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摘抄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是农历大年初五,早上妈妈告诉我,民间有个习俗,在初五这天要接财神,捏“小人嘴”。听了这话,我一愣,这莫不是要捏我这个“小人”的嘴吧?于是感叹这习俗也太坑我们小朋友了吧!妈妈听罢大笑,告诉我人们会用包饺子寓意捏“小人嘴”。原来如此,本来我就特别想包饺子,现在借着这个习俗凑凑热闹岂不快哉!于是,妈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但是有个条件,我得一起捏,这正合我意,成交!
原来包饺子前的序曲是那么冗长。首先,我们和好了一盆面。在醒面的同时,我们把猪肉和牛肉分别绞成肉泥,把胡萝卜、大葱、酸菜分别切碎。然后将肉泥分别和各种蔬菜搅拌均匀,放好调料,三盆香喷喷的大葱猪肉馅、胡萝卜牛肉馅、酸菜猪肉馅就出炉了!闻到香味,我已经涎水流了三尺,想立马把它们包进面皮里,再扔进锅里、放进嘴里,吞下肚里。可是看着那一盆圆圆的面团,我止住了口水,叮嘱自己回到现实,“革命尚未成功”,我还得干活儿。
妈妈把面搓成长条,切出剂子,就准备开始擀皮儿了。都说擀饺子皮不容易,可我看着一个个面剂子在妈妈的擀面杖下几秒钟就变成了圆圆的薄薄的面皮,我觉得并不难呀,于是自告奋勇要求擀皮。擀了十分钟,我终于擀了四张皮,可是一看,三角形一张,梯形一张,长方形一张,“瓜子脸”一张,再看看妈妈之前擀的白白胖胖的大圆皮儿,我恨不得把我的揉成一团假装什么也没发生过。
妈妈说,有些事情看似简单做时难,得仔细观察,小心模仿,勤奋练习。于是,我紧紧盯着她的一举一动,先把面剂子压扁压圆,然后左手大拇指握着面皮中心,右手用擀面杖沿面皮边滚压,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擀面杖滚压的同时,左手剩下的四个指头要以大拇指为中心迅速旋转面皮,使它均匀受压,才能擀成圆形。仔细观察一番后,我开始摸索着按照妈妈的动作慢慢擀起来了,终于擀出了一张“椭圆形”,我想,我再把相对短的两边再擀擀,不就是圆了吗?“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我的第一张圆圆的饺子皮作品成功面世啦!
不一会儿,我们包了好几盘饺子,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真像被捏扁的“小人嘴儿”,人们的想象力还真是丰富呀!就这样,初五的晚上,我享受了一大盆“小人嘴”,自己捏的就别提有多好吃啦!
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举行各种庆贺活动,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春节习俗,每家每户也都有自己的庆祝方式。
上海人的传统春节习俗包括: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发压岁钱、吃汤圆、初五迎财神、逛城隍庙……今年,我也按这些习俗度过了一个快乐祥合的春节。
小年夜那天,外婆让我和表弟一起贴春联。“左边点,右边点,再过来点……”我指挥着站在椅子上贴春联的弟弟移动春联的位置。“OK!”我称心如意地说道。没想到走远一看,左右两联还是贴歪了,我和表弟捧腹大笑。我们俩只好对调工作,我来贴,表弟来指挥。好不容易把左右联贴好了,我们俩左看右看,感觉好像贴反了。于是,我们上网查阅,才知道春联的上联通常以入声也就是第四声调为结尾,下联通常以平声或上声也就是第一声调或第二声调为结尾,而且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我和表弟讨论了一番,确定贴反了,于是只好重新贴。“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朗读着外婆挑选的春联,我们也体会到了外婆对全家人“积善常乐”的期待和祝福。
到了除夕就是热闹非凡,喜气洋洋的时候了。我们全家人人都换上新衣服来吃年夜饭。餐桌上菜肴丰盛,最少不了的就是鱼,代表“年年有余”。除夕晚上,全家人一起守岁,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聊天说笑,还要给孩子们压岁钱。这可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收到了长辈们给的一大堆红包呢!
大年初一开始,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就要到各个亲戚家里拜年问候,到每家都要吃上一顿丰盛的团圆饭,当然我最开心的还是收红包,还有和许久不见的兄弟姐妹们团聚玩耍。
年初四晚上,我和爸爸一起迎财神。爸爸买了财神符,点了高香,到了初五零点,我们还开门放电子鞭炮,欢迎财神来我家。
一转眼,已经正月初七,春节假期结束了,爸爸妈妈也要开工上班了,我也很快就要开学了,但春节的喜庆场面都让我牢牢地印在心中。我期待着下一个春节。
你听说过吊钱儿吗?那可是天津过春节独一门的传统风景。成对的吊钱儿,往玻璃窗棱上一贴,在阳光的映衬下,红得鲜艳,红得耀眼,那真叫一个漂亮!我姥姥家在天津,我自然对吊钱儿不陌生了。
天津的吊钱儿,是剪纸艺术的一种。起源于唐朝,一直延续到现在。吊钱儿的颜色古代有五种:大红、粉红、黄、绿和蓝,现在只有两种红色和金色。吊钱儿的形状是一尺多长、半尺多宽的纵向长方形,上面刻着聚宝盆、花鸟鱼等一些精巧的图案,中间刻着金玉满堂、合家欢乐等一些吉利的祝语,字与图案中间用古钱串、鱼鳞纹等相连,最下面剪成一条条小幡。贴吊钱儿,和中国传统的贴对联、贴福字一样,象征着人们对新的一年吉祥的祝福和美好的期盼。
记得有一年,如果没记错,那是我第一次回天津过春节。充满好奇心的我,自然对天津过春节的习俗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吊钱儿。妈妈和姥爷上街买了很多吊钱儿,回家之后,我便自告奋勇要贴吊钱儿。妈妈认真地说:“贴吊钱儿,很有说道,必须贴在门窗玻璃上方的横棱上,不能将吊钱儿的整个263画面都粘上,而是只贴吊钱儿的最上端。这样开着门窗,小风一吹,任其摇摆,所有的祝福和运气都吹进来了。还要谨记一条,吊钱儿必须是双数,意味着好事成双。”原来如此。我开始贴吊钱儿了,可是身高不够,只能站在椅子上面贴,结果贴得歪歪扭扭,幸亏妈妈帮忙把吊钱儿贴正。一阵微风吹过,火红的吊钱儿轻轻摇摆,屋子里立刻增添了过年的热烈气氛。
转眼间,到了正月二十五,我在屋里玩,忽然闻到了一股香味,便跑了出来。只见妈妈和姥爷正站在窗户前,揭着年前贴的吊钱儿。我看着心疼,着急地询问:“妈妈,为什么要把吊钱儿揭下来呢?我们贴错了吗?”听见我幼稚的问题,妈妈笑了,“当然没有!今天是正月二十五,天津叫‘填仓节’,都要把吊钱儿揭下来,放在柜子里保存,填仓嘛!天津还有一句俗话,‘填仓填仓,干饭鱼汤’这不,正炖着鲫鱼汤呢!”我高兴得拍手叫起来:“怪不得这么香呢!”
“京津百里远,别是一乡风。”贴吊钱儿,是天津独特的传统风俗,是中国宝贵的文化精粹。明年春节,记着贴吊钱儿啊!
在山东,有种情怀叫赶年集。
每当春节来临前,最热闹的莫过于赶集了,这时的赶集叫做赶年集,是除夕前的最后一个集,也是最隆重的一次赶集。这次赶集既是为了春节做准备正月里招待客人,也是提醒人们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就在今天,我们也要赶年集啦!
我还在睡梦中,就听见外面隐隐约约的吵闹声,出门一看,街上已经摆满了摊位,人们开始了大采购。我揉揉眼睛,心想:我们也不能落下。然后也急急忙忙的出门了。
街上熙熙攘攘的,人可不少。男女老少都穿着花裤子,大棉袄出来赶年集了,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琳琅满目的货品;跌宕起伏的吆喝声;五颜六色的糖果;各种各样的干果;红彤彤的对联,年画;堆成小山的蔬菜;新鲜的水果;一大个的烧鸡……有时候,赶年集遇到熟人,又会唠几句家常,然后一起赶集,有卖的贵的,还会讨价还价。“看你那么可爱,送你几块糖吧!”“你尝嘛,甜!”在这儿,老板看到小孩会送几块糖;在这儿,是吃都是一个苹果一个梨的尝。这些都凸显出我们山东人的豪迈之情和浓浓的年味,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让我觉得安心,温馨。
孩子们赶集都是为了吃,我也不例外。街上看到一个老爷爷在卖糖葫芦,只见他单手拿着锅,锅里的糖浆不停的冒着泡,他抄起一旁的勺子,又把糖葫芦拿了起来,用勺子舀了一勺糖浆淋到了糖葫芦上面,不到一分钟,糖葫芦上面的糖就凝固了。我的眼睛往右边移了移,看到了一个豆子那么小的山药串在一起,很好奇那是什么,于是问奶奶:“奶奶,那个山药串是什么呀?”奶奶慈祥的微笑着:“山药串就跟糖葫芦差不多,只不过把糖葫芦换成了山药。”我明白了些,但还是很好奇山药串是什么味道。望着山药穿着晶莹剔透的糖衣,圆滚滚的山药球串在一根根竹签上,它散发出来的香甜,让我垂涎三尺。奶奶似乎看穿了我的嘴馋,给我买了几个。我迫不及待的就往嘴里塞,首先尝到的是让人甜蜜蜜的糖,然后轻轻咬下一个小山药,山药在嘴中化开,粉粉糯糯,美味极了!虽然这些小吃不是八珍玉食,但它同样能满足小孩子的心。太阳已经爬上山头了,我们收获满满,也该回家了。渐渐的,喧闹声越来越小。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赶年集,如此热闹,处处都是欢声笑语。(公众号:足迹见证成长)
高文杨
在我们福鼎朝阳村里,世世代代流传着咱们村独有的习俗,美其名曰:“初四端茶酒,击鼓迎菩萨。”说的正是在每年的正月初四那天,家家户户到了晚上都会豪气的摆出自家的茶酒,击一面巨大的鼓,来迎接菩萨下凡。
在我七岁的时候,那天正值正月初四,人们一想到今夜十二点午夜,就要来迎接菩萨下凡之时。想到这样做的寓意: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让菩萨保佑我们,让我们和家幸福,吉祥安康。由此,人们脸上个个洋溢着欢喜的笑容,整个村就像是过大年一样,连我也不禁乐开了花。
“咚——咚咚”村里的铜钟响了,迎接菩萨的时候来了!只见一缕缕轻如银纱般的月光洒在人们兴奋的脸上,鞭炮声、钟声、人们的欢呼声也都响起来了,酒席一直从村头摆到村尾,人们敲起了锣,猜起了拳,跳起了舞,大家心里都乐呵呵的,好不热闹,好不喜庆!在端茶酒的环节里,在场的所有人,大人端酒,小孩抬茶。人们都将手中的茶酒轻轻放在迎接菩萨的喜桌上,随着放茶酒的时间结束了,最隆重的击鼓开场了!只见我以及全村的小朋友,每人手拿一对击鼓棒,脸上露出了好奇与兴奋的神情。“咚——”击鼓开始了!当我将击鼓棒轻轻地贴击在鼓上,那鼓声便一下子发出惊天动地的声音,这可不禁让在场的小孩子都惊奇地瞪大了双眼。这鼓发出的声音这么大,一定是想给下凡的菩萨听到这鼓声,明白我们的心意吧。我暗暗与小伙伴对视了一眼,大家便一同高举击鼓棒重重击在了那巨鼓上,“咚——咚咚!”一阵接一阵震撼天地的鼓声,从四面传去。这时,我望向天空,只见天上的月亮更亮了,随着一声声的鼓声,我仿佛想起了电视剧里所有的菩萨,一个接一个的下凡,那场面,就像是八仙过海一般。此时此刻,激动人心的鼓声越来越大声了,鞭炮声越来越响了,茶酒的香味越来越浓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一阵接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夜晚,人们直至凌晨还未一一散去。
“初四端茶酒,击鼓迎菩萨。”这一家乡独有风俗,令我深有感触。它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菩萨能够保佑我们合家团圆,幸福美满。这一独特的家乡风俗,是我们永远要传承下去的。
在家乡的大年初一时,便有舞狮子可观看,这便是家乡习俗。
为什么有舞狮子呢?因为,相传古时候,广东佛山出现了奇怪的野兽,给给当地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于是村民用竹霞和纸,扎成皇头,以各和形状的布织成兽身,再召集一些勇士,拿着锅、盆、碗器具,用敲打出的声音吓跑了野兽,后来为了庆祝,便举行了舞狮子活动。
舞狮子,分为南狮和北狮。北狮表演的是以写实为基础,模仿狮子为双狮在引导员的引导下,无固定主题,以训为师娱乐为主,互相娃戏戏,爬山等。南狮又称醒狮,较为威猛。比较灵活,眼帘与嘴巴都可以动。在小时候过年时,过了大年初一,便到处是温柔曼妙的锣鼓声。
锣声鼓声随处可听。它好似一只无情的手,把在窗台边坐着的我的心挠得直叫痒。我坐在窗台边,听着远处传来的随阵阵锣鼓声,越发越好奇。好容易熬到了妈妈醒来,我立马跑过去,对她说:“那边的声音是什么啊,兵乒兵兵地?”妈妈回答我:“那是舞狮子。”我接着问她舞狮子是什么,她却笑而不答。这让我更加好奇了。我苦苦等了一天。既失落,又期待。
在永汉老家过完年,便去了永和外公家。到了那儿,我又听到了熟悉的锣鼓声。
一天,妈妈对我说,外公把舞狮队叫来了。
过了一会儿,村口传来锣鼓声,俞来俞大,俞来俞响。听到了这声音,外公连忙点燃炮仗,丢出了门口,我很不解。原来,舞师队是要在有炮仗声的家舞狮的。这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舞师队进了家,先拜门,再做了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让人眼花缭乱,待到他们停了下来的时候,我才看清它们的真面目——一双大眼睛,浑身通绿,面目狰狞,好似从地狱里爬出来的恶鬼。而前面的那大头人,一副娃娃脸,膨胀的脸颊像在诉说着冤苦。而那锣鼓声在我里耳中已不再曼妙,而是恐怖的了。
我被吓坏了,我不相信我眼中的一切。我像一只免子样窜进了楼里,关上门,靠着门背喘气。然后裂开一点儿缝子,从里住外看,那狮子还再舞,那娃娃还再跳……
等到锣鼓声渐远了,我才敢出来,回忆了一下刚才,还觉得蛮有趣的,或许,舞狮子这个习俗,会一直传下去。
中秋佳节
陈姝言
人们总是通过中秋的月亮来表达自己对亲友的思念之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们总是用各种食品,仪式来表达自己对中秋的喜爱,以及对团圆的期盼和向往。
“噔噔噔”刀在菜板上切菜的声音让我从梦中惊醒,揉揉眼睛,走向厨房,映入眼帘的便是妈妈在剁猪肉碎。“这是要做什么?”我不解的问:“不应该准备月饼,这些蛋黄、五仁和红豆的吗?”妈妈看看我,回答道:“你说的是广式月饼,那些蛋黄、五仁…。的口味虽都别具一格,但都比我们的温州月饼差点儿风味,这叫做桥墩月饼,记得小时候,坐在门前吃这月饼与朋友分享别有一番滋味儿呢!”
我眨眨眼睛,心里充满问号。只见妈妈拿出准备好的猪肉、花生仁、冬瓜糖、芝麻仁、腰果、红瓜,桂圆肉。各式各样,一个月饼好是已经承包了整个农场。将它们堆在一起,五颜六色,这应该是彩虹尽头给我们留下宝藏,将它们与面粉,油等佐料进行一段“圆舞曲”,一切仿佛都很融洽,桂园肉,给它带来了一丝别有风味的香味,花生仁给它带来了一丝吃不腻的感觉,一切发挥的淋漓尽致,给这一切的一切变得似乎毫无缺点。
刷上一层油,油脂包裹了整个面皮,它并非只有一点用处,而是将整个月饼的整体质量更上一层楼。放进260度烤箱烘烤,一个人人都爱的美食在烤箱中悄悄地酝酿着,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又给人一种嗅觉上的吸引。“这个月饼怎么与其他的月饼不一样呢?”我好奇的问道。我看向母亲,她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它出自民国初年从闽南学艺归来的温州人手中,经过味觉,它逐渐发展进步,成为人间美味,温州人的骄傲,还分甜味、咸味和麻辣味,各式各样,层出不穷。
月饼出炉,我忍不住想拿着月饼大口一尝。,妈妈却说:“晚上再吃,团团圆圆。”月亮升起,如同一盏充满着希望的灯。我拿着月饼送入嘴中,酥香的皮与馅料碰撞,又香又脆,馅料中的猪肉与甜食并不冲突,而使月饼更加可口,我们拿着月饼,聊着趣事,月光照亮了我们的脸,照亮了各家中人们对团圆那颗喜欢的心。
月饼使我们快乐,月饼使我们团圆,温州人对美好的追求。
又是一阵淡淡的粽叶气息萦绕在我的心间,雪白的糯米在光的照耀下如清泉般在心灵上跳舞,袅袅的炊烟慢慢地散开,记忆深处那个粽子包裹着的温暖,如栀子花般在指尖上绽开了!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是最会包粽子的了——谁让我从小嘴馋呢?有一次看到邻居小伙伴拿着粽子大口大口地吞咽,我便非拽着在田中干农活的奶奶去包粽子。那时的我只知道粽子的香甜,却不知道奶奶要到几里地外的小河滩上摘上好的粽叶,只为满足孙子这个刻薄的小胃口。
和奶奶去河边摘粽叶,这一大片的芦苇叶中,她只挑不留一丝黑点、没有一点枯叶,甚至连一个小洞眼都找不到的新鲜翠叶放在竹篮中。摘得一篮,奶奶朝我微微一笑,背起我回家了。路上静悄悄的,只有汗水洒在竹篮上的“啪嗒”声。
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厨房淘米、洗叶,这时的我坐在灶台边上,不耐烦地玩弄着稻草。奶奶就这样一边准备馅料,一边还不忘为我披上一件衣服。
“奶奶,包好了没!”我焦急又有些无奈地喊道。“好了,快来!”我兴奋地跑过去,只见奶奶熟练地把一张粽叶卷起来,做成一个小尖锥,放进几勺糯米,均匀地填满,又放上几粒葡萄干,接着用手压紧,把小尖锥裹成三角状,最后再用线捆扎起来,就这样一个粽子便做好了!“我也要,我也要!”我吵着闹着也要去做。“好,好啊!奶奶教你做!”说罢,奶奶伸出右手,将我抱在她腿上,一只苍老的大手握着一只幼嫩的小手,轻轻地一卷、一放、一压、一裹……整个屋中是如此安静,一阵微风吹来,轻拂我的头发,把屋中的一丝潮湿也带走了。
粽子在锅中不知过了多久,连锅盖都急得跳了起来。终于,奶奶把冒着热气的棕子端在我的面前,我依偎在奶奶怀中,吃着粽子,心如同被云朵包围着,又仿佛沐浴在阳光中,温暖扩散到了全身。我知道,带给我温暖的不仅是这个粽子,更是奶奶对我的爱!
如今我回到老家,眼前依然是一盆奶奶早就准备好的粽子。又是那个粽子,又回到那个童年,又是一种温暖包裹全身。粽子的味道,雪白的糯米,袅袅的炊烟,全映照着我那位挚爱的人——奶奶!
上面的这些是摘抄网小编专门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