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摘抄 >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精选4篇)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精选4篇)

时间:2022-08-21 08:08:19编辑:傅莹

  以下是摘抄网小编整理的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约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一: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经典,遇恩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犹如遇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恩师,品读文章中的每一条建议都让我震撼。朴素的话语中传达着“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理念,字字句句有深意。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我再三琢磨,用心感受;每一条建议都可作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作者的灵心慧智,汇集成“给教师的建议”,这给教师们带来了福音。重温经典,让我眼界开阔。

  书中第14条建议: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变成凶狠的“后娘”。学生要在复习阶段复习的不止是一门学科的教材,还有其他许多学科!正常的脑力劳动,无法进行,学习的力量被使用得过了头。由此,我想了解这位“母亲”什么是复习课?这位“母亲”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怎样上好复习课?复习课是依据记忆规律,通过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拓展的课型。其主要任务是巩固所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种通过再现教学内容,巩固和完善认知结构,强化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此,我更清晰深入理解了文章提到的“怎样从教育学的观点来正确的组织复习”。作者是有理论依据,而不是仅凭经验来表达,且非常专业,也更使人信服。

  首先,作者提出建议,考虑到学科和具体材料的特点,不要用一把尺子来对待。“‘母亲’要因人而异去选择教育方法”。理科类学科,老师让学生完成实际作业——练习应用题、画图、制表等,目的是让学生发生知识的迁移及运用已知的两条或更多的原理去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这与我们现代先进教学技术“教学评一致性”的操作路径是一样的。我惊叹作者的高度专业,依据教育学、心理学来实践教学。

  对于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复习具有另一种性质。作者指出,不能用讲解新教材过程中所用的办法来进行复习,应当教给学生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即放过细节,抓住要点。我从中领悟到,老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学科体系,要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全貌,使他们形成知识的体系,而不是碎片式地呈现知识或碎片式地刷题。

  最后,作者给出了一个有效的记笔记法,让学生在每门学科的听课笔记里画一条竖线,在页边上留下一条空白地方,把那些必须永远牢记的东西,用红笔写下来。学生应当在翻阅听课笔记的时候,着重复习这些规则、公式、定理及结论,并给出具体科目的复习时间。

  复习课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对教材的整合与梳理,对本学科特点的理解,对复习有效性的思考,对复习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学生学习规律的分析,这些都体现在复习课上,并引领着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上发生飞跃,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知。遇到恩师,心怀感恩,珍惜每一次的阅读体验,并用心记录。

  篇二: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人是世界上最具有独特性的生物。每个人因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生活阅历,形成出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每个人成长的发展时间也不同,所以有的孩子2岁就会弹琴,而有孩子也许才刚会走路,这一切都与人的个体差异息息相关。因为独特性和差异性,我们的世界才会多姿多彩,人生才会充满无限可能。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们在已有的轨道上收获到新的知识、新的能力,重塑并充实脑中的知识框架,在原有的道路上踏步向前。

  在我刚当教师时候,心比天高,认为自己具备用知识改变学生命运的能力,只要我能把英语教好,学生就一定可以学好!因此总以自我为中心,丝毫不在乎学生差异性,课堂是我的一言堂,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孩子。每天埋头备课低头教学,不管孩子接受情况,不观察孩子上课状态。慢慢的,我一次次碰壁,自认为很精彩的部分学生无法感知,自认为很简单的地方却一次次成为孩子们的拦路虎。那段时间,我在教学中总是感到疲惫和绝望。之后在多年的不断总结和学习后我渐渐发现:对待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特别切合的解释了我彻头彻尾失败。

  苏霍姆林斯基在《建议》中提出,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还会遇到无药可救,老师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缘故。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是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得快,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得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所以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一个学生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并且承认孩子的差异性,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本来就是由基础、天赋、能力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而绝非只一个方法或是一个技巧就能解决的。

  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是他享受到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所需的时间,都应该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孩子之所以被称之为孩子,是因为他们意味着无限可能,意味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隐藏的可塑性。每个孩子都是埋在贝壳里的砂砾,正确的打磨并加以时日都会有璀璨的一天。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不放弃任何一颗砂砾,找到属于他的贝壳,用最适合他的方法耐心细致的打磨、等待。

  今天这段小小的文字,用以向曾经没有在我课堂上汲取到养料的孩子们道歉,同时时刻勉励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和耐心,发现并尊重孩子的差异性,让不同阶段的孩子都能因为我的存在而对英语学习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在英语课堂上有更好的成长。

  篇三: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的书。而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

  翻开本书,单单看目录,就极大的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这其中很多问题不正是自己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吗?究竟如何解决,迫不及待去书中一探究竟。

  每天一条,已读了十五条。每条建议所谈的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实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完之后真的受益匪浅,感悟良多。

  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其他的工作等等,已经有点应接不暇,满分/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教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我好像突然明白了,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很快提取出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内容。正如本文中所举的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非常成功!问他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时,他说:“一辈子,但对这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听完这位历史老师的回答后,细细想来,的确如此。如果我们一直不断地学习,为自己“充电”,学习与自己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知识,那就能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快速解决,不用再临时抱佛脚。虽然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但是我们更希望打有准备之仗。读书、终身学习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读书,学习他人的智慧,就是在节约我们的时间。

  篇四: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种感觉你有过吗?我,经常有!自己苦口婆心,学生毫不买账;自己精心设计,学生不以为然。困惑迷茫、苦苦挣扎。又一次拿起《给教师的建议》,反复地读,细细地品…或许是“心不唤物物不至”吧,真诚寻求之下,一条条实用的建议也显现在我的眼前。一条条建议,如师长的叮咛,娓娓道来…学生到底需要什么?他们到底“困”在了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去解“惑”?下面就我的点滴收获与大家作一分享。

  “困”在了无积淀—基础薄弱。

  没有积淀就没有智慧!那么“怎样把基础保持在学生记忆里”?书中第4条告诉我们:黑板上写下每个学习日需要记住的词,学生一走进教室就立即把这些词抄到词汇本上,并对这些词进行思考,在旁边写下扩展词。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让学生每天做一个“记忆三问”的小游戏。问自己三个问题:抄了哪些词?怎么拼写?扩展了什么?三个时间问自己:晚上睡觉前问一遍,早上起床问一遍,课前再问一遍。同时在一节又一节的课上,我们要在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时,不经意间让学生去反复使用已经记住的这些词。在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积累时,我们切记要注意第36条提到的“要爱惜和发展青少年的记忆”。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那么有效记忆的途径何在?书中提到,要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不随意识记(阅读有趣的书籍)在本质上区别于对教科书材料的有意识记和背诵。不随意识记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他的随意识记就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不随意的识记,少一些随意识记吧!让学生多做些有趣的阅读吧!英语学习中,我们可以去读和本单元相关话题的语篇,我们可以从书、报、杂志及其他版本教材中去寻找这些相关的语篇。这样将有意的、随意的识记建立在不随意识记、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那么学生在学习教科书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关联,从而达到不记自记。

  “困”在了无思考—置若罔闻。

  课堂上常有一些学生貌似在听,实则思想早已游离于课堂之外,那么怎样引发学生去思考?去集中注意力?书中第29条也给我们做出了回答。书中提到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而且研究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学生,要控制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形成并确立保持学生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时,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就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我们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有趣的语篇做好准备,课上在感知新教材时,边听讲边思考。这样就将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结合起来,学生就不会感到疲惫。

  “困”在了无动力—缺乏兴趣。

  书中第21条提到:兴趣秘密何在?创造的欢乐就是秘密所在。“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书中也提到:“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我们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劳动的成就感。这样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能把一切都说到底,我们只去叙述事实,而让学生去分析、去总结概括。我们教师只需要去设置一个个有用有力且有趣的问题即可。要想在适宜的时间提出合适的问题,需要我们在课下花大量的时间去分解课标、分析教材、去了解学情,需要我们全身心投入地去研究、去思考!

  带上《给教师的建议》吧!让我们从“心”出发,去和我们的这位师长对话。在我们迷茫困惑时,“他”总能给我们春风夏雨的帮助!

  以上是摘抄网小编精心帮大家整理的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精选4篇,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