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提出,爱与恨本身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如果“未能以爱面质,那是因为我们已经屈服于细微不易觉察和积极或消极形式的仇恨中”…,我想这一点在人任何的反应中都是如此。
因为圣经里讲,若不是随从圣灵就是随从情欲,圣灵与情欲本来就是相争的,不是从新我而来的,必是从老我而来,同样若不是从神而来,必是从魔鬼而来…
作者又进而深入分析了消极仇恨中几种“细微不易觉察的形式”,包括对人的偏袒(因为因着自己设立的标准给予某些人偏爱也就意味着对另外一些人在这些方面的拒绝)、怨恨苦毒(向内)以及自以为义。
同样,积极的仇恨或许表现得更明显,包括“不公义、搬弄口舌以及报复(向外的愤怒)。
与辅导的本质一样,作者告诉我们,面质其实也同样体现在我们”每一个关系中“,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一件不寻常的事“。这些指责并总是特指对于一些重大激烈问题的处理,而正是在生活中各样琐碎的微小时刻。
因为”在每一次说真话的简短时刻,罪的发展就会被阻止,灵命的成长也会得激励“。另一方面,这种”面质“也应当作为一种根基立在我们心里,然后被很自然地”涌流到我们平常的聊天里“,
本章开始,作者逐渐将辅导进程的讲解推至一个高峰。对于此章主题思想,不知总结为”在爱里说诚实话“是否合适,或许略显单薄。文章在这里更多是使用了”面质“这个看来比较专业的辅导术语。
对于”面质“,作者娓娓道来,剥去其强硬的外壳,向我们展示了她最美好的内核。我不知道,原来,面质是让人如此感动的一个词语。
在我以前看来,或许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进行面质劝诫,从圣经中找大量的经文来做依据是件很伤人的事,但作者很明确的指出,对于我们究竟为什么不想面质别人,也不想被人面质?
不是基于这种人本式的伤害,却是因为”我们倾向于追求替代神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