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好句摘抄 > 说说大全 > 生活是现实的现实是无奈的图片说说

生活是现实的现实是无奈的图片说说

时间:2015-02-14 01:48:57编辑:赵小虎

  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鸡零狗碎,琐屑的事情是我们每天活着的内容,活一天,干一天,生活就是这样现实,你若不干,你能凭什么养活自己?靠别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自己的生活还得自己一肩挑起。生活真的很现实,一餐一饭,一衣一行,点点滴滴都需要自己奋斗来完成。

  现实里却有着太多的无奈,自己费尽心力追求不来的东西,只能无奈的放弃。纵然心有不甘,也得乖乖服从了命运和际遇。我们都能感觉到,现实有时真的无情,你满怀希望的去爱某个人,或者做某件事,而最终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会让你空欢喜一场,落满失望。

  生活是现实的,现实是无奈的。我们总是能遇到不如自己心愿的事儿,达不到自己追求的目标,从而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身心俱疲,可即便是这样,我们也都是依然在挣扎,在努力,想让自己在努力中变好生活,在生活中达到愿望,心中有不灭的希望,就会有坚持的力量。

  生活再现实,我们也得照样过,只要还活着,现实再无奈,我们也得接受它,并且还在尽力去改变。虽然我们是渺小的生命,但我们却能孜孜不倦的为自己的生命努力,让它在生活里能够活得更好,在现实里具备支撑力。

  现实生活很无奈的句子

  秋意浓烈的北京,寒风刺骨,无情、严肃地将摇摇欲坠的枝叶吹落,剥去娇柔彩叶的伪装,显出青松翠竹的本色,似乎浓缩了人世间的光阴。北海公园湖面上已经结下了一层薄薄的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出银色般的光环,慢慢的融化,又赋予秋的神秘,却流淌着一个季节的别离与情愫,沐浴在吹不透,望不穿的飕飕秋风和忧伤中,从内心体味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远处一条小船在湖面上静静地摆动,上面坐着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年,他低着头,凝视着湖面,任凭泪水无休止地洒落,怀里紧紧地抱着两个不大的“木盒”,上面覆盖着一块红色的布,布面印染着两朵怒放的牡丹花。他将脸贴在盒面上,晶莹的泪水顺着脸颊滚落,很长时间他慢慢抬起头,轻轻打开包裹着的木盒,双手捧出父母的骨灰随着微风一起飘洒在湖面上……

  他就是知青陈建德,一个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孤儿。1968年11月父亲陈国栋,原是北京铁道部设计院的一名高级工程师,因“文革”动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挂牌游街、做检查、挨批斗,身心受到了极大摧残,带着悲愤、冤屈和不平,不幸因病突然离世。1969年元月,不满十五岁的他,由于父母单位和社会环境所迫,加入了远离故土的迁徙队伍。望着前来送行的母亲那憔悴、瘦弱的身影,他含着泪不情愿地踏上了西去的列车,来到延安宝塔区蟠龙公社张山圪台村插队锻炼。

  农村生活的艰苦、贫困和饥饿,让他无法承受,更痛苦的是他思念家乡,思念孤单、悲伤、病魔缠身的母亲,每次想起她总是一个人在无人的地方偷偷地哭泣,从那时起原本一个活泼,好动的他,变得沉默寡言,不愿向任何人倾诉自己内心的不幸,就这样无奈、苦闷、忧愁,同其他知青一样苦苦耕耘、挣扎在异乡的土地上。

  1970年9月的一天,一封母亲病危的加急电报从北京传来,他几经周折踏上了回京的列车。当他跨入家门一股难言的气氛弥漫着不大的家,邻居叔叔婶婶都围在病榻中的母亲。他猛地扑倒在母亲的床前,抽泣地握住母亲瘦弱的手,轻轻地呼唤“妈,您醒醒,儿子回来了,真的回来了!”母亲睁开微弱的双眼,强打精神抚摸着儿子的脸,用爱惜、喜悦的眼神盯着面前的儿子,一股清泪从脸颊上滚落下来。紧紧拉着儿子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建德,妈不能陪你了,你要坚强地活着,活出个样子……”不几日,一个温柔、善良、孤独中生活的母亲,在丧夫的悲痛中离开人世,离开唯一的儿子,离开了工作二十几年天津到北京的列车岗位,他痛不欲生。大家看着眼前未成年的他,只能投来怜悯、悲痛和唏嘘的眼泪,尽心尽力帮助他料理老人的后事。

  一个多月以后,父母的骨灰无处安放,他心里非常痛苦和不安。他在思念和回忆中想起父母在世时,经常带他去“北海公园”玩耍、散步,父母喜欢那里最完整的古代建筑,每当风轻轻拂过,挂在古塔上的铜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喜欢那里四周环绕绿树红墙的园林,更喜欢那里清澈的湖水,小船在湖面游荡,只有在这里才是父母最好的归宿,最美好的后花园。

  失去亲人的呵护和关照,又没有生活费,他开始在北京流浪,后来父母单位的领导将他送去“孤儿院”,三个月后又临时安排在北京九十二中学做了一个多月的校童。某些领导认为他是知青,已经被国家分配不能在京久留,1971年5月他又默默坐在公园的湖边,向自己的至亲至爱的人告别后又回到了陕北。

  陕北高原承载着浓郁的古文明和多元素文化,它贫瘠而厚重,荒凉而古老,

  闭塞而鲜活。这里的人们善良、淳朴、勤劳,象独秀而群生的山丹丹花,不怕寒风凌冽,不怕烈日酷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奋斗精神。乡亲们得知他父母先后离世都投来怜爱和关照的眼神,村里上了年纪的伯伯大娘经常对身边的人说:“这娃,栖嚯,要帮帮他。”哪家有好吃的总是叫他去家里,衣服破了大娘大嫂帮他缝,大叔大哥劝他开心,他那颗冰冷、颓废的心一步步振作起来。

  每当过年的时候,村里的知青都回京探亲,他一个人也独自踏上返回的路,由于他太留恋故乡,留恋那个没有亲人的家,那里是梦魂牵绕的地方,那里有贮藏和追忆最美好最早的记忆,总牵引着他一定回去看看。在朋友和邻居家暂住,为了生计他到处揽工,蹬三轮车,在砖厂当搬运工,甚至同邻居去新疆放过羊,什么事情都干过。看惯了人家的白眼和歧视,听惯了恐吓和谩骂,有时找不到活就没有饭吃,受尽了人世间的悲苦和辛酸。每当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想起异乡的乡亲们那种无私的援助和暖人心的话语,内心深处掀起阵阵波澜和思念。

  1979年4月,带着无奈、困惑,又回到陕北那个安静,与世无争的小山村,乡亲们看到他瘦弱、蜡黄的脸,都不免流下心痛的泪。村里的知青几年前都被招工、当兵、上大学陆续离开了这里,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异乡人。村里的叔叔、婶娘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让他感动的终身难忘。

  村队长赵文富一家,在他精神上受到打击和痛苦时,在他前途和生活陷于低谷和迷茫不能自拔,是他们一家伸出温暖的手困将他那颗沉迷、孤苦的心一点点被家的温馨和友爱融化,让他一步步从艰难、苦中慢慢解脱的走出来,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和精神上的安慰。

  建德一个失去父母的爱和家的氛围,从内心深处对他们一家的质朴、善良感激涕零,总想用一种方式弥补和回报。后来,队长却将自己唯一的女儿赵晓宁许配给他为妻。那时的他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从内心讲他是不愿意的,自己一个北京知青从小在京城长大、生活,受到过很好的教育和科学文明的熏陶。如今找一个农民的女儿为妻,又没有文化,他一时无法接受,内心受到煎熬、苦闷和迷茫。他沉思很长时间对我说:“人家好意收留了我,又给我一个家,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那样做会受到良心上的谴责。我要立志做一个自强、自立,有尊严、有担当的人,一生一世不被别人讥讽、嘲笑,要坚强的活下去,活出人样,活出精彩。”

  1979年12月,建德就是在非常矛盾、纠结、无奈的情况下与赵晓宁完婚,便带着妻子离开了农村回到了北京,在大兴县乡下姨妈家逗留十几日又投靠远方叔叔去了内蒙古林格尔巴什牧场,当了一名合同制的放牧员。六、七年的游牧生活让他寄人篱下,远走他乡。虽说有了一双儿女,还有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为他那颗曾受伤的心得到了一丝的抚慰和快乐,可夫妻间的生活习惯,文化教养出现了无可弥补的鸿沟和差距,是无法挽回和改变的现状,也给他后半生留下了深深的缺憾。

  1986年同学写信让他马上返回延安,知青招工已经到了尾声。建德领着全家人回到了陕北,1987年延安市第二建筑公司开始招收北京知青。在这同时中央组织部一行人到榆林考察后来延安参观,他通过关系向这位来自家乡的同志给中央办公厅递交了一份“北京知青困难申请”,叙述了一名孤儿的遭遇和不幸。北京有关部门看到信件内容派专人来延安调查并给予解决,这个时候为了工作他回到了北京。此时北京与延安市委调查小组专程到他插队的地方同当地老乡进行了解访问,最终将他安排在市二建公司并解决家属农转非,半年后又调整到延长油矿工会并安排了家属的工作。1996年~1997年家属赵晓宁被延长油矿评为“先进个人”,1998年~2000年被评为“三八红旗手”的称号。

  每当提起党和政府对他的关怀,他都激动不已,感慨万分。但内心却是沉重和郁闷,他用毕生最美好的时光和精力,为心中的理想,奋斗目标,为养家糊口苦苦地挣扎在贫困线上。经过命运的磨难、艰辛和苦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生对他来说有着太多太多的无奈,因没有多少文化,没有一技之长感到迷惘、惆怅、失望和不安,今天已经渐渐谈出人们的视野,为不被人遗忘,不被时代抛弃,他依旧顽强地表现自己,坚强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