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摘抄网小编整理的2022全国道德模范事迹约1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0年9月7日,正在上班途中的南昌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士XX,路过向阳路华润万家附近的巷口时,发现一个约3岁的小男孩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他的奶奶在一旁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孩子刚刚不慎从自家8楼阳台坠落,情况危急!其瞳孔逐渐放大,颈动脉搏动与心跳已停止,无自主呼吸,抽搐,小便失禁。根据自己专业和多年临床工作经验,XX判断,小男孩已经发生了心脏呼吸骤停。时间就是生命!XX立即跪地为小男孩进行心肺复苏术抢救(含口对口人工呼吸),“01、02、03、04……”10分钟后,小男孩慢慢恢复了微弱心跳。在120急救车还没赶到的情况下,她抱起小男孩往县人民医院方向跑,直到和救护车会合。她上车一边向急救医生介绍情况,一边继续对小男孩进行心肺复苏,成功将小男孩从死亡线上拉回。孩子心脏骤停,最佳的抢救时间一般是在4分钟,同时越快越好。XX争取了最佳抢救时间,不仅把孩子的生命抢救回来,也给后续的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后,孩子家长拿着救人照片在医院找“救命恩人”,才知道照片中救人的女孩原来是神经外科的护士XX。小孩家人给XX送来一面锦旗,表示感谢时,她说道:“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救人性命是我的职责。”随后她又端起护理盘,开始了自己忙碌的一天。
“莫文随”,莫问谁。“莫文随”,只是一个化名。尽管捐资助学多年,“莫文随”对自己的善举却只字不提,不求回报,更不愿让受助孩子知道自己是谁。在过去的四年中,莫文随通过高邮市阳光志愿者协会牵头,确定了五十多位寒门学子,资助每人每月500元生活费,直至他们大二结束。四年来从不间断,助学资金达到了66万元。
2021年1月28日早上7时50分,在寒冬腊月里,XXX像往常一样在长麦桥乌沙河段巡查毁绿种菜情况。突然,他发现一个小女孩正在水中拼命挣扎。危急时刻,XXX一个箭步冲上去,衣服都来不及脱,直接跳入冰冷的河水中,营救落水女孩。此时落水女孩离岸边已经5米多远,临近桥墩,而桥墩处的水最深,水情也最复杂,时常会有漩涡出现。XXX用尽全身力气一手抓住落水女孩,一手奋力划着向岸边。快到岸边时,因为寒冷,他逐渐感到体力不支,在随后赶来的队员帮助下,才把落水女孩拉上了岸。上岸后,他又立即拍打她的后背,把被呛进肺里的水吐出来。因天气寒冷,女孩身上湿透,冷得全身发抖直打哆嗦,XXX报警后,将女孩带到城管执法岗亭,巡查人员脱掉自己身上的棉衣,披在女孩身上,送上热开水。女孩的父亲赶来后,激动地说道:“才知道女儿被你们城管救了,你们真是我们全家的恩人!”
事后,XXX英勇救人的事迹在单位里传开了,单位里人听说此事,都对XXX竖起了大拇指。当被问到救人的事时,他回答说“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看到这种场景我也没有多想,第一反应就是救人。”这朴实无华的言语,却映射着这位退役军人的善举和美德。
XXX,女,1982年生,在X县审计局工作。“手拉手,心连心,献血不分你我他”,是XXX同志经常说的一句话。她热心公益,积极投身“抗疫”,是一名优秀志愿者,勇敢的“逆行者”,更是一位优秀的无偿献血志愿者。
从1999年至今,她累计献血5200毫升。对于XXX的做法,周围的人有不少说法,都说她一分钱不挣,到底图个啥,对此她都是一笑了之。2020年6月,她只身一人前往中心医院血液中心捐献血小板,为缓解武汉的血荒尽微薄之力。2020年12月,获得“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
疫情期间,XXX积极关注疫情发展,她多次利用业余时间,进入污染区打扫卫生,戴着厚厚的口罩,呼吸不畅,大汗淋漓,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尽了一位普通市民能尽之力。
自参加工作以来,XXX同志尽职尽责,即使在艰难的时候,她都没有降低工作标准,任劳任怨,从来没有过怨言。努力践行“奉献、互助、友爱、提高”的志愿精神,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去完成服务使命,融入社会,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和睦邻里,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XXX,女,1979年9月生,XX街道XX新村村民。
XXX自结婚后和公公婆婆同住,生活上对两位老人悉心照顾。2008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外面下着大雪,全家人正围坐一起其乐融融地吃着晚饭,突然婆婆摔倒在地,说不出话,待大家反应过来,婆婆右边身子已经失去了知觉。即将临盆的XXX笨拙地跑下楼,找了辆出租车把婆婆送进医院,又挺着大肚子帮助丈夫跑上跑下拿药、办手续。婆婆被确诊为脑血栓,在医院的抢救下,保住了性命,却瘫痪在床,丧失了劳动能力。为了给婆婆看病,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这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百善孝为先”是XXX一直铭记于心的道理。孩子刚满月,XXX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既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卧病在床的婆婆,还要照顾外出干活挣钱养家的丈夫,她就像个陀螺一样,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刻。她常对婆婆说“你一定要战胜病魔,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照顾你、陪伴你”。XXX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十几年来,她一面操持家务,一面伺候老人,在忙里忙外的同时,和丈夫四处投医问药给老人治病,精心照顾老人饮食起居,洗衣做饭洗头剪指甲。即使如此忙累,坚强乐观的她永远面带笑容,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全心全意地照顾着她这个家的所有人。
对于孩子的教育XXX也从不马虎,乘承“以实际行动感染孩子”的教育理念,以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爱护家人。不仅注重孩子学习成绩,更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导孩子学会独立自主、诚实守信、用结友爱、礼貌待人等优秀品质。
这就是XXX,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她十几年如一日地精心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尽心经营原本贫寒的家庭,用爱温暖每一位家人,以情感动每一位邻里。2020年先后被授予XX街道“好媳妇”、孝老爱亲“长安好人”荣誉称号。
“我是来捐款的。”2020年1月31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四河乡雪二新村党支部门前,85岁的中国好人孙正海捐出自己大半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2000元钱,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一份力量。他笑着说:“将心比心,政府为咱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咱老百姓要懂得感恩、要知道反哺。”
为拯救亲人,他负债累累
2003年8月26日,孙正海老伴突然胸部剧烈疼痛瘫跌在地,家人及时把她送到县人民医院急救,经医院确诊为胆囊癌。老伴住院治疗1年多,孙正海天天陪护在医院,片刻不离病床,终因病情严重无力医治,老伴撒手人寰。那时,他为老伴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和5个子女给的钱,家徒四壁。
谁也没想到的是,孙正好在老伴走后自己又患上了直肠癌。看着膝下的儿孙,孙正海下决心要与病魔作斗争。或许是他的坚强,或许是他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执着,他竟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挣扎了过来。面对为他治病而借的债务,孙正海对儿孙说:“人要讲信用,不论我们多难,也一定要把债还上。”
在那段时间里,身体稍好一点的孙正海天天守在菜地里,精心呵护着每一棵大白菜,省吃俭用积攒每一分钱,渐渐还上了债务。可孙正海没想到的是,2006年10月,他的大儿子竟也查出患了肺癌。真是一个晴空霹雳!这让本就命运多舛的孙正海,又陷入到新的生活磨难之中。为医好儿子的病,孙正海四处求医,东挪西借,巨额医药费再次让他的家庭负债累累。而他的大儿子,最终也因病情恶化离开了人世。更让孙正海没有料到的,当他在失去儿子的悲痛中还没有完全走出来的时候,他的大儿媳又患上乳腺癌。面对这一次次打击,孙正海真的心力交瘁了。
2014年1月,村委会综合考虑孙正海家庭的实际情况,为他办理了村低保保障。有了这笔生活保障金,孙正海一家总算度过了生活最难关口,他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也真正体验到低保保障金对困难家庭的重要作用。他在心中暗暗承诺,一定要想方设法还清债务,只要生活一好转,他就退出低保。
为恪守诚信,他绞尽脑汁
生活在艰难地继续着,而孙正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没有变,埋藏在他心中的还债承诺也时时提醒着他,他一天天翻着借债的记录本,盘算着如何还清债务。
孙正海在家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一日三餐,油盐酱醋,他都一遍一遍从脑子过,决不浪费一粒米、一滴油。衣服破了,他就让大儿媳用针缝;要洗澡了,只要不是太冷,他就决不进澡堂;逢年过节,他另外的4个儿女来孝敬他,他就把这孝敬的钱积攒下来,加上俩孙女寄回来的钱,一笔一笔还给人家。他就是这样不停地积攒着每一分钱,不断地偿还每一笔钱,到了2017年,他终于偿还了所有债务。他长长舒了一口气,长年紧皱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这个时候,他又想起了他退低保的承诺。
为兑现承诺,他五退低保
2017年11月,孙正海第一次向村委会提交退出低保书面申请。他说,他现在生活好转了,每月可领取养老金、尊老金、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资金、土地租金等共计725元,已超过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他要把低保名额让给真正需要低保的人。村委会综合考虑孙正海家庭困难情况,未同意他退保。为此,孙正海一次次找村支书,找村委委员说明自己退保理由,直到2018年5月,他第5次提交申请,并向村委会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看着孙正海执着的表情,村委员第5次为他召开了表决会议,最后同意了孙正海退保。在他的感召下,同村的张效翔也果断上报组织退出了低保,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苦干,脱掉贫困的帽子。孙正海五退低保的事迹被当地百姓口口相传,他的举动受到了四野乡邻交口称赞。
如今,孙正海还主动承担起了村里“五保老人”的代餐服务,为老人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他还积极践行人情新风行动,先后加入“新村说事”劝导志愿服务队、人情新风理事会,积极开展人情新风劝导活动。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雪二村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大事小办、小事不办逐渐成为常态,有效减轻了每一个家庭的人情负担。
XX同志出生于1963年4月,父母生育兄弟姐妹四人,她排行第二,那时的农场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她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深知父母将儿女养育成人所付出的千辛万苦,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她关心父母衣食住行,在兄弟姊妹中起带头作用,不攀不比,尽心尽力尽责,让父母丰衣足食过晚年。刚参加工作那时工资低,XX舍不得给自己买时髦的服装,总惦记着先给父母两位老人买点布料添件新衣服,或是买点水果、副食之类的东西让老人们尝尝,这一习惯至今都还坚持着。父亲在1992年就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她和母亲17年如一日的精心照顾自己的父亲,从未有过怨言。为了护理好父亲的身体和饮食生活,她专门跑到医院去咨询医生,家里有这种病状的老年人怎样从生活保养到药物调理方面进行照顾。饮食方面,XX就照着烹饪书试着给父亲做些可口的菜吃,刚开始不是缺盐就是淡味,时间一长,菜也就做得越来越好吃。直到2009年6月,瘫痪了十多年的老父亲在家人毫无预兆的一天下午,永远地安睡在她和哥哥的怀里。XX对孝的理解是:老人把儿女养大不容易,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价。
2006年4月离异后,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仍坚持照顾撑起前夫一家的生活。家庭遭遇了一连串的不幸,2008年11月,前夫突患脑梗塞住进了海南农垦总院,她听说后立即赶赴医院照顾,精心护理了一个星期,直到他脱离危险。2009年5月,她的前夫再次住进了海口187医院,而公公也同时住进了县医院,平时有空就去县医院看望病重公公,到周末她忘记疲劳赶往海口看望病中的前夫,这样的日子她熬了20多天。她父亲却在6月初的一个下午悄然离去,父亲离世未满40天,公公也因病撒手人寰。失去亲人的痛苦还没让她擦干眼泪,前夫又第三次住进了医院。但她毫无怨言,从拿药、端水、端饭到端便盆,倒粪便,样样都做,前夫患有糖尿病,不能吃大锅饭,她就给开小灶,做他想吃的,安排好每日的食谱。
而不幸的是2012年5月,婆婆不慎跌伤致右股骨粗隆断裂手术后至今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承担起婆婆所有医治费用的同时,体弱多病的她独自担负起照顾、护理婆婆的全部责任,大小便的清理、揉肩捶背、洗澡擦身的日常护理她都是亲自动手,为了让婆婆呼吸新鲜空气,她叫儿子买来轮椅推着婆婆外出晒太阳,婆婆长期卧床导致生了褥疮,她又亲自为婆婆做按摩;每天都征求老人的意见安排好食谱,做老人喜欢吃的饭菜。给老人吃的食物都经精心加工,去皮、去壳、切成小块、炖软,再端到婆婆的床前。婆婆为了这个家,一辈子辛苦,勤俭,只要婆婆活着,她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婆婆多次生病,他都及时送到医院救治或叫医生上门治疗。尽可能让她晚年过得幸福。直至婆婆今年1月去世,她一直陪伴在身边,她答应过婆婆,要为她养老送终,她做到了。
送走婆婆伤心的眼泪还没擦干,前夫4月在患有糖尿病、脑梗塞、高血压等病时,又因肾衰竭做了腹透手术,手术后,每天要做3—4次腹透换水,他的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经济陷入困境,面临的困难常人难以想象。一日夫妻百日恩,二十多年的夫妻更是情深义重的,“执子之手,与子皆老”,她用真情感动着前夫,陪护前夫治病、养护,鼓励前夫战胜疾病痛苦,树立生活信念;每次治疗之后,她都亲自护理,面对因疾病折磨得烦燥不安脾气古怪的前夫,她怀着心疼与爱怜任劳任怨、精心陪护。
这7年来,XX往返于学校——家里——医院三点一线的跑,前夫每年至少到省级住院3次以上,前夫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她在照顾前夫的同时又要鼓励前夫顽强的生活。她独自撑起这样一个家庭,所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照料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家庭多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属人间常情,但却难能可贵。
XX同志在离异后多年默默无闻地照顾着生病的前夫、公公、婆婆,她尊老敬亲的事迹感动着她的亲人、同事、邻里,是当之无愧的尊老敬亲道德模范!
XXX,女,1979年3月生,自参加工作以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医生职业道德规范,廉洁自律,文明行医,多年来钻研业务,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行医20年来,从未发生过医疗差错事故,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曾多次受到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
多年来,该同志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类学习活动,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能做到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作风扎实,为人处事公道正派。工作中,时刻以医院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自觉抵制医药贿赂,拒收红包,用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该同志在工作中勤于钻研,刻苦学习,大量阅读业务杂志和书刊,多次到上级医院进修、参观、学习,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诊疗技术,能熟练诊断处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治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接待并认真地处理每一位病人,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误诊误病。
她热情接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坚持把赤诚献给社会,把爱心捧给患者。严格要求自己,不骄傲自满,坚持以医务工作为重,遵守各项纪律,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树立了自身良好形象。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救死扶伤的原则,做到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她就是这样对工作兢兢业业,对病人和蔼可亲,她总是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能为病人解除病痛是我的职责,我只是和我的同事们一样,做了作为一个医生该做的事情!”
XXX,女,50岁,X县中小学高级教师,自1993年毕业以来,一直任教于X县梁二庄小学。从教28年来,王老师执著于“教师”这个职业,默默践行着心中不变的誓言——“以教师为职业,以教育为事业”,每一天都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她是梁二庄小学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在语文教学、教研、教改中真正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为了让全校教师上好每一节公开课、示范课,她总是认真地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研读教材,带领老师由个案形成共案,每一篇教学设计都能做到精益求精。课堂上的她更是用爱心、耐心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孩子成绩是好是差,让每个孩子每天都有进步是她不变的教育宗旨,由于教学出色,王老师在家长中形成了很好的口碑。
2013年9月,王老师担任梁二庄小学业务副校长,主抓学校的教学工作。自上任以来,兢兢业业,以校为家,带领全体老师深入教学一线,抓教研,重课改。不知有多少次,为了教研一个知识点,和老师讨论得耽误了学校餐厅的饭点,晚上加班到深夜是家常便饭,家中双方的父母更是无暇顾及。无论礼拜天,不管寒暑假,只要学校有临时任务,随时都能到学校,并且总能高标准完成任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王校长的带领下,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梁二庄小学的教育教学成绩蒸蒸日上:在全县举办的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算好数”、“古诗词”比赛中,均荣获一等奖;2015年荣获中小学业务工作擂台赛先进单位;2016、2017、2018、2019、2010年均荣获重点工作突出单位;2018年,全县“教学常规”现场会在该校召开。除此之外,王校长本人也获得了累累硕果:2009年被评为县教改能手、十佳班主任;2012年,被评为邯郸市优秀教师、2013年被评为新课改先进个人;2019年两项评估先进个人、2019年被评为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等。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王老师永远和梁二庄小学的老师们一起耕耘着、奉献着……
“卸甲好人”、“扬州十大爱心妈妈”厉正香是卸甲镇金家村村民。2007年,她依靠捡垃圾,开始资助村里的贫困生张哲,帮助张哲顺利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2019年夏天,张哲如愿考入了徐州医科大学。她们不是母女,却胜似母女。“拾荒妈妈”厉正香用她12年的坚守谱写了人间大爱。
走进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文星镇复兴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亮丽民居,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环境优美。谁都难想到,这里是曾经的省定贫困村,交通落后、基础设施缺乏,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土地无人耕种。这些变化离不开文星镇党委副书记、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扶贫干部吴鹏坤的辛勤付出。
2018年6月,吴鹏坤被派驻文星镇担任挂职党委副书记。在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放满了扶贫的资料和文件,墙上挂着推进当地产业发展的“施工图”。他将推进扶贫工作与当地产业有效结合,加快产业扶贫,激发贫困村内生动力,带领村民走出一条致富之路;他组织开展专题学习活动,帮助贫困村民从思想上拔“穷根”;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他联系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捐赠定点帮扶资金20万元,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卫生室、图书室、广播室,开展各种活动,村民对脱贫致富奔向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
如今,村内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多个富民产业正在兴起,209户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吴鹏坤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诺言,他的付出也温暖了每一位复兴村民的心。
人人都有一颗向往外面世界的心,但总要有人留在这里,帮助他们走出去。1986年,高中毕业的刘金翠在乡亲们期盼下以一名代课教师的身份留在了慈利县广福桥镇三王村点校,开始了乡村教师生涯,在讲台上一站就是35年。
寒露时节,在广福桥镇三王村点校,刘金翠像往常一样开展每日的教学工作。
三王村点校是广福桥镇最偏远的教学点,山陡路窄,与外界的交通和通讯极为不便。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的刘金翠高中毕业后反哺乡村,以代课教师的身份留了下来。
刘金翠:(当时)我们这山里的孩子没有(老师)来教他们,家长们也不想去外面陪读,迫切的希望我留下来,我也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几十年间,学校经历并校裁减,教师走了一个又一个,村里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刘金翠却依然坚守在这一方讲台上。自1999年开始,三王村点校成了一人一校,同一间教室里,刘金翠既任教学前班,又任教一、二年级复式班,“特殊的”教学模式对从教多年的刘金翠早已习以为常。
今年,三王村点校一共招收了10名学生,课堂上,刘金翠是一对一地教学生每个细小知识点的老师,从口型到发音,握笔到写字;下课后,她是哄孩子吃饭睡觉的“保姆”;灶台上,她是劈柴烧火的炊事员。每天转轴似的从清早忙到午休,刘金翠连坐下歇口气的功夫都没有,一个人忙不过来,她还把母亲接来学校帮忙负责孩子们的午餐。
如今,村里较富裕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镇上或县城的学校去读书了,在三王村点校就读的孩子基本是留守儿童,刘金翠深知对这些孩子需要倾注更多的关爱,她经常利用放学后和周末时间开展家访,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让一批批山旮旯里的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天有不测风云,35年间,刘金翠生活命运多舛,爱人患病去世,自己和在沿海打工的儿子遭遇车祸,相继给她生活重击。2016年的车祸造成她腰椎粉碎性骨折,为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她仅仅在病床上躺了四个多月,就拄着双拐回到了心爱的课堂上。
多年来,刘金翠也曾有许多走出去的机会,但是看着山里孩子们天真淳朴的笑脸,渴望的眼神,乡亲们的期盼,她毅然决绝地留了下来,执着坚守着让村里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教学信念,继续一人一校的乡村教学生活。
从当年的满头黑发到如今的两鬓斑白,刘金翠把人生最美的35年献给了三王村点校,献给了山旮旯里的孩子们。正是因为她的坚守,才让生活在山村的孩子眼中看到了对未来的期望。
一炉“多余的火”,给遭遇病魔侵袭的家庭献上爱心
2003年,49岁的XXX携妻子熊庚香将早点摊搬到了江西省肿瘤医院旁边的石泉村,一次偶然的询问,让XXX夫妇意识到,可以为那些正遭遇癌症侵袭的家庭做些什么。没过多久,XXX夫妇油条摊这炉“多余的火”,便在省肿瘤医院的病人家属间传开了。在病人家属的口口相传中,“爱心厨房”的名号越来越响。从医院过来炒菜的,除逢年过节时人数较少外,其余时间几乎是从天亮到天黑,炉子里面的火就没灭过。
一条摆满炉灶的巷子,成为病人及家属抚慰心灵的温馨港湾
凌晨3点起床生火,晚上10点大扫除,每晚睡5个小时左右……这是XXX夫妇的日常作息。为了让病人家属随时能够炒上菜,即使在非就餐时间,“爱心厨房”也始终有几个炉灶烧着煤,冒着热腾腾、暖洋洋的水汽。把便利带给大家,把辛劳留给自己。有了XXX夫妇的付出和奉献,这条充满烟火气的巷子,已经成为很多人漫漫治病途中可以依偎的温馨港湾。
一面写满电话号码的墙,成为善良夫妇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
“帮到了病人我们就开心。”XXX夫妇的事迹感动了大家、温暖了社会。对患者及家属而言,这对善良的夫妇是值得铭记、感恩的人。很多人在离开医院的时候,都会专门来到“爱心厨房”,跟XXX夫妇致谢道别。许多人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在墙上,邀请他们日后有机会去他们家乡做客。一年年春来秋去,墙壁上已经写满了笔迹不一的电话号码,每一个号码背后,都是一段暖心的故事。留下电话号码的人们也清楚,只要“爱心厨房”还在,这对夫妻就会一直忙碌下去。
18年的坚守,XXX夫妇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文明家庭、江西省道德模范、江西最美家庭、2020中国网事感动人物、央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上面的这些是摘抄网小编专门整理的2022全国道德模范事迹精选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