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摘抄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约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概述
报告基于对xx市xx县xx村xx组的15户村民、村委会工作人员、农村医疗卫生所的走访调查写成。以xx村为例,报告主要描述了山区居民的经济,涉及医疗养老等情况,列出了山区经济落后带来的突出问题,分析了解决方法和建议,力求为山区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线索。
二、调研背景与调研目的
(一)调研背景
我国近14亿的人口中,近一半仍然是农民。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是,发展的背后,城乡差距、贫富悬殊带来的社会矛盾不容忽视。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要任务,只有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处理好“三农”问题,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才能够得到巩固。
(二)调研目的
1、通过调查,深入了解山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而让更多人对山区发展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通过分析总结发现国家政策在贯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谋献策。
2、学以致用,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调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山区的发展历程,积极提高自身社会交际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报告的不足之处
本报告主要是描述了xx村xx组村民的经济状况。由于走访调查的住户不够多,问的问题不够全面,数据事实不够充分,对于一些问题,村民可能没有完全讲出事实,一些涉及到收入的问题村民多是说了大概,无法准确知道,对xx村村民的经济、医疗等问题的分析缺乏理论基础。因此,本报告参考了部分官方统计数据。
四、xx村的基本情况
一xx村的简要介绍
xx村位于云南省xxxx县小草坝乡,属于山区。距离镇18公里,占地面积28。3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17。7℃,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洋芋、芸豆等农作物。有耕地4261。5亩,其中人均耕地1。3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该村已通电、通路,无路灯。
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3个党小组,团支部1个,下设1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30户,其中农业人口3208人,劳动力154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20人。
(二)xx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及其获得方式
1、村内经济状况
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村里有很多的留守儿童,及孤寡老人。村里人使用特有的灶台,用柴、煤烧火,或者用电磁炉烧饭。这里有两道家家户户都会吃的菜,一是炸土豆,二是煮四季豆。
从数据上看,大雄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61。8万元,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1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17人,在省内务工62人,到省外务工255人。
2、历史经济情况及变化
3、居民收入来源
3、1外出打工
这几年来,大部分剩余劳动力都到沿海地区(广东、浙江等)去打工,赚来了不少钱,他们把打工赚来的钱一部分用于生产、生活费用,另一部分用来修建房屋。
3、2在家务农
3、2。1种植天麻
天麻是xx村的土特产,有特殊的药用、保健功能,丰收季节最高价格能达到一百多元/斤。2013年,鲜天麻产量预计1000万公斤,产值预计近8亿元。越来越多的xx群众通过种植天麻走上致富之路。
种植天麻需要本钱买菌种等,还需要时间和精力,过年那段时间是天麻成熟的时候,要带上狗上山守着天麻,以防被偷。老年人年纪大了都不种天麻,家里穷的也不种天麻。有的人家种七八百窝(“窝”是单位,一窝长宽约20cm,长约40cm),天麻年收入在5-6万元。有的是天麻大户,如隔壁村有一年种天麻收入十几万元的例子。
政府从去年开始对xx村种天麻进行补贴,去年2000元/亩,今年4000元/亩。
3、2。2其他作物及牲畜
村里人除了种天麻,土地就用来种苞谷、土豆等,然后养一两头猪,有的还养几只兔子。一般都是家里自己吃,不卖。有的人家种的苞谷不能自给自足,苞谷种的不够,要买苞谷,价格约在140元/百斤。十几年前xx村种过水稻,但产量不高,现在都不种了。有的家庭父母会出去打短工,2-3个月一次;或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种植天麻)。
3、3其他
由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雄村村民打工、打工加务农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对于一个农村村民来讲,他的经济收入方式并不总是单一的,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家庭成员选择的收入方式可以不同,家庭的收入方式越多,这样的家庭就相对越富裕。
(三)xx村其他情况简述(教育、医疗、养老)
1、文化教育
xx的小孩一般是没有学前教育的,一般从6岁开始在村子里上小学,小学不收学费、书本费,只是自己买辅导资料,也就是说学生上学基本不花钱。学校中午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餐。这里的小学连做饭的有11个老师,教200多个学生,老师几乎每个学期都换,有的老师也会搞点副业自己买地种天麻。这里上语文数学科学品德四科,不上英语课、体育课,学生一般5:30-6:00起床上学。小学毕业后最多有七八个孩子会去xx读中学,一半的人会在小草坝读中学,剩下的人就不上学了。
农村小孩从小在家十分独立,要忙着洗衣做饭等家务活,有时还得帮大人干农活。农村大部分小孩平时衣服都很旧,衣服上有一两个破洞是常有的事,没有经常洗衣、洗澡等卫生习惯。
在小草坝的初中阶段是这里的孩子能否继续接受教育的关键,成绩好的会去xx读高中,成绩差的而家里富裕的父母想让孩子读个书的会送孩子去读卫校、职高,这两种学校有政府的支持,对农村来的学生都有学费优惠和生活补贴。村子今年考了一个大学生,总共加起来有七八个,农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少,考上了大学基本上就算是走出了农村。
3、医疗卫生
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952人,参合率92。02%;享受低保171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
采访中我们得知,村里的人大都有农村医疗保险,一年90元/人,前年40元/人,去年60元/人,每人每年普通医药补偿60%,报销费用封顶线为400元。村里从2013年开始实施农村医疗保险,2003年村里开始有卫生所并开始合作医疗,我们采访的医生工作了35年,2003年以前是赤脚医生。
卫生所的医生都要有农村医生资格证才可上岗,每年会组织一些培训,这个卫生所有三个医生,两个人轮流上一个月的班,上班时月工资是3000元左右,不上班的一人有基本工资一千多元。村里每年都有免费体检(针对15岁以上的村民,由本村卫生所负责。
救急车辆拒绝进村,山区里的人即使受伤严重也要自行坐车到镇上医治。
村里对垃圾处理方式是焚烧,没有填埋,但有的村民是直接倒在河边,日积月累,对山区的环境承受能力造成严重的损害。
4、养老保险、低保补助等
访问中发现村中有些老人年轻时当过兵,现在有补助金;养老保险老人几乎都有,一个月能得到五六十元补贴;低保有的有一个月七八百,有的一个月一百。总的来说,低收入人群得到的补助极少,这也是造成其家庭经济贫困、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
五、山区经济滞后带来的问题
(一)山区留守儿童居多,教育资源缺失
山区工业发展少且缓慢,通常属于劳务输出地,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自己外出工作挣钱。上一代人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不少家长特别是母亲受教育不多,甚至是文盲,缺乏培养人才和科技兴农的现代意识。另外,由于物质生活较为贫困,精神文化生活的不丰富,使得一些学生父母形成没有文化照样过日子的思想,对孩子疏于管教。总的来说,孩子缺乏一个令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
另外,山区学校学生数量、教师数量少,一名教师承担多年级的教学任务的现象十分常见,学校教学设备少(桌椅不统一、缺乏多媒体教学设施),山区学校选址不恰当的情况多(xx村的小学布局在半山腰,旁边多坟墓,家长和学生都颇有抱怨)。加之家长对教育认可率较低,造成山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偏低。
(二)山区农业劳动力缺失
农村的一个主要体现,就在于一个“农”字,农业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现状则是严重的重工、商,轻农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劳动力选择了外出打工的赚钱方式,农村出现了“有地无人种”、“有人无地种”两种极端情况。前者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后者则造成了盲目开垦山地的情况,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由于青壮年的外出务工,山区土地缺少人力耕种的情况也逐渐严重。
(三)山区老年人负担加重
农村也遭受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困扰,在山区里面,由于观念落后,许多老人家不但要把儿女抚养成人,还得承担孙子的养育义务,无形中增加了山区老年人的经济负担。他们不像城里人那样有退休金、有住房公积金、有养老保险金,更多的,是依靠在外打工的儿女寄回来的微薄收入。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无法赶上物价的上涨步伐,造成山区老人的生活负担也越来越重。山区老龄化、空巢老人,这些问题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制约。
六、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地理环境闭塞
贫困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居住点布局分散,山谷坝子地形多,交通不便。在很多村子,高山、峡谷、河流把村寨分隔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小世界,彼此间“说话听得见,走路要半天”。人们很少走出去,生活以自给自足为主,继续着落后的生产方式,继续着封闭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地理环境闭塞造成的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产物的输出和工业的发展。
(二)农业技术落后
山区农业发展主要还是停留在小农经济水平,各家以传统的生产方法种自己的地,规模效益小。此外,农民没有足够的学识和能力来抵御自然灾害、缺乏新型农业机械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业发展举步维艰,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的山区经济自然就受到了不良影响。
(三)自然灾害频繁
“无灾不成年”是对xx自然情况的描述,山区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地震、泥石流、滑坡为主,xx县也深刻地体现了这个自然特征。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xx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受到严重挑战,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且对家庭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四)公共服务缺失、政府监管不力
访问中,有一个家庭,奶奶年龄七十六,要养大两个都是孤儿的小孙孙。奶奶有四个子女,两个儿子都去世了,女儿有一个出嫁,有一个外出打工,两个都很久才回来看老人,也没钱寄给老人。奶奶病得面无血色、吐字无力,但不敢去看医生,“没钱啊,看不起”。老人有低保,一个月100元,加上那个大的孙孙也有,总共200块一个月。
像这种情况的人不少,为什么补助这么少呢?家里这么贫穷难道没有救助?老人讲:“没人管啊,村委会的人不管。有好处都给自己屋里了,国家有政策,到了村里,都是自己捞好处!”在走访的学生家里,还有很多自己带着孙孙的孤寡老人,每个家里情况也各不相同,家里一贫如洗却没有得到政府的救助,真是让人痛心!
此外,山区教育中如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不容乐观;山区居民重大疾病保险、养老保险等受惠的范围仍不够大;山区村务公开不明确、办政能力存在不公平现象仍旧存在。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场地和资源,构建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让政府人员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服务,是当前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的重要任务。
七、关于山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富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1、增加农民收入,挽留青壮年劳动力。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农、工、商业,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使农村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发展山区的金融服务,给山区信贷提供更多的优惠,以鼓励经济的发展。
2、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例如,建立xx县小草坝野生天麻种质资源保护制度,并将以小草坝为中心发展种植基地。鼓励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争取让山区的土地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农民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意义。
(二)文化建设
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科学文化的发展为经济提供精神动力、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山区在财政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当前中央财政应当担负起精神文化重要的甚至是全部的份额,政府在投入资金方面,可以适当地对山区倾斜,增加对教育、文化类设施以及活动的经费投入。同时,还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合理配置教育和文化资源、提高山区教师队伍的素质,以加快山区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基础。
(三)社会建设
1、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山区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积极推行新型合作医疗,给予更实惠的财政补贴,让农民看得起病。再者,要加大对低保户、贫困户的补贴力度,根据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保障金额,帮助低收入人群走出困境、使老年人“老有所依”。
2、在环境上,应该借鉴先进城市的做法,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和回收的做法。减少随处堆放垃圾、焚烧垃圾,保持人居环境的整洁卫生,预防疾病的传播;另外,要切实做好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减少盲目开垦,做好土地利用规划,这样一来,才能建设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加强对山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制定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的预防方案。对于山地认为损害严重的地区,需要严格执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限制垦荒等措施,实现山区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山区发展必须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协调好地质灾害防治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4、完善山区基础设施,继续加大对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其中,建设便利、畅通的交通网,对山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措施。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山区的农田水利和人畜饮水建设好,开通各个村的电视、电话及各种信息网络;办好教学、文化室、科技培训室、信息网络室、卫生室、文娱运动场所和交通运输场所。
一、基本情况和背景介绍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的客观保障,是实现乡村振兴、带领村民致富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转型升级的繁重任务、生态治理的巨大压力,xx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盯“建设XXX都市圈魅力中心镇”的奋斗目标,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平安等各项工作,迎难而上、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凝聚和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深入全镇15个村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翻看台账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查找亟待解决的难题,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注入动力活力。
二、好的方面
XX镇是县城所在地,土地面积100。4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委会,总人口15。4万人,耕地面积XXX余亩,山地面积XXX亩,林地面积XX亩。2020年,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xxx万元,其中,有3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20万以上,特别是xx村年收入达78万,其他10个村年收入均在6万元以上。从收入来源看,有7个村依靠自有资产租赁收取租金收入,1个村依靠光伏发电产业取得收入,其他7个村由镇政府划拨资产获取收益。
三、存在差距
从调研情况看,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内生动力不足。部分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缺乏责任感,过度依赖政策性补助,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部分农村群众对集体经济认同感不够,认为发展集体经济难度大,参与支持的热情不高。导致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2、发展后劲不足。发展集体经济需要资源资金支撑,xx镇下辖15个村委会,在县城规划区内的村委会8个,规划区外的7个,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土地资源缺乏,水面、林地面积不广。15个村虽然都有集体经济收入,但村小组有收入的不多,其中,经济效益较好的村组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区,离中心城区较远的村组效益不明显。集体经济较弱的村日常运作都依赖于转移支付,根本无可用财力发展集体经济。一些村也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想法,但一提到资金,就望洋兴叹,不了了之。
3、发展模式单一。从我镇情况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每年相对稳定收入主要就是租赁收入这一块。集体经济较强的8个村当中有6个村是通过集体资产租赁取得的,占到总数的75%,真正依靠发展产业和其它渠道获取收入的村委会不多。
分析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自身出发找差距和不足。
一是思想还不够解放。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导致思想解放不能及时跟上新形势,缺乏创新思维,对经济规律研究不深,解决经济问题办法不多。
二是工作上进取意识不强。由于生育二孩,为了顾及家庭,对工作上的要求有所降低,科学谋划和指导创新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是群众观念不牢。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不深入,平常下村只注重自己要开展的工作,没有关心群众的诉求。
四、改进措施
一是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从思想深处充分认清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加强对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力度,使广大群众全面了解并理解国家的政策措施,引导群众支持、参与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抓好党员干部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造良好氛围,激发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
二是强化村级班子建设。优化村“两委”班子,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打破行业、身份、地域限制,从致富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国家正式干部等人群中,大胆选用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思路清晰、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进一步落实干部干事创业容错机制,打消干部求稳怕乱、不想发展、不敢发展的思想包袱,增强干部主动担当、主动发展的意识,解决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
三是盘活村级集体资产。通过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山塘、水库、门面、老校舍、生产加工场地等各类集体存量资产,采取对外招标承包、租赁、参股经营、联合开发等方式提高利用率,实现稳定、可持续性收入来源。
四是加大政府政策扶持。镇政府加大对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通过“五个一批”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即对无资源、无资金且在县城规划区内的一些村,通过下放镇级资产使用权解决一批;适合发展生态旅游和农家乐的通过支持发展产业带动一批;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的通过土地流转解决一批;有改造村委会大楼项目的通过搬迁到交通干道沿线,形成集体资产租赁解决一批;通过提供社会服务解决一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把乡村旅游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有力抓手,着力打造了一批生态、文化、养生、休闲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特别是在“寻梦·2015中国最美村镇”评选中,xx县阳坝镇、大水沟村被评选为全国最美村镇。全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而且增加了农民就业率,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旅游脱贫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国家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0个,省级旅游扶贫试点村12个,市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65个,农家客栈达到876家,8191张床位,农家乐达到1321户,其中星级农家乐54户,星级农家客栈8家;发展旅游专业合作社74家,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专业户480家。2017年,陇南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828。79万人,同比分别增长20。5%,收入19。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2%。
陇南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做法
按照市委“433”发展战略中“努力把陇南打造成为甘陕川毗邻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我市以创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市为契机,在打造陇南十大旅游景区、提高旅游开发水平的同时,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打造陇南旅游品牌的重要内容,着力建设一个不要门票的大景区,在发展全域乡村旅游中促进精准扶贫。
明确目标,聚力扶贫
全市各县区以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把旅游扶贫村作为景点来规划设计,把乡村旅游作为重要产业来培育,把旅游扶贫村建成有个性、有特点、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精品,使乡村旅游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突出“旅游扶贫”主题,紧紧围绕旅游扶贫来做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尽可能吸收全体村民参与,让精准扶贫的村民参与旅游发展,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力军和最大受益者。旅游扶贫村建设依托当地旅游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坚持“一村一品,突出特色”,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充分体现“原乡”原真性,把保护好历史遗存,留住“乡愁”作为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体现在旅游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
政府引导,行业规范
制定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建设了xx县阳坝、宕昌哈达铺等10个旅游名镇和xx县大水沟、文县哈南等一批历史文化旅游名村。同时要求各县区结合地域特点,储备乡村客栈建设图纸,免费向乡村旅游户提供,并指派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施工,出台以奖代补政策,每建成一间乡村旅游标准客房,政府补贴一部分,双联单位帮扶一部分,农户自筹一部分,引导群众打造标准化农家客栈。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各县区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整合资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道路、供排水和房屋风貌改造、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加快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山、水、田、林、建筑等原生资源的保护利用,标准化打造农家客栈,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涌现出了一批道路交通便利、村容村貌整洁、彰显地方文化和自然生态特色的旅游示范村。市上自筹资金2亿多元,建成了贯通两县三片区的五阳路,为向南开放、带动沿线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重要条件。全市旅游扶贫村通宽带率达到90%以上,陇南市区公共场所和30个重点旅游景区、所有星级宾馆饭店均实现了免费无线网全覆盖。
统筹联动,金融发力
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双联帮扶单位的优势,帮助乡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旅游扶贫,引导企业在贫困村创办旅游公司,鼓励能人大户领办旅游合作社,带领贫困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助力精准脱贫。市上重组市信通公司,追加1亿元资本金,组建成立新的市级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公司,并要求每县区至少成立一家旅游发展公司。市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各县区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的旅游发展基金,用于奖补贫困村编制旅游规划、开展宣传推介、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创新模式,示范带动
一是“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的花桥模式。由市龙江公司投资,县里提供土地,共同组建乡村旅游发展公司。二是“帮扶单位+支部+公司+农户”的凤凰谷模式。xx县城关镇凤凰谷以村集体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的方式,成立乡村旅游度假有限公司,将帮扶单位和镇上帮扶资金的一部分作为集体股由村上持有,另一部分按每户3000元的标准作为19户贫困户的股金,其他农户自筹资金入股,年终按股份分红。三是“合作社(协会)+农户”的鹿仁模式。宕昌县城关镇鹿仁村成立了羌寨旅游专业合作社,将村内从事农家餐厅、农家客栈经营和旅游商品营销的农户纳入合作社。四是经营大户带动的草河坝模式。文县铁楼乡草河坝将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能人大户创办白马风情园,引导农户发展农家客栈、农家餐厅,所需蔬菜、土鸡、猪肉及各种杂粮均由周边农户供应,带动当地农户致富。
新媒助力,加大宣传
全市大力推进“互联网+旅游”战略,整合各类新闻媒体,利用全市2690个政务微博、560多个政务微信公众平台和大量的新闻网站、政务网站、商业网站,海量发布与乡村旅游等相关的摄影及图片。许多农家乐、农家客栈与美团、去哪儿、携程等全国知名平台合作,实现了全民分销和全网营销,吃、住、行、游、娱、购全面触网,为游客带来多元立体的旅游服务体验。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效的推进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创业增收。但我市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扶持政策仍需不断完善。
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与强势推进的形势不相适应。目前,各县区乡村旅游发展呈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对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打造,主要靠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专项发展资金少。由于旅游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力度不够大,投融资渠道较窄,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态势尚未形成,单纯依靠政府开发投入,投资严重不足。农民筹资有限,资金、项目等原因严重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此外,当前的环保、土地政策也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
二是配套服务设施不尽完善。
乡村旅游道路、环境卫生、旅游标识等基础配套设施还满分很不完善。县乡公路等级较低,路况差,标识标牌缺乏,不便于旅游车辆通行。乡村旅游点的停车场、供水供电、应急救援、购物商店、游览步道、观赏休憩、旅游厕所、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设施还不完善。农家乐、农家客栈建设标准低,接待能力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三是开发层次低,产品形式单一。
当前大部分乡村“空巢化”现象严重,缺乏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前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建设水平低,乡村旅游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不能满足游客需求。
四是乡土文化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现象严重。
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不足,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存在较大盲目性。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地域特色不突出,旅游产品雷同现象突出。在乡村旅游打造中存在千篇一律、风格雷同现象,人工痕迹过于明显,无法体现乡村旅游环境的生态、自然之美。
五是文化内涵有待深度挖掘。
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对各地独特的生态资源、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深层次挖掘、开发和利用不够,致使景区开发档次低、文化内涵少。特别是对散落在乡村的大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保护挖掘开发不够,致使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体现不出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对乡村农耕文化的挖掘利用保护工作滞后,对独特的无公害绿色农特产品开发滞后,乡村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离规模化、品牌化还有很大差距。
六是从业人员管理服务水平较低。
在实际的乡村旅游实体操作中,管理人员一般由乡(镇)、村干部或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基本都是本地农民,旅游领域管理服务技能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且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其管理水平及综合服务质量相对偏低。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矛盾突出,乡村旅游处于粗放、低级的管理营运状态,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做好全市乡村旅游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制定扶持政策,创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建立由旅游部门牵头,文化、农业、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参与配合的乡村旅游协同管理与服务机制,合作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资金整合等问题。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旅游,推动农家乐的产业化发展和提质升级。加强与省农委、扶贫办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统筹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项目的扶持。在重点推进农家乐集中连片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专业合作社、企业主导型、产业集聚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实施品牌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乡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提高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加快完善乡村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统筹协调全社会力量,整合各方面资金,加大对旅游扶贫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停车场、购物中心、餐饮服务、标识标牌、旅游厕所、村容村貌改造、农家客栈、农家乐等项目的建设进度,提升旅游接待条件。推广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多种形式兴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形成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重点做好政治引领、组织建设、政策宣传、能人培养、机制建设等工作。积极落实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的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转化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结合当地实际,引导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做好乡村旅游发展要素保障,“牵头”形成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合力。通过“党建+乡村旅游”联动融合,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旅游和电商发展优势,对于闲置农房,由村党支部或村民委员会收回农民的原有房屋土地使用权,对地上建筑物实行补偿,产权归村民委员会所有,并通过房屋修缮后,出租给原住民或社会投资人创办旅游项目。
全面提升乡村旅游要素品质。紧盯旅游发展新业态,以旅游为导向,以“1+N(养老、养生、体育、亲子、研学、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为模式,积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农业、林业等资源要素与旅游的叠加效应,大力开发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康养服务、旅居养老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庄园、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特色小镇、旅游特色村、农家客栈和乡村旅游点。鼓励农民以土地流转、带地入股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旅游景区周边、城市周边、高速公路出口休息站及沿线地区的乡村旅游,着力打造景区点与乡村旅游联动发展的有效平台,实现乡村旅游的链条式、连片式发展。
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参与性、休闲性为卖点,逐步实现由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生态、农业、民俗等旅游产品转变。注重打造乡村旅游的体验性和参与性,让旅游者亲自参与操作、实践、设计等环节,使旅游者体会劳动生产和产品制作的过程,既体现旅游者自身的价值,也显示出其体验的乐趣。挖掘具有典型的、古老的、乡土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历史知识、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鼓励乡镇举办旅游艺术节庆活动、推广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乡村信息垂直平台、发展乡村电商、智慧旅游等,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乡村旅游宣传营销。
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育。对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专业知识;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以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方法培养一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注意从本地农民中培养一批导游人员,以密切旅游区和当地农民的相互关系。在原有xx县花桥村全省乡村旅游培训示范基地基础上,增建几处市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鼓励旅游企业或有资质的相关机构对农户进行运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市场营销等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技能。
乡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纽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无论我们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去谈发展,许多工作都离不开乡镇,都需要乡镇去抓好落实。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乡镇长,要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全镇干部和社会各方力量,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以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为取向,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为主线,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群众增产增收为抓手,发扬“争、抢、拼,追、赶、超”的高县“亮剑”精神,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紧盯发展第一要务,以“经济发展”为调研课题,经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等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江镇经济发现现状
文江镇位于高县中东部,幅员面积157。4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辖31村6个社区56个居民小组,总人口815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929人。南广河在境内穿流而过,地势复杂,大部分属深丘山区,最高海拔1081。2米,最低海拔325米,森林覆盖率达35%。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紫砂泥、石英砂等。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镇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础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条件明显改善,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大局和谐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近年来,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2。07亿元,年均增长5。73%;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77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4亿元,年均增长1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12亿,年均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6亿元,年均增长11。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78元,年均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556元,年均增长25。07%。
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稳步推进,文江镇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周边乡镇相比还有着一定的差距,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单一,要素瓶颈制约加重,重大项目推进乏力,投资持续保持增长的难度加大。
二是新兴产业支撑力不强,生态优势转化效益不高,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难度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品附加值不高,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经济转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逐渐显现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度增大,信访维稳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
四是财政收支矛盾凸显,财税缺乏新的增长点,各类刚性支出不断增多,财政支出压力增大。
五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扶贫攻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不少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三、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经济转型调结构,突出“三高”抓发展
调整发展思路,用高理念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走势,努力提升新常态下驾驭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能力;高水平服务中小微企业,正确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高质效提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千方百计跟进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是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克难关,以乡村旅游拉动一、二、三产业发展,以服务现有企业,孵化小微企业为引擎,切实推进新兴产业、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养生、新业态旅游等项目建设。策划、包装、实施一批以“PPP模式”推进的项目,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开发、公共服务等领域。二是要强化项目要素保障,优化财政收支结构,着力培植新的税源增长点。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理,积极争取启动腾龙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全力保障煤、电、气、水等生产生活要素。三是认真研判文江镇域企业生存发展空间,制定“一企一策”帮扶方案,主动帮助企业解决要素瓶颈问题和生产经营难题,鼓励企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企业从生产加工向研发设计、售后服务、使用全过程延伸,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产品培育。
(二)优化第三产业,突出“三园”建亮点
依托百里茶叶观光长廊、高洲酒业生态园、黄草坪红豆杉康养基地,打造3个乡村旅游示范亮点。一是以城郊结合部的剑南村、东山村、胜利村为重点,力争打造全县最大的观光采摘园。二是以高洲家园为元素,打造以籁笏村为中心的喀斯特地质园。三是以黄草坪为中心,优化踏浪湖花河长廊,做大做强科毅茶业云嶺五色采茶示范带,发掘花庄村红色游旅文化底蕴,打造红豆杉康养基地休闲园。
(三)社会事业重发展,突出“三业”抓提升
把教育、卫生、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突出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水平。力争柳湖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二是突出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推进村级医疗站标准化建设,加强村医生医疗防疫知识业务培训,服务群众就近就医,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镇创建,力争县一医院、中医院医疗水平大幅提升,不断优化妇幼保健、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强食品药品管理,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三是突出劳动就业保障持续发展。着力完善公共服务,坚持创业带动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退伍军人自主创业和返乡人员回乡创业,每年实施技能培训2000人以上,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人以上;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劳动保障所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作用。
(四)城乡环境呈新景,突出“三化”抓整治
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打造力度,努力实现治理“五乱”标准化、城区管理优质化、新村建设标美化的目标。一是“五乱”治理标准化。认真落实《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按照整治“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的要求,加大城郊结合部、南广河、宋江河沿线、农村公路沿线、村庄山沟等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力度,全面消除“脏、乱、差”现象,争取创建为省级卫生镇,让城乡环境更干净更美丽。二是城区管建优质化。加强城区网格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管理,落实城区管理巡查机制,集中整治城区占道经营、违章搭建、乱停乱放等行为,保持良好城市秩序。加强柳湖公园、滨河公园和建设路、板桥、上车站三个农贸市场的综合监管,规范小商贩经营活动,处理好底层群众进城谋生与营造城镇居民良好生活环境的关系。争取启动文江城区油化工程,加快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改善城区居民居住环境。主动融入县上省级文明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创建工作,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三是新村建设标美化。争取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政策扶持,新建和改造农房10万平方米以上,拓宽和硬化农村公路50公里以上,达到主要干道通乡村客运的道路标准,加大农村客运车辆的投入,进一步提高老百姓安全出行的便捷度。提升饮水质量,保障生产生活用水,拟在李家沟水库下游新建大型集中供水点、新建整治山坪塘100口、新建整治沟渠50公里。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用电质量,完成第二轮农网升级改造任务,改造线路310公里、增设台区16个、新增变压器16个。改善生活能源,降低群众生活成本,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扩大民用天然气覆盖面,新铺设管道50公里以上。
(五)依法治镇全覆盖,突出“三基”抓深化
加强宣传、责任、治理工作,努力提升依法治镇水平。一是宣传教育全覆盖,夯实舆论基础。要深入推进“法律十二进”及基层法治示范创建工作,提高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水平。按照省、市要求,认真组织开展“法治融入节日”活动,不断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制发《法治扶贫工作制度》,广泛开展法治宣传、帮扶和教育,切实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致富创业动力,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群众的心田。二是落实责任全覆盖,夯实主体基础。严格落实《文江镇推进依法治镇“一岗双责”责任制》,与镇、村(社区)、组干部层层签订法治责任书,全面推行法治工作目标责任制,凸显“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三是突出治理全覆盖,夯实底部基础。按照《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及时清理确认行政权力事项,执行好《重大行政决策“三合性审查”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裁量标准动态调整、重大执法决定法治审核等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和现代社会治理体制,推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不断提高全社会依法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坚决防止重大治安案件和暴力恐怖事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我们将按照县委确定的“围绕一个定位”“锁定一个目标”“发扬一种精神”“实施五大战略”“推进7+1八大亮剑工程”发展思路,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让人民高兴、政治清明让人民高兴、文化繁荣让人民高兴、社会和谐让人民高兴、生态优美让人民高兴”的各项优惠政策,用好用活各项惠民举措,加快推进文江镇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以上是摘抄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精选4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