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书日主题活动策划参考方案大约有3篇左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践行这个节日的宗旨,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思考伴随人生,我校面向全体师生,透过开展系列读书活动,以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培养认真的读书习惯,在读书中开拓视野,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快乐生活。促进师生同读书,师生互动影响,使整个校园书香弥漫,桃李芬芳。
一、活动主题:
点燃读书热情,共建书香校园
二、系列活动资料:
1、校园读书之星评选活动。
2、师生读书签名活动。
3、教师好书推荐或交流活动。
三、活动主办方:
图书馆艺术教育系语文教研组
四、具体安排:
(一)校园读书之星评选活动
1、评选对象:
在校学生(班及实习在外的学生除外)。
2、评选条件:
(1)高效利用图书馆,年纸质图书借阅量名列前茅(借书量统计时段为:20_年4月23日—20_年4月22日),鼓励同学们培养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并重、纸本书籍与电子资源互补的阅读习惯。
(2)用心参与各种读书活动,师生反映良好。
(3)珍爱图书、礼貌阅览,遵守借阅规则。
3、奖项设立:
五读书之星2名、四读书之星3名、三读书之星5名。
校园颁发证书和奖品。
4、评选时间:20_年4月15日——-20_年4月23日
5、评选部门:图书馆
6、评选流程:
图书馆根据学生年纸质图书借阅状况筛选出年借阅量排行前20名的学生。再结合所借书目、珍爱图书状况、礼貌阅览状况等综合评选,最终评选出10名“校园读书之星”。
7、颁发奖品:在校园升旗仪式上,由校长为读书之星颁奖。
(二)师生读书签名活动
1、活动目的:点燃广大师生的读书热情,提升读书习惯
2、活动时间:4月23日16:10—16:40(若有调整,另行通知)
3、活动地点:校园餐厅楼前
4、牵头部门:图书馆、艺术教育系
5、人员安排:
活动倡议与组织:孙_
横幅及制作、场地布置:陈_
精美小礼品(前100名)分发:李_
签生的组织与指导:牵头部门工作人员及全体学生图书管理员
6、活动流程:
(1)利用广播和宣传栏向全体学生发出倡议。
(2)请校领导签上第一笔。
(3)组织师生有序的。在横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4)将签过名的横幅悬挂在校园内。
(三)教师好书推荐或读书心得阐释活动
1、活动目的:透过教师对好书的推荐和读书心得的阐释活动,旨在构成人人推荐,人人阅读的良好习惯,构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读书风气。同时将这些优秀书目推荐给学生,进而影响和引导学生读书,构成师生互动共鸣,使整个校园书香弥漫,桃李芬芳。
2、活动对象:全体教师。
3、牵头单位:图书馆、语文教研组。
4、活动时间:20_年4月15日至4月23日。
5、参与方式(能够选取其中一种方式):
(1)各位老师用心推荐自己认为可读性较强,或者自己喜欢的一至两种书目(不限学科和种类,注明作者、资料简介、推荐理由等),亲笔写在A4纸上,并注明推荐人的姓名。
(2)写一点关于读书的、经典句段或警句等,亲笔写在A4纸上,注明自己的姓名。字数不限,感情真诚,具有必须的启发性即可。
6、人员安排
(1)推荐材料的指导、收集与拍照:
公共基础部、机电工程系(职责人):肖_
农经管理系(职责人):黄_
艺术教育系(职责人):黄_
(2)材料的整理、编排与展板(职责人):孙_
一、指导思想
深入实施素质,营造“科学减负、激情课堂、活力校园;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与热情,让每一位学生享受读书的快乐。从而推动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二、活动主题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思考伴随人生
阅读经典建设书香校园
开展亲子阅读加强心灵沟通
三、宣传
1、活力校园,轻松学习,锻炼能力,展示自我。
2、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
3、大手拉小手共享读书乐。
4、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5、以读书为乐与智慧同行。
6、与书籍为伍与经典结伴。
四、活动目的
读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春秋时期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到唐朝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一代一代的伟人用事实证明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用书籍构建文化长城,用知识激发智慧泉涌。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读书日”并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加强读书学习的交流
五、活动内容
(一)教师读书活动
1.倡导教师与好书为伴。学期初,要求教师制定个人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认真阅读一本教育经典书籍,不断充实自我。在4.23世界读书日,开展教师个人自主推荐、学校学生购书赠书活动。
2.开展阅读感悟交流。要求教师做到四勤——勤读、勤做、勤思、勤写。把自己阅读过程中某些印象深刻或深受启发的语段摘录下来(可以是手抄摘录也可以电子摘录),并针对有关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工作实际及时记录感受,如每月一次的阅读感悟交流:本期我最喜欢的两篇——题目介绍,阐述喜欢的理由(提炼式),该文给予我的教育教学启示,同时上传云空间,微信群等,相互学习、相互点评。
3.“读书,让人生更美好”读书征文活动。
(1)参加对象: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必写
(2)作品上交时间:即日起至4月30日止
(3)作品形式:可以是、、评论、对话、访谈、聊天、随感录、读书、小品文等,具有可读性思想性和启示性,倡导经典阅读。
(4)评奖方式:请参加征文活动的老师将自己的文章发至个人云空间及中心校邮箱)内,此次征文将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并有精美纪念品送上。
(二)班级学生读书活动
1.班级开展"阅读"活动。从教师自身做起,每天做到和学生一起读书,每天一个温馨小故事。并通过每周两次的"小喇叭"广播展示阅读活动开展情况,每学期评选“故事大王”。
2.完善班级"图书角",同时在学校公共区域创设"快乐书吧",多形式、多实现图书分享的快乐,扩大阅读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我的图书大家读"活动,由学校发出倡议,以班为单位,开展献一本书看百本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至少为班级捐献一本自己看过的书,带到班级以组建或完善班级图书角。
3.各校要发挥班级值日生作用,做好图书角的管理工作。将损坏的图书进行整理,各班要定期更换图书,保持图书整齐干净。
4.师生读书签名活动。4.23世界读书日,开展“齐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师生读书签名”等形式的活动。向大家展示读书的魅力!
(三)亲子共读活动
各班以家长委员会为纽带,向家长发出倡议,号召全体家长积极投身到"大手拉小手,牵手共阅读"的活动中来。印发《__小学读书节给家长的温馨提示》和《亲子阅读经事推荐(10个)》,进行宣传发动。
1.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图书馆看书,到书店、网上购书,以拓宽读书渠道,努力丰富自己的家庭藏书柜。倡导家长在孩子过生日、过年时以书为礼。
2.建议家长开展每天30分钟"亲子共读",促进父母与子女间的交流,共同成长,撰写亲子共读,开展"亲子读本讲读"比赛。
3.利用云空间平台、家长qq群及家长学校,分享交流亲子阅读体会,并进行好书推荐。
(四)“走进书里”读书征文活动
(1)作品上交时间:即日起至4月23日止。
(2)作品形式:读书体会、好书介绍、切合主题的散文和诗歌、读书故事、读书随笔等。
(3)参加年级:不限。
(4)评奖方式:请各班主任及相关教师帮助有意参加的小朋友将自己的美文以电子稿形式上传云平台同时a4纸打印,上交给图书室。最后评出读书之星、文学之星若干。
六、其他事项
1.做好相关资料(文字、图片)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
2.做好读书节的相关活动信息报道。
3.做好读书节各类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
一、活动主题:
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二、活动背景:
4月23日是世界文学的象征日,是伟大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逝世的日子;4月23日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等作家的生辰或忌日。为了纪念他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x95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向伟大著作和它们的作者致敬,鼓励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4月23日我们将迎来第十四个世界读书日,我们倡导学生爱书、读书,进一步激发大家的读书热情。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改变人生的厚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改变人生的终点。而且读书可以完善一个残缺的灵魂和滋养一个枯燥的心灵,是重新焕发信心和希望的源泉所在、正如温总理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所以开展读书日的目的就在于倡导全民读书,让读书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在这一天――请捧起你心爱的书,在温馨安静的环境里,享受阅读的快乐。阅读是成长的基石,阅读是精彩人生的开始,愿书成为我们永远的朋友。
四、活动安排:(4月23日)
1、晨读:各语文教师进教室为学生诵读经典。
2、大课间时间:公布阅读小报团体赛成绩,并颁发奖状。(教务处)
3、校外宣传:在学校外栏展出阅读小报。(教务处)
4、横幅宣传:多读书吧,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总务处)
5、网络宣传:把该活动开展的详细消息进行拍摄,并公布于校园主页。(信息处)
6、中午:学生阅读一小时。
7、晚上:(学生去家里传递信息)
这一天,告诉亲人和朋友:“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共同享受读书的快乐”。
在这一天,家家关闭电视一小时,在温馨安静的环境里共享阅读的快乐。
从这一天开始,“时间再紧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经济再困难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从这一天开始,要确立一种信仰:“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和风尚”。
8、4月29日上午班级读书会观摩,授课教师鲁迅小学张蔚,袍江小学冯珠敏。各语文教师安排好自己的课务。
上面的这些是摘抄网小编专门整理的读书日主题活动策划参考方案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