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摘抄网小编整理的传记影片柳青观后感大约有5篇左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家柳青怀着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为了写出最真实的农村生活,放弃城市的优越待遇,居家落户陕西长安皇甫村的一所破庙里,他参与农业合作社创办,和公社社员一起劳动生活,甘苦同享、患难与共,其中的事迹十分感人。影片不仅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优秀的作家,更向我们展示了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信仰,展现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一名大学生,一名艺术专业的学生,更能感觉到身上的重任,作家柳青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他愿意扎根生活、反映百姓生活的品质值得我们传承。在今后的创作当中,我也会不断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在人物塑造上,电影通过视听语言将独具特色的陕西方言和不同人物的举止行为、外貌着装等进行影视化的展现,塑造出了一个个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角色形象。柳青不仅仅是来到农村生活,他将自己的根、自己的命都扎在了农村;他不仅仅来到农村体验风土人情,更是将自己与农民联系在一起,感农民所感,伤农民所伤,将“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刻进自己的心里。一个鲜明的柳青形象豁然出现在荧幕上。
“人这一辈子,不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堆废铜烂铁。”这是影片开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讲述了人民作家柳青为创作一部反映新中国农民集体创业的史诗巨著,放弃城市优渥的生活条件,深入农村建设一线,扎根人民14年,历经风雨,面对从互助组到合作社等一系列重要历史时刻,带领公社社员克服重重困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农村的新局面,并在之后狂风暴雨般的运动中始终坚持真理,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段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
柳青是一面镜子,时间不会让他蒙尘,他时时刻刻映照着我们、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作为一名基层财务人员,就要将不忘初心融合到实践工作中来。
一是要学柳青坚守信念。在人生旅途中,柳青始终没有动摇一满分个共产党员对党对事业的信仰。我们也要坚定如此,作为一名基层财务人员,我们要像柳青学习,敢于到困难多的地方去,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住自己的初心。
二是要学柳青置身人民的赤子精神。柳青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民代言,在工作中,我们也要学习他这种品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牢记自己的职责,坚持原则,秉公办事。
三是学习柳青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当上级主管领导让作家们也放“卫星”,让柳青带个头时,但他坚守初心,毅然拒绝了。我在公司从事财务工作,更是不容半点马虎,要在工作中坚持他这种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精神,要立足本职工作,身体力行,埋头苦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公司更美好的明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今天xxx组织对电影《柳青》和长篇小说《古镇春秋》及散文《我的爷爷贾勤俭》观读后的看法,很有意义,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古镇春秋》我未看完,不好说什么,现着重就电影《柳青》谈一下我的观后感。
几十年没有进过电影院的大门了,在家里也很少看电影片。原因是讨厌荧屏上那些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的戏说“历史”片;不屑那些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相恋片;排斥那些充斥着暴力哄三岁玩童和误导青少年犯罪的武打片;特别是厌恶那些大帅男大美女不务正业,玩耍娱乐至上的亡国片。几乎没有我想看的有思想、有文化、有真实生活的历史或现代片。
六年前就听说陕西要把一代伟大作家柳青搬上银幕,心中十分欣喜,因为柳青是我最崇拜的作家之一,也是我近些年来专门研究的对象和课题,所以巴望着尽快能看到电影《柳青》,这会对我的研究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因为当今时代需要柳青这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人民,为人民办实事、好事,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共产党人形象,来教育我们的党政干部,来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终于等到了今年五月,我看到了影界和一些所谓的文坛精英对电影《柳青》的赞誉。虽然从中没有看到柳青实质性的亮点,多是一些赞扬电影编导和演员演技之词,但总体都是叫好声。什么伟大呀,感动呀,甚至落泪呀。于是我踏进了电影院的大门。
看完《柳青》,我大失所望,这就是长安人民和中国读者非常崇敬的柳青吗?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柳青吗?这就是影界和精英们所赞赏的柳青吗?这就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几年来六次提出的学习榜样柳青和党政干部也要学的柳青吗?在我的心目中,答案是否定的。这只是表现了一个深入农村生活,写出《创业史》的作家柳青,而没有表现出一个老共产党人,革命者,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和人民一道前进的真实的、高大的、形象的柳青。而且在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矮化了真实的柳青。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电影《柳青》对柳青的形象定位不准,矮化了柳青。柳青首先是一个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老共产党员,然后才是一位扎根人民,为人民而写作的好作家。但是影片没有把柳青这个老革命者的高大形象表现出来,没有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柳青精神表现出来。而只是定位于他是一个为写好自己的小说扎根农村生活的好作家。电影《柳青》整片为柳青下农村为自己写好小说铺排叙事。《创业史》中主要人物的登场;书房的托尔斯泰像;集市上的学习买卖的捏码;“大跃进”时省作协的“放卫星”会场,不愿到省委宣传部门担任领导的拒绝;在病床上身挂写字板进行艰苦的写作;省文学会议上的演讲,《创业史》编辑王维玲的约稿,回到长安看到长安农民的亲切等等。而对与柳青精神和为人民办实事、好事的镜头几乎没有。
生活中的柳青,早在12岁的时候,就走上街头,游行抗日,14岁时连字也认不全就在煤油灯下啃读《共产党宣言》,使他幼小的心灵深深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及其伟大的共产主义信仰,在国民党对绥德师范校禁期间,冒着生命危险让二哥把《共产党宣言》背出绥德城。在西安高中上学期间创办抗日学刊《学生呼声》。翻译、发表了毛主席和斯诺的谈话,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宣传,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受组织委派去延安,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和当面教诲,从而坚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仰。坚守信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终生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使命,也是老共产党员柳青的宗旨和伟大志向,更是他最崇高的精神所在。1942年,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他到米脂县参加农村土地革命时,就经常告诉农民群众,“我们以后要建立的社会,是要消除剥削压迫,人人平等,大家都用自己的双手劳动过上幸福生活。”在米脂县印斗区三乡日夜奔波中,加之生活困苦,他极度疲劳而患上重病,二哥要接他回家,县委书记冯文彬要他回县委工作,但他一一谢绝,下决心践行毛主席的《讲话》精神。“坚持边工作边写作。写出了边区农民组织变工队搞好生产的长篇小说《种谷记》。在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期间,在全国首次出版了《毛泽东选集》四卷本。回陕期间采访习仲勋等领导后,写成长篇小说《铜墙铁壁》,第一个把毛主席,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写进小说里。
柳青这些新中国成立前的重要业绩,光辉形象充分奠基了柳青的信仰和初心。而作为名人传体的电影《柳青》为什么对这段历史只字不提?不能不说这对全面反映柳青是一个很大的缺失和遗憾。
“文革”中,他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和屈辱。但是,没有动摇他对党的忠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他告诉朋友,“我对我从事的亊业,从来没有怀疑过,动摇过,没有这样一个信念,我的精神支柱就垮了。有了这样一个信念,我就敢于牺牲一切。”“我对自己的信仰没有动摇,我的精神支柱没有垮。”他对《创业史》的责任编辑王维玲说:“在我们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深入人心的,只要这个不变,国家就垮不了,党和国家的颜色就变不了,这是关键。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今的世界上,是最优越的社会制度。”这就是中共党员柳青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制度坚信的党性精神。
二,如果说影片主要反映柳青在长安皇甫的生活,那么柳青在担任长安县委副书记、县委委员期间,长年累月在原上原下风里来雨里去,顶风冒雪不辞劳苦,积极宣传党的互助合作、农业合作化政策,教育、动员、引导和组织干部、群众走合作化共同富裕之路,动员干部带头卖余粮给国家,支援国家工业建设,而且融入百姓,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难题,为人民谋幸福的公仆精神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史料记载,柳青认真总结了长安王莽蒲忠智合作社的先进经验,推动农业合作化发展。在皇甫期间曾帮助农民改善吃水环境,打深井根治了祸害当地群众几代人的地方病克汀病;看到皇甫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就出面和王曲卫生院签订合同,让皇甫社员先看病,年终由大队统一结账;为了壮大集体经济,帮助社里建起豆腐坊、油坊;为了防止豆腐坊、油坊作工社员占集体便宜,影响社员积极性,耐心说服并约法三章,不许作工社员在豆腐坊、油坊吃东西;社员进山割竹子由他帮忙联系销售;深夜请兽医为队上大青骡治病,使大青骡转危为安;看到社里牲口死亡较多,亲自调查原因,写成《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印发全县;建议将饲养棚和碾麦场设在原上,方便社员生产;捐资修建皇甫桥;经常教育党政干部、农村社队干部张家谋和王家斌等人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作为党的一个高级干部,这一系列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光辉事迹和公仆精神在影片里几乎无一看到。我们看到的仅是他在会上讲了合作化的好处和光明前景。这点能表现柳青什么?在动员实行合作化期间,广大农村基层干部都是这样讲的,柳青作为一个负责全县农业合作化的领导,更应该这样讲呀,有什么典型意义呢?我们看到了导演为追求感观刺激而设置的豆腐坊打斗场面,听到的只是他劝架制止董炳汉的一声喝斥。且不说偷吃豆腐社员是否能有这么牛气,但谁都知道,任何一个人遇到这种场面都会劝架制止的。人们不尽要问,设置这个场面能表现柳青什么呢?
三,柳青艰苦朴素,无私捐款的奉献精神,几十年来一直是长安人民所称颂和学习的榜样。影片几乎看不到柳青的俭朴,连捐出《创业史》第一部全部稿酬16000多元这样在文坛鲜有的壮举,预借中青社《创业史》第二部稿酬7000元为村上拉电,也看不到政府、干部和群众的赞赏态度,看不到捐款的社会效益,而被导演以王维玲看到柳青家生活困难,批评柳青不该把稿酬全部捐出而轻描淡写地说出来。
四,影片在对于柳青的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精神表现方面的事例,多是以自身写作为例,镜头反映了省作协作家写作“放卫星”,争相发言在短时间内写出大量作品的场景。而柳青却说自己只是一个刻图章的,一天刻不了几个字的实事求是精神。只以在“大跃进”时期,王家斌社领回黑旗,柳青劝王家斌能打多少报多少,办不到的事就不办,干事还是要讲良心,来说明他的实事求是精神。而史实是他对人民公社化的食堂化也不支持,曾写过食堂不能办的建议交给陕西省委书记。长安“社教”执行了极左路线,打击了一大批干部,给长安人民造成极大的伤害,柳青挺身而出,到“社教”总团面理:认为长安县的干部绝大多数是好干部,即使有些同志在这几年里犯了些错误,也是个教育问题,而不应打倒。从而保护了王家斌。罗昌怀、王茂盛等被历史证明了的好干部。被“社教”工作组认为他是“四不清”的黑后台。柳青直言不讳地说:“你说是黑,我说是红,你说我保护了某某,我还后悔保护的太少了。”这些岂能是只在王家斌挨批斗的日子里,用柳青看望王家斌的镜头一闪了之。
五,柳青在皇甫生活的十四年中,他廉洁恭行,决不拿原则作交易的自律精神,一直教育和鞭策着长安县的广大干部。史料记载着他在三年困难时期,拒收王曲区为他照顾的200斤返销粮;批评并制止了区委副书记董廷芝为柳青五弟走后门安排的工作;生产队和社员送给他的蔬菜、鱼、肉一律照价坚决付钱。这些众多的感人事例,所有这一切均没有一丝一毫地表现在影片中。
六、我们对影片中一些镜头和对话的质疑。
一是柳青瞻仰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墓地和多次展现柳青凝视精神导师托尔斯泰像的镜头。这既不符合当时的实际,也不符合柳青的精神世界。在那个时代,一般家庭都贴有毛主席像的,即使柳青的书房没有毛主席像,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总是有的吧。这是柳青一生写作的精神导师,怎么不见?谁都知道柳青是坚决按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扎根人民中间,生活、工作和写作的。他一生所有的言行都是符合《讲话》精神的。而导演却硬让一个贵族作家成为中国共产党老党员的精神偶像,指导共产党员柳青一生的写作行为。
二是当老郭的牲畜“黑蛋”在社里饲养室变得瘦弱,老郭给柳青说是入社后“黑蛋”一天干三天的活,晚上又不给喂草料时,这时银幕上却发出了“政策好不好,要让农民说了算”的声音。我实在不解,这样安排最高领导人的讲话是什么意思?是用来否定合作化呢,还是柳青因此对合作化产生了质疑而发出的内心独白?我们认为,柳青的信仰是坚定的,他从来没有怀疑过中国农民循着合作化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的目标。至于合作社在管理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那是管理方法问题,而不是性质和方向的问题。
三是在大炼钢铁的1958年秋,在柳青提议加班收秋时,出现了风雨交加,载着秋粮的大车陷入泥潭之中,任凭社员们怎么推拉也不能走出泥潭,这是否在预示着人民公社这辆大车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和前些年的“伤痕”文学,影片《活着》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不是如出一辙吗?前三十年的伟大成就是谁也否定不了的!
四是马葳(柳青爱人)嫌柳青不能很快写出作品,而说柳青忙于社里的事务是“不务正业”,柳青怒吼让马葳滚的镜头,既不符合史实,也太贬低了马葳。据资料显示,1960年当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出版,他正着手写第二部的时候,获悉了社里的牲口病亡严重,就放下笔,奔波在皇甫各社之中,调研牲口死亡原因,着手写《牲畜饲养管理三字经》,而在这时,是文艺界一些人说“柳青不务正业,作家怎么能写那玩艺儿?”柳青听到后气愤地说:“什么是正业?一个共产党员,干革命就是正业,人民的疾苦视而不见,关在房子里写文章,两耳不闻窗外事,那算什么共产党员!”而马葳身为乡文书,对丈夫曾是县委副书记,分管农业合作化运动,县委委员,忙社里的事,她一贯是坚决支持的。她怎么能这么没水平地说柳青是“不务正业”呢?这样的张冠李戴,既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也让马葳遭受了不白之冤,她会在地下愤愤不平的。
五是关于马葳之死的错觉。马葳的死是在柳青第二次被打倒,受诬陷有“特嫌”受审期间,她看到柳青一天天地瘦弱,病倒,而迫害更进一步升级,命运难测,她也遭到了诬陷和攻击,在身心不堪忍受精神上的打击,加之中青社催收欠款7000元,她无力支付,才以死抗争的。但影片对重要的死因没有展示,只出现中青社催款的镜头,使观众产生了错觉,误认为是被出版社逼债逼死的。难道7000元借款就能逼死马葳吗?这也太小看马葳了。
六是在结尾部分,柳青向王维玲说让他再活两年,他要写出一个真实的合作化运动。刘可风插话制止他不要说,会引起歧义的。我认为导演是受到刘可风的《柳青传》影响这样安排的。
《柳青传》是柳青大女儿刘可风写的。《柳青传》一出版我就急不可待地阅读起来。对柳青的革命生涯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增加了对柳青崇拜和敬仰。但是当读到附录《柳青和女儿的谈话》时,非常惊诧,这里呈现出的柳青,跟文学史上那个业已经典化了的“人民作家”截然两样,显得那么陌生,简直不是同一个人,甚至成了另类。曾短暂颠覆了我对柳青的印象,后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论证,反复思考,我否定了《柳青和女儿的谈话》性质和内容的真实性。又回到我一直对柳青崇拜的认识上来。《柳青和女儿的谈话》涉及内容很多,历史、政治、文学、命运。限于篇幅,其他的不说,单就农业合作化内容方面,在《未完成的构想》这一节里刘可风写道,柳青在谈到第四部的创作计划时说:“主要是批判合作化运动走上错误的路。我写第四部要看当时的政治环境,如果还是现在这样,我就说得隐蔽些,如果比现在开放,我就说得明显些。”这段话多少给人一种“投机”的印象,哪里还像一个在“大跃进”中反对浮夸风、“社教”运动中敢于保护“四不清””干部、“文革”中坚守信仰,不畏折磨,敢于牺牲的老共产党员柳青。还有后来,柳青直截了当地说:“中国农业合作化是做了一锅夹生饭。”
刘可风还这样写到:“父亲现在文字表现出来的,与他完整的思想和生活经历的全貌那么扭曲,片面,社会历史原因造成他没能留下完整的艺术作品和系统的思想见解。”(《柳青传》476页)这段话颠覆了千百万读者心中被文学固化了的柳青形象,从而也颠覆了《创业史》和那个时代。柳青曾经说过:“我写《创业史》,是宣传人们和私有制、私有观念彻底决裂,用共产主义思想,创社会主义大业,我是这样写的,也应该这样要求自己。”“《创业史》也是我自身的经历,我把自己体验的一部分和我经历过的一部分,都写了进去了。生宝的性格,以及他对党,对周围事物、对待各种各样人的态度,就有我自身的写照。”
现在他的女儿又这样说,我们到底相信他父女俩谁说的是真话呀!
我在经过多年对柳青的研究,多方论证后,坚信柳青说的话是真的。表达出了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员的心声。我怀疑《柳青和女儿的谈话》的真实性。这些话是柳青说的吗?我认为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在否定人民公社化后,分田到户政策的落实,社会上,理论界对《创业史》掀起的一股非议或否定之时,女儿刘可风为了迎和政治的需要,拔高柳青,让柳青跟着时代和政治潮流走,而杜撰出来的柳青思想和柳青话语。
她这些“拔苗助长”的谈话,其实是弄巧成拙的。这不仅仅是对合作化运动某些具体政策的质疑和批评,而且也否定了《创业史》的伟大意义,更否定了柳青。如果没有《创业史》,还有柳青吗?我是一个熟读《创业史》的读者,和千千万万热爱《创业史》的读者一样,无论从感情上还是理性上,显然都难以接受《柳青和女儿的谈话》中呈现的柳青。岂不等于他否定了《创业史》吗?《柳青和女儿的谈话》把一个一生忠实于党,为人民共同富裕事业奋斗终生,坦坦荡荡的柳青。描绘成了是一个公开说一套,私下说一套的伪君子。
时间证明了我判断的是对的。
在电影《柳青》上演后的刘可风答记者问中说:“八十年代到零几年的这些时间里,社会上,文学界对他(柳青)产生了各种非议,如果我不出来说明真相,把他真实的这个人一生反映出来的话,那他就会永远被人冤枉下去,我觉得我有一个责任叫给他翻案。”这话完全证明了我的看法是准确的。如果按刘可风的说法,那么柳青一生写出的作品,弘扬的主弦律,对农业合作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积极态度,他几十年所讲鼓舞人心的话语都是假话。我们还能相信柳青说的这些是真话吗?《创业史》还能成为反映那个时代,被誉为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壮丽史诗”吗?被誉为“十七年文学”的最高成就吗?他岂不成为一个公开说一套,私下说一套的伪君子了吗?我忽然想起,由于刘可风在《柳青和女儿的谈话》中的内容和观点,在柳青诞辰百年,一家有影响的媒体上用羞辱性标题:《<创业史>作者柳青百年:一生不敢说真话》。请问刘可风女士,您赞成对你父亲一生这样的评价吗?这家报纸传达的是你对父亲柳青的看法吗?而在最近电影上映时,你的答记者问中又说:“我是觉得他这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人民为创作中心,知行合一,不随波逐流,把对社会,对人民的工作始终放在第一位。”用你这句话检验一下你和父亲的谈话和电影《柳青》的导向是否是矛盾的呀!你对父亲“拔苗助长”的《谈话》内容,你父亲认可吗?在九泉之下能不愤怒吗?
七是电影《柳青》的取材太单一,致使柳青形象不丰满,形象不高大。电影《柳青》基本上是按《柳青传》的内容编导的,而对于社会上已经出版、发表的有关记述柳青的文章、专著,研究柳青一生和柳青在皇甫的成果、事例无一被采用,从而使《柳青》不丰满,不高大,不真实。近些年,由于工作和研究的需要,我又认真拜读了柳青的所有作品,认真研读了二十多本记述柳青事迹,评价柳青作品与人格的著作,细心观看了秦腔《柳青》、话剧《柳青》、央视记录片《柳青在皇甫》。也曾参与编写了《柳青在长安》《柳青在皇甫》等五六本有关柳青的书籍。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作品各有千秋,都从同一角度或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把柳青的革命历史和积极组织农民合作化,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重点来歌颂,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在这众多的专著中,全面介绍柳青一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札根人民,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终生,最能体现柳青精神,回答新时代我们学习柳青学什么的范本,当属由郭文麟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柳青画传》。这本书史料翔实,选材精当,格调定位准确,对柳青一生的重要业绩,光辉高大的形象描绘得真实到位。所有这些重要材料,可惜影片都无一采用。
结束语:电影《柳青》拍摄的动机是美好的,导演的美学设置是巧妙的,演员的演技是无可挑剔的,如果定位于单一表现柳青是为写好长篇小说而扎根农村十四年的好作家也算合格的,成功的。但是要按全面准确成功地展现柳青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而奋斗终生的真实、高大的柳青,还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有很多导向错误,导致电影《柳青》矮化了真实的柳青。
另外再说一点也是题内的题外话:我那天看《柳青》是第一个走进影院落座的,当影片开始时,一百多个座位,只有7个人陆续入场。我们八个人看了一个《柳青》专场。据说导演田波哀叹《柳青》在京城沦陷。上映以来票房价值少得可怜。我也不由得哀叹,电影《柳青》的悲哀!是一种无地自容的尴尬和悲哀!是投资单位的悲哀!也是省、市、区委宣传部门的悲哀!不能不说还是革命作家柳青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
6月30日,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公司组织全体职工观看了电影《柳青》。
电影开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柳青和她女儿刘可风的对话:“人这一辈子,不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堆废铜烂铁。”电影里有几幕让人印象深刻、感人,如柳青将稿费全部捐献给乡机械厂和医院,而一家人生活非常拮据;柳青与妻子忧心忡忡于时局导致二人分离及重新合好以至生死永别的片断;柳青因生病及时被王家斌背到医院抢救的画面……这一幕幕情景让人感慨万千。尤其是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柳青面向秦岭北麓广阔的关中大地说:“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影片的真实深刻和感染力,让我心灵震撼。
作家柳青,怀着对关中土地和人民的热爱,把自己变成了土地和人民的儿子,忠实记录农村的时代变革和农民的生活,更突显了一个党的好干部的形象。柳青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最终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段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
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从来都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都需要用热爱、用执着、用信念去浇灌。我们这个时代,惯性让我们都想快速收获,而事实上,每一条道路都不是笔直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沉下心来,用柳青精神塑造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力量。
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学习柳青的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想法、了解群众的苦难,勇于帮助他们解决一切困难。电影《柳青》或许打动不了更多匆匆而忙碌的人,但柳青的奋斗精神,那种硬汉精神足以让我们学习很长的一个时期。柳青的精神,教会我要在干事中磨练自己,在追求人生价值中,不断塑造自己坚忍不拔的品质。
以上是摘抄网小编精心整理的传记影片柳青观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