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摘抄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者:李俊伟
计划学时:1课时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全文逻辑严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基础,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难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思想,研讨现实意义”上。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准确而流畅地诵读课文,掌握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3、情感与态度: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讨论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准确而流畅地诵读课文
2、掌握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及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2、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式;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自主、合作、研讨、识记积累,质疑探究,引导点拨,拓展感悟,。
教学模式:语文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自主质疑——导读解疑——研读探究——品读鉴赏——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我所知道的孟子”资料搜集展示: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二、自主质疑:
1、推荐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听读并评价。
2、教师范读,明确字音、句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顺。
4、师生齐读课文。
5、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标记疑点、难点。
6、四人小组质疑交流。
三、导读解疑:
1、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2、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
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一词多义:国、拂、
通假字:曾、衡、拂
虚词:于、以、
重点句: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归纳文言文翻译小敲门——“五字法”即留、删、替、添、调(留——保留原有的专有名词;删——删除一些语气词;替——将单音节词替换成双音节词;调——调整个别词语的顺序)
四、研读探究:
1、文章开头列举了那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他们的经历。
2、这六位古代圣贤的经历有什么共同点?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作者是如何论证的?说说作者的论证思路。
重点点拨: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本文的论证结构:个别事例——一般道理——正反论证——点明论点
五、品读鉴赏:
本文语言内涵丰富,给人启迪,找出你认为蕴涵深刻道理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并做一点赏析。(可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内容启迪等方面任选一角度)
例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以骈句为主,结构整齐,增强了语言气势,告诉我们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就必须先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艰苦的磨练。
六、拓展延伸:
1、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你还能列举那些处于困境而奋发有为的例子。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
2、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贪图安逸享乐而亡国的例子。(隋炀帝、宋高宗)
3、“正是忧患意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正是忧患意识,大和民族精诚团结,忍辱精进,才在二战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科技大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可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想尽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的民族复兴;日本更是亡我中华之心不死;海峡对岸还叫嚣着‘一中一台’……请同学们结合个人和民族的现实,思考讨论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圣贤经历——————苦难造就人才
(事例)(结论)
个人(正面)
层层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
国家(反面)
教学反思:
孟子这篇短文是历史传诵的说理名篇,本文不仅逻辑严谨、富于辞采,而且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引导学生学会文言文学习的技巧和要点,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发掘文章的教育意义,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终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目的,应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基于此,自己尝试采用在“导引---诵读---翻译----细品---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通过合作探究仔细品味理解文章内容、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拓展延伸则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能运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中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疏通文意和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树立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导入
(二)、朗读课文
1、听录音范读
2、标注字音,划分节奏:
3、全班齐读。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尝试翻译,画出文中遇到的自己不理解的重点字、词或短句进行讨论质询。
2、教师解释文中重点字词,疏通文意学生积累字词。
(四)、初步感知
1、第1自然段列举的六位古代圣贤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1.出身贫贱(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
3.被提拔任用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上天降大任给舜等人让他们经受种种磨难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逆境出人才。
(五)小结
文章思路
1、列举六位圣君贤臣的故事
2、归纳概括结论:逆境出人才
3、个人因逆境而奋起,国家因安乐而灭亡
4、总结出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巩固练习
(七)、作业
1、复习课文
2、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八)、板书设计
文章思路
1、列举六位圣君贤臣的故事
2、归纳概括结论:逆境出人才
3、个人因逆境而奋起,国家因安乐而灭亡
4、总结出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教学目标:
(一)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二)智育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第二.三段。
(二)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三.练习巩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议论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二、感知课文
1、齐读课文,版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
畎(quán)亩:田间、田地傅说(yuè)曾(zēng)益:同“增”,增加胶鬲(gé)拂(bì)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ú)乱:违反、阻挠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
(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A、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B、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C、多义词。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学生如果还有疑难,可以让他们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
3、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分析课文第一段
1、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并请另外一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2、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
(六个,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这种论证方法叫做举例论证。)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即论证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生于忧患”)
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三、分析课文第二段:
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第二段属于什么?议论
2、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请另一同学翻译,老师给予纠正出现的错误。
3、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什么?
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练意志,增加才干。即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生于忧患”。
4、背诵第二段(采用抽查一两个学生的形式)
四、分析课文第三段:
1、一学生示范朗读,另一学生翻译
2、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即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死于安乐”。
五、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当堂背诵课文
七、完成练习
练习
1、解释划线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A、故天将降大任∕公问其故B、天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任重道远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行拂乱其所为∕或异二者之为
(2)A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B、舜发于畎亩之中∕不悱不发
C、发于声而后喻∕不言而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众议举宠为督B、征于色发于声∕从此替爷征
C、曾益其所不能∕曾不弱孀妻弱子D、行拂乱其所为∕无丝竹之乱耳
4、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句子的含义。
2、能力目标: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3、情感目标:体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1、诵读评析2、小组竞赛3、讨论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生物上有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到热水中,这只青蛙会果断地跳出来,成功逃生;但把这只青蛙放在一个温水的杯子中,并慢慢加热至沸腾,青蛙刚开始时会很舒适地在杯中游来游去,到它发现太热时,已失去力量跳不出来了。这个实验说明一个道理:叫?(学生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非常的棒,其实这个道理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人论述过,他就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他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
二、目标展示:
首先齐读教学目标,了解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
1、孟子其人
孟子:名柯,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后人将他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著作有《孟子》。
2、《孟子》其书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复习课文,要求:
(1)、快速背诵课文
(2)、识记课下注释
字音字形: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行拂fú
法家拂士bì曾益其所不能zēng
重点词语:
曾:同“增”,增加拂:同“弼”,辅弼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苦:使……痛苦劳:使……劳累
饿:使……受饥饿空乏:使……受贫困
乱:使……颠倒错乱所以:用这些办法
不能:本来不具备的才能恒过:经常犯错误
作:奋起,有所作为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4、自主复习
(1)、先对照文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有疑难的作记号)。
(2)、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组内讨论解疑。
翻译原则:
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2、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有的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5、再读课文,要求:识记内容理解(4分钟)
(1)论点
(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论证思路
①文章的中心论点?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论证观点?
明确:人才和国家
③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④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首先举出六位名人的事例,得出结论:凡担当大任的人都要经受磨炼;接着指出一般人也要经受磨炼,然后又从反面论述国家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得出本文的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文章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受三个方面的磨炼,分别是:
A,思想方面:苦其心志
B,生活方面: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C,行为方面:行拂乱其所为
⑥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⑦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006年河南省实验区二)
明确:(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⑧阅读第③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2009北京)
明确: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6,对比阅读
中考对比阅读考察角度:
(1)表达方式
(2)写作手法
(3)思想感情或观点
(4)人物形象
(5)谈感受或启示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2009山东济宁)
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明确: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三、教师寄语:
四、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章深厚内涵,分析作者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到孟子的经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找一找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一)走进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因此后世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预习检测,读准字音
(1)傅yuè说(2)胶ɡé鬲(3)曾zēnɡ益
(4)拂fú乱(5)拂bì士(6)畎quán亩
2.学生朗读课文(找两名同学每人读一段,然后大家点评)
过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文言文,不读无以为学,反复诵读是学习的最佳途径。熟读成诵,能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素材。(教师适当评价)
3.听读课文
把握朗读技巧(节奏、语速、语调、语气等朗读要领,在书上用/标出停顿。)
4.学生再次朗读
要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5.学生齐读,感知文义
找出语言、句式的特点,如语言简练,概括性强,骈散结合,有节奏感;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极好地表达了中心。
学生自读,疏通文义
(要求: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借助书下注释解释积累重点词,并练习翻译,看谁做得最好。如近义词、同音词、词类活用的、一词多义等)。
(三)互助学习,梳理文义(幻灯片)
1.第1段译文(幻灯片)
第2段译文(幻灯片)
2.词语归类积累
①近义词辨析:“发”“举”的意义解释有何异同?借以理解舜的事例与其他五位贤臣的异同。
明确:“发”是发起,任用。用于舜他是帝王。“举”是举用,选拔。用于其它五人,他们是卿或相。
②同音词:“士”与“市”的词义区别,借以理解管夷吾的事例与百里奚的异同。
明确:“士”指狱官,“市”指集市
③词类活用(形容词和动词的使动用法):“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忍”,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逆境出人才的道理以及经历艰苦磨炼的益处。
明确:这些词要译成“使……痛苦”,“使……劳累”以此类推。
④通假字:“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拂”同“弼”辅佐。
⑤一词多义:“拂”、“发”、“安”等。
拂—违背;拂—同“弼”,辅佐
发—被选拔,被任用;发—表现
安—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四)思考问题,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开篇列举历史上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炼,干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举例论证)
作者认为要造就人才必须经历一些磨难,这些磨难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
明确:①“苦其心志”——思想;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活;③“行拂乱其所为”——行为。
4.作者是如何从个人成才问题归纳过渡到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问题上的?
明确:用正反对比论证法指出的。
正面论证: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反面论证:作者由个人推广到一个国家,对于国君来说,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进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也就是说,一个国君要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的磨练。并由此自然引出本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针对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言的,主客观因素对于国家治乱的影响如同对于个人成才的影响一样。而上文所列举的历史名臣,正是辅助国君严格执法、直言进谏的臣子,文章前呼后应,论证严密。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文章首先列举六位历史名人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然后由个人的磨炼推论到国家的治理,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经受磨练的必要性,再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5)课堂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列举六个发迹于民间而被举荐的名人的事例,阐述了“逆境出人才”“忧劳兴国”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孟子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他的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六)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纵观古今中外,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理解。
①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伤残之后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阶段,才从结束生命念头中摆脱出来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不朽之作。
②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③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2.(由司马迁引出《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饱满的感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
3.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七)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作:“逆境出人才”吗?谈谈你的观点,写一字左右的文章。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了解文章思路和论证方法
3、理解作者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思路和论证方法
三、导入
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一、导入课题:(2分钟)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发愤图强,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自此之后,处于安乐中的越王,。“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最后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个究竟吧!
2、介绍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课件孟子图片和旁解)
3、解题
(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
4、检查上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写出划横线字的拼音
畎()亩傅说()拂()乱
法家拂()士胶鬲()曾()益
二、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曾益()衡于虑()拂士()举于士()发于畎亩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
三、翻译重点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一读课文:朗读课文
6、正确、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
(1).发音要正确、清楚。(2).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
(3).速度的快慢要合适。(4).语气、语调要恰当,有感情。
四、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合作学习
1、文章的论点
2、课文的论证方法
3、列出的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说明什么道理
4、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5、文章最后总结出什么论点,这个观点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五、展示交流结果,教师点拨
六、课外拓展延伸
谈感悟,积累相关的名言,事例。
七、考点训练(三读课文:积累运用)
练习: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quăn)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uè)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yù)D.、入则无法家拂士(fú)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A.管夷吾举于士()B.必先苦其心志()
C.曾益其所不能()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孙叔敖举于海:
B.人恒过然后能改:
八、小结,教师寄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翻译;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思考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跑了所有的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悠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很多鹿病死.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
二、读:朗诵课文,初步感知
1.给生字注音。
畎亩、傅说、曾益、拂士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抽查一名学生朗读。
4.教师示范朗读。
5.全体学生齐读。
三、译:学习检测,理解大意
1.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2.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拂乱(使......颠倒错乱)
(2)名词作动词:过(犯错误、犯过失)
(3)动词作状语:入(在国内)出(在国外)
3.古今异义词: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4.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显露、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5.翻译课文。
三、析:走进文本,理解文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课文第一段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道理?
——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文章的第二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说理,论述了什么道理?
——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述了忧患对于人才的重要意义,再从反面论述了安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道理。
教师引导:忧患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激励人不断得到生存和发展,而贪图安逸享乐则会导致灭亡。而且“生”与“死”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只要善于调适自己的状态,就能很好的改变现状,发展自己。(板书主要内容)
4.请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列举六个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然后从正面阐述了忧患对于人才的重要意义,再类推到国家,从反面论述安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道理,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最后归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补:调动积累,补充论据
请调动你的生活积累,为课文补充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
名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忧患激发天才。——霍勒斯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醉于酒色奢靡的生活,不理朝政,终被周武王讨伐致商国灭亡。
学习目标: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
教学难点:1、学习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
学习方法:预习、交流、指导相结合
教学设想:学生自学一节课,交流探讨、反馈一节课。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对照课后注释翻译课文,积累喜欢的佳句,谈谈自学后的感受和体会。
二、预习过程
1、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中精彩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积累划出的句子,完成练习的第2-3题。
2、了解“孟子”及《孟子》,并进一步读课文。
作者及作品摘抄在预习笔记本中,完成练习第1题。
(1)诵读课文。声音要洪亮,读出节奏,读出气势。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坐着、下位读都可。
3、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文。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注意特殊字词的用法和含义。(完成练习第4题)
4、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本上。教师可强调以下问题:
(1)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又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自由交流,解决疑难。
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引题。(勾践卧薪尝胆引出课题)(课件出示)
2、释题。(谁能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3、学生简介作者与作品。
★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并称为。孟子主张施行“”,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的书。现存()篇,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之一。四书即《》《》《》《》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过关情况。
(1)字音。(课件出示字词)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d.法家拂士()
e.曾益()
f.百里奚()
(2)交流通假字掌握情况。(课件出示)
注意下列字词的特殊用法:
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解释为。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解释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同,解释为。
(4)解释下列几个重点词的意思。
苦()、劳()、
饿()、拂乱()、
动()、忍()、过()
四、读文译句(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1、指名读课文。
2、按节奏齐读课文。(节奏见课件)
3、边读边译课文。(注意练习4的解答)
五、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进行推论的?所列举的六位圣贤有何共同点?
3.孟子认为人才的造就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六、引申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2、你还知道哪些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言?试写一两句。把你喜欢的名句写在积累本上。
3、作者的观点是逆境出人才,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在现今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我们如何成才?请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六位圣贤事例(举例论证)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道理论证)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正反论证)
个人(正)(反)国家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阅读方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要正确面对逆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熟读课文
(一)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二)全体朗读,正音。
(三)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要求读准确,读通畅。学生散读。
(四)全体朗读,教师指出失误及不足,提醒注意;教师范读(做到“零失误”),请学生找茬;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鼓励他们也像老师一样做到“零失误”。
(五)请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在全班面前朗读,尽力做到读准确,读通畅。其他学生认真听,数数朗读失误。采用“破纪录”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第一位学生朗读中出现四个失误,第二位同学就要努力将失误控制在四个以下,以此类推,直至零失误。)
三、学生自读理解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课文,适当做笔记,疑问处可与同桌探讨,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号。教师巡视,给予适当引导(如查阅工具书,选择义项等方面)。
四、布置作业
(一)朗读课文,尽力做到“零失误”;
(二)抄写课文一遍。
第二课时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著名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不能)
(三)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三、师生齐读课文。
四、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五、结束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上面这些就是摘抄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精选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