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摘抄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解读体会大约有6篇左右,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适应学生发展,分段设计课程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分阶段设置:
第一阶段(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衔接;
第二阶段(3~7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有机融入姊妹艺术,为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一2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
2、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
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
3、体现艺术学习特点,优化评价机制
围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
明确评价依据,改革创新评价的任务设计、题目命制、评价方式;
强调评价的统一要求,重视艺术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与评价;
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艺术课以人文主题式学习方式为主,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多种艺术综合共生互生。通过听觉+视觉+知觉,促进通感能力。体验+情感+思维提高艺术修养,完善人格。把之前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变革为综合为艺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去掉了图像识读,将其包含在美术表现里面。美术表现改为艺术表现,更宽的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审美判断改为了审美感知,更加突出了本次课改更注重感受和体验的特点。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保留未变。综合性特征突显“综合”是这次艺术课程改革的精彩亮点。
新课标着力于使课标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更适应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和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起点。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以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追求文本的精致,突出可理解性、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确定课程的性质是个具有导向性的问题,性质一旦被确定将会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和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定性为人文性质,就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用人文精神熏陶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定性为工具性质,则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基本的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这一“工具”,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新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正式发布,我们在绵阳市张晓蓉名师鼎兴工作室的组织下展开了新课标学习和思考。学习新课标,感觉较之旧版相比,有很大变革,我的主要的体会如下:
一、强调核心素养。
首先新课标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目标重在关注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学习。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备课设计中不仅要注意阶段性知识目标,更要深入思考在整个学习阶段中,该堂课能提升学生的哪些素养?怎样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能达到最好效果?知识领域间有哪些联系?又通过什么有效方式更客观、多层面检测学生的学习达成情况。
二、内容扩大、综合性增强。
高中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综合为艺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去掉了图像识读,将其包含在美术表现里面。美术表现改为艺术表现,更宽泛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审美判断改为了审美感知,更加突出了本次课改更注重感受和体验的特点。“综合”是这次艺术课程改革的精彩亮点。艺术课以人文主题式学习方式为主,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多种艺术综合共生互生。通过听觉+视觉+知觉,促进通感能力,体验+情感+思维提高艺术修养,完善人格。这些让我认识到我们要从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努力向着合作型教师、创新型教师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艺术教师。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而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本学科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差异性以及表现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老师作为主导,起向导,顾问作用,指导学生快乐地学习。
四、明确学业质量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艺术课学业水平考试与评价结果纳入中考。艺术课的学习成绩评价涉及到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和教学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过程评价方式的设计,选择科学、实效的方式,客观地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艺术素养的发展。
总之,这次学习是一次很好的“充电”机会,让我对未来的美术教学有了全新的目标和方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及时更新观念,调整方式方法,做成长型教师,迈向新的征程。
2022年4月21日,新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正式发布。课程标准是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推进。那么,它带来哪些变化呢
1、解决“三维目标”16年以来相互割裂的问题。
例如,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整体结构图更系统,更具有全面性。
2、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和国际视野。
由以往的学科本位取向转到育人本质取向。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教育取向是全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方向。
3、带来美术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每一学段详实阐述具体学习任务,包含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教师和学生更具有任务的明确性,自然带来教与学的变革。
4、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科学化、具体化;
新美术课程标准解决知识技能如何转化为育人导向、功能的科学化教学设计,将目标落实在具体的课堂环节。
5、落实“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根本要求。
美术学习的成果并非仅仅是看到学生的美术作业,更重要的评价指标是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内化于心的内在素养提升,具体反馈点在增添了学业质量的阐述。
《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的阅读,我还停留在认知的舒服区,它的精华,需要我静下心来去梳理、去思考、去实践。我们会用开阔的人生视野为学生们带来更好的美育课程。
为进一步学习《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做到“备”有所依,“教”有所依。5月7日在李英副校长的指导和郭鹏程主任的组织下,音乐组开展了以“精准备课研课标注重落实促高效”为主题的新课标学习解读活动。在深刻把握课程标准核心、本质、素养的基础上,结合李文玲校长提出“心阳光”教育理念,五育融合,润心成长,使新课程标准落到教学中去。
首先孙璐老师对新旧课标低年级段部分进行解读,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的目标是:1。“趣味唱游”;2。“聆听音乐”;3。“情境表演”;4。“发现身边的音乐”。从这一改变中我们不难看出,旧课标说的比较笼统,而新课标说的非常具体。新课标注重课堂的实际效果,对老师的指导性要求更强。
毛尚老师从高年级学段的课程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细化了新版中6个学习任务:1、欣赏与评论;2、独唱与合作表演;3、独奏与合作演奏;4、创编与展示;5、小型歌舞剧表演;6、探索生活中的音乐,课标中的六个学习任务还分别配备了完善的学业要求。
新课标中指出:听赏与评述是重要的音乐学习任务,是培育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学生丰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理解音乐相关文化,提高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孙璐老师和毛尚老师对新课标的对比解读,教师们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有了更深刻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今天上面这些是摘抄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解读体会精选6篇,方便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