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摘抄网小编整理的2022小学双减优秀案例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古山小学精心谋划,实现家、校、社三方联动,挖掘和整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构建一套完整的家校社共育体系,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双减”政策指导下,该校根据《浙江省家庭教育促进法》,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和学校实际,以联盟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建构“政府主导、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家校社联动机制,并以学校为牵引,成立家校社共育大联盟,创建“三位一体”区域联培机制,健全网格化家校社共育网络,为亲暖教育奠基;以家长为主体,编写崇正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明确家庭教育内容,开展家庭帮扶结对、家长助教百家讲坛等主题活动,分享交流育儿经验,为亲暖教育赋能;不断加强社会协同作用,线上线下同频促进,举办家长培训班、家长接待日、拍摄亲子微视频等活动,为亲暖教育提质。截至目前,该校共开展相关活动10余次,惠及1800余人。
2020年,在古山镇政府、永康市教育局的重视和关怀下,古山小学成立了永康市首个“家校社共育大联盟”,启动了T&H家庭结对帮扶计划。2021年,学校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和学校实际,以联盟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建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发展新格局。
创建乡镇家校社共育大联盟。古山小学为了更好的落实“双减”政策,提高孩子与父母相处质量,解决亲子矛盾,整合古山镇政府、市教育局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力量,成立永康首个家校社共育大联盟,为家长在家门口提供便利而又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庭教育更有法、有方、有度、有料,让亲子陪伴更加温暖有效。
尝试三位一体区域联培机制。依据《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参考家庭教育指导师岗位实践操作要求,结合“双减”政策下学校和家长的实际需求与碰到的困惑,尝试构建区域“家校社共育大联盟”的父母成长计划——家庭教育三位一体联培机制。
健全网格化家校社共育网络。建立健全了学校、年级和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完善各级家委会章程,明确家委会职能、权利和义务,落实三级家长委员会党员联系网格制度,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
家长主体
落实家教互助,为亲暖教育赋能
明确家庭教育内容,编写崇正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古山小学聘请专业人士对优秀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技能培训,先后已有108名家长成功获取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家庭教育指导师会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学习情况,进行汇总、分类,再加上专业知识的解答和引领,在文末给家长留下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对话空间,家庭教育指导师根据家长留言,了解家长对此次家庭教育主题学习情况进行下一步引领。
T&H家庭帮扶结对,定期举办互助成长主题活动。由学校提供家长家庭教育交流平台,从每个班级里挑选出一些有教育困难(家庭相处方式、教育方式、孩子学习上等)的H家庭,再对应地挑选出一些T家庭(对相关家庭教育方面有经验,能够互帮互助的),进行一对一结队。也可以是有意向想要学习相关家庭教育知识的家庭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家庭教育心得。
家长助教百家讲坛,定时开展育儿经验分享交流。让有相同困惑的家长组团,再由有相关优秀经验的家长定时开展育儿经验分享,在轻松幽默的聊天中一起探讨家庭教育的方法与知识,形成“百家讲坛”,将温暖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流传。
社会协同
融贯三方合作,为亲暖教育提质
家长培训班,融合线上线下。学校与永康市教育局、古山镇镇政府三方合作,依托“家校社共育大联盟”,启动了父母成长计划培训,利用双休日和晚上,举办家长培训班。
家长接待日,实现针对辅导。依托“家校社共育大联盟”,古山镇人民政府、永康市教育局、人力社保局等多方联合,在古山镇古山四村文化礼堂针对社会上的家长举行定期的“家长接待日”活动。后由于受疫情影响,无法定期举行线下家长接待日,为了更好、更及时地帮助师、生、家长,缓解因疫情所致的心理不适、家庭教育等问题,古山小学将其改为“抗疫心理援助平台”线上家长咨询活动,为全校师生、家长提供情绪疏导、压力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
亲子微视频,联动融媒推广。2022年的寒假是实施“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为了让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充实、愉快、安全、有意义的寒假,永康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与市融媒体专题中心合作举办《幸福我的家》短视频大赛。古山小学作为大联盟成员之一,有丰富的家庭教育素材与经验,鼓励家长结合“双减”、抗疫、寒假亲子时光等主题积极参与此次大赛,拍摄记录下双减生活中的美好花絮。最终,获奖作品在《幸福我的家》栏目进行展播,并通过掌上永康APP、“永康人”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推广。
“双减”以来,古山小学在“减作业不减质量”、“减束缚不减健康”与“减负担不减陪伴”三大核心理念的螺旋推动下,区域内的家庭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校孤军奋战走向家校社携手并进,履践致远。
为了全面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薛家湾第一小学分校通过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后服务的“双优”措施,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模式,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助力“双减”行稳致远。
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的主阵地,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生学业发展的“主导线”,是助力“双减”政策的“减压线”。基于此,本学期薛一小分校采取了“请进来”的教师培养方式。
一、以教研促教学
学期初,学校特邀请了鄂尔多斯市教研室曹龙老师进校进课堂为全体语文老师做指导。一改往日语文课上剖析课文、讲解文意的教学方式,将语文的篇章阅读与写话(写作)训练相结合,用读写互促的方式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在语文课上的积极性,学生乐意去表达,也能准确地进行表达。
通过为期一周的“一课双案”“一课双评”的语文教研活动,曹龙老师为该校语文老师的常规课和写话(习作)课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语文课堂活动并不是单一的,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掌握表达的要领,在表达的过程中又能掌握习作的要领。一堂课,有听,有说,有读,有写,将语文课特有的魅力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以检查促发展
本学期开始,薛一小分校的课堂上多了几位“旁听生”,他们中有校长,有副校长,有教学主任,也有教务主任以及学科主任。看到这些“旁听生”,学生们就知道校领导又来“推门听课”了。
一直以来,薛一小分校实行领导巡课,推门听课的制度,采用研讨课、展示课、考评课与推门课相结合的办法,及时了解真实课堂,为老师们“把脉问诊”。
“推门课”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了解学校“双减”政策具体执行情况,以此方式督促老师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可能做到“减量不减质”。
薛一小分校不仅继续沿用学术委员会教案作业中后期大检查的制度,同时又推出了学科教研日组内教案作业互查的方式。这一方式不仅能及时了解教师的教案作业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为组内教师的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提供了良好契机,也为“双减”工作中老师们的作业设计增加了讨论交流机会和内容。
优化课后服务
学校建立了“特色课程+作业辅导”为主要内容的课后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以拓展促个性
目前,该校共开展了48个社团课程,包括:合唱、舞蹈、陶艺、球类、技巧、轮滑、笛子、儿童画、口才、衍纸等。通过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点燃了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热情,开发了他们的艺术潜能,为孩子们提供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社团成员间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实现了共同学习进步的目标。
此外,学校针对一年级学生专门开设了“1+N”的年级特色课程。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年级7个班均开设有围棋课程,每周安排一个课时,特意聘请有实力的围棋老师进校授课。同时每个班结合班级特色与家长特长,还设有一节特色课程,由班内学生家长进校上课,节省、优化资源的同时,也让家长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学校的“双减”工作也更好地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二、以辅导促提高
“双减”的大形势下,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降低学习压力也是他们学习动力的来源。薛一小分校教师在课后服务中以分层作业的辅导为主,为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批改或订正学生的错题,同时为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单独辅导,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不把难题带回家。
“路漫漫其修远兮”,薛一小分校将在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后服务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不断调整改进,切实将“双减”政策落实,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本真。
“全员导师制”是学校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德育、全面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协同育人机制,郯城县第五中学通过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等方式,为每名学生确定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予以指导。全面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更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保障;有利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使教师有效落实教书育人“一岗双责”,为教育优质发展注入动力;有利于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和社会资源,拓宽全员育人渠道,建立健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多位一体”的联合育人协作机制。
在“双减”背景下,教育活动的开展重在提质增效,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消除弱科,补上短板。近日,郯城县第五中学举行了全员导师制推进会议。会议由教导处主任柳冯涛主持,学校党支部书记刘光宗、副校长梁泉、副校长陈兰祥、政教处主任石锦涛和七、八年级全体教师以及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在会上由教导处主任柳冯涛公布师生结对名单,并对本次导师制工作做出具体安排。教师代表刘番玲和学生代表袁宇晨做了精彩发言。党支部书记刘光宗指出:“导师制”是学校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期待每一位导师不负重托,扎扎实实做好学生的帮扶工作。
通过全员导师制的推进,广大教职工与学生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需求、精神需求,增强了德育实效。教师们教育观念得以转变,能正确地看待问题生,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学生,从而让学生产生前所未有的信任感和成就感,这就更加有利于教书育人工作的开展。导师活动采用师生结对形式,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调动了教师的主观性能动性,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家长的关切。导师通过家访、电话联系、书信传递、个别谈话、学业辅导等多种形式进行的个别化教育,使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指导、生涯规划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长的快乐。经过广大师生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导师制”一定会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特色,收到应有的效果。学校的工作也一定会取得更加突出的业绩。
以上是好作文小编精心帮大家整理的2022小学双减优秀案例精选,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润心,劳动改变世界,劳动同样成就孩子。为加强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切实贯彻落实“双减”意见,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共同推动劳动教育创新发展,劳动教育成为了学校工作的“新宠”。县一小充分挖掘在地资源,创建了二十四节气劳动实践科普基地,利用劳动基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为了让劳动实践教育顺利开展,学校从劳动课程、师资、场地、设施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
一、盘活学校资源,建设劳动基地
学校在大门入口西侧平整了大片土地,整齐划分,埋设了浇水管道,提供劳作所需要的工具和作物肥料,满足劳动实践教育的课程需求,为师生提供劳动、交流、共享知识和资源的场所。
二、教育理念更新,模范教师先行
这片菜地最初的开拓者是拥有20多年教龄、曾获评省级综合实践学科带头人的王和山老师。在他的尝试和坚持下,杂草隐去了身影,绿色和红色相互映衬,昔日无人踏足的地方,慢慢吸引了许多好奇的目光。王和山老师带领着学生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在这片土地上劳作,这样的课堂是快乐的,放学时学生一身泥污但开怀大笑的样子就是最好的肯定。于是像“借三颗菜”“总有一些本领是适合我的”这样有趣动人的教育故事就在这里发生着。
三、课后时间保障,教育劳动共生
“种菜”活动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师生们的欢迎,原先开垦出来的菜地已经不够种了。有了学生的肯定,便有了家长的支持,在热心家长的义务帮助下,校园西侧的一整块菜地都被开垦了出来,老师和学生忙碌的身影成了这片红土地上亮眼的风景。课后服务时,老师带领学生们除草、翻地、浇水、种菜,让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过于集中在智育领域的教学资源,通过劳动实践教育的优化组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童年的幸福、劳动的真谛,实现对学生全面而又兼顾个性发展的教育,培养“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
“帮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不一样的自己”,为了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按照学校的整体要求,我在工作中,始终坚持让孩子们在减负增效中快乐成长。
一、规定时间,适当奖励
坚持“今日事今日毕,当堂作业绝不拖拉”的理念,让孩子们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做到字迹工整,正确的,给予适当的奖励。这项奖励会让孩子们自己提一些小要求,比如:我要当一天的值日班长,我可以坐一下老师的位置……这样的奖励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也是孩子们内心里特别想得到的。久而久之,孩子们完成作业的速度加快了,完成的质量也提高了。
二、开放阅读,爱上读书
为了培养孩子们爱读书的好习惯,我们在班级里设立了“向日葵读书吧”,孩子们可以把自己家里喜欢的书带到学校放到读书吧,平时由选举出的“朗读大王”负责管理。同时鼓励孩子们做好读书笔记,组织“讲你了解的书中人物故事比赛”、“一分钟读书演讲比赛”等读书比赛活动,通过这些方式使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读书。
三、艺术熏陶,培养兴趣
我经常组织学生学习适合他们的手势舞蹈,学习累了就跟孩子们跳上一段,班级里随时能听到歌声和笑声。空闲时间,我还教孩子们仿照课文里的内容写诗,并鼓励他们:“你们太棒了,真是一个小诗人,将来的你们也一定会成为真正的诗人。”有了这样的鼓励,孩子们就特别想写、爱写,都想成为老师眼里的小诗人。有时候,我突发奇想:来吧,我们来演一演课本剧吧!孩子们跑过来,围在我身边。我们就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跟孩子们上演一场足以让孩子们捧腹大笑的课本剧。这些做法用艺术感染力熏陶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热爱学习,更热爱生活。
四、家校结合,保驾护航
三年级,正是培养孩子们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记得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双减”政策背景之下,孩子将踏上一条全新的赛道。父母必须要与时俱进。基于此,我会与家长积极分享“双减”政策,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并支持学校和班级的工作。
“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把健康的身体、自由的时间、快乐的体验交给孩子,让孩子们的身心都能够健康愉快地发展。在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中,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为孩子们的书包“减肥”
学校在一至六年级推行“蕴萃小书包”,为孩子们的书包“减肥”,倒逼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要求严控学科书面作业量,利用延时服务课集中完成作业,切实减轻孩子过重的课业负担。
放学回家时携带的“小书包”主要体现“五个一”:即一个小水壶,一个运动健身用品,一本课外书,一本练字本,一张评价卡。
“小书包”的推行,使孩子们的书包“瘦”了下来,运动多了起来,练字多了起来,阅读多了起来,亲子交流也多起来,使“双减”新政赢得了老师、家长、社会的认可,也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赋能助力。
三明市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减负提质增效的通知》,聚焦“十个关键词”,推进义务教育减负提质增效。聚焦“学习习惯”,开展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表现差异研究,建立多方联评机制,将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聚焦“专业保障”,多形式增加薄弱学科专业教师,支持探索小学六年大循环教学,建立师资梯级培养和聘后管理机制,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聚焦“书香墨香”,保证学生校内足够阅读和练字时间,对学生全员实施过关考核,重视强化教师“三字一话”教学基本功训练。
聚焦“高效课堂”,强化学段教学衔接和学科融合备课研究,引导校长“回归课堂”,让学校回归教育教学中心,实施优秀成果推广计划,定期开展本土教学改革成果展示。聚焦“作业设计”,全面压减作业总量时长,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探索县本、校本作业和跨学科作业,鼓励提供作业“自助餐”。
聚焦“课后服务”,在督促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补习辅导的同时,鼓励拓展学习空间,探索实施“1+N四点半学校”“七彩暑假护航成长”特色做法。聚焦“分类发展”,组建优质学校发展联盟,推进基础教育“总校制”办学改革,实施乡村学校精准帮扶计划。聚焦“学生评价”,健全多元多维评价体系,改进结果性评价,探索增值性和发展性评价。
聚焦“教研引领”,大力推动教研员大部分时间到学校开展教学诊断指导和听课评课。
聚焦“家校协同”,开设家庭教育讲坛,引导学校和家庭各归其位,借助“双减”监测系统平台,建立督导检查机制,确保“减负不减质量、减负不减责任、减负不减成长”。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遴选的第四批学校落实“双减”工作20个典型案例日前公布,我省“南平市聚焦活动课程建设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案例入选。
南平市将课后服务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聚力打造高品质和高成效的服务课程,推动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制定六类课程建设意见
南平市出台《南平市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提档升级实施方案》,在学业辅导和兴趣拓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制定了“素养提升课程、主题探究课程、科普教育课程、学科应用课程、地域特色课程”等六大类课后服务特色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并同步公布20个课程样例,为全市各中小学校提供借鉴,推动形成“作业辅导+兴趣拓展+素养培养”的“1+1+1”多元课程体系。
建立实施效果评估机制
南平市要求各地各校定期对课后服务课程的实施过程、预期目标达成度、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情况等进行评估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此外,印发了《关于开展“双减”下家校共育典型案例和课后服务特色课程征集评选工作的通知》,结合六大类课程设置意见和各地实施评估效果,分类征集评选一批优质课后服务课程项目,建立市级特色课程精品库。
强化多方协同联动保障
南平市将“建立多元化课后服务课程”纳入《2022年市委和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明确财政部门按生均100元/年的标准提供课后服务补助;市文旅、科协、团委、妇联等部门积极遴选推荐本系统专家学者,建立了由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文艺工作者等组成的首批课后服务校外专家库;市总工会将课后服务“关爱行动”纳入工作日程,将对受表扬的或在课后服务工作中承担任务多、服务时间长的教职工予以关怀、慰问;市教科院发挥教研引领,面向全市发布了“课后服务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等系列研究课题,引导各地各校主动研究设计符合校情、学情的优质课后服务课程项目。
南平市建阳区在抓好学生减负的同时,坚持学校主阵地和课堂主渠道作用,以打造高效课堂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
一是抓好教学管理。细化日常教学常规管理,将其纳入校长创业竞赛考评内容,督促校长亲自抓教学常规管理,并带头备课、上课、巡课,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推动教学各环节落实落细落深。
二是强化教研支撑。立足校本教研,将“双减”要求落实到日常教研中,发挥教研组作用,针对性地开展集体备课,努力向课堂要质量。以主题的方式推进片际教研,做到一片一主题,一研一思考,此外,强化区级教研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通过加强日常指导、开展全区专题研讨、举办课改开放周等活动,传递“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是突出以赛促进。秋季开学初,建阳区制定印发了《关于开展“双减”背景下2021建阳区小学青年教师高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的通知》,部署开展高效课堂竞赛活动。该项竞赛前后历时三个月,紧扣“课堂主阵地”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主题,有效引导青年教师紧跟“双减”政策要求、努力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水平。
“双减”下学生玩学两不误
为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更加高效有序地开展课后服务,XX县靖城中心小学充分借助“闽南文化”,将“闽南童玩”融入校园生活,满足孩子们身心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课内学,学有所用、学有所获。每天下午4点25分放学后,参加课后服务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到达各个指定教室。中、高年级学生充分利用40分钟的时间书写当天作业,低年级学生开展简单的闽南剪纸教学以及闽南童谣教唱。
二是课外玩,玩出花样、玩出特色。下午5点05分,同学们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操场指定的位置,开始进行各种闽南童玩活动。学校精心挑选大鼓凉伞、滚铁环、打陀螺、斗鸡、煎白鱼、丢沙包、跳大绳等闽南童玩项目,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需求,通过以“闽南童玩”为主的课后服务活动,让闽南文化在校园的传承与弘扬变得更加有深度和广度。
以上是摘抄网小编精心整理的2022小学双减优秀案例精选11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