长,这样长且难的课,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效。所以我反复思量,应如何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呢?

  首先,长文短教。一是分析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二是领会鲁迅的爱国之情。

  其次,难文浅教。从分析事例入手,引导学生领会鲁迅的爱国之情,降低理解主题的难度。

  这两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解线索(两条线索),才实现了难文浅教;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让学生领会文章的精髓。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两点需要改进:

  1、教学设计过多的考虑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有些急于呈现一节优质课,对学生的知识接受、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太少,所以知识点的落实不好,课堂上变成我引领学生,而没有尊重以学生的主体的地位。

  2、不能立足于学生,给学生思考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沉淀知识的时间,所以感觉每个知识点的完成,没有平时课堂上学生给我的“老师,我们会了”这种感觉。因此,我认识到不能为了课堂的完整,而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不透彻,在课堂上要以学生学会知识为主。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求索”,力争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以上是摘抄网小编精心帮大家整理的藤野先生教学反思精选6篇,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