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摘抄 >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精选3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精选3篇)

时间:2023-01-28 06:40:08

  内容简介:。根据家校互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师生互信、教师对家长信任、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根据这些问题,曾庆校……以下是摘抄小编整理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以互信为基础的家校共育实践探索

  今天观看了2022年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团队专项研修“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论坛,受益匪浅。该活动传播了各名校校长主持人办学实践创新成果,展示各专家的实践教育家风采。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曾庆校长的课题《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目前,许多学校在家校共育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实际效果非常微小,家校间不信任的状况普遍存在。根据家校互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师生互信、教师对家长信任、家长对教师的信任。

  根据这些问题,曾庆校长作了以下措施:一。以人为本,把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1。教室布置,提倡“目中有人”的班级文化,推行以生为本的生本课堂,尊重家长的基本诉求,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2。每个月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可以通过现场参加或者通过观看直播的形式进行参与。3。开办校内午休午餐服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例如在学校体育馆设立一个阅读角,延时接送的学生安排在这里统一看书,写作业。二。开诚布公,主动让家长参与学校事务,1。成立家长代表委员会、校内午休家长代表委员会、家长志愿者服务队。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到校参观,交流,听课,试吃,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2。心底无私,涉及学生利益重大问题交给家委决策。最大限度地推进校园开放,减少功利性的参与,做到开诚布公,真正体现“共建共享共治”。三。提高教师素养,增强教师家校沟通的能力。1。可以关注以下细节:(1)如何召开一场具有吸引力,有效且有意义的家长会(2)如何与家长说话(3)如何处置家校关系中的突发事件(4)如何在家长微信群发布信息2。制定了家校沟通的五大原则:(1)积极响应家长反映的问题,并及时反馈问题处理的结果(2)对学生要公开表扬,私下批评,不让任何一位家长感到尴尬(3)不在微信群公布包括成绩,排名在内的涉及学生隐私信息(4)与家长沟通常态化,不要等到学生出问题了才联系家长(5)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及时与家长交流反馈,关注每天的天气变化,及时提醒家长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安全,让家长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无处不在。3。提倡老师共情与家长平等沟通,相互理解,鼓励班主任和学科老师登门家访,更加切合实际地开展工作。四。亲子关系,共建和谐家庭环境。我们的眼光不能只盯着在校的学生,还要关注学生的家庭关系。

  当学校和老师都行动起来,以互信为基础的家校共育,家校共育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实现,这才是教育最美的风景!

  第二篇: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家校合作是关键

  今天观看了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团队专项研修暨“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论坛,我收获颇多。

  首先,学习了这个活动,从谭根林校长的八个一活动,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到杨咏梅主编提出的尊重儿童权利,再次引起我对教育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幸福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对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也许城市里的学生还能得到家长更多的关爱,在学校里能有更多活动锻炼的机会,健康向阳成长。而在农村,相对比较局限与落后,家长忙于生计,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而学校教育还是以分数为主,相对城市里,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学生不是一头扎进书堆中,就是完全放弃学习。扎进书堆中的学生,压力巨大,容易产生很多心理问题;而放弃学习的学生学习没有盼头,生活失去目标,迷茫,也容易产生很多问题。因此教育碰到更大的难题,家校紧密合作刻不容缓。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学校认识到家庭在孩子教育当中的重要性,很多家长都能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愿意参与到教育当中。但在这问题中,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家校合作只停留于表面,主要表现在学校或家庭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合作的热情,因此没能常态化,未能真正发挥双方的优势;家校合作有心无力,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经验不足,缺乏理论科学的指导。

  通过这次活动,我看到了接下来的家校合作的新方向。

  首先,龙江一中校长的做法很值得借鉴:1、家校合作中,学校是组织者,建设者和行动者,应该发挥核心主体作用。2、建立健全家校合作的工作机制,打造更多的合作平台;3、增强家校合作的专业水平和能力;4、实现家长教育成长,学校必须提供更多指导服务。另外,上海市教育研究员郁琴芳提出的全员育人,上海倡导的“家庭教育指导”向“家庭教育关怀”转型,其中中小学教师全员导师制更让我眼前一亮,即一个老师按照一定的机制与每一个学生匹配,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建立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和开展有效家校沟通,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在这个制度里,教师从传统的指导者角色向关怀者角色转变,对家庭表达关怀,给予支持的过程中实现了精准化,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与孩子的匹配,教师走进孩子的学习与生活,通过日常接触交流沟通,教师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发展都能有所了解跟踪,能够及时给予指导,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补充,更能体现出育人本质。

  这些都为家校合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学习探索,结合多方力量,培育合格的新时代接班人。

  第三篇: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关于家校协同育人的几点思考

  季春时节,风光正好。2022年4月16日,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团队专项研修暨“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论坛如期举行。观看完本次主题论坛,我对“家校协同育人”有进一步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教育学上有一种理论:5+2=0,从这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唯有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

  一、从细节入手,用“真诚”换“信服”和“支持”。

  家校沟通是有技巧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感情是在日常的相处中产生的。当前家校之间难以实现真正的合作,是因为缺失一些重要的东西。一是缺失信任,二是缺失感情。家长愿和老师沟通的前提是什么?那一定是他们对老师有一定的认可和信服,才可能有后续沟通。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所以若想让家长信服,老师就必须真诚,多从细节处入手,让家长们感受到老师工作之用心以及对学生的爱心,例如学生军训时,学生顶着烈日在训练,老师们也没闲着,提水,倒水,照顾身体不舒服的学生,配合教官规范学生的动作,看到老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们,家长也渐渐宽心,打从心底感谢老师,为家长日后支持老师的工作奠定基础。家校协同育人的真正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班主任在家校协同育人中,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出现问题要沟通解决,进步要沟通表扬,以争取更大的进步,思想要沟通,老师与家长之间尽量达成一致的理念,让家长对老师放心,争取家长的支持。可能在这过程中,老师与家长们会有一些小摩擦,但细节决定成败,作为教师,还是要把工作做到位,努力做到与家长共情、共信、共享、共育,最后实现合作共赢。

  二、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家校联系的温馨港湾

  新技术媒体的迅速发展,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沟通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短信、电话、班级博客、QQ群、微信群、微信企业号、美篇等,能为家校沟通提供更多的渠道和便利,我们完全可以加以利用。至于什么时候选用哪一种技术手段,我个人做法如下:有急事时,电话联系,确保沟通的及时性。发一般通知时,采用发校讯通以及发在微信群的方式,双管齐下,确保每一个家长能收到通知。涉及到学生个人隐私问题又不急于一时去解决的问题,我一般采用发短信或者发微信的形式与家长联系,毕竟家长也有工作要忙,而下班之后,老师也有家庭琐事要忙,发个信息,家长方便时再回复,家校之间,相互理解,实现有效沟通。一些班集体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学生的个人荣誉、学生的优秀作品等,我一般采用微信企业号去发布,因为发微信群,家长一发言,信息很容易就被覆盖掉,发班级圈里,待家长有空时去看,感受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家长渴望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班级圈是家长了解孩子成长轨迹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放学回家,家长还能与孩子交流,“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孩子了解到家长对自己的关注,意识到老师也不只是会“告状”,有利于拉近孩子与家长、老师的关系,从而更有利于对孩子的引导教育。如无特殊情况,一个班级在一学年内是不会更换班主任的,教育有其连续性,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没办法通过班主任一次两次的教育就能解决,我喜欢在每一次教育之后用美篇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甚至把自己当时的感受和心情写下来,用文字的形式与学生对话,巩固教育效果。

  但要强调的是,在利用这些新技术媒体时,老师要注意哪些事情能公开发布,哪些不行,保护好学生的隐私;进行沟通联系时,老师要说好每一句话,尊重家长,确保家校联系的有效性。

  三、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家校协同育人的活动演变成为校方向家长的“告状”行为,这不仅让家长不喜欢,学生更是不喜欢。就如李家成教授说的,家校共育不能只是关注家长和老师的关系,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基本诉求,要关注学生在家校共育中的核心作用。传统家校协同育人中,学校教师将孩子的在校表现以短信、电话等方式向家长反映,以此取得家长的配合,但反映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孩子在校所犯的错误或不良表现,而多数家长在收到“投诉”之后往往只针对这个错误行为做表面的处理,或批评教育,或惩罚约束。因此在孩子的眼中,这更像一次“告状”,他们也很害怕教师和家长的接触。

  K。勒温的研究揭示了一种规律,即在整体(团体)的水平上改变个体的态度或行为比单独逐个改变个体更有功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青春期阶段,同伴的影响在其成长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阶段正是同伴力量发展的成形期。利用场论和团体动力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来引导学生的发展,既能让老师省时省力,又行之有效,还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在育人场中充分感受到班级的温馨和校园生活的幸福。家长通过各种渠道能及时了解孩子取得的进步,与孩子分享快乐,并将这种快乐转化为对孩子的鼓励和对老师工作的支持。另一方面,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在各个方面的一些良好表现加以表扬和宣扬,有利于为班里其他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渲染良好的合作竞争氛围。通过这样一种“立足先进、注重真实、感召行动”的教育方法,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道德生长。

  教育是一项事关学校、家庭、社会的系统工程。老师工作的对象是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产生,需要一个过程。老师们想要获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在家校协同育人方面付诸努力,从相识、相知、互信,到携起手来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协同育人的方式并不一定要高大上,合适便是最好的,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即使这个过程会有一些小摩擦,但我们还是得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与风雨也无晴”的淡然态度,不断地摸索,让孩子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天上面这些是摘抄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心得体会精选3篇,方便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