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摘抄 >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4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4篇)

时间:2022-08-27 09:17:15编辑:傅莹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沁园春长沙教案

  1、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3.观看多媒体。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1.课内美读成诵。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五、归纳写作手法、诗歌主题

  六、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板书设计:

  篇二:沁园春长沙教案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示范教案: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词的欣赏》曹雄飞《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篇三: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板书课题)

  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播放范读录音磁带,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好像不符合毛泽东豪迈、潇洒的个性,是不是降低了词的格调?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板书:诗人、关怀天下)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板书:读出关注)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板书: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板书: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板书)。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篇四: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词的相关知识,把握词的语言及写作风格,体会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伟大抱负。为自己立志,成为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

  3、赏读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毛泽东来。

  4.将综合运用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启发法、评价法、激励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集体朗读、自由品读、自主思考、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学习过程,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主线:

  了解背景――反复诵读――分析语言和情感――深化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导学:

  1.试着朗读词;并解决生字词。温习词的知识。

  2.熟悉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3.试着鉴赏本词,写下自己的感受。列出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在激昂的红歌声中走进今天的课堂)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预习检查

  1.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2.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泽东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纠正字词。

  诵读提示:

  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师生齐读)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三、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师生齐读课文,思考上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上片: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下片:抒情,借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革命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组学习:讨论研习这幅图画你认为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语说说你眼中的湘江秋景。)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小组交流总结个别学生展示学生评价老师及时鼓励评价)

  1、“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小组活动:

  1、意思完整,但是不能流于翻译

  2、展开联想,可以加入自己想象的事物,适当调整语序

  3、注意语言的准确和优美

  (四)朗读下片:

  1.思考:作者回答了上阕的问题没有?答案是什么?

  明确:恰同学少年浪遏飞舟

  2.小组讨论:

  A、“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展现了诗人这些青年怎样的精神风貌?

  明确:革命青年的精神风貌:青春年少热情奔放才华出众关心国家无畏无惧敢于斗争

  B.最后三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对“浪遏飞舟”你怎么理解?

  明确:实写回忆当年在此游泳的情景,既是深情怀念,同时也虚指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显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课堂小结:

  1、明确:词的上片的词眼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明确:问题的提出方式是:由物及人,由大自然到国家、民族,由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姿过渡到民族的命脉及国家的前途。

  3、明确:色彩美和雄壮美决定了词作的昂扬基调,发出的问题深远重大,决定了词作的博大意境。

  4、小结:前面作者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这一非同寻常的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之志,升华了思想、拓宽了意境。做为中职生应该怎么做呢?(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激励评价,落实德育目标。)

  四、作业:

  1.背诵2.联系册3.课外阅读毛泽东等伟人的传记。可反映在周记上。

  4.小作文-----写写家乡的秋景。

  六、教学后记

  《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我用了一节半的时间就上完了,在上课时,我与学生互动,发现他们不是很积极,当我提出问题时,他们整体回答还是比较积极的,可是我说让人单独起来回答时,他们还是有一些胆怯,很多时候,我明明听见他们把正确答案说出来了,可是一把他们叫起来,他们还是不敢说,于是我鼓励他们,不管他们答题的好坏,只要他们有勇气,我觉得都应该对其他同学说“掌声鼓励一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积极的起来回答问题。

  面对这一个问题,我觉得他们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相信自己,他们总觉得别人的都是对的,自己的都是错的,所以我最大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怎么找回自信呢?

  第一步,经常性的鼓励他们,让他们有勇气提问,有勇气回答。

  第二步,寻找他们的优点,重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

  第三步,当他们表现良好时,我们要及时鼓励。

  通过以上三步,我觉得应该能让他们找回一些自信,他们只有自信了,我的课堂才会更加的活跃。

  这次教学的整体情况我觉得还不错,课一上完,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掌握和背诵了,只是希望课堂能够再活跃一点,这样大家就能够开心的学习和进步,因此,我还需要不断的改进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

  上面的这些是摘抄网网小编专门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