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 重庆1949观后感(精选2篇)

重庆1949观后感(精选2篇)

时间:2022-10-03 11:42:35

  今天摘抄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重庆1949观后感大概有2篇左右,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重庆1949观后感

  “黑云翻卷着山城,江水撕扯着伤痛……”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之际,弘扬“红岩精神”的史诗实景式剧目《重庆1949》在《暗流》曲目中拉开帷幕,我们在座的上千名观众屏息期待。

  《重庆1949》以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为历史背景,将黎明即将到来的前夜分为九个幕次,讲述了“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种种酷刑折磨却依然不折不挠、宁死不屈”的感人故事。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仿佛穿越回了那座黎明前的雄伟山城,中共地下党、爱国民主人士、普通重庆市民、日夜兼程奔赴的解放军,全都为保卫重庆与国民党展开了殊死搏斗。生死的抉择、意志的考验、坚定的信仰、燃烧的理想,我跟着他们,看到了“一纸自白书横亘在地狱和天堂之间”,闻到了“那样甜的米花糖的味道”,听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在宏大叙事的时光场景之下,这一系列鲜活生动的红色人物再现出那段波澜壮阔、感人至深的红色革命史诗,全场观众潸然泪下。

  隆隆的炮声近了,屠杀的枪声响了,风云激荡的重庆解放了。在那段满含悲壮而又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时空里,在漫天朝霞中,牺牲的烈士们带着喜悦的微笑,对我们说:“忘了我们吧!我们的理想已经实现了!”可我们怎能忘记,可我们没有忘记,可我们更不会忘记!铭记是最好的缅怀,奋进是最好的告慰,立足当下,追梦未来。

  篇二:重庆1949观后感

  这部剧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激情饱满,效果炸裂,创新的意图满满都是。它回答了我一直思考的三个问题。

  一、革命教育题材,观众会花钱去看吗?尤其是年轻人,会花钱去看吗?文革后相当一段时间,我们这代人里许多人对革命题材反感,是因为被当时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搞腻味掉了,年青一代更是在接受红色历史教育方面缺乏自觉意识,因此很长时间以来,革命教育类的剧目都是组织观众免费去看的。这部剧告诉我们,只要你能把这个故事讲好了,讲精彩了,观众一定会花钱去看的。何为讲好、讲精彩?饱满的激情,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创新性、独特性,艺术表达,科技手段的运用,满足或符合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审美取向和欣赏需求。这些,在《重庆·1949》这部剧里我都看到了。我觉得,这个题材和这种演绎方式,在现在的基础上打磨提升,观众一定会买账的,是会愿意自己花钱走进这个剧场的。

  二、革命题材和旅游演艺如何结合好,解决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因为自有旅游演艺这个物种以来,基本上都是一个娱乐品种,主流艺术是不承认你的,主流艺术看不上的一个核心因素,就是因为你太过娱乐。但是旅游演艺经过20年的演化,已经开始在形式上完全创新,风格上也已经开始多样化的呈现。总体来说,旅游演艺有一个共同的气质,可以叫生活浪漫主义,或叫古典浪漫主义。从最早的西安唐乐宫到印象刘三姐,基本上就是一个本土美化,美化虚化的景点加上一个文化形象,然后把它凌空的美化了,越来越追求唯美是旅游演艺既有的气质。所以,要它和革命题材如何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大凡革命题材难免深刻、严峻,甚至残酷,还要真实、可信、经得起挑剔,这部剧找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不按叙述历史的方式来表达,而是采取截取一段段片段,故事的主线我默认你已经知道了,我不去还原一些具体的点,最终你还是看懂了,感动了。如果把历史创作、历史研究、历史考据都搞到这个舞台上,任一部剧都承受不起。旅游演艺这个行当要继续研究和倡导它到底是什么品种,它在市场和在整个宣传中是一个什么定位,我们有我们的责任和长项,不能把什么东西都承载在一台戏上,那会搞得什么都不像。《重庆·1949》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把片段的东西演绎得感动人或让人喜欢叫人难忘就够了。这部剧在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上开始了积极的探索,找到了一个解决的途径。坚持走下去,就一定会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关于演艺本身,这个舞台,我认为是突破性最大的。科技支撑了这种艺术创作,非常的立体和多元。可以旋转的千姿百态,这么高科技含量所呈现出舞台的这种美,已经完全破了传统舞台所谓的三一定律的紧箍咒,动起来,动得天花乱坠,让你目不暇接,想象不到下一个场景是什么,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这台剧在艺术上总结十大突破都没有问题,这是一个值得业内认真研究的案例,需要慢慢总结,至少这部剧的突破点作为一个旅游演艺在丰富表达词汇上应该有很多贡献。

  总之,这是在红色底盘上呈现的一台让人能够从视觉、听觉到情感共鸣的一部大剧,精品有望。

  以上是摘抄网小编精心整理的重庆1949观后感精选2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