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惊叹于各种各样的反差:博士转行说相声,公司HR辞职做了清洁工,大学生回家种田等等,不胜枚举。总有不少人为他们扼腕叹息,他们本有着他人羡慕不来的美好前途,却“自暴自弃”,如何不令人叹息!
人们总是难以接受重大的转变,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或震惊,或疑惑,或愤怒。他们想不通这些人为何“自甘堕落”,加之对这些人曾拥有的东西的羡慕嫉妒恨,内心的情感于是演变为了愤怒,于是大家就联合起来对这些人进行口诛笔伐。
如果这种转变是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大家通常会为这人感到惋惜;而如果是本人自主作出的选择,却常常会受到大家的怪责。一个人发挥了他的主观能动性,反而因此受到大家的抨击?这着实令人不解。
话说回来,其实大多数人是为他人而活的,不是吗?更多的人在意的不是自己的形象而是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在他人心中的名声和地位。奢侈品行业的发达,就是人们爱标榜、“活给人看”的明证。这是何等的不幸和悲哀!
而有些人不这样想,人生只有一次,他们要为自己而活,这大概也是孔老夫子七十岁才领悟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真谛。那个讲相声的博士说,他并不是一时脑热,而是真的喜欢相声并且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可见,李博士转行讲相声是“从心所欲”之举。那些坚持说“博士不研究学术是损失”的人又是多么可笑!谁规定过博士一定要研究学术?退一步说,他不研究学术和普罗大众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既然志不在此,而如果迫于外界压力勉强从事学术研究,恐怕会演变成精神戕害。博士讲相声又有何不妥呢?一来他自己高兴,二来我们听了也乐呵,一举两得,多好,也算是造福大众了。
所以说,面对这种反差的时候,还是应该理智一点。巨大的心理落差难免带来震惊,但在那之后也平静下来,别让情绪影响了你的判断。毕竟当年取经的三藏也说:“冲动是魔鬼。”
常言道:“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生活中,总是有无数的新情况等待着我们,或是生活中的难题,或是突如其来的变故。未知总是会出现,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应对。
应对首先要面对,遇到新情况,逃避只能让问题积累的更加严重,“克服恐惧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对。”非典那年,钟南山面对严重的感染情况,选择了面对,坚守在第一线。“把所有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是他直视困难的精神体现,只有选择面对,才会有结果。
面对需要勇气,只有有勇气面对,才会有下一步的解决方法,如果一直畏畏缩缩,束手束脚,事情不会有进展。人们往往因为害怕结果而不去选择开始,其实,新情况的出现何尝不是我们成长的好契机呢?勇敢面对未知、应对未知,不正是我们成长的体现吗?
学会应对最重要的,是会灵活地根据情况作出判断,选择对策。新情况的出现往往是突如其来的,应对新情况,需要我们灵活判断,随机应变。
正如今年爆发的新冠肺炎,武汉医护人员首当其冲,全力奋战在第一线,守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各界人士帮忙捐助医疗物资。不仅个人,国家也迅速做出对策,采取封城、隔离等一系列措施,中国武汉更是用十天的极快速度建成了临时医院。直面新情况做出的迅速反应,使这场疫情阻击仗取得了巨大成效。
反观其他一些国家,如今疫情已席卷全球,仍有国家并未及时采取防护措施,使得疫情形势蔓延失控,对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由此看来,新情况到来时,我们应积极地面对,判断形式,并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工作。
生活中,我们遇到未知的情况,要快速适应新情况,应对需要具备适应的能力,面对困难挫折,如果我们不会应对,就会被它们打倒,只有学会应对,才能成功走出困境。当今社会充满了新变革,一切机遇和挑战都是未知的,这要求我们青少年具备应对的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素养。新情况是成长的机遇,成功应对,我们从中获得成长,学会应对,让我们共同成长。
我是正月12出生的孩子——那天下着大雪,我妈把我用棉被裹着才硬是把我身体里哮喘的种子掐死在了土壤里,可不巧落下了我既怕冷又怕热的毛病。
小学的某一日,正值春暖花开,当别的同学换上轻薄的衣服在阳光下愉快玩耍之时,我却被我妈用大衣包起来包邮送到了学校。面对我的抗议,我妈回复的是相当淡定:“二八乱穿衣,穿的多你才有的脱,得以应对早晚凉和中午热的天气。”同学的目光都很异样:“我看着你都觉得热耶!”我看不见我自己也觉得热。
如诸多小说故事的结局一般,长辈的选择正确的看似毫无缘由。当晚几个同学把手插在我的口袋里取暖,一脸羡慕地看着我的大衣,我的心和我的口袋一样温暖——一半得益于我是唯一一个不冷的人,一半赞叹着我妈怎么有如此好的应对能力。
刚过去不久的暑期,我和雅思周旋一番后可算是打了个胜仗,与英语奋战之中,它看似是我的敌人,可在一番挣扎之后,才发现我们本是有着相同目的的,这可就使分力并为合力,应对起来无比潇洒。我妈在考试前反复叫我做某套题,以现行题库理论相左之,我在考场上果真遇见了我妈的预见。
化分力为合力提前应对,会使应对格外潇洒。想到考场上听到那段时突然的心率早搏和慢慢爬上脸的微笑,我是满足的。
重大考试前挑灯夜战的我,坐在隔壁房间陪我醒着应对的妈妈让我的夜晚不再孤独。有两个人的应对永远都更加从容。
妈妈教会我的未雨绸缪,亲情的共同应对,这可能是使每一次应对,无论大小显得更加从容潇洒的原因吧。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们无法奢望事事顺心,那么凡事就要学会应对。在应对中能观尽人生百态,在应对中更能收获机遇与成长。
应对不仅要学会应对外在的危机,更要学会应对我们内心的恐惧畏缩心理。
应对一场危机,我们首先要放平心态,意识到在危机面前,恐惧心理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去逃避它,而去以平常心应对它。这样,正视自己的内心,保持冷静沉着的思考,以便做出及时有效的决定,让我们在应对危机时的决定事半功倍。作为去年口碑爆棚的国庆档电影《中国机长》的原型,川航3U8633航班在从重庆飞往拉萨时,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突然破裂脱落。由于失压,驾驶舱气温迅速下降,大多数仪表都已失灵。危急时刻,机组成员并没有被恐惧占据内心,反而以平常心冷静应对,找出了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靠目视和手动操作,成功将飞机从危险高度备降到成都双流机场,在千钧一发之际搏得一线生机,造就了一段奇迹。
其次,我们还要以一种必胜的信念去应对危机。信念是成功的垫脚石,是逆境中那抹明亮的曙光,坚定了信念,好似扬起风帆的船,将一路远航。这次“新冠”疫情初期,武汉作为受波及最严重的城市,医疗资源短时间内需求迅速增长,甚至出现“一床难求”的情况。我们却并没有被打垮,反而坚定信念,互相帮助,积极应对。“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造是成千上万的建筑工人不分昼夜全力付出,有的工人更是不要一分报酬,自发帮助建造医院,兑现了“应收尽收”的承诺。这其中还涌现出“胡辣汤”对“热干面”的情谊,一箱箱物资、一颗颗蔬菜,都饱含了全国人民对疫区人员的深情关怀。无论疫情多么复杂,无论困难定位何方,中华儿女必定能坚定信念,协力战“疫”,共克时艰,纵使疫情挡道,我们也必定胜利。
人生的旅途不仅有鲜花和掌声,更可能随时充斥着未知的风雨和危机。当危机来临时,我们需要作出有效的应对。我们要应对的,不仅是危机本身,还有我们内心的恐惧。在一次次的应对中,我们定会变得强大,我们定会收获成长。
我们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目的,在结合各种的因素后,事情都会呈现出一个结果。
通常来说,目的与结果有两种关系,第一种是目的与结果相同,达到了我们对事物的预期;第二种是目的与结果截然相反,没有达到我们对事物的预期。而目的与结果截然相反又能细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我们只对事情进行美好的设想,不付出相应的行动和精力,最终得到了与我们目的截然相反的结果,例如,一个穷人想有钱,但他不想努力,结果他什么也没得到。第二种是我们对事物进行美好的设想,并通过自己认为可以达到目的的方法去实施,但是因为外界各种不可抗的因素而失败了,例如,一个穷人想赚钱,他想通过种菜赚钱,于是日日夜夜都努力耕耘,但却因为气候不好,种的菜品质差,卖不出去,赚不到钱。最后一种是我们通过自己认为可以达到目的的方法去实施,但结果却因为我们的干涉而不尽人意,例如,文中的作者想用意志力排斥噪音干扰,但结果是在不断地提醒自己这里有噪音。本来顺其自然就能忽略的噪音,却因为自己的反复强调而感到烦躁,最后难以专心学习。
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对目的与结果的关系提出了“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主张,将天地万物本源归结为抽象的“道”,认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但是,又有句古话说“事在人为!”这不禁引发我的深思,我们遇到事情到底要“有为”还是“无为”?
我认为,事情有为或是无为要根据事物的性质去判断。像上文中提到的那两个穷人,一个努力了,一个没努力,但结果却相同,都没赚到钱。那下次还要努力吗?我认为是要的。虽然二者的结果相同,但他们成功的概率不同,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成功,况且,困难是一时的,不是恒在的。不同的事物性质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要求我们要积极转动脑筋,分析事物的全貌,理性看待事物,通过多重角度去分析事物的利弊,抓住事物的核心,不盲目努力,灵活运用“有为”与“无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不要被各种的位置或格局所限,要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全貌,通过灵活运用“有为”和“无为”,让我们的结果更合乎起始的目的!
突发事件随时发生,对我们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学会如何应对这些事件,是引领我们成长的重要方法。
何为应对?“应”,面对,强调的是我们面对新情况时的态度和心态;“对”,作出反应,侧重于我们对新情况加以分析之后采取的具体措施。我们面对突发事件的态度是处理好新情况的前提,采取的措施则是处理好新情况的决定因素。
对于新情况的出现,我们应如何面对?我认为理性的看待新情况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刚一开始,就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武汉封城、各地医疗专家团队驰援武汉,这些都是积极应对新情况应有的态度。此外,2003年的非典疫情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隔离医院的设计方案、疫情防控的大体方针、稳定民心的方法等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国家和社会理性的看待疫情这一突发事件,相关防护知识、疫情数据普及迅速,无疑是给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当民众对新情况有了理性的认知和积极的应对心态,处理好新情况便成为了可能。这样理性的思维方式为个人和国家成长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应对新情况就如同建一座大楼,那么积极的心态和理性的态度就是牢固的地基,而决定大楼能否建的美观的因素便是我们采取的实际行动是否有效。若想选择合适的方法措施并让高悬在空中的政策精准落地,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携手共同采取措施。习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就是对于新时代发展的特征分析之后产生的应对措施。如今社会发展,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面对新情况的时候,能够选择携起手来共同制定战略措施,共同处理新情况,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有的国家想要依靠一己之力抗击新冠疫情,殊不知,传染病是全人类的事情,不与外界合作,自己单打独斗,是无法达成最终目标的。一旦拥有了合作的能力,方能在应对新情况的过程中体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乐趣,也能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获得“1+1>2”的成效。
处理新情况时,理性面对、携手作出反应,就能做到正确应对。应对本质上也是一种适应能力,也应成为引领成长的一方面,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应对新情况的出现,能够培养我们沉稳的品格,当我们遇事不慌、把握机会,方能化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
人们总是说,在困难中开出的花朵最美。是呀,如果一个人想要在艰苦的环境下创造财富人生,就必须学会在困境自立。自强自立是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的必修课。
如果要会说一个最典型的模范,那么鲁滨孙是再也合适不过了。鲁滨孙被浪拍到岸边时,虽说是逃过一劫,但面临的却是更大的考验。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坚持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28年,这真是一个奇迹!
小时候读《鲁滨孙漂流记》的时候,只是喜欢鲁滨孙那遇到困难时的乐观态度,克服困难时的智慧和才能。
去年的中秋节,我准备去体育会展中心观看联欢晚会。于是,我约好了两个同学和我一起去。回到家里,我对爸爸妈妈说了一个我的想法,我妈妈听了之后,妈妈是万个反对,说什么路途太远了,路上遇到坏人怎么办。我费了不少口舌,百般恳求,妈妈才千叮万嘱后才勉强同意了。
那天傍晚,我们乘上了公交车,第一次没有大人的陪同坐公交车,走那么远的路,心理有点害怕。我警惕地向四周的乘客望了望,感觉乘客们似乎不像坏人,我才慢慢地静下了心。这时候,我的好朋友吕青提醒我要管好自己的钱包。我把手伸进口袋,紧紧握住自己的钱包,这样就不害怕钱包被偷了。
活动结束后,我们还是坐公交车回去。虽然夜已深,但回到温暖的家心中充满了喜悦,妈妈还表扬了我。
虽然我知道仅仅一件事不能代表我已经懂得应对危险,从那以后,我立志像鲁滨孙那样,自立自强。我不怕在困难中成长,让自己的认识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