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摘抄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小学语文教师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大概有6篇左右,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的颁布,让大家翘首以盼的同时惴惴不安,欣喜若狂之余又满心焦虑,静下心来细看又甘之如饴,如活水一般滋润心田。
它是活水——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以“文化自信”为例,部编版教材的编写特点中提到“选文注重经典化,多样化,文质兼美,尤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接触人类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对中外经典文化产生尊重和认同,以经典为主,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大师、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同时新加革命文化,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主题,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等一系列主题,由此占据语文学习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活水流淌地,处处盛开育人花。教学是育人的一项“大工程”,课程的核心素养高度体现了课程育人的价值,就好比人的言行举止,到装束打扮,再到学识积累,最后散发出自信。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但个人的文化素养一定是日积月累的产物,就如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者紧密相连,堪为整体,共同体现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
它是活水——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以“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分层为例,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建议》,结合总体要求及具体学情,将作业进行了一下划分:A层基础性作业,B层发展性作业,C层提升性作业。而本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也按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
活水流淌地,处处盛开平等花。从不同的层面分布任务,大到课标,小到教学,这何尝不是一次很好的实践?课程内容设定上循序渐进,课堂教学上更注重全体同学,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发展,即是独立中的个体,同时也是整体中的部分。内容组织上极力的尊重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在自我所处的阶段自由发展、热情绽放,要明白不是适合所有的才是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对的。
它是活水——教学情境。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应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的一般规律。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以2021年江西中考作文为例,材料作文中的那只“鸡”叫醒了我们内心沉睡的那根弦——情境。继而陆陆续续的任务发展群中提到:“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教学评价中也提到;“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交流与阅读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命题指向也随即发生了改变,素养立意,教考一体,指向素养立意的试题更有结构性、整体性、情境性等真实任务的特点;更关注任务的价值导向;更追求用做事活动来牵拉、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探究水平;更关注思维、探究的动力状况,以及思维结果、探究结果的价值意义。
活水流淌地,处处盛开实践花。新课标的颁布,彻底的斩断了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的念想,反之使将学习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学习。教学方式上,并不是强调多做题,多刷题就能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除了采取纸笔形式,也可以设计综合的学习任务,如诵读、演讲、书写、展示、读书交流、戏剧表演、调查访谈。作业布置上,应该紧密结合课堂所学,关注学生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设计主题,考察跨媒介创意表达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个人、学校、社会等多角度去创设情境,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迈进,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突出语文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达方式。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指导性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水平,为我们绘制了未来学校的育人蓝图。但课程蓝图无论多么美丽,最终必须落实到学校中,落实到课堂上,转化为贴近实际的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进而滋润一位位学生的心田,让他们似雄鹰翱翔天际,释放梦想。
活水汇聚处,是溪,是江,更是海,我不是掌舵人,但求成为耕耘者。
2022年,新冠疫情反反复复,终是挡不住,万千企盼的目光。在新版课程标准落地的那一刻,许多飘忽的心也落地了。他告诉我们,不必追,守住本心,踏实前行。
守正,以“学”为中心。
“守正”,就是要守住立德树人的根本底线,守住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和育人价值,追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未来中国人。在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后,大家就开始有了各种探索,但全面检视课程修订体现的改革方向,究其本源,还是“以学为中心”的理念。
语文教学的本位意识已由“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知识已不再是传递性的,是基于活动而生成的,它需要我们将之转化为帮助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学习。落实全面育人、面向全体、素养导向、加强综合、突出实践、减负提质等,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即“以学生为中心”。
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聚焦,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就成了根本任务。这就得将教师从过去的单一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组织者,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历程,由关注自己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教师一篇一篇地教”转变为了“学生一组一组地学”。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活动的丰富,探究空间的开放,都是要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创新,以“思”作根基。
语文新课标将思维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思维能力是一个整体性概念,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之间是互为融合甚至互为促进的。“素养”则是长期养成并在生活中自然表现出来的,这都指向学生能力的养成。此前教育部表示,现行的语文教学较多地关注形象思维,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所欠缺。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急需不断“创新”。如此“创新”,都是以“思”作根基。
“创新”就需要教师自身多“思”、能“思”、善“思”。教师的教学思维会成为学生被潜移默化感染的“范本”。新课标对语文教师职能和职业修养的要求都有了变化,在坚守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就得多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更新自我、发展自我、丰富自我。
要强化思维能力培育,首先要求教师提高文本解读与独立思辨的能力,能以贴合文体的思维方式来解读文本,并得出具体阅读指导的程序和策略,让自己的教学清晰且有深度,严谨而有趣味,方能让学生深入而快乐地学习语文,发展思维,提升素养。
其次,教师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创设真实具体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多种课型相互结合,真正激发其内驱力,让学生多“思”、会“思”、乐“思”。每一节课都要有思考轨迹,有序、有逻辑,“起承转合”,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每一节课都应有明确的思维培育目标指向、方法策略和评价机制。同时,这些学习活动要贴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带有思维力挑战,使学生学习行为、逻辑思维能力均得推进到锻炼。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思维得以重塑、建构,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更推动“乐”思习惯的养成。
研读新课标,让“学科核心素养”入脑入心。我们当守住立德树人之本,以“思”作根基,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用“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培育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接班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力军。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效落地实施,需要有能够真正理解它、执行它的“新”教师。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一线教师,要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学习新课标是非常必要的,课标犹如导航。“学然后知不足”,感悟多、体会深。印象最深的是:新的课程理念深入我心。
1、课程目标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立德树人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角度看,我们要凸显出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要坚持落实素质教育,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注重学生的性格与本性发展。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地位,学生为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学会怎么学习,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信他们,让他们能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2、课程结构要注重阶段性、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不同,高中是三年,义务教育阶段是九年。所以九年的课程结构,实际上给整个课程设计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相对于高中学段,义务教育阶段实际上是四个学段。如何体现出学段的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是一个非常难的工作。因此,在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过程中,通过构建六个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交流、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来体现整个课程结构强调整体规划。
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3、课程内容要突出时代性、典范性。
时代性非常容易理解,实际上,每隔十年,我们的语言和文学研究,包括教育和心理的研究都出现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就体现出了当代的时代性语言生活的最新发展。
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明确课程内容选什么、选多少,注重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关联,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
4、课程实施要增强情境性、实践性。
情境性就是我们希望在未来的课程实施过程当中能够创设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特别是希望能够在我们的教学过程当中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传统教学方法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需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差异和需求,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这也是20年一贯的要求,特别是这次课标中强调了一句,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5、课程评价要倡导过程性、整体性。
评价是个“指挥棒”,要从考知识向考素养转变,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所谓的过程性,就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在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
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
理念决定方向,思想决定行动。我深知,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总结经验。我们要研判学情,统筹谋划,锚定改进领域,研究策略方法,加强自我评估,以创造性落实新版课程方案为契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课程的整体育人能力。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一次又一次的思考这个问题。用2011版课标的话回答,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如今,2022版新课标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光需要开放而有活力,还需要“核心素养”。
课程性质提到了“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课程性质提到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理念里也要求我们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可见核心素养有多么重要!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教学目标是依旧课程目标而设定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和实施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双减”过后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是否都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了呢?大多数老师的答案是否定的。有时我们的教学过于仓促,把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妥妥的教成了一篇议论文,没有深挖文章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有时我们上课过于着急,学生还来不及细细品味课文的语言美,我们就催促着领略文章的主旨。有时候我们总喜欢眉毛胡子一把抓,无用题做得太多,无用功做得太多,而忽略了思维的重要性,殊不知部编教材上的思考探究才是精华。有时我们习惯性的为了要高分而教写各种套路作文,殊不知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和审美意识,浑然天成才是最动人的。
而今,我不禁感叹:语文老师,学会放手吧,不急不躁是教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只是引导者!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义务教育中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2022版的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应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要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应用,更要在教学中用潜移默化的方式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用课堂和文字去感染学生,感化学生。
文化自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精神支柱。作为中华儿女,只有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这样才能培养出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指引下,语文课程也应该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信心,争取做到用课堂树信心,用文章养信心。例如,对于课本中的经典诗词,我们不能再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让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并能在对应的情境下学以致用。同样是面对挫折,有的学生只会喊着“加油,别气馁”的口号,而有的学生却可以借李白的《行路难》勉励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有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才能让其坚信中华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语言运用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新课标中新增加了一条“了解国家通用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这一点最能在学生的作文中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有的人偏于理性,有的人偏于感性,有的人言语幽默,有的人语言严谨。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语文课程也应该利用好课堂与文本,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且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其中阅读就是最好的经验养成。比如,同样一本《昆虫记》,理性的同学会去分析法布尔笔下的昆虫习性与特点,感性的同学则会被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所打动,从而对其笔下的昆虫有不一样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各自的语言经验。
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学习就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既需要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也需要通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去理解。能背好书的学生不能算好学生,能“辨”好书的学生才算好学生。细究我们这几年的课后探究和学考题型,基本上都是偏重于理解类的题目,统一的参考答案少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多了。因此,今后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少一些“套路”,多一些“思路”,答案没有模板,思维才是关键。
审美创造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都是他们自己创造而出的,而要想学生有好的审美能力,必须要先让学生先看看何为美,否则井底之蛙怎知鸿鹄之志?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课本中的文章美在何处,逐步引导学生养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正确的审美观念创造出更美好的事物。如高尔基的《海燕》,众所周知它的经典之处,且它美的地方也有很多,语言、画面、动作、外表、精神品质等等,学生如能用审美的眼光细究下去,那一定能找到或创造出更多类似“海燕”的美好之物。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构成了核心素养这个整体。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重视“核心素养内涵”的导向作用,争取以好课育好人,用美文养好人!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较2011版有一些变化,有新增的,有小范围修改的,也有些是进行整合的。网上有不少关于“变化”的解读,分析得很细致。我想从阅读角度谈谈对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粗浅认识。
语文阅读前所未有地被重视
新课标“课程理念”中明确写到“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这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靠刷题考取高分的语文时代已过去了,今后语文想拿高分,还是得多阅读!
新课标新增的“课程内容”中写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学习任务群”首次被提出,它分为三个层面,涵盖六个任务: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6个任务群里面有4个跟阅读有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主要依托阅读去达成。
“整本书阅读”在课标中首次提到,是六个学习任务群之一。新课标不仅给出了每一学段的阅读内容,还对每一学段提出了教学提示。如第四学段:“应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个人与集体的阅读活动,宜集中使用每学期整本书阅读课时,兼顾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以往我们认为阅读整本书都是课外的事情,但新课标提示我们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教学提示”中还有多条有关整本书阅读的细致的建议,可见整本书阅读的地位明显提升了。
倡导读好书,读各类文化作品
2022版新课标有一个变化,就是突显价值引领,以文化人。这一变化无论是在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内容中均得到彰显。在“课程内容”部分明确提出“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这提示我们,学生在选择书籍时,除了日常的名著阅读,还应选择体现以上几方面主题的文化作品。这实际上是强调语文课程育人价值,也是核心素养的体现。
注重阅读的实用性、实践性、思辨性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指出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指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目标的提出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新课标下的阅读再也不是像以前一样,只是光看就行了,而是需要将阅读运用到生活中、实践中去。
增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
跨媒介阅读指的是运用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阅读。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学生的阅读也要与时俱进。新课标7~9年级学段“阅读与鉴赏”目标中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在“实用性阅读”任务群学习内容中明确提出学习跨媒介阅读,“通过多种媒介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新鲜事,比较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尝试探究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学习内容中也提到了跨媒介阅读,“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另外,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基于以上种种,学生应跳出单一的阅读模式,增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
不管学生处于任何学段,阅读都是非常重要的。新课标下的语文学科仍要考试,且分数比重或许还会增加,但再也不是靠死记硬背、刷题等战术去赢取高分。阅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多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丰富语言的运用,还能提升理解、思辨、鉴赏、表达等能力,从而发展核心素养,提高语文成绩。
上面这些就是摘抄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师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