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摘抄 >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时间:2023-01-15 13:28:17

  以下是摘抄网小编整理的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大约有6篇左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1——2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一、明确课表要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寓言的特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及启示。

  2.翻译《穿井得一人》,积累文言词语。

  3.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中巧妙、合理的想象,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中外寓言的学习兴趣,学会多角度地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遇事学会分析,培养健全人格。

  二、课前自主学习

  1、作者介绍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由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2、寓言

  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造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三、课堂教学展示

  (一)、通读课文,深入探究:

  用自己的话翻译这则寓言。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二)、文言字词的落实:

  (三)理清故事情节:

  (四)问题探讨

  (五)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寓意?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篇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积累穿、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2.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预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和启示好比是灵魂。”今天我们来看看《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师范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朗读并让学生点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待,等待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到。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于井中: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二)、翻译课文。齐读一遍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第二步、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问之:穿井得一人之使。

  作者感叹:以讹传讹不如无闻。

  二)、理解课文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这句话有歧义,本意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在当时的情境中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具体的情境,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分别从传之者、丁氏和宋君的角度说说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有什么现实意义?

  传之者: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子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以讹传讹。

  丁氏的角度: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不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宋君的角度:治理国家一定要头脑清醒,详察民情,绝不可轻信谣言,以讹传讹,误了国家大事。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你认为谁的做法好?为什么?

  三、学生练习:学法大视野85页4、重点实词(4)(5).课堂训练2、3题

  四、板书设计: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道听途说

  宋君闻之:穿井得一人之使、验证真相

  作者感叹:以讹传讹,不如无闻

  篇三: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2.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1、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呢?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吧!那么,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举手发言,教师订正。

  2.师:好了,他说得很好,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

  3、解题: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自由思考并回答)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问之:穿井得一人之使。

  作者感叹:以讹传讹不如无闻。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二、理解课文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请同学结合实际来谈谈。

  学生自主思考,可以分组讨论,举手回答。

  教师适当点拨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篇四: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意,并积累文言字词。

  2、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3、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课时重点: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课时难点: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过程:

  一、寓言故事导入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河南濮阳)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意

  三、复述故事,加深印象

  四、理解分析,思辨寓意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讨论并归纳:

  五、理性思考,课堂小结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

  篇五: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溉汲”、“及”、“道”、“对”等实词以及“而”、“于”、“之”等虚词在本文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会疏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溉汲”、“及”、“道”、“对”等实词以及“而”、“于”、“之”等虚词在本文的用法;

  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游戏“传声筒”,“我们一起去吃饭吧!”

  (二)、《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三)、“书读百遍”

  1、范读课文,正字音。

  2、合作朗读,明句意。

  (四)、翻译通

  1、请同学展示合作朗读的成果。

  (五)、援疑质理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七)、总结梳理

  1、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寓言,你能根据这些小故事概括一下寓言的特点吗?

  2、文章中心:

  篇六: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重点)

  3、理解寓意,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难点)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哪些寓言故事?

  (同学们举手回答:《农夫和蛇》《守株待兔》《画蛇添足》《滥竽充数》)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那么今天咱们学习一篇文言的寓言故事。

  (板书《穿井得一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溉汲(让学生认读)

  2、介绍作者: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3、有情朗读:

  (指定几名学生示范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老师加以指点)

  三、重点字词: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而:表承接于是就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中打水。

  及:等到

  其:代词,他

  告:告诉

  得:得到,这里指“节省”

  2、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传:传播

  闻:听说,知道

  之:代词,指这件事

  得:得到,这里指“发现”

  道:讲述

  之:这件事

  “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之:这件事

  3、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令:派遣

  之:这件事

  于:向

  对:回答

  得:得到,这里指“节省”

  一人“之”使:的

  之“使”:使唤,这里指劳力

  得:这里指“发现”

  于:在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求“闻”:动词用作名词,听说的消息

  若此:如此,像这样

  不若无“闻”也:听说,知道

  5、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老师指导)

  (五分钟以后让学生展示合作成果)

  出示全文翻译: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到外面去打水浇田,(因此他家)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做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就传播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我说的是挖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发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6、通过翻译同学们对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了更形象的理解课文,一些同学把这个故事排演成了课本剧,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给我们展示一下;(几位同学上台表演)

  (演完后学生点评,师生给予鼓励)

  四、想一想,说一说: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五、理解寓意:

  1、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老师提示: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

  (1)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详查,弄懂真相,不要轻易相信传言,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2)说话要防止歧义。

  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六、历史中还有一些寓言故事和这篇类似,同学们一起了解一下:

  (出示故事内容,让学生朗读)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随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

  意思是三个人谎报集市有老虎,听着就信以为真。比喻谎言多人重复,就好像是真的了。

  七、作业:总结文中“闻”“之”的用法

  上面这些就是摘抄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