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摘抄网小编整理的a8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升总结约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教学是建立在对各种软件的操作基础上。从这一点上讲,信息技术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软件。但是新的软件也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使学生培养成具有相关能力,能够不断探索、举一反三、自主探究学习知识。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的接受、运用的过程。只有具备这种信息获取、传输、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能力的学生,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学到知识,提高信息素养。这也达到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还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分析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与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相比,计算机硬、软件是第二位、浅层次的。可以设想,今天一些优秀的硬、软件,如CPU、Office、Wps、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硬、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正如对于编程而言,具体的语言是可选的、多变的、愈来愈强大、易用的,而算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始终不变。这便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计算机,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小学生要学会和掌握信息处理的具体方法,包括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传递信息,运用信息的各种方法。小学生能较自觉地意识到信息的价值,并能自觉地运用各种信息处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初步获取、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使低年级小学生认识到信息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资源可以使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得到解决,能主动为解决问题去查找资料,从中形成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初步能力;尝试自主阅读,引导学生利用信息理解、感悟课文,优化教学过程。在整个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有为理解课文主动去搜集信息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知道的事物及查找得到的信息相联系,并对其中的联系认真思考;学会,通过对信息的查找、整理、加工和同学间的交流、讨论来感悟课文建构新的知识;使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增强课堂上“动脑想,动手做,动嘴讲”的力度,发挥现代技术教育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是我们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在研究课题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指导学生有效收集和获取信息。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可以扩大眼界,提高文化素,信息的确定,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能够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来解决的能力;二是学生确定为完成课堂学习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上一节语文阅读课,通常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呢?这个过程是训练学生确定信息问题的好时机,千万不能忽视的。
(二)适当示范,初步培养学生集成信息的能力,把获取的语文信息在课堂上整理、表达,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课题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收获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让学生有一种语文信息获得的成就感。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加工、整理和评价信息获得知识的成就感。首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同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探究情境,培养主动探索的学习能力。如教《XX奇松》一课,XX在哪里?它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是座什么样的山脉?这个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就需要学生的信息资料来解答。有个学生通过网络找到了有关资料,可资料上对这个问题的描述用了几千个字,用了一些专业词汇,念起来特别拗口,如果课堂上学生念出一大堆自己都不明白的专业词汇来,其他学生就会更困惑了。教师就这样引导学生: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吗?学生就会找出关键的情况介绍,教师再作精练的描述。常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其次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品词析句,提高鉴赏评价的能力。开展语文活动,培养创新思维,语文活动课是课堂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是一种开放式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常常借助多媒体网络,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如上《葡萄沟》这一课时,让学生通过看课件葡萄干的制作过程与品尝葡萄干结合,把抽象的说明讲解转化为多种感官的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葡萄干与葡萄的关系,了解在葡萄沟制作葡萄干的特殊方法。通过多种媒体的参与,学生们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主体“自求”的愿望非常强烈,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学生们充分感觉到了课堂是快乐的、有趣的。而且做到适时切入,及时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给学生都留下难以忘怀的新鲜与特别,使学生受益良多。可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语文信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学生信息意识。小学生身边的各种信息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关键是看我们教师怎样引导。既然学生有这么一种信息的潜意识,教师就得顺水推舟,从学生身边的信息源入手,结合那孩子生活的特点,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从而增强语文信息意识。信息素养的培育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地选择、获取信息,有效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善于选择一定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并及时进行反思。
(四)注意方法指导,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为此,在训练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上尽可能地做到了①学习内容——让学生自选;②
学习疑问——让学生自辩;③学习方法——让学生自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更真实了。
(五)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的群体协作能力
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几个环节中,尤其是信息的集成和评价阶段,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遇的群体中,自主地探索,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位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在信息素养得到培养的同时,学生的群体协作能力就得到锻炼。
在信息急速膨胀的21世纪,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所需要的信息。第二,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第三,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从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别人。第四,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时,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第五,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进行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第六,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合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上面就是摘抄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a8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升总结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