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2000字(精选4篇)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2000字(精选4篇)

时间:2022-09-01 08:57:04

  以下是摘抄网小编精心整理的重读陶行知读后感2000字大约有4篇左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重读陶行知读后感2000字

  打开《重读陶行知》,习惯性先翻看目录的时候,就被这个标题吸引了,于是选择直接引用为了文章的标题。作为一线教师,很惭愧,对于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的了解,仅局限于只言片语,很幸运,在这个暑假,能够跟随李镇西先生重读陶行知,深入的了解陶行知先生,了解这位大先生的教育之光。

  李镇西先生说:“只要您还想当一个有良知、有爱心、有胸襟、有智慧的中国教师,恳请您捧读陶行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您会发现,——陶行知的每一个字,都闪着光,温暖而明亮,永远照耀着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室,还有我们的灵魂……”作为教师,必然是有良知的,这不仅是作为一个老师的底线,更是作为一个人的底线,但我们不只是要自己做有良知的人,更要我们教育过的孩子也是有良知的人,这就需要更多的爱心、胸襟和智慧。

  一、爱心陪伴,童心同长。

  李镇西先生对陶行知先生的伟大爱心有新的理解,认为先生在有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的同时,又有一颗纯洁无暇的童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面对的还是一群孩子们,面对他们“幼稚”的行为,“幼稚”的语言,我们要和他们一样拥有童心,使自己具备“儿童的心灵”,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用“儿童的兴趣”去热爱,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才能陪伴孩子们共同成长。课堂上,我们要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用孩子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给他们,课间,我们要用同龄人的思维与情感去倾听他们的诉说,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上学期,刚上初一的一个小男生,下课总喜欢向我展示他的绘画作品,向我描述他课后阅读的内容,虽然我都会予他肯定,但因为他的历史成绩一般,所以谈话的最后总会不自觉的落脚到历史知识上、历史成绩上,很显然,这和他的兴趣点有点违背,慢慢的,他找我的次数越来越少,虽然他的历史成绩在进步,他的课堂表现也越来越好,但在课后再也看不到他欢呼雀跃着带着他的作品奔向我的样子,说实话,我很失落,这不是我想看到的状态。当老师久了,和孩子们的谈话内容总会不自觉的转向成绩,这没错,但除了成绩,孩子们还有很多其他的闪光点期待我们的发现和肯定,在课堂之外,或许我们应该有成绩之外的其他很多的谈话内容,在课堂之外,师生之间的谈话也可以是神采奕奕的状态,这时的我们,应该也是一群孩子,和另一群孩子谈论着孩子们的事,感受着孩子们的欢乐。

  二、打开胸襟,包容接纳。

  孩子始终是孩子,有孩子气的语言,有孩子气的行为,甚至有些孩子的有些语言和行为真的很气人、很伤人。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任务除了积极发扬每个儿童固有的优点之外,正是要根据事实,肯定他们的错误,从而改正他们的错误。”每次在课堂上被犯错误的孩子气着的时候,去找班主任了解了解孩子的情况,又总会莫名的觉得心疼,因为很多孩子犯错误的频繁犯错误的原因,“根本上是由于环境造成的”,不良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缺乏规矩意识、缺乏对人基本的尊重、缺少同理心等等,他们觉得出格的行为或语言可以引发更多的关注,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纵容,但在不纵容的同时,需要更多的包容和耐心,让缺爱的孩子感受的到关注、感受的到爱意、感受的到尊重,一个被关注的、被尊重的、被爱着的孩子,一定会慢慢被转化的。

  三、选择相信,用智转变。

  李镇西先生说:“不承认‘差生'存在的老师,或许有真诚的爱心;承认‘差生'并研究和转化‘差生'的老师,不但同样有真诚的爱心,而且还有丰富的智慧。”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老师都还一直在路上,李镇西先生将陶行知先生的方法归纳出了七条原则,或许会是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正途,一是相信孩子,二是分析原因,三是转移精力,四反思方法,五是集体惩罚,六是专家医治,七是同情照顾。相信孩子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相信孩子太重要了,每次在被气到七窍生烟的时候都会有再也不管了的冲动,但平静下来时,又会不断的告诉自己,他们只是孩子而已,要坚信“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只有坚定了这个信念,接下来的六步才有意义。反思自己提升我们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一环,我们经历的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们面对的是无数,而学生面对的却是唯一,我们要时刻反思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行为是否无意的伤到了某些孩子,反思我们“齐步走”的教学方式,是否让某些孩子自我放弃了,反思我们是否能关注到真正需要关注的那些孩子,李镇西先生说:“所谓的‘教育公平',有时候恰恰是‘差别化对待'。”

  三寸讲台,方寸之间,擎着爱与责任,花开花谢,四季轮回,送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留下我们原地坚守,坚守着胸中的梦,守护者心中的情,戒除浮躁,静下心,沉下气,放慢脚步,跟随着学生成长的节奏和步伐,用耐心和爱心看他开花,看他成熟。

  篇二:重读陶行知读后感2000字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以他的生命书写着他的“生活教育”的追求,他也以他的生命书写着对国家、民族的挚爱,并以全部热血浇铸他的人生理想——教育救国,教育强国。

  学习《重读陶行知》,走近陶行知,走进人生,走进教育,走进生活。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大多数是指学校教育。教育是用学校作为工具,把旧有的知识系统传授给继起的青年,使他们养成一种适合于既成社会的人格,以维持和发展这个社会。教育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工具。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大而言之可以挽救国家社会,小而言之可以指导个人,改造个人的错误,实现个人的本能,它的作用是很大的。而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以教育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

  教育: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该: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这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最精炼的概括。

  比如我们教学生学习生字的书写,必得结合具体的生字,和学生一步一步走到生字书写的具体笔划、书写的过程中,在这过程里做具体的指导,才能得出正确的方法,才能写出正确、美观的字来。我们要走进文章营造的奇妙的精神世界,我们也必得引领学生在具体的文字、句段中做深入、细致的感知、解读,走进文字的深处,融入文字营造的浓浓情境中去,感动的同时也才能获得心灵的重生。

  但,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我们又怎样做到了“教学做合一”呢,我们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大讲特讲我们如何爱惜环境、热爱集体、做事认真、努力思考等,做着壁上观的事情。而我们是否找到了能结合的具体的例子来,和学生进入到具体的“做”当中去呢,即使在今天我们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课堂的教学仍然有那么多的“做”,脱离了具体的“做”的抽象的教和学,那样的结果如何呢,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生活: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在许多的文字和演讲中说到这样的话: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民间流传已久的谚语,却也道出了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播的是瓜的种,收获的自然是瓜;种的是豆的苗,长出的也总逃不了是豆。环境对人的塑造也是一样的,而和人最最密切相关的生活的环境,对人的性格、习惯、认识的塑造更离不了“近朱赤,近墨黑。”的法则。教师要使学生尊重身边的同学,首先得创设一个相互尊重的班集体;教师想使学生个个热爱学习,必得创设一个爱学习的氛围;家长盼望自己的孩子积极上进,首先得让孩子感觉到“家”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家。

  我想,这里的“生活”二字不妨理解为“环境”,这环境是学生生在其间、长在其间的环境,而这环境中的一切美好、丑陋、卑鄙、高尚都是生长其中的孩子们成长的养料,师法的榜样。因此,塑造一个怎样的孩子,就去创设一个怎样的环境吧。让那无声的“细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产生出和细雨的颜色一样的心灵来。

  读书:即用书

  读书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陶行知先生还专门为“用书”写了一首小诗:用书如用刀,不快就要磨。呆磨不切菜,怎能见婆婆。他认为,书好比是一件工具,对人有用处的才值得去读。

  这首诗浅显地道出了“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我们大多数的人总以为所有的书本对人都是有益处的,于是囫囵吞枣、不辨是非、不加选择地读呀读,直到读成了书呆子,读走了时间,读掉了青春。回过头来一看,自己的所得和所付出的几乎成了反比。却忘记了一点:书籍留存下来的意义是为了指导人生更好地生活、生存。那么那些脱离了个人的生活实际的书籍,虽然对于其他的人有着神谕一样的妙用,倘若对于你来说害多于利、或者几近无用的话,你是否还有必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阅读、理解,到头来却一无所用。而对你真正有用处的书的阅读时间却被挤占了,以至于你根本没有机会把他们拿起来翻一翻。

  这里虽然说的是“书”,我们也不妨将思维拓展开来,我们在学习、教育中的那些各种知识、能力、思想哪些是对个体切近相关的,哪些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根本就是“屠龙之技”呢,我们是否也该有个学习次序上的排列,让那些切近相关的,早日进入学习的视线、计划、行动中,而将那些无关的先放一放再说。

  好比我们这些现在做的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自然我们也可以依着我们的兴趣来读些和专业无关的书,但我们必须衡量一下:我是否读了对自己来说必须的书,我们的所读能为我们所用吗?我的时间允许我怎样更好地读,更有效率地读。

  让教育走进生活让教育走进人生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教育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生活,更好地生活。这真是道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不论是给子学生的教育,还是我们对自己的有意识的自我生活状态的调整,都离不了“生活”这个生存的世界和检验的尺度。我们作为教师创设给学生的教学的状态和自己自我状态的调整,也都必须是以是否合乎现行生活,是否适应现在世界为检验的标准的。同时,亦不能忘记了教育的前瞻性,然而即使是这前瞻性也是以现在做比较观察才得出的。

  让我们沉下自己的心来,像陶行知先生一样,将教育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奉献我们不再年轻的青春吧!在教育的路上以人生检验教育,以生活调整教育,以教育改善生活,以教育改造人生。不断思索,不断探究,不断理想,不断实践,这些不断的过程,正是教育向前的过程。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即人生。让我们永远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创造出更灿烂的生活。

  篇三:重读陶行知读后感2000字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一个贫苦家庭中,共姐弟三人,他排行老二,父亲为他取名为陶文浚。十九年后,陶文浚进入金陵大学。在这里,他的眼界得到开阔,哲学上开始信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受此启发,于1911年将自己的姓名改为陶知行,但经过多次试验和实践,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对知行有了新的理解,他曾言:“适为其反”,于是毅然改名为陶行知。1915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杜威、孟禄、斯特雷耶,学成归国时立下了自己的终身志愿,要使全国人民有受教育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将一生奉献于中国教育事业,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实践中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为了更加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最近阅读了有关他的著作《陶行知谈教育》,希望从此中获得有关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

  此书开篇描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并阐述了教学合一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这对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是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思想。自己的方法找出来,利用别的相类的经验理想找新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而达到自得自动。

  读新教育的需要、释义、目的、方法、新学校、新学生、新教员、新课程、新教材、新考成这几方面的内容,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新教育的需要须符合时代所需;新教育的目的须培养自动、自主和自主的共和国民;学生重在怎么去学;教员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课程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教材应灵活运用;考成应按目的,方才不会枉费精神和财力。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讲述了学生自治的需要、好处、自治不妥的危害、自治的范围、学生自治与学校的关系、自治的注意要点。充分说明了自治的重要性,自治的艺术性和实质性,这也为教师管理学生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在活的教育中,重在体现一个“活”字,首先,承认活的教育。其次,寻找活的教育要些什么材料。第一,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第二,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第三,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然后,讲的是活的教育方法,设计教授法和依计划去找实现法。教育,当是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尊重,为生活而教育。

  教育与科学的方法,陶行知先生认为科学的教育方法分为五个步骤:第一觉得有困难;第二晓得困难所在;第三有什么方法解决困难;第四选择最为正确的方法;最后一步实验一番。教育如此,生活亦是如此。困难无所不在,面对困难不要畏惧、不要轻言放弃,多次尝试,定会成功。

  学生的精神,在陶行知看来有三点:第一,学生求学须具科学的精神;第二,要改造社会必须具有委婉的精神;第三应付环境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作为教师亦作为学生我们要做到“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遇到问题,“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不可过于急进,务必从旁思考,妙用委婉的功夫,向前进,走到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学做一个人中陶行知认为完整的人需含三种要素: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身体好,可以在物质环境里站个稳固。独立的思想,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独立的职业,才能做一个生利的人,自然得到社会的报酬。做一个整个的人,做一个有血有肉的完整人,而不是成为他人思想的搬运工。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另一观点,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作者通过科学发明的例子论证此观点,又从“墨辩”提出的三种知识:亲知、闻知、说知。经其释义,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发生效力。从而证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以教人者教己”是陶行知以大量例证来表明一条哲理,“‘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陶行知指出教师的学习动力是“为教而学”,即为了更好地教授孩子而去学习,或者说为了教好孩子而驱动教师学习。他还强调师生要“共学”,即“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此亦告诉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边教边学,“以生为师”、“以生定教”;认识到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研究者;教师不是空谈家,而是实践家。“以教人者教己”是教师的最好修行,我们应以此为信条和准则,从而增强专业学习、理解学生和钻研教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坐能言,还可起而行。

  所谓“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的变化是教育的根本意义,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师要将社会生活内容作为教育内容,学生要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在范围上的扩展,陶行知强调要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自然界中去,即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开展实践教学。“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陶行知强调这一过程要劳力劳心,通过“做”这一活动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教师要在教学中给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生物学知识更好地发挥实用性和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还提到了教育的新生、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区别、现代教育之路、生活教育现代化和老法子的普及教育等等。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教育理论巨著;他怀抱崇高理想,他积极投身政治活动,他胸怀博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实践着他的人生梦想;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位巨人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必将激励后辈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作为教师,我们当以先生教育理论为指导,怀揣着对教育和学生的真挚的爱为基点,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价值体系观念,为实施素质教育而服务。

  篇四:重读陶行知读后感2000字

  2022年的暑假,于我是充实的。假期我认真的读了前辈李镇西老师的《重读陶行知》,这不仅仅是李镇西老师的读书笔记,更是他多年来学“陶”、思“陶”、践“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这本书为桥梁,我们可以进入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宝藏。

  什么是“活的教育”?一句我读出了陶行知先生和李镇西老师所期待的教育。2000年开始的课程改革,近年来实施的“双减”和课堂改革让我们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演讲中一个重要目的一句话“我们办教育的人,总要把孩子当做活的,莫要当做死的。”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我们应该当导游,把学生带到知识的花园里,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美。从一个布道者的角色,变成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我希望在课堂上带着学生感受到学习本身的美,希望学生把学习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学生于老师而言不是一台台学习的机器和装知识的容器。一刀切、满堂灌、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不能用在活着的人身上。孔子早就说过:“因材施教”。如何做到活教,活学,师活,生活?也许在一线教学中可以试试“激趣”教育。

  为什么要进行“激趣”教育?

  1、兴趣能推动学生主动地学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种动机,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作积极的准备。学习兴趣是直接维持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原因。如果学生有学习兴趣,他们就会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就能在学习过程中抵制疲劳,并不断获得心理愉悦。

  2、兴趣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十分重要。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适当地保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转化为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而兴趣又可以驱使他们继续去学习、探究,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个性特点。可见,兴趣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何进行“激趣”教育呢?一些“小伎俩”一定可以帮到你。

  1、“明知故犯”让课堂充满挑战。课堂上可以故意在易错点犯一些小错误,学生会异常兴奋化身小老师,火眼金睛来帮你寻找错误、诲人不倦帮你纠正错误。如此,既可以使孩子们更加专心听讲,更加关注易错点,加深记忆,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的能力。渐渐地课堂就在不断地发现、纠错、练习中进行。学生兴奋的参与获得自信,教师轻松地点拨尽在掌握,一个个难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抛砖引玉”激发无穷潜力。你永远都不知道任何一个孩子想要做好一件事时,会有多大的潜力。教师在上课时要学会抛砖引玉,要抛出自己浅显易懂的、可以迅速掌握的观点和句式来引导孩子效仿你,进而超越你。无论孩子是效仿还是超越,他们都会有极大的成就感,因为这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若是效仿,最起码他掌握了知识,获得了独立完成的能力;若是超越,那对于老师和孩子而言,无疑都是最好的结果。

  3、虚心请教获得满满成就感。我们要学会向学生去请教,若老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学生可能会很崇拜你,但也可能由于过于依赖老师而不动手、不动脑,事事靠老师。所以课堂上遇到对于学生来说理解稍有困难的问题,老师可以试试装作不知道,把难题让给学生,让孩子们想办法解决并虚心向孩子们请教,这样他们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以后他们会提前预习课本或习题册上的知识,随时准备让老师向他请教,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当然这种培养需要一段时间,也需要老师从中正确引导。

  4、多样评价让学生信心百倍:不要让掌声廉价,不要让掌声泛滥,让学生用心灵鼓掌。

  ①一味单调长时间地赏识学生,会让学生产生“赞美疲劳”,学生丧失了新鲜感,就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②坚持多元评价,充分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成就,鼓励他们去攻克更艰巨的任务。

  ③坚持对学生评价的积极心理暗示原则;用描述式表扬取代评价式表扬;用努力取向的表扬取代能力取向的表扬。

  5、问题意识让学生勇于探索。让“问题之球”在学生之间传递,教师不能做唯一的投篮者;教师要在学生自我感觉无疑时再产生新疑,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课堂结束不能让学生带着句号走出教室,要让学生带着问号走出教室。

  教育针对的本就不是工厂机器,我们要与孩子们建立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的关系。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让老师在幸福和快乐中教学,让孩子在幸福快乐中成长。

  上面这些就是摘抄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重读陶行知读后感2000字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