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摘抄网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刘婉婷
湖南的除夕
“除夕过了是大年,红包春晚两不误。红红对联贴门上,家家守岁到春节。”随着小孩子们的声音,除夕就这样开始了。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关于除夕的传说有一种是:古代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了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贴红对联,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
我老家过除夕的习俗有很多呢!
除夕那天一清早,我耳边就响起了噼噼啪啪的声响,我奈何它停不了,只好起床下楼。我们家白天就贴好红红的对联,贴好“福”字。奶奶告诉我,大门的“福”不可以倒着贴,我点了点头。
除夕怎能少了年夜饭呢?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一家团聚,一起围坐在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肉、饺子、热炒、点心,一般还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说明红红火火;二是鱼,喻示“年年有余”。我们边吃边说笑,每个人心里的快乐都表现了出来。我也不例外,心里乐呵呵的,也为自己和家人默默祝福着。
俗话说,三十晚上熬一宿。我们那儿叫守岁,人们一般都是零点以后才睡觉。除夕夜家里的每一个房间都要留灯,不宜在黑暗中迎接新年。
那一天,我们全都欢欢喜喜的、热热闹闹的。我心里也很欢乐,毕竟第二天就是新年啊!
任天恩
潮州正月拜老爷
在我的老家潮州,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别的习俗——那就是拜老爷。
在潮州,拜老爷是很忙的,也是很严谨的。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就是拜神的日子。每个月除了初一、十五要拜家里的地主爷,一年里还有天公、佛祖、观音、土地公公、财神和门神等等。特别是正月里,拜老爷更是头等大事,事关接下来一年家宅的兴衰。从年三十到十月十五,几乎每隔两三天就要拜一次,那场景好不热闹!
有一次,我和外公外婆去拜老爷。开始,我就看到他们拿了好几个大筐。我心想:“不就拜个老爷吗?用得上拿那么多东西吗?我并没有当面问他们,因为出门前他们就交待我在外面不要乱说话,怕让众神听见。当时我觉得外公外婆有些迷信,但出于嘱咐,我也没有多说多想了。
到了村里的祠堂,我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惊了:这其实并不是迷信,而是一个传了很久的习俗。街道处处悬灯结彩,路边的摊子,也全都全到这里卖。那些有名的老店,甚至会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纸灯,有的清一色是纱灯,有的通通是玻璃的。原本冷清的大街,就这样被唤醒了。
外公外婆把东西都放到放祭祀品的大桌子上,但我看到盘子里的苹果有四个时,我惊异地看着外婆说:“外婆,为什么苹果只有四个啊?是不是落到哪儿了?这数字不太好吧?”“傻孩子,‘四’在潮州可是个吉祥数字啊!”外婆笑着回答道。我有些不解,但为了早点拜完,也就没说话了。供桌上瞬间从冷冷清清变成了热热闹闹了,有猪、鸡、鱼、还有潮汕的粿食等。
外公外婆他们还在收东西,就叫我拿冥纸去烧。我就很奇怪,为什么要烧纸啊?但我不敢多问,怕天神会来责怪我。
收好了东西,那些祭品都已经被天神老爷们品尝过了,就可以拿回家分给全家吃了。这样可以让全家人都沾到福气,一年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这就是潮州的特别习俗——拜老爷。如果你想去潮州过年,拜老爷的时候一定什么都不要出错啊——拜老爷可是很讲究的!
王珮宇
除夕腊肉汤
除夕那晚,我老家那边是一定要吃腊肉汤的。腊肉汤,吃到嘴里就有一种萝卜的清新的甜味与腊肉沧桑的咸味。整碗下肚,令人浑身都暖暖的,舒服。
临近傍晚,我早就饿了,跑到厨房问奶奶:“奶奶,奶奶,什么时候能吃到腊肉汤啊?”
奶奶拿起桌上已经切好的腊肉放到锅旁,转身对我说:“你看,现在不是准备煮了吗?想吃,就先去把萝卜洗了。”
“知道啦,知道啦!”一想到马上就可以吃到美味的腊肉汤了,就开心极了!
于是,我蹦蹦跳跳地到水池旁,拿起萝卜,把它们一个个洗干净。洗干净后,我就把它们交给妈妈。只见妈妈手起刀落,一小会儿,萝卜就切好了。
奶奶走过来,把萝卜拿走,我跟在奶奶身后。奶奶打开锅盖,我伸长脖子一看:腊肉已经煮的差不多了。奶奶把萝卜通通倒进去,搅和几下,放点盐,再盖上锅盖。现在再煮个六七分钟,就完成了。
只是,光闻着那诱人的香味,我就已经很馋了。还要六七分钟呢,我只能左转转,右转转。把碗筷放好后,又立马跑回厨房,问奶奶:“奶奶,还没好吗?”奶奶摇摇头,我就只好到门外转了几圈,回去一看,还没好。我又跑上楼,叫哥哥下来吃饭了。这回总该可以吃了吧,我一边又跑回厨房一边想。
一回到厨房,就看见奶奶正把汤盛出来。那香味,真的让人忍不住流口水啊。我往旁边躲了一下,等奶奶出来,跟着她身后回到餐厅。
大家面前的碗里,都装满了腊肉汤。我端起来,尝了一口,我彻底沉浸在了腊肉汤的世界里。一口接着一口,一碗接着一碗。桌上的腊肉汤没了,春晚也开始了。
腊肉汤的味道真是让我感到幸福,我期盼着新的一年到来!
付铭
元宵的风俗
太阳像是在捉迷藏,不知去哪儿了。夜渐渐地,渐渐地深了。
明月当空,街上处处悬灯结彩,人山人海。我和家人在街上散步,被头顶上的灯笼所吸引。灯的种类各式各样:有的是兔子形状,有的是用红包做的,有的是五颜六色,有的颜色单一略显单调。
我问爸爸为什么要这么做?爸爸告诉我,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无聊,到人间瞎逛悠,被猎人射死了。天帝听后震怒,立刻传旨火部天兵,命令于正月十五降下天火。天女心地善良,不忍心人间遭难,趁着夜色,来到人间,分出许多化身,告诉人们“正月十五灾祸生,消灾不如闹花灯,天上人间难分辨,红红火火到五更。”人们顿悟,便在十五这天挂花灯……我听了爸爸的讲解,顿时明白了。
街上行人,鞭炮声不绝。哎呀,这还是我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场景呢!爸爸还告诉我,元宵象征着家人团聚,幸福美满,团团圆圆,还有祈求新年顺顺利利的意义呢!
夜渐渐地,渐渐地更深了。街上行人不多了,都各回各家了,除了一些小店里的摊位还没收,但这些花灯却还在闪烁,像天空中的繁星,配上银白的月光,显得格外灿烂。我的心情也十分愉快,不仅玩得开心,还收获了知识。
陈米朵
春节年鸡——白切鸡
“喔喔喔——”清晨,一声嘹亮的鸡鸣打破了此时的宁静,也唤醒了熟睡中的我。这声鸡鸣是凄惨的,是恐惧的。这是它生命的尽头,是我美味的开始。杀鸡了!
白切鸡,顾名思义,就是用细盐涂抹在表面,而不放其他任何调料,杀好蒸好后,切开即食的一种鸡。此刻我已洗漱完毕,来到正在杀鸡的奶奶旁边,一边听着那凄惨的叫声,一边看着奶奶捣鼓着。
白切鸡这种特制的鸡是用来祭祖祭神的。听爸爸讲,白切鸡的故事和一场大火有关。
相传古时候,有一名男子考了状元,欣喜若狂地跑回家告诉妻子。妻子听后也十分高兴,决定杀一只鸡来庆祝一下。可谁知刚杀过的鸡还没来得及加佐料,就听见外面有人喊“着火了!着火了!”夫妻二人赶紧跑出去帮忙救火,也顾不及锅中的鸡了。等他们回来时,只见锅中的水已经烧干,只留下一只被蒸熟了的鸡。妻子绰起桌旁的刀就切,没想到还挺好吃的,这就是白切鸡的由来了。
杀鸡的过程甚是复杂,并不是说割了脖子,往锅里一扔就行了。首先是要割脖子。动作要快,只见奶奶手起刀落,浓稠的血液就像涓涓细流一般流淌而下。只不过细流是红色的,还带着一点腥味。鸡已杀完,血已流尽,但鸡还在哀哀嘶叫着。说起来,我在旁边看着也觉得有点恶心。
第二项任务就是拔毛。杀鸡是需要清理头尾的,没有七八十度的水,根本起不到清理的效果。奶奶端来一盆热水,只见她把鸡放入热水中,那凄惨无力的叫声才终于止住了!本来我也想帮着拔,可我的手刚一接触到那水,就烫的叫了起来:“奶奶,怎么这么烫啊?”奶奶边拔毛边笑着说“当然是要消灭坏细菌啊。”
经历完这一系列的操作之后,就到了抹盐的环节。晶莹剔透的细盐,像一颗颗光泽透亮的钻石,好像是给鸡穿上了一件水晶大衣。灯光照耀下脱完毛的鸡,在这一层大衣的包裹下闪五颜六色的光彩,仿佛是舞会上最耀眼的明星,也就是餐桌上那颗最耀眼的星了。
抹完盐之后,才到了鸡最舒服的时候,那就是所谓的“白切鸡蒸桑拿”。把穿上了钻石大衣的鸡静置半个小时后,送入锅中,再蒸两三个小时,应该就好了。
夜幕降临,拜完祖神和灶王爷的一大家子人,早就等在餐桌前了。直到锅内发出“吱吱——”的轻笑,白切鸡已经好了!
当!当!当!几声震耳欲聋的响声,从奶奶的刀下传来。切好之后,白切鸡就制作完成了。
除夕的夜晚,丰富的菜肴和美丽的烟花让我感到无比的满足,但只有白切鸡才是真正的美味。白切鸡配着生抽吃,那叫一个香。你要不要试试呢?
高巍恒
春节包饺子
在北方,有一样过年必不可少的吃食——饺子。
在除夕当天的下午,我们家又如往常般忙碌,全家都浸泡在汗水中,大家都在为当晚的“主角”——饺子忙碌着。
中午下了辅导班回到家时,爸爸妈妈已经在忙碌中了。爸爸妈妈看见我回来了,显得异常开心,他们的脸上已经露出了异常开心的笑容。
“快过来,妈妈和爸爸跟你说个事儿。”我一看,爸妈的神态有点不太正常,我再回味这语气,啥情况?——不妙,快溜!
“别跑嘛,”爸爸一把拉住我,“紧张什么又不是要骂你……”
“哦,原来找我包饺子呀,好啊。”我走到桌台前,馅的香味扑鼻而来,我坐在椅子上,发现,饺子馅不同寻常,有花生的馅料,也有枣子和栗子的馅料。
“你不知道了吧?爸爸跟你讲啊,这两个馅料里有很多的寓意。花生馅的饺子寓意着身体健康,枣子和栗子的限于着早生贵子。爸爸跟你讲啊,今年的饺子中还会包一个带硬币的饺子,谁要是吃到,谁就会交好运,来年会财运滚滚。”
“真的吗,真的吗,那赶快包吧,我一定要吃到硬币。”我刚说话,妈妈把一张刚刚好的饺子皮放在我手上:“包吧。”
我左手拿着饺子皮,右手用勺子舀起一勺馅,像妈妈那样把馅料放在饺子皮上,左捏捏、右捏捏,把馅料用饺子皮紧紧的包住。就这样,我人生中的第一个饺子就包好了——与其说是饺子,倒不如说是个面肉球……
“噗呲呲——”饺子们被无情地滚到了锅中,把锅盖盖上,只听里面“咕噜噜”的声音,就可以再想到饺子们在热水中滚动着,应该有的胀了起来,有的会露了馅吧。
终于,饺子煮熟了,妈妈把饺子盛到盘子里,盘子上冒白气,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饺子吃起来的感觉别提有多香,大家吃饱后都赞不绝口。
晚饭后,阳台上坐着刚吃饱的一家人,他们靠在一起,在阳台上欣赏着盛世烟火……
林嘉欣
除夕节包饺子
在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历史悠久的春节最喜庆了。
在我们老家,除夕那一天,家家户户会包饺子,包好了留到过年吃。我们家也不例外。包饺子要先准备好食材;饺子皮、肉馅、各种炒好的菜、一碗水。准备好食材,就可以开始做饺子了。
我一手拿着擀面杖,一手按面皮,把它擀得圆圆的大大的。接着,左手托着面皮儿,右手用勺子铲馅,把馅放在皮儿中,再拿一根手指沾点水,弄在皮儿上,再捏紧,这样,一个饺子就包好了。第一次包饺子包得不太好,但包着包着就熟了,一分钟包两个。
饺子全都包好了,现在要煮饺子了,在等饺子时是最难的。弟弟是最馋的了。
妈妈,饺子要什么时候才好啊!”弟弟说道。
“要再过四十分钟。”
“可是……那我饿了,饿得不要不要的。”弟弟快要哭的样子。
“不行,饿了也不能吃。”
饺子终于煮好了,那白白的外套里面,包裹着一层满满的馅,真让人想吃。沾上醋,那更美味啦!大家吃的肚子都像一面小鼓了。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习俗——包饺子。
彭心怡
岳阳的春节
我们的祖国地广人多,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老家在地处洞庭湖畔的岳阳,春节习俗也很多。我们那里的春节即从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
就先从腊月二十四说起好了,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这一天,灶王爷要回天庭述职,叫辞灶。为了让他不说些人间的坏事,二十四晚,由家庭主妇在锅灶边点烛祭灶,为他“送行”。奶奶在灶旁一边准备丰盛的饭菜一边跟我说,灶王爷吃好喝好了,家里的烟火气才会更旺呢!
农历一年最后的一天是除夕,或称大年三十。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称作吃团圆饭。我们老家吃年夜饭的时间是不定的,从中午十二点后到晚上八点之前都可以,这段时间会听到各处都有鞭炮声。除夕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团年饭时放,寓意团团圆圆;再一次是在新年钟声敲响时放,意为辞旧迎新;另一次就是大年初一早上开门时放,表示正式迎来一个崭新的美好的年头。
大年三十晚上,老家还有“辞年”的习俗,辞年是我童年记忆里很美好的回忆。吃完团年饭,我背着奶奶老早给我准备的大袋子,就和隔壁的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出发了,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的大喊着“辞年啰,恭祝您过一个热闹年”,主人家都满脸开心,就给我们大把大把地分糖果和饼干。只要愿意跑,三十晚上随便到哪一家都会得到热情款待。我们辞年能辞到十一、二点才回家,感觉乡下的夜空四处回荡着小朋友们欢快的“辞年”声。奶奶说,小朋友们热热闹闹的,才是真正的“过年”呢。
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又叫灯节。这天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团。一到晚上便热闹非凡,不论大人小孩都会手持灯笼上街去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活动,还有猜灯谜等等,通常是喧闹通宵,故名闹元宵。奶奶说,闹完元宵“年”才是真正的过了,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又有了新的期盼!
这就是我家乡的过年风俗,平淡而有趣,热闹又温馨。
今天上面这些是摘抄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精选8篇,方便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