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22年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00字大约有4篇左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五一期间,我又一次认真学习了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因此,我想在新课标自我解读的基础上,谈谈我的看法:
一、新课标重在落实中央“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过程中也把落实好中央关于“双减”的要求全面融入其中了,并且把“双减”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认真落实贯彻。
1、进一步明确了教与学的要求。“过去的课程标准比较明确地规定了教师教什么,但是对教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规定。这次课程标准修订,有一个创新点,就是首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专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对于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了相应的要求,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学得过多、学得过难,人为加大学习难度、深度的问题。这对于下一步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供了指导。
2、进一步加大了对作业设计方面的系列要求。《新课标》在评价建议部分,专门增加了作业评价建议,对作业类型、作业层次、作业立意、作业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在教学提示、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也明确提出了作业习题设计要求,要减少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作业,丰富作业类型,增强作业针对性,增强实践性作业,要控制作业量和作业难度。
3、从改革考试评价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增强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特别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表现的全面考察,强化素养立意考试命题。
“过去考试很大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知识点的考查,导致了死记硬背。这次课标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教与学要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考试也要基于核心素养来作为命题的出发点,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落实课程标准有关学业水平进阶要求,进一步扭转超前超标、重复刷题等倾向。
二、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核心素养被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三、新课标结构化整合了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修订除将部分内容安排的学段做了调整外,如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重点是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结构化整合。如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将“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统整为“数与运算”,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又如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将原来的四个知识子领域统整为两个知识子领域,即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整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与位置”。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才会使我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老师,任重而道远!
2022年版最新课标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数学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在评价时应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具体的刻画,本文以图形与几何领域为例,看看如何从新课标中挖掘出提高学业质量的策略。
1、在生活中感受量的概念
量感本身是抽象的,量感的建立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学生理解和建立量感都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有很多量概念,比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在认识量的概念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的实例,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某个量的大小和意义,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举例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量来自我们的生活。
例如在教学面积的概念时,可以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总结面积的概念,从而完成了学生对实物的体验到空间图形的飞跃。
2、在体验中体验量的感受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有很多常见的量,比如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等。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和掌握的就是自己亲自参与的东西。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可以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
比如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可以让学生亲自比划比划,说一说1米有多少,1米到自己的哪里,讲台桌比1米要长还是要短……这些都是学生对于1米的体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1米的概念。
基于新课标对于学生学业质量的新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呢?
1、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1)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教师一方面要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来源,结构与关联、价值与意义,了解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意图;另一方面强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关注数学概念的现实背景,帮助学生用整体、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式科学的思维习惯。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学习中,我们往往会引入三棱柱的体积计算,目的就是让学生从一道题掌握一类题,从而理解直柱体体积计算的一致性。
(2)注重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具体内容和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还要关注内容主线与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关联。
例如:在图形的认识这一主线中,第一学段要求在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直观辨认和感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第二学段要求对立体图形认识过程中,感悟图形的抽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第三学段在对图形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从度量的角度加深对图形的认识,理解图形的关系,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量感和几何直观。
2、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丰富教学方式和注重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之外,还应该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的提出,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可以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等方面入手,围绕教学任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
比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如拳头一周的长度、手腕一周的长度、手掌的长度、脚掌长度、一拃长、一步长、一庹长等等;经历用自己身体上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过程,开展实际的策略活动。比如用自己的步长作为单位,测量教室、走廊的长度,甚至可以测量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在策略中体会单位的选择及估测的策略方法,直观理解度量的意义。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层解读,改进原有的教学方式,相信我们一定能够使学业质量有所提升。
今天打开《课程标准》发现发现这么一段话,在前言目录之后,在“培养目标”之前。这两段话也让我深深地震撼了。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旨在保障每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国民素质。
义务教育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义务教育是什么?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这是定义,也是孩子们的权利,因为这关系到孩子们的一生。
这也就是义务教育的意义所在。旨在保障每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国民素质。
所以看似义务教育并不是那么重要,但确实是关系到孩子们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
义务教育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什么呢?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个时代的大文化。每一个大的时代都有与之相配合的大文化。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就是这个时代的文化。与时俱进,与之相符,不可挑剔。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内容不用多说,但是党的教育方针是我们教育的方向指针。它就是我们的指南针。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一线教师一定要认认真真的学习我们的教育方针,这是我们的方向也是我们的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这是我们的教育过程。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定要秉持立德树人,循序渐进,让孩子们有时间发展,有能力发展,有兴趣发展。过程越复杂,结果越精彩。我们的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美丽”。
中国的教育一定要有中国的特点。每一个时代的教育一定要有时代的特点。我们不能用过去时代的教育方式,进行现阶段的教育内容,这是对孩子们的伤害。
孩子们的教育不能急,不能快。我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上什么事情都可以快一点,但是只有教育不能快,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快。只有教育慢下来,我们的孩子才会更加精彩,这就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遵循。
义务教育的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是什么呢?全纳性包含着所有的学生,也包含着所有的内容,也是我们对学生的容纳。我们不能放弃一个,因为“一”是开始。任何内容都应该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内容也应该是更加包容的。所以全纳性是全面性的前提。义务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它不是高等教育,所以我们应该给予的是基础性的素养,而不是高深的理论。
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素质教育从上个世纪末被提起,我们现在更应该积极地学习和实践。现在的不论是三维目标,还是我们的核心素养,以及我们的“双减”,还有我们的时代新人,这都是对素质教育的延续。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需要时代的新人。我们不能再用老方法去培养新时代的人,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更加积极的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认真的实践我们教育每一项活动。
只有有了时代新人,才会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我们教育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一、创新教学模式
人人都说年轻教师好,年轻教师能有更多的教学方法,然而年轻教师似乎在上常态课都是在循着以前老师教我们时的方法——教师为主,总觉得教学设计是完美的设计,教学是教学;总觉得为了学生能完成作业、考试取得好成绩而照本宣科。通过这次学习,我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把自己教学上的年轻变得更有分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要从指导者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学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教师应创设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二、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
太平凡和笼统的评价,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也不能让学生对自己有新的认识。在常态教学中,对学生要有恰如其分的赞扬。如:在这个问题上,你可以当老师了!这么难的问题,你能回答的很完整,这是了不起!你好厉害,敢于像书本提出问题,你的勇气令人羡慕等等。新课和作业课都用这样等等语言来赞美学生,以此来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关注他,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其次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日益更新的时代,我们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注意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而不只是成绩与分数。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最佳时期,会会受到学校、社会、家庭等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进行精心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又要转变学,逐渐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其次我们要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标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咋爱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于他人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教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总之,新时代对老师赋予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拥有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新的课程理念,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摘抄网小编精心帮大家整理的2022年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00字精选4篇,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