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摘抄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讲红色保密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演讲稿大约有6篇左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共一大的温柔卫士王会悟》
沉沉的黑夜中有一点火种,它将燃烧成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火焰,燃尽一切腐朽、落后和屈辱,把中国带进一个光明灿烂的新纪元。这星星火种,就是1921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中共一大的历史上,有一位女性用她的智慧与温柔守护着会议的顺利召开,她就是中共一大的“温柔卫士”王会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李达的夫人。
王会悟留在历史深处的身影,是一个娇小文静的江南女子。她1898年出生于浙江桐乡,书香门第,开明的父亲早早地把她送到嘉兴接受新式教育。13岁时,父亲不幸病逝,她回到家乡,接过父亲的教鞭继续教书,小小年纪就办起了桐乡第一所女子小学,也撑起了家中的经济大梁。从那时起,这个娇小文静的小姑娘就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资质,聪明、坚强、细致、周到、能力出众,也正因如此,日后她才成功地担当起中共一大“大管家”的重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王会悟来到上海,寻求妇女独立解放途径,先后担任黄兴夫人徐宗汉的秘书、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秘书等职,工作中与李达相识。1920年,在陈独秀的家中,李达与王会悟举行了婚礼。
1921年2月起,李达担任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代理书记,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王会悟就是他的得力助手,为党的创建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进入筹备期,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一直在李达身后的王会悟,担当起看似普通,却极为重要的会务工作。
首先,在选择会场的时候,王会悟以女性特有的细心建议把位于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的李公馆用作会场,能较少受到密探与巡捕的骚扰,安全和保密性都有较好的保证。这个建议得到了会议筹备人员的一致同意。
随后,在接待参会人员的过程中,王会悟严谨细致的工作更是出色,她始终保持着强烈的保密意识。当时正是暑假,她通过自己在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的关系,借到了博文女校的三个房间,给外地代表落脚。这本身已经够隐秘的了,但她还是机警地给代表们安上了“北京大学生暑期旅行团”的名头,相关于又上了一重保险。
在王会悟的细心张罗下,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李公馆顺利开幕。会议期间,王会悟一直在会场外围值守,警觉地注意着公馆周围的动向,守护着会场的安全。
会议最后一天,有密探突然闯入会场,按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参会人员立即疏散,随后不久,会场被巡捕搜查,为安全起见,只能另择开会地点。当时有人建议在上海找家旅馆,有人主张到杭州西湖,讨论结果均不理想,而王会悟建议大家到嘉兴南湖,扮作游客,租一条画舫,在湖中心继续开会。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王会悟又当仁不让地负责起租画舫、安排会场、组织大家转移等具体工作。
经过李公馆的那场“虚惊”,王会悟更加谨慎细致,她安排代表们乘火车前往嘉兴,分开买票,乘坐不同的车厢,到达嘉兴后分批住下。租画舫的时候,她还精心地置办了一桌酒席,租了两副麻将,完全和那些游湖的客人一样。
就这样,被中断的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的一条画舫上继续召开。会议期间,王会悟打扮成歌女模样一直坐在船头,“悠哉”地看着风景。只要一有游船靠近,她就哼起小曲儿,用手指轻叩船板,仿佛在打节拍。船舱里的代表们就立刻哗啦哗啦地搓洗麻将,或者“三条”“五万”地一通嚷嚷,为这个庄严神圣的时刻,增添了几分别样的生趣。
暮色四合时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闭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在这个开天辟地的历史性的时刻,没有礼炮,没有烟花,只有王会悟轻柔的叮咛,让大家下船后分散开来,各自回到她安排好的住处。
从那条画舫上走下来的会议代表,就此走上了各自的历史征程,从这一刻开始,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伟大革命拉开了序幕。
作为这次会议的“温柔卫士”,王会悟的身影却隐藏在了历史深处。她一生未居要职,只是默默地协助李达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从事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王会悟在政务院从事法制工作。1993年10月20日,王会悟在北京病逝,享年95岁。
伟大的事业,成就于细微。每一个看似普通的细节,都有可能决定事业的成败。保密战线的工作更是微妙,要求谨小慎微、滴水不漏、万无一失。
当前,世界局势风云变幻,西方凌霸势力扼华心切,妄图通过区域孤立、技术封锁、经济脱钩等方式迟滞中国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保密工作更是举足轻重。
当前,我市聚焦“三大战略”,突出“六大主攻方向”,全面纵深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我们只有树牢保密意识,严守保密纪律,深化保密实践,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谱写赣州篇章。
革命伉俪誓守党的秘密
16岁能做什么呢?我们大多数人的16岁,还待在高中的象牙塔里,享受着父母的悉心呵护,老师的殷殷教诲,而有些人的16岁,却已经挑起了重担,投身到艰难的革命事业当中。
时间推回到1923年,16岁的贺服丹考入江西女子师范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岁的汪群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担任南昌地方团第三支部干事,两年后于北京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这两个有着共同革命理想的年轻人一经相遇,便引为知己,在后来一次次激烈的革命斗争中,爱情在腥风血雨里悄悄萌芽,他们相互扶持,相互勉励,并结合在一起,成为并肩作战、患难与共的亲密战友。
党的八七会议后,中共江西省委制定了全省秋收暴动计划,并选择赣西南为全省农暴的重点,成立了中共赣南特委。时年23岁的汪群勇挑重担,担任中共赣南特委书记,20岁的贺服丹也承担起了特委交通与机关的掩护工作。生在那样的烽火岁月,年轻的他们没办法不让自己成为一名肩负使命的战士,去为推翻压迫,坚守正义;去为改变贫穷,寻找光明。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汪群夫妇重返了当时血腥恐怖的白区赣州。
伉俪并肩,一个冲锋陷阵在前,一个保驾护航在后,他们一起着手恢复了于都、南康、信丰、兴国等县党组织,创办了《曙光》报,大造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舆论,逐步建立起游击队和小块根据地,形成了赣南梅花式的武装割据,为红四军挥师南下创造了条件。
然而,革命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总是充满崎岖与坎坷。1928年10月18日,由于叛徒告密,中共赣南特委遭到破坏,汪群夫妇在赣州不幸被捕。被捕后,他们忍过了竹签插指的连心疼痛,扛住了鞭抽脊背的皮开肉绽,经受了高官厚禄的糖衣考验,识破了伪造口供的卑鄙荒唐,依然大义凛然地宣称:“我就是共产党!共产党是不怕死的!要口供没有,要命就拿去!”坚决不肯吐露半句有关党的机密,誓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敌人无计可施,最终失去耐心,决定对他们痛下杀手。
1929年1月,赣州城满城萧瑟,寒风凛冽,在通往卫府里的街道上,汪群夫妇正被押往刑场,两位革命斗士昂首挺胸,慷慨激昂地呐喊着:“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在一声声振臂高呼中英勇就义。
牺牲时,汪群同志不过25岁,贺服丹同志也才22岁,为了保守党的秘密,践行那一句句入党时宣读过的誓词,这对革命伉俪无悔地将青春献给了党的革命事业,将生命献给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将热血洒在了赣南的红色土地上。伉俪虽逝,烈焰长存。他们播下的革命火种从未熄灭,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英勇奋战,为了革命的胜利,在赣州这片红土地上不断奋斗前行!
项与年:破“铁桶计划”的绝密使者
一个人一天能爬多少座山?
一个人一天能走多少里路?
有这么一个闽西人,在短短一周时间内,他翻山越岭,穿过了江西八个县,行程一千多里,他就是我党隐蔽战线上的尖兵项与年。
1934年9月底,在江西庐山牯岭,蒋介石召开了一次秘密军事会议。会议的核心内容,是进一步部署对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围剿”。会上制定了“铁桶计划”,在红都瑞金四周构筑了三百重铁丝网,三十重碉堡线,动用一百五十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突然包围,要在六个月内消灭红军。
庐山牯岭会议结束后,地下工作者,时任国民党赣北第四军专区司令莫雄,把三四斤重的绝密文件交给了项与年、刘哑佛、卢志英等共产党员。情况十万火急,项与年等人立刻将绝密文件要点,以特急电报发往中央。随后分头把主要内容用特种药水密写在四本学生字典中。那么派谁去送情报最适合呢?项与年会讲客家话,熟悉当地人情地貌,又是保安司令部机要秘书,过关卡比较隐蔽、方便。最终,项与年自告奋勇,承担起了挽救红军生死危亡的重任。
拿到情报后,项与年扮成教书先生,怀揣着密写字典出发了。为避开国民党军队的关卡,项与年白天休息,晚上利用夜幕掩护,避开大路,翻山越岭,秘密前行。
在逐步靠近中央苏区时,项与年发现敌情远比预想的严重:几乎每个村子都修有碉堡,各山头路口均有岗哨,简直是插翅难飞。如何闯过关卡,成了大难题。经过反复思索,他决定改扮成叫花子,走大路通过敌人的封锁线。
他找了处隐蔽的地方,拿起地上的砖头狠狠砸向自己的门牙,顿时眼冒金星、鲜血飞溅,4颗牙齿脱落了下来。巨大的疼痛使他昏倒在地,醒来时嘴角还残留着伤口血迹,脸颊也肿得异常吓人,哪里还看得出原来的面目。
为了能让自己装扮得更像乞丐,项与年又抓起破房子里的柴灰往脸上涂,在身上抹上牛粪,找来一顶废弃的礼帽、一件破夹袄和一只缺了角的海碗,将4本密写字典藏在满是污秽的袋子里,拄着拐棍往关卡走去。
“站住!你一个要饭的,嘴巴怎么肿得这么大?”有一个凶神恶煞的哨兵瞪大眼睛问道。
“长官,您不知道,我在一大户人家要饭时,主人不给,还放出狗来咬我,我就拼命跑,哎……摔了一大跤。”项与年佝偻着背,哭丧着说。
敌人信以为真,让他过去了。
就这样,项与年强忍疼痛一路乞讨,俨然成了真正的乞丐。他把乞讨来发馊了的食物放在字典上面,沿途敌军哨兵见了,很远就捂住鼻子,“哪里来的臭要饭的,赶紧滚!真晦气,呸!”。项与年翻越了十八个横排的山岭,顺利穿过了密不容针的关卡防线,10月7日终于到达瑞金沙洲坝的中共中央驻地。
“我是地下党员,有重要事情面见周恩来……”红军干部听项与年这样说,立即把他带回阵地,转送到团部、师部。
“你是?项老弟?!哎哟,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嘛?”周恩来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叫花子就是当年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时的老部下。
项与年无力地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哆嗦着,将绝密情报从贴身的衣袋中掏了出来。周恩来立即命令作战情报部门将四本密写字典复原成文字图表,认真分析研究。获悉“铁桶计划”后,中共中央当即决定提前实施突围转移。
至此,项与年冒死送情报的英勇壮举,让近十万中央红军躲过了国民党的“铁桶合围”之势,跳出了足足30道严密封锁,提前十天踏上了长征之路。
点燃信念之火,誓做红色传人
嘉兴南湖,一艘红船见证东方红日冉冉升起;八一枪响,一张张共产党员的面庞写满坚毅刚强;建国大业,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国人民的命运从此改变……这些我们熟知的场景,是党百年奋斗历史的缩影,同时也镌刻着不可磨灭的保密印记。
在我党革命史上,革命先烈们用信仰保守党的秘密,捍卫革命旗帜,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江善忠就是其中一员。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就要从这位铁骨铮铮的红军英雄说起。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红军主力被迫长征。时任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的江善忠奉命留守兴国,组织开展对敌斗争,同时,掩护一批红军留下来的伤员。接受任务后,江善忠将20多名伤员集中起来,安置到灵山的一个天然岩洞里进行隐蔽治疗。
1935年,那是初春的一天。反动派得到情报,集结了大批人马气势汹汹地向灵山发起围攻。江善忠临危不惧,率领游击队展开了顽强的阻击。江善忠想到,敌众我寡,死打硬拼显然不行,唯一的办法,只有引开敌人,才能掩护伤员迅速转移。这时,他想到了家乡的芒槌石,决心把敌人引到芒槌石山顶上去。芒槌石是一座三面壁立的孤峰,只有一条崎岖的小路直通山顶。虽易守难攻,却是一条无法脱身的绝路。战友们再三劝阻江善忠不要冒险,可是,他斩钉截铁地说:“快,我把敌人拖住,你们赶快组织伤员转移吧!”
江善忠孤身一人,一步步把敌人引向了通往芒槌石的山路。且战且退中,他巧妙地利用岩石作掩护,连续击毙了好几个敌人。子弹打光了,他就用石头砸。很快,石头也砸光了。这时,敌人趁机冲了上来,狂笑着朝他喊道:江善忠,你己经是死路一条了。只要你反水投降,马上可以升官发财!”退无可退的江善忠,巍然屹立在悬崖边上,大义凛然地说:“要我背叛共产党,你们休想!”这时,他从容地环顾四周,心中默念道:“别了,我的妻子儿女;别了,我可爱的故乡;别了,我的父老乡亲们。”随即,他毅然脱下贴身的白布衫,咬破中指,血书一行大字,纵身跳下140多米高的悬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红军伤员和机密文件的安全。
第二天,敌人押着江善忠的妻子潘月英来到悬崖下,辨认江善忠的尸体。潘月英手捧丈夫的衬衫,只见上面一行鲜血写成的大字:“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
我们致敬江善忠,更致敬那些“像江善忠那样长期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甘于奉献的人”。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而这就是民族脊梁。江善忠的一生始终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永不叛党的铮铮誓言。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讲述红色故事,当知如今幸福来之不易,应将苏区振兴化为己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愿我们初心永在,砥砺前行,为章贡事业,奉献出自己的满腔热血!
《血书誓言保秘密》
在江西省兴国县烈士陵园的第三展厅里,有一座令人震撼的雕塑:一座像竹笋般峭拔的石峰下,一些端着长枪的国民党军畏畏缩缩地往上爬,一位顶天立地的汉子挺立在峰顶,双手高举着一块巨大的石头往下砸……雕塑下刻着一句铮铮誓词:“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
这是1935年初春发生在兴国灵山芒槌石的真实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江善忠1913年出生在兴国县长岗乡合富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28年冬加入党领导的农民协会,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斗争中,他革命坚决,斗争勇敢,从一位普通农民,迅速成长为一名省级领导干部。他担任过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裁判部长等职务。苏区时期,裁判部行使相当于现在公安、检察、法院的职权,关系苏区政权的稳固,责任重大。
江善忠担任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领导期间,对裁判部的除奸肃反工作有很高的保密性要求。他严格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裁判部保密纪律,不该知道的事情不问,不该看的文件不看,不该打听的消息不打听;必须做到守口如瓶不泄密,管好文件不泄密,保守党的机密甚至超过爱惜自己的生命。他对党忠诚,立场坚定,除恶肃奸从不留情,为维护苏维埃法律的尊严和苏区的革命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央红军主力北上后,江善忠留下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1月初的一天,江善忠率领一批伤病员和党的机密文件在转移途中,不幸与敌人遭遇,为了保护红军伤病员的安全,不让党的机密文满分件泄露,他独自一人把敌人往芒槌石山顶上引去。
芒槌石位于灵山西麓,因山形像村姑洗衣用的木槌而得名,是一座三面悬崖峭壁的孤峰,只有一条崎岖的小路能通山顶。虽然易守难攻,却是一条无法脱身的绝路。战友们再三劝阻江善忠不要冒险,可他斩钉截铁地说:“现在只有我把敌人引开,我把敌人拖住,伤病员和文件才能安全转移,你们赶快行动吧!”说完,江善忠孤身一人,一步步把敌人引向了通往芒槌石的山路。且战且退中,他巧妙地利用岩石作掩护,连续击毙了好几个敌人。子弹打光了,他就用石头砸。很快,石头也砸光了,敌人趁机蜂拥而上,狂笑着朝他喊道:“抓活的!江善忠,你已经是死路一条了。只要你反水投降,马上可以升官发财!”退无可退的江善忠,巍然屹立在悬崖边上,大义凛然地说:“要我背叛共产党,你们休想!”他从容地环顾四周,毅然脱下贴身的白布衫,咬破中指,血书一行大字,纵身跳下140多米高的悬崖,壮烈牺牲……
上到山顶的敌人,只捡到烈士留下的一件血衣。衣服上面写着:“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江善忠怀着对党无限忠诚的信念,为掩护红军伤病员,保守党的秘密,纵身跳崖,壮烈牺牲。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回顾过往,我们不能忘记曾为中国革命牺牲的先烈们,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缅怀先烈,致敬英雄,江善忠烈士用生命写下的誓言,仍然熠熠生辉。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将永远跟党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奋斗!
《生死考验》
许许多多共产党人在生死考验面前,毅然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对党绝对忠诚的坚定信仰,对信仰至死不渝。
怀有3个月身孕的她,黄长娇。在长征前夕,服从组织安排留守瑞金坚持游击斗争。由于游击斗争很残酷,黄长娇有过三次被捕坐牢的经历,每一次都游走在生死边缘。
还记得黄长娇最后一次被捕入狱,敌人让她说出游击队的成员及联络方式。审问几天没有结果,刽子手开始动刑,先是灌辣椒水、用蚊香烧,实施各种令人发指的酷刑。黄长娇毫不屈服。敌人恼羞成怒,握着一把大刀向黄长娇狠狠砍去。刀刃卡在她左肩膀骨头上,顿时皮开肉绽,血流如注,直至昏死过去。后来黄长娇缝了30多针,刀疤达14寸长。但,严刑拷打对黄长娇来说,简直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倒把白军自己累得够呛。刽子手什么人物没见过?可还从没见过这种宁死不屈的受刑者。
过了几天敌人把黄长娇放了出来,敌人一直暗暗地监视黄长娇。后来,黄长娇好不容易找到个机会,带着年幼的孩子从敌人的监视下逃了出来。
此后,黄长娇担任游击队长,带领游击队突围转移。然而,面对国民党的疯狂“清剿”,游击队的处境越来越艰难。这次,游击队又被敌人追赶了一天,大家饥寒交迫、精疲力尽,眼看就要跑不掉了。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走在前面的黄长娇深知带着年幼的儿子会拖累战友们转移。几年的战斗生涯,她见过太多母子分离的场景,而现在自己也面临同样的抉择。可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妈妈呀!为了保护孩子、保全战友,黄长娇强忍着泪水对孩子说:“儿子,咱们来跟叔叔们玩捉迷藏吧。你去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除了妈妈,谁来也不要出来,更不能出声,知道吗?”
孩子信以为真,迈开小腿用力地跑开。黄长娇迅速指挥游击队,走向另外一条山路。可孩子终究还只是一个孩子,跑了几步,回头不见了妈妈,孩子吹响了唯一的玩具:一个哨子。哨子发出尖啸的哨音,黄长娇的心揪了起来,泪水爬满脸颊。哨音渐渐变得急促,突然传来孩子的叫喊声:“妈妈、妈妈,我在这儿,妈妈、妈妈。”孩子的叫喊声渐渐变得急促,充满绝望,揪人心魄地在山谷中回响。随后,就听到了一阵杂乱的枪声,孩子的叫喊声戛然而止。
一钩残月、遍野寒霜,脱险的游击队员们入睡了。夜色中,黄长娇磕磕绊绊地原路返回。在一条小溪旁,她看到了死去的儿子。皎白的月色中,孩子的脸上凝固着惊愕的表情,手中还紧紧地握着那个哨子。
在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中,无数共产党员把对革命的信仰转化成坚定的信念。当人们问起黄长娇对自己的经历有何看法时,她含着眼泪回答看着那个哨子说到:“我常常会想起自己的儿子,但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
上面就是摘抄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讲红色保密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演讲稿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