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摘抄 > 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精选18篇)

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精选18篇)

时间:2022-12-16 11:32:20编辑:陈娇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18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承载着国家的的昨天和明天,只有让文化的传承和共享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地释放中国活力。如此,兰州拉面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共享正是展现出了中国活力——脱贫。但是,在中华文化传承中难免出现偏差——兰州拉面的总体质量,如此,我们更需让中华文化传承不失“风味”。

  现有歌传,“有一个老人在南海画下了一个圈”,随后迎来了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向世界敞开了门户——中国,飞跃发展!随之而来,不仅是经济的冲击,更是文化的碰撞。面对着这些浪潮,我们更需要提高自身经济与文化的竞争力,才能拥有一席之地。而曾经有一篇文章提到,兰州拉面是老百姓的改变命运的“聚宝盆”。既然是能改变百姓命运的“聚宝盆”就更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满足人们和时代的需求,才能让这一碗“脱贫面”拥有持久的活力,才能让兰州拉面的物质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才能让中华文化传承不失“风味”。

  林清玄的文章中讲到乾隆皇帝与一位禅师的对话:

  “长江一日有多少船往来”皇帝问。

  “两条。”禅师道,“一条为名,一条为利。”

  如今,人亦多为两种,不为名则为利。但生活,不只是有铜臭那副丑陋的嘴脸,亦有诗画的远方。凭着一部纪录片走红全国的章丘铁锅,人人争相购之,“铁锅之迷”甚多。当铁锅供不应求之际,商家便开始掺假制假售假,以便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张氏父子,即便处于“铁锅热浪”之中,依然能坚持初心,用心打好每一口章丘铁锅,不受贿赂。后者所为于公有利于中华文化传统手艺的传承,于私他们问心无愧,实乃君子;而前者,造假售假获取利润,实属助长社会歪风之焰,无益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可谓痛心!不禁反问:何为中华文化传承之意?何为传承之道?不为名不为利!中华文化传承不容得丝毫马虎,不容得弄虚作假,如此方能让中华文化传承不失“风味”。

  文化乃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不可动摇。即便身处改革浪潮,金钱热浪,亦不可屈志焉。即便是一碗小小的拉面,一口小小的铁锅,其蕴含着的岂只是文化,更是国家民族的根基。林清玄有言:一杯蜜都是炼过几只蜂的。若一碗面、一口锅都不能用心去“炼”,这何尝只是面与锅的问题呢?一个国家若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被同化,不被质化,就必须“炼”好文化,“炼”好中华文化传承之意,“炼”好中华文化传承之道,让中华文化传承不失“风味”。

  奚以知其然也?纵横历史,守住文化方能守根护基。让我们携手前进,共举“中华文化传承不是‘风华、风味’的旗帜”。

  篇二: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

  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孟令昊

  对于传,《说文》中认为是从驿站转递文书即为传。简单而言便是传给下面,再让其继续转递。对于如今传统文化亦是如此。传承中发展,发展中弘扬,弘扬中保护,便是如今文化的“传”。因而,文化传承,更应生生不息。

  什么才是传承的真正含义呢?这是一种递进式的关系,先传再承。泱泱五千年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数不胜数。有唯美浪漫的唐宋诗词,也有大快朵颐的美味佳肴,有阖家欢乐的团圆佳节,更有沁人心脾的文化艺术。前人通过一代一代的传,进入了我们的世界,丰富了生活。让精神得以享受,而我们在这传中获得去继承这份文化的权利和拥有传递弘扬这份文化的义务。让这一份文化瑰宝,通过我们的手去传给下一代人,如火炬传递般,继续发光发热,这便是传与承。传承就是传递与继承,并要让他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我们应当如何去传承这份文化呢?这是一种行为,去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急剧爆发的力量。小诗《苔》在300多年的沉寂后,被梁俊与他的学生再次焕发了新生,唤醒了人们对诗词尘封的记忆。“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将磨洗是初心。”这是叶嘉莹先生一生所爱一生所传承的珍宝——诗词。用她自己的方式来传承这份诗词文化。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化。“她是诗词的女儿,是风雅的先生。”是对叶老的肯定与最高的礼赞。那份传承是无价之宝。前辈亦如此,我辈亦有楷模。北大考古系女孩儿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女孩直言:“要像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一样去传承那份文化。一腔爱,一幅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樊锦诗的一生所向,也会是北大女孩儿的目标,去传承,中华文化的根。这便是传承,用你的方式,结合如今的时代,向《经典永流传》的那位教师一样,去发现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这便是如何传承。

  在传统文化遭到歧视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去保护这份文化。传统文化是根,值得我们去传承,更值得我们去保护。意大利服装品牌杜嘉班纳的宣传短片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筷子引入其中,本应是兴事,但是这个短片却有歧视中国传统文化嫌疑并涉及辱华。对此,我国已采取强硬手段去保护我国传统文化不受侵犯,尽显大国风范。保护文化,就是在继承中不断保护,如此文化方可传承下来,经久不衰。此事件也提醒我们,为了文化更好的传承,我们不仅要在国内传承,还要在世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喜爱中国文化,传承中国文化!

  传中有承,承中有新,传中有承,承中有护。这便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是中国的根。

  篇三: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

  亲爱的各位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守望中国精神,书写美丽青春”

  我们的直言义行中,是孔孟礼仪的绵延;我们的举手投足里,是魏晋风骨的接续;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是华夏智慧的结晶;以深厚的文化为底色,才有今日时代的异彩纷呈。

  在古阔上的斑驳图案,到绢布上渐褪的色彩,都是逝去的时代以其为星,让今日的人们窥见当年的星河璀璨。

  秦王扫六合,汉武大改革,且不说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单就说其在统治时期,车同轨,书同文为后世发展奠定了基础,虽其暴政,但其修的长城,郑国渠等工程福泽华夏子民数千年。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拉近了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文化大繁荣。

  恍惚间又是红衣武将,戎衣纵马试官郎。依稀间,我仿佛又听到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是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响喊;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感慨!

  时至今日,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浩浩汤汤的壮怀,是流动的光阴在符号中定格,是无数符号连缀成岁月的注脚,是无数英魂以其为星,与时代标记,彼此见证。

  且不说100年前开天辟地,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但就说苏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豁达胸襟。且不说70年前“敢于斗争,不畏艰苦”的抗美援朝精神,单就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他们的意气,使之千古留名,流放百世,才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

  时至今日,是“为天地立心,心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钟南山院士,在疫情爆发之际,毅然踏上前往武汉的动车。他与疫情防护的工作人员们,为我们树立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命运与共”的时代精神。

  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百玉盘”到今天的嫦娥奔月,天宫探外,是中华民族至始至终追寻的信念,改革开放70年,中国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长江两岸稻浪滔滔,当我们骄傲地向世人展现中国风采时,民族精神正是后盾,是源自对本民族文化的深深依恋和认同。

  那些兢兢业业的时代楷模和传承至今的文化精神,都浓缩成一个个符号,诠释时代发展,这些符号,照耀着中华民族奋力前行。

  我的发言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篇四: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

  经典,是一泓清泉,荡涤了我尘封的心灵;经典,是一条路,容我坚定的走下去;经典,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每当唱起她,心中就涌起说不完的温暖。

  ——题记

  经典篇目,旷古诗词,典雅美文是怎么来的呢?

  她是精神的升华,意志的浓缩,是一种百折不屈、艰苦奋斗的美德。她从口口相传中获得生命,从高尚的中华品行中得到灵魂,最终落在纸上,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思、启迪。在历史里,在书籍里。

  她是《论语》中掉落的珍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是孔夫子的谆谆教诲,是众弟子知行合一的凝聚,更是华夏五千年一脉相承的知识信仰。多少学子因有她而奋起,多少学子凭借着她的激励走过了寒窗苦读的岁月……如今,《论语》学习纳入了中小学生课程,每当我听到那熟悉的读书声从窗口传出,我就知道,这种文明,又得以传承了。

  她是从《史记》的竹简间落下的繁花——在浓墨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伟大王朝的背影。现在的我们,面对如此旷世之作,又会有谁理解司马迁在牢狱中创作的辛酸!那是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坚韧与斗志,在血与泪的冲刷下惊世而出。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著作,只有时间会懂,历史会懂,意愿传承经典的人,才会懂……

  她是经历史长河中的浪潮淘洗过的金沙——是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伟志;是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俭朴;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骨气;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决心;是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之志;也是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巾帼之志,更是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报国之心。

  茫茫历史长河,赐予了我们无尽的美德与精神,为子子孙孙留下宝贵的文学财富!且欲仰天高叹——噫,吾之大国经典,万古长生!

  在经济大潮波浪翻滚的今天,她融入童声中的《三字经》《弟子规》。言语精短却意味无穷——教我们文化,教我们生活起居,教我们做人……总之,作为启蒙经典,她有独树一帜的魅力,为纯洁的心灵上种下了可贵的美德。

  这是一份信仰、一种精神、一种毅力。

  我们更应该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让中华民族的美德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走下去。

  经典,是一泓清泉,荡涤了我尘封的心灵;经典,是一条路,引领我坚定的走下去;经典,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我愿身体力行,将那经典美德发扬、光大!

  篇五: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

  ——题记

  小时候父母常告诫我要懂礼貌,但是我总嫌麻烦,每次都要父母提醒。

  我喜欢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每次我看电视,想喝饮料或者吃零食,又不想动时,便会叫父亲帮我递过来。有一次被母亲看见了,母亲便呵斥道:“你父亲帮你那么多次,你连谢谢都不说一句。”我被吓到了,连忙说了句“谢谢”。

  在那之后,我总会提醒自己,就算是自己身边最亲的家人,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礼貌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虽然还会依赖爸爸给我送东西,为我各种“服务”,但我总会时不时地不忘说一句“谢谢”。每每嘴边说出这句话,我的爸爸,笑得更灿烂了,我的心里也更是喜滋滋的。妈妈传递我的人生哲理,堪称人生真谛。

  慢慢地,我发现一向桀骜不驯的哥哥,也慢慢地加入了我们“懂礼貌”的行列。他也变得更阳光,更懂事了。更重要的是,爸爸妈妈脸上的笑容,比以前多了一倍。

  我们从妈妈身上学到的懂礼貌,不仅只是在家里,还发扬到家外。

  有一次,那时刚考完期末考试,教室里一片狂欢。有些人把刚刚数学考试用的草稿纸折纸飞机,纸飞机在教室里绕了一圈又一圈;有些人一边高呼“解放了”,一边将手上的试卷扔得满天飞;还有些人一边兴致勃勃地与别人谈论着暑假要如何度过,一边收拾着书包。大家都闹哄哄的,连老师进教室了也没有发现。老师看着乱糟糟的教室皱了皱眉头,走上讲台,说:“同学们先回座位。”班上瞬间安静了下来。“知道你们这段时间都很累,你们也很努力,所以我想给你们点奖励。”同学们一阵欢呼,眼中闪过一道光。

  老师弯下腰来拿起一个袋子。同学们这才发现,地上有好几大袋零食,都是大家喜欢吃的。有薯片、干脆面,还有一箱可乐!同学们满心欢喜地从老师手上接过零食,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教室里到处弥漫着香味。我坐在最后一个座位满怀期待地等待着。终于轮到我了,老师甩了甩手,说:“剩下也没多少,都给你吧。”说完转头走回讲台。

  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妈妈经常告诫我要懂礼貌,便对老师说:“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他愣了愣,诧异地回过头,看见我正微笑着看着他,一直板着脸的他也笑了。

  看到老师的笑容,我才真正明白,说“谢谢”不只是一种形式,也给人尊重和赞赏。如果大家都多点礼貌,家庭也会更和谐;家庭和谐了,国家也就和谐了;国家和谐了,我们就能一起努力,实现中国梦。

  从那以后,我打心里里接收了妈妈的传承,真正地明白了“懂礼貌”的意思,也将它融入到了我的生活中。

  篇六: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

  七千年前,一株小树苗初现于荒芜的东方。在这蛮荒之地上,它渴饮着甘甜的雨水,将细小的根须扎入肥沃的土地,努力地向上冲去。

  “松云之下,石桌之上,长风浩荡之中,楸枰间黑白纵横,天圆地方之间便风云弥漫。”四千年前,正当他国仍你抢我夺之时,中国已学会君子之道,将战场上的血腥厮斗转化为方圆之内的文雅博弈。横纵之间,虽无千万死伤,黑白之下,已厮杀百回,半日时辰,胜负已分。一张石桌,两杯清茶,纶巾论道,儒雅脱俗,中华文化便在这方寸之间不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两千年前,屈原立于泪罗江畔,作下此绝笔。千年后,谁能忘记他那“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清白品质?千年后,谁能忘记他那“余独好修以为常”的高雅情趣?千年后,谁能忘记他那“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的决心?“半盏黄酒赋离骚,汨罗江畔举杯邀。壮志未酬身先老,甘将身躯试波涛”。千年后,又会有谁会忘记,那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光辉人物。一道身影,一篇佳作,中华文化便在这字句之间不朽。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两千年前,一代书法家王羲之在酒酣兴盛之时作下《兰亭集序》。短短数百字,却尽显中华书法之遒劲潇洒;寥寥数句,却无不彰显中华思想之博大精深;区区四段,却尽显中华文士之豪迈苍劲。千年后,看着其出于蓝胜于蓝的书法作品,谁能说中华文化消散无迹了呢?千年后,听着学生们摇头晃脑地朗诵着中国的名篇佳句,谁又能说,中华的文化“香消玉殒”了呢?千年后,看着你一篇篇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谁又能说,中华的文化落入俗套了呢?一支狼毫,一张宣纸,中华文化便在这书法之间不朽。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一千五百年前,勤劳的人民创造出了一份精美的剪纸。薄薄一张红纸,寄托了人们朴实、真挚、美好的愿景。千年后,看着家家户户窗户上各色各样、栩栩如生的剪纸,谁又能说,中华的文化遗失了呢?千年后,看着孩子们洋溢着笑脸,一步步剪出美好的图案,谁又能说,中华的文化后继无人了呢?千年后,看着衣物上、布包上、家具上那些花色、种类更加繁复的剪纸元素,谁又能说,中华的文化发展大不如前了呢?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中华文化便在这剪纸之间升华。

  七千年后,一棵参天大树傲然屹立于日出之地。它将根深潜于神州大地之下,源源不断地吸收着养分,稳健地向上生长。

  这棵树,名叫——中华!

  这棵树,用自身诠释了一个词——不朽!

  篇七: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这种地理跨度促成物种的形成和保存,这是自然给予人们的馈赠,也是自然与人达成的契约,人们在自然界中穿梭、取舍,而这种味蕾之上的取舍也在辗转中生成文化。这种辗转,可以于风雨洗礼后依然自我,这种无形的力量来自于舌尖上的传承。

  中国菜向来不仅仅要求食物熟透即可,这是中国人骨子里性子决定的,不燥,连带着做出的食物也透着一股子静月老树般的安然味道,而往往中国菜都是透着股朦胧的含蓄之美,阳春白雪,简单的食物搭配也会生出水墨般的超然与隐逸。火候的控制、食材的搭配与选择,厨师们就像水墨画师一样,控制着用笔的力度,颜色的浅淡。一道菜下来,这种恰到好处,多一分则余,少一分则缺,全靠厨师多年经验的积累,这是在今天流水线生产,统一配置下所不能取代的。同一道菜,不同的厨师会创造出不同的精彩,而这种精彩便是要以传承为先的。

  中国菜的传承是以传统师徒关系相伴而生的,师傅向徒弟传道、授业、解惑,一番功夫下来修行依旧在徒弟自己,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师傅是否负责,而是这种苦修会使徒弟在食材运用上既承袭了师傅的特点,也能在这种味觉苦修后创出自己的味道。师傅并不只教习单纯味蕾上的刺激,就好比是一碗平淡的阳春面,也能有一番发人深思的哲理,不甘平庸,于质朴间创造出精彩,这也是中国菜给予人的馈赠与权力,也是中国菜所特有的魅力所在。

  相比师徒长时间苦修形成的味觉共鸣,家庭成员间的传承更能表现中国这一家族性极强的民族特点。家庭技艺的传承会承袭大部分原有的味道,时光荏苒之间,流年飞度,岁月匆匆辗转间,依旧能还原最初的感动。而这种家族的传承,往往影响的范围不再是宫廷菜等珍馐秘密传人,这种技艺的传承即使在穷山恶水间,一口铁锅,一把铁铲,家庭的味道在唇舌间的流淌,即使是尝遍天下美味的远游子孙也要热泪盈眶。这是藏在他们脑海里最初的美好,承载了太多的记忆,承载了家庭的味道,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佳肴。这也是在现今时代,中国人仍能保持着一种融于骨血的家庭观念的原因之一。

  无论是师徒间的传承,还是血缘的传承,中国菜在口与口间的相传中,代表了一种中国的文化。这种水与火的艺术,即使大街小巷间开满西式餐饮的现在,依旧有人眷恋着,传承着中国所特有的味道。这种味道叫做文化。文化的传承每天在上演,中国人的舌尖之上承载着太多的文明,而中国所特有的味道,不仅仅能使人的味蕾产生共鸣,也能使中国人在同一屋檐下一遍遍重演着传奇与精彩。

  篇八: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

  假期里,我终于去参观了期待已久的博物馆。

  不同于馆外的蝉鸣声声、汗流浃背,馆内清爽宜人。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看着这承载着一段段辉煌历史的“见证人”,聆听着这些缀满历史印记的珍贵文物的过往,我不由得心生敬畏。

  在一座近代展厅门前,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里面人很多,甚至有些拥挤,但是却静的出奇,仿佛人的一呼一吸都能清晰辨出。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使这些参观者不发一声,驻足观看?

  我禁不住好奇,待人群缓缓散去,我才看清这里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馆。缓步走近,展馆自身的肃穆感扑面而来,让人不敢有丝毫逾越。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文献资料、一件件老物什,见证了一场真实的朝鲜战争,展示了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生动画面。而在战斗英雄事迹展示栏里,我被一位英雄的事迹吸引了注意。

  他,就是黄继光。黄继光二十岁那年,朝鲜战争爆发,他英勇参战。临行前,他回眸深情凝望这片生养他的土地,跟她告别。只是他没想到,这竟是他的最后一次告别。朝鲜战场上,黄继光所在的营,在同侵略军激战四昼夜后,又奉命夺取高地。眼看着同营的爆破组一个个牺牲,还有一个火力点难以攻克,通信员黄继光毅然向首长递出“决心书”,势要完成爆破任务。在两名战友不幸牺牲后,黄继光也弹药用尽,身负重伤。但他不畏痛苦,竭力爬向敌军,用胸膛堵住了枪眼,壮烈牺牲。部队在他的壮举激励下,迅速攻占阵地,取得胜利。可他的年龄却被永远定格在了二十一岁。

  读完这些,我感慨万千。他在递出“决心书”时,是蓄积了多少勇气啊!在爬向敌军枪眼时,是否也曾在心底呼唤故乡?在牺牲前,他又在想什么呢?不,或许他什么都没有想,只是一心想要为队员争取机会,为部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他不怕牺牲、捍卫和平,这种无畏的精神啊,不正是那珍贵的红色精神吗?

  传承,是对前人的经验进行传授和继承并发扬发展的过程。过去,有多少革命先烈为了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不曾停歇,不曾抱怨。今天,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像黄继光一样一心为民为国的人。在他们身上蕴含着宝贵的英雄精神,传承着珍贵的红色文化。正是有了他们,我们今天才有了和平安定的生活。我们这些被祖国孕育长大,在祖国的保护下健康成长的青少年们,担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使命,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应当传承前辈留下来的英雄精神和珍贵文化,做一个爱国爱党爱家乡的好少年,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想到这些,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篇九: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一个多么光荣的名字,一个多么伟大的称号,一个让人思绪飞扬的梦想。而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和家人一起去虎贝体验红色之旅、瞻仰红军事迹、感悟红军精神。

  我们首先来到百丈岩,只见那巨石嶙峋、高耸峻峭,俨然一位坚定不移的世人傲然挺立在大地上。四周绿树成荫,郁郁青青,溪水潺潺、清澈见底。五颜六色的鲜花争奇斗艳、互相媲美。如此美景,让人美不胜收。我正陶醉于美景时,耳畔传来父亲的声音:“孩子,这里曾发生过一个悲壮的故事。当年有人为了拯救同伴,拯救和平,壮烈牺牲。九名壮士被敌人包围在百丈岩悬崖上。他们在岩顶一块窄小的坡地上与敌人展开殊死拼搏。为了不让敌人缴去一枪一弹,为不让敌人活捉,为了部队的安全撤离,为了身为红军的浩然正气,他们毅然跳下山崖,摔死在岩石上。他们是有骨气的人,即使死也绝不向恶势力低头!”我为之一震,陷入沉思。

  紧接着,我们来到第二站——桃花溪村,这儿可是革命圣地。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庞大而古朴的展厅。走进展厅,里面宽敞明亮,陈列着各个时期革命先烈的照片和文字说明。此时的我感慨万千,这哪里是用手谱写的,而是他们用热血谱写的史诗,用青春铸造的希望,用生命创造的辉煌。我深深地鞠上一躬,以示心中最诚挚的敬意。

  拖着沉重的思绪,我继续前行,来到红军会场。在不同的房间里,摆放着革命时红军使用过的武器、劳动工具等,有枪支、大刀、犁铧……它们都由玻璃框罩着,庄严而肃穆,简朴且粗陋,进一步体现出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其中,有一把细长、尖锐的梭镖,它虽然经过沧桑岁月的磨洗,但是丝毫没有腐朽,如同红军一般刚正不阿、一尘不染。想当年,它还跟随着红军在枪林弹雨中穿梭,英勇杀敌呢!看着这些器具,缅怀先烈们创业的艰难,我的眼前又模糊了。翻过逶迤的的层层叠嶂,越过汹涌澎湃的江河,无论是日光杲杲、骄阳似火,还是雨雪霏霏、天寒地冻,红军战士们从不屈饶、从不认输。我想说:我是中国人,我为我是中国人而骄傲。

  当初,人民穷困潦倒,革命英雄们揭竿而起,经历千辛万苦,经过革命,才有今天我们的生活富裕安逸、和谐舒适。今天,没有战火连天,没有资源短缺,更没有杀戮掠夺,但我们仍要保持坚贞不渝的红军精神,秉承红军品质。要知道,美好的今天、兴旺的国家可都是先辈们的鲜血换来的!

  “数风流人数,还看今朝。”我们要传承铁军精神、延续红色基因。就让我们带着对红军将士们最崇高无上的敬意,一起奋斗吧!

  篇十: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

  中华文化如一方艳丽锦缎。起初时,不过裁成襦裙曲裾以蔽体;再后来,针针线线缝纫凤冠霞帔;到现在,机器制作汉服针脚缜密。从日常所需到风靡一时,再到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汉服的千年历程,更是中华文化的一场浩荡的传承之旅。

  既是传承之旅,那么我们又该传承些什么?是单纯的玲珑服饰?或是字字珠玑的云锦天章?抑或是落笔行云的书法?我想,这三者都有,而有都不是全部。

  纵使布衣,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生于两宋之交,杭州湖畔粉饰太平,吴侬软语歌舞未休。多少年来,他夜夜梦见铁马踏冰河、为国戍轮台。奈何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满腔热血和出色才干埋没在红尘莽莽中,无处寻觅。而今我们读到他的诗句,读到“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时,不禁唏嘘不已——冯唐易老,峥嵘不再。

  此时我们读到的,何止是那只言片语?更多的,是诗人一颗赤诚而忠贞的心。每每读至此,不禁肃然起敬亦或是潸然泪下。目光朦胧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布衣白袍,衣袂翻飞,目光坚定而执着地凝视着中原方向。此时我看到的,岂止是一身布衣?更多的,是他眸中深切的担忧与无奈的愤懑。

  服饰需要传承。清兵入关后,汉服文化被侵略政策压制;近代以后,西方文化被国人争相模仿。从此汉服文化几近枯竭。“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在何处?就是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当人们有意识地去接纳、传承、发扬汉服,源头便活了起来,水也就源源不断继续流入历史的长河中了。

  我亦且如常日醉

  欧阳修主张推行新政以整顿吏治、匡扶社稷,因触犯了守旧派的利益,遭到屡次贬谪。纵使屡次被贬,他依旧心胸豁达,闲来无事时,赏“环滁皆山也”的四时良辰美景。旷达潇洒,随遇而安。被贬滁州两年后,欧阳修改任扬州知府。离别时分,官吏人民为他设宴饯行。彼时春光正好,花枝烂漫。他只念了句诗道:“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此时我们读到的,不是这通俗易懂的两句话,而是氤氲在他胸腔之间的旷达之气。此时搁下书卷,也仿佛看见了一个人影:一身官服,眉眼间皆是久经磨砺后的旷达潇洒。

  此时我看到的,岂止是一身锦缎官服?更多的,是他眉眼间的洒脱豪迈。

  诗词需要传承。唐诗宋词元曲各领风骚,从“蒹葭苍苍”到“为赋新词强说愁”,他们之所以在千年时光里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文字之美,更是因为他们的内涵之美。中华文化如一颗明珠。哪怕昔日蒙尘受难,只需稍加擦拭,依旧能大放异彩,照亮我们的心灵之路,也照亮中华文化探索之路!

  篇十一: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弟子规》总序中的一句话,高度浓缩了孝道在我国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它是一切的道德礼仪之本,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何为孝?是汉文帝为了保证母亲的健康,日复一日亲尝汤药的坚定不移;是九岁黄香为了让父母安眠,把严寒留给自己,温暖留给父母的无私奉献;是晋朝王祥不计前嫌,为了让继母病愈严冬之际卧冰求鲤的矢志不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积淀,是先辈们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为我们不断诠释的精神文明,更是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反观当今社会的现状:几岁孩童只因母亲不给充值游戏装备就大打出手,暴力少年只因父母不满足奢侈需求,就与父母刀锋相见,更有甚者本该成家立业,却依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打着孝敬父母的幌子“啃老”……这些看似荒诞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这些不孝之子已全然忘记,是谁含辛茹苦地日夜操劳,是谁将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他们身上,是谁为了他们顶着风雨前行却无怨无悔。他们忘记了人内心深处最根本的善意,忽略了父母的无私大爱,也丢失了我们民族深处的灵魂。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身为华夏之子孙,却丢失了先祖之本能,这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深切的反思。

  《说文解字》中这样定义“孝”——“善事父母者”。社会物质和精神高速发展的今天,“孝”也许不必卧冰求鲤,也许不必驱寒留暖,也许不必亲尝汤药等如此感天动地的大事。善待父母也许只是在工作学习之余一声温暖的问候;只是在浏览微信时多与为了你接触这些新事物的父母打开视频,看看他们眼角的皱纹;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用真心对父母说的一句“我爱你”。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是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父母深受感动。在不断积累中,孝就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我们身上的优良品质,只有我们每个人去这样做了,孝一定会重新成为当今社会的主导者,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违背孝义的行为淡化乃至消失。

  “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这十二字的传统孝道标准,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来源于最基本的力量,因为有了这种力量,从家而起的我们就会更加充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庭就会更加和睦;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传承,才会使民族根源的精髓源远流长,才会使我们的文化不会缺失,才会使我们的下一代有孝可循,有孝可行。

  篇十二: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

  年复一年,不觉已苍海桑田,喧嚣中有一种感情叫热爱,有一种美叫传承。——题记

  不知何时,小区菜市场门口停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旁边是一张木凳,上面总是坐着一个中年男子,头戴一顶黑毡帽,身穿一件黑色皮夹克,下身是黑色的工作裤,白色旅游鞋,一身破旧但很整洁。他靠在墙边,两手总是抱着一本书,如泥塑般坐在那里,偶有几个小孩围在他的摊前,没事时总见他旁若无人地看着书。不像别的买卖人一心张罗着买卖,而他似乎更沉迷于书中的文字,他定是个落魄的读书人,我这么想!

  终有一日,他仍在那看书,好奇心驱使我走到他的摊前,只见推车上竖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传统糖画。我仔细打量着他,他约摸有四,五十岁,佝偻的身躯似乎不堪生活的重负,岁月在他的脸上刻满了苍桑,可他眉宇间却丝毫没有透出疲惫,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了智慧。他似乎觉察出我的到来,抬起头,站起身来。

  “要糖画吗?”他和蔼的声音从耳边传来。我点点头,“你是要个人物画还是动物?”,“我想要一只公鸡”“好勒,你稍等”。只见他把煎锅打着,将一层油均匀地摊开,他神情庄重,似乎完成的不仅是一张糖画,更是一件绝代佳作,待到煎锅上方青烟翻滚,他提起糖斗,开始完成他的佳作,只见他笔走龙蛇,挥毫泼洒,动作娴熟精湛而又潇洒自如,糖浆在空中飞舞旋转,如一只翩跹的彩带,抖落在煎锅上泛起丝丝白沫,正当我看得出神时,一只栩栩如生的公鸡糖画就递到我的手中。它线条丰富,布局均匀,一个硕大的鸡冠高高翘起,似在耀武扬威,晶莹的糖画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让人垂涎欲滴。只见他满脸笑意,神情中充满陶醉,仔细端详着自己的作品,眼神里充满留连!“多少钱”“八块”,我递给他十块,“不用找了,叔叔”“不行,我给你破了钱,你等等”,在他把零钱给我时,我有一种想把糖画一同给他的冲动。

  看着手中的工艺品,初时真的不忍吃他,后来实在抵挡不住诱惑。糖画入口即化,初品时酥香干脆,后嚼细腻柔软,下咽后回味无穷。后来常去他的小摊光顾,渐渐熟了,他告诉我,他的父亲就是做糖画的,虽然一手绝活,但是年迈无徒,父亲不忍这门手艺失传,于是他传承了父业,年轻时他也有过梦想,但是想到父亲的遗愿,他只能将希望挥洒在这糖画上,用精湛的手艺让这门艺术得到传承,虽然挣钱不多,但他热爱这门工作。

  手中拿着糖画,我禁不住回过头去,夕阳下他做糖画时那么神情专注,在我眼里,他不是一位普通的小贩,而是一位艺术家。用热爱坚守住一份宁静,用传承展示了一种大美!

  篇十三: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

  人所共知,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些光辉的历程铸就了现在的一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之深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可比拟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举世公认的。

  近代中国给世界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孱弱、保守、落后。落后必定挨打。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却愈加炽热。当年的爱国者深情的呼唤:“支那乎,支那乎!吾将崇拜而歌舞之,吾将顶祝而忭贺之,小大声疾呼我国民之前曰:“支那万岁!”为了拯救为难的祖国,千千万万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人人有忧国之心,人人心忧国家之安危!”使得中华民族的精神实现了伟大的升华。今天,我们正亲眼看到这个庞大的民族觉醒过来。获得新的精力。并且更加积极的面向世界。

  人所共知,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刻苦著称。而对于这一拼搏精神的归纳,成书于秦代的《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高度概括。这句名言真真切切的道出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不断进取的特性。正是凭借这样一种精神,中华民族创造了引以为自豪的龙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正是凭借这样一种精神。黄皮肤的中国人在科技方面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正是凭借这样一种精神,即使近代中国处于落后,挨打的情况下,众多的炎黄子孙也不曾失去民族自信心。

  众人说革命的胜利,得益于四个法宝: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是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一精神的主题,就是坚定革命信念。长征精神是一往无前的精神。这一精神的内涵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延安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西柏坡精神是永不停顿的精神。这四种精神非但不能丢,而且在当前全面推进的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征程中,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将其发扬光大。代代相传。这四种精神共同铸造了中国精神。他是不朽的民族之魂。他们是支撑国家的脊梁支柱,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精神资源。

  今天,中国精神已成为支撑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未来美好愿望的精神动力。中国精神正在向全世界昭示,中国将更加坚强,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地走向工业化,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在我们的肩上,担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去实现。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青春的激情,汗水和劳动,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篇十四: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

  红色是鲜血燃烧的灼热,红色是战士牺牲的壮烈,红色是国旗飘扬的风采,红色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敢于牺牲、夺取胜利的民族基因。

  不能忘记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鸦片战争那些不平等的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冲天的火焰、日本侵略者南京大屠杀的血腥……中国人民的鲜血在那时浸染了一片又一片的沃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扛起了民族解放的红旗,振臂高呼,拯救于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的中华儿女揭竿而起,他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打下了中华大地一片红。此时此刻,我们不能忘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数英雄。

  少年英雄王二小生活的村庄是游击队的根据地,经常遭到鬼子的扫荡,但是王二小却每天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有一天鬼子又来扫荡,不巧迷了路,看见王二小站在山头放牛,就逼王二小带路。王二小为了掩护乡亲们,装作很听话的样子,将鬼子带到八路军的埋伏圈,四面八方,想起了枪声,鬼子知道自己上了当,直接将王二小杀害。就这样,年仅十三岁的王二小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一腔热血洒在祖国的大地上。他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刘胡兰十岁就参加了村里的抗日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14岁她就当上了区妇女干事,还被中国共产党吸收为预备党员。她配合游击队,打倒当地大恶霸,赢得了老百姓称赞。在革命斗争中,她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反动派抓到刘胡兰后,实施了种种威逼利诱,但都没有成功。最后,反动派把刘胡兰带到了铡刀面前,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杀害。可敌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胡兰却异常镇静,当刘胡兰躺在铡刀上时,最后说的一句话是共产党万岁!就这样,年仅15岁的刘胡兰牺牲了,她鲜红的血,染红了大地,激励了无数革命者继续奋斗。

  中华民族正是有了千千万万这样慷慨赴死,为国捐躯的共产党员、革命战士,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

  在这些红色经典故事里,我找到了红色的足迹:那是革命先烈用鲜血照亮了黑暗的世界,用生命铺就了红色的革命征程,用民族之魂铸就了荡气回肠的战斗之歌。这些红色经典故事,让我知道了我们现在幸福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永远把伟大红色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篇十五: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

  当我再一次穿上土布衣裳,一抹怀念的微笑就浮现在脸上,它将过客的思念在此刻唤醒。每每穿上那暖暖的土布衣裳,心中就有一种暖暖的期待。

  幼年时,我身上围的围兜,穿的衣裳,睡觉时的被单都是奶奶用织布机一线一线织出来的。各式各样的花色和整齐划一的纹理就像奶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穿在身上暖洋洋的,留下一种质朴的香气。每个寂静的夜晚,我都在织布机啪嗒啪嗒的声音中进入梦乡。月光如镜,这匹布偶尔送来树木与河水的呼吸。

  曾经每家每户都有的土布,现在已经很少很少了。常听奶奶提起,在他们那个年代,过的都是男耕女织的生活。妇女们常常会聚到一起,讨论谁织的布精致,谁搭配的色彩更美观……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妇女们常常以此为乐,用织布机拼凑着简单、幸福的生活。现在从父母辈口中,也很少再听到关于土布的一些事了,偶尔提起,一抹怀念的微笑就浮现在他们脸上。那份光彩,已经被岁月隐没了。

  再次与土布邂逅,已是过了好些年了,在小镇上的一家布店。布店在小巷的拐弯处,很少有人问津。在大堆缤纷色彩的布里,几捆青色的土布静静躺在其间,显得格外醒目。细腻的情感向外翻涌,使我情不自禁地走向它。

  朴素清新的色调,抚摸时略带粗糙的质感,带我听到织布时发出的循环往复的声音。我注视着它,就像注视着久别重逢的朋友。时而有几个外国游客来到店内,买走几匹土布,他们说,他们喜欢传统的手工艺制品,更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向店长打听,店长说这些土布都是一些收藏家喜欢买的了,已经很难再进到货了。

  店内有一台织布机,仿佛是许久未曾用过的了,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我情不自禁地走向它,童年所有的记忆在此刻被唤醒。当我再一次坐上织布机,那是一种怎样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我拿起木梭,双脚轻轻放在木质的踏板上,踩动它,发出无序或有序的声韵之美。光滑的木梭,穿引着素色的丝线,在时光的长河里穿梭、往复,混着木质的清香和尘土的踏实感,我闻到了一种叫做年月的香气。我循着记忆,把时光拼凑,木质的清香,淡淡的,有着沁人心脾的安定力量。

  我清晰地看到我的手迹与奶奶的手纹重合,连接起几代人的青葱岁月。青春的花纹在丝线的交错中渐变,填补着失落的时光之衣,也连接起文化的桥梁。手纹在此刻重合,我体会到了祖辈的乐观、坚强,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直到现在,我依然会把那匹承载着我童年所有回忆的土布拿出来,骄傲地向别人介绍:这就是土布!这份情愫,在此,我愿与你共享。

  篇十六: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

  复我泱泱华,着我汉家衣裳,华夏5千年来历史悠久,文华博大精,在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文化——汉服文化

  从“黄帝垂裳而天下治”始至明朝,汉服一直在人类衣饰发展史上散发着最璀璨的光芒,直到明末清初,满清铁骑入侵中原,满清统治者为了打击汉人的文化自豪心,摧毁汉人的气节与骨,颁布了“剃发易服”令。从此汉人的记忆里有了对民族服装的缺失感。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汉民族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而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西装、T恤、牛仔裤已经成为时尚汉服,已经被大多数人忘记。

  汉服,它有着飘逸的衣袂,严格的形制,汉服主要分为:曲裙、儒裙、袄裙等,主要特征是:衣领有交领、圆领、对襟直领、衣襟为右衽,隐结系带,而汉服袖圆以“天圆”,衣领交叠成知形以“地方”,背部中缝直至脚踝以应“人通正直”。天圆地方,酒脱撒飘逸构成汉服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气质,因此,我国自古被称为“衣冠上国”。

  有人说,汉服拘谨,呆板,等级森严。可汉服发展到现在,已没有阶级的区分,只有具体功用之别。汉服严密而完善的服装类别:礼服、常服、便服,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自从2003年普通工人王乐天穿汉服上街,这一行为标志着汉服正式进入了大众视野,掀起了一股复兴汉服的潮流,而今,当有人穿汉服走在街上,陌生感扑面而来:“和服”“汉服”“演戏的”等声不绝耳各种“复古做受穿越”的帽子满天飞。

  是否,你也曾傻傻地问:“爸爸,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爸爸则会不知所措“呃……也许是中山装,旗袍之类的吧!”是否,你也曾用过床单,妈妈的衣服披在身土,装扮童年……

  在全球化现象日益显著的今天,发传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认识的,民族服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两者缺一不可。中华之所以又称为”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是与汉服有关,《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素来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词。

  通过汉服,以汉服为钥匙打开了汉文化之门。通过重新继承,学习文化,从新建我们中华5千年来的精神面貌。正所谓,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希望更多人通过汉服了解传统文化,弘扬汉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内涵。

  复我泱泱华夏,兴国礼仪之邦,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实现汉服的复兴,嘿,看,汉服正向我们款款而来,你准备好了吗?

  篇十七: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

  一提到工匠,我想起了历史中学到隋朝著名的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现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期间它经历了8次以上地震的影响,8次以上的战争考验,承受了无数次人畜车辆的碾压,饱经无数次风刀霜创,冰雪雨水的冲蚀,却雄资不倒,仍巍然屹立至今,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也是最古老的石拱桥。

  同时我们还想到鲁班,因为他勤于劳动与思考,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创新制造了“鲁班伞”,在今时代中,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的启发,经过反反复复的研究,推敲,实验后才制作出来的,鲁班后被后世称为“工匠始祖”。

  在现在的时代,我们看到了许多汽车,而每个车子都有它固有的牌子,他们在工业化方面精益求精。

  工匠在推动人类文明化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工匠们是勤劳的、敬业的、稳定的、干炼以及遵守规矩,一丝不苟,高尚的工匠精神是在任何时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给予弘扬,如果我们忽略了它,那么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化建设持续走向辉煌就会受挫,工匠精神这股有生力量推动人类进步的愿望就不能好好实现。

  什么样的工匠是合格的工匠,做一个合格工匠的基本素养和他需要怎样的付出和意志,工匠精神的核心: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及其内涵是: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二是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三是耐心、专注、坚持、四是专业、敬业。

  自我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而后社会和他人对贡献的一种肯定关系,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不完善,在我心中的工匠精神是有信仰的踏实和认真的态度;是以一双妙手去传承千年以降的智慧,通过千锤百炼的手法和技艺,呈现出惊艳的美感,传承古老的工艺,在漫长的耗时中成就一件件独一无二的作品,工程师有工匠精神,科学家也有工匠精神等,可能于个人而言,工匠精神没有那么高大上,但你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就足矣。

  工匠精神是我们中学生应该传承下去和弘扬的,我们不能让它遗失,时代需要它的存在,所以,在这个资源日渐匮乏的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更塑造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要越走越好,创造在时代中属于我们的辉煌时代,从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全面跨越。

  篇十八: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

  3月27日至29日,我们六年级全体同学来到了“一山一水一圣人”中的“圣人”故里——曲阜。我作为前往曲阜研学的一员,在经历过三天研学后,感触十分深刻。

  第一天清晨,同学带着满脸的兴奋与期盼,准时来到学校集合,乘车前往曲阜。经过五个半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曲阜。午饭过后,便到达研学基地开始了我们的研学之旅第一课。

  我们穿上了汉服,向孔子和各位老师行了拜师礼。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进一步了解了孔子,也更加敬佩这位圣人了。接下来,我们开始了下一项课程——“韦编三绝”。我们只需要用线把几片“论语”的竹简用线穿起来就可以了。我穿完之后,试着弄断穿竹简的线,可是没能弄断。连普通的线都这么难以弄断,孔子读书的时候竟然能将更加结实的牛皮绳翻断,而且翻断了好几次!这不正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体现吗?

  第二天一早,我们的行程是参观孔府和孔庙。我们先观看了精彩的开城迎宾仪式。那精彩的表演,仿佛让我穿越回了古时候,那古代礼仪的魅力深深的感染了我。原来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吧!

  步入孔庙,我们看到了许多的参天古树,仿佛看到了孔子在杏坛给他的弟子们讲书,使我们感受到了孔子的诲人不倦。在孔府里,我们看到了孔子以及他的后代的各种头衔,使我们感受到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家风和传承。

  下午,我们又回到了研学基地,上了一节“感恩”课。老师给我们讲了几个师生之间、亲子关系之间的感人故事,听得同学们热泪盈眶,对老师、家长们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这时,孔子的那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接下来,我们体验了活字印刷术。我们体验完之后,在觉得好玩之余,还对毕昇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最后一天,我们来到邹城,参观孟府、孟庙。老师讲解说:“孟子在儒家学派最艰难的时刻站了出来,维护了儒家学派的思想,所以把孔子和孟子并称‘孔孟’。”听到这里,我不禁对我的老祖宗——孟子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在回程的车上,我还领读了《孟子》,这让我更加崇敬这位说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祖先了。

  曲阜的研学之旅结束了,大家都有些意犹未尽,想在儒家圣地再多看看。当然,这次的收获也很丰富:我们了解了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学到习了孔孟之道的精华,体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这次朝圣之旅带给我的收获和感悟肯定能够让我受益终生……

  上面就是摘抄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传承的力量主题征文1000字精选1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