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摘抄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重训练学生默读。根据“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根据需要搜索信息。对于这样的长篇,默读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理解感悟,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阅读的方法,最终达到能自主阅读和理解感悟的目的。在课堂中,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深入阅读和感悟,深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多种读书方式穿插进行,在课堂上,学生时而浏览课文,时而默读片段,时而在我的引领下深情朗诵,通过个别读、范读、师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把教学推向了高潮。
四、为了将学生引进文学的乐园,在教学中适时插入《呼兰河传》结尾中的章节,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同时也弥补了课文的空白。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中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是教师引导得较多。
2.课堂容量偏大,个别地方处理得较为仓促。
根据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一定要多读少讲,要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我眼中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并找出相关的句子谈一谈。在交流的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院子的五彩缤纷和无限生机。并通过朗读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
通过朗读,学生充分感受到园子里动物植物的自由后,我让学生抓住“愿意······就······”来把作者在院子里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心情体现出来。比如说:我愿意栽花,我就栽花;我愿意铲地,就铲地;我愿意把谷穗当做狗尾草割掉就割掉······这样一来,学生既走进了作者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正因为作者有了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所以才写出了富有孩子气,富有诗情画意语言。
温儒敏教授认为:“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多么重要的事情。然而,语文又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无论是面对当前的考试还是学生今后的发展,仅仅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不够的。更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语言的积累,多进行练笔活动。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主要来自于课堂,评价课堂质量的高低不是看老师教了多少,教得精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有没有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对老师所教的内容有没有兴趣。即使老师教得再精彩,可是学生没有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正如课程论专家泰勒所言:“评价一堂课质量的高低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会了什么。”然而无论是今天的这节课还是前几节课中,都使我产生了一种这样的感觉:这种课堂并不是我所想要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之中缺乏活力,不够投入。我不知道是在哪里出了问题,但是一直都困惑着我。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的读书兴趣还是比较浓的,自学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如何在教学设计上多下点功夫,充分地发挥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呢?在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地进行相关的探索,改进教学设计的方案,使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近年来,随着管建刚老师提出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的口号,以及许多专家提出的“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口号,导致语文教学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重理解到重表达,这其中确实为语文教学开拓了新的天地。然而,无论怎么样的改变,言语积累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学生的言语积累的质和量不过关,将是严重影响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然而,这一转向又给我造成了一些困惑:课文理解的内容在教学中到底应该占据多大的比重?以言语形式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激活学生学习的生命力?以《祖父的园子》这课为例,文中第十七自然段的语言表达形式非常优美,语言文字中透露出了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这种感觉学生自己一读也能够读懂。但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段文字的言语表达之美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我始终觉得,任何言语形式及的谋篇布局,最好是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这段话改成了诗的形式进行教学:
花 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通过这样的改编,学生在朗读中会看得更加清晰明了。学生欣赏了之后,自己就可以动笔进行写一写。但是,我始终觉得在课堂中安排这样的读写结合活动,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并不是学生主动想尝试去写的。即是说这样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但是到底要如何进行改进呢?“假如你就是小萧红,你打算写一段相类似的文字来体现出你当时的自由自在与无忧无虑,你会怎么写呢?写好之后,请在同学面前大胆地展示一下吧,可以带上你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哟。”进行这样的改进会不会好一点呢?
教学,教学,无非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才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什么是好的教学设计呢?
《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的故事。那份藏在祖父园子里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儿童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整齐而优美。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句式比较,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
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的载体就是语言文字。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
教学时,我发现课文的第3、13自然段文字的描述与我们平时写作时的用语有所不同,一种近似于反复的写作手法,对于凸现主旨有很好的作用。我想:何不让学生也来体会作者用语的精妙之处,或许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有帮助呢?于是在学习这两处时,我尝试进行句式比较,出示一段平时常用的描写,如针对第3自然段前半部分内容出示“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们带着草帽一起摘花、一起拔草。”然后让学生读读原文中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到“我”的好奇、活泼以及园子给予“我”的自由外,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接受一次写作方法上的熏陶。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这篇课文很多词语很有特色,都是儿童的表达形式,很受学生喜欢,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有些动作的词语也是很口语化,如“东一脚、西一脚、踢飞”,这些动词充分写出孩子无拘无束,园子里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特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2)推己及彼,感悟快乐。
课上完后,学生们对文中的小萧红羡慕不已,文中所写的小事虽然内容看似零散,但都围绕“趣”字展开。此时,如果课文仅仅停留在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远未触及课文的教学价值,我继续引导学生把关注点落在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上,让学生明白:小萧红是快乐的,她看到的蜜蜂、蚂蚱等都是快乐的,都是别有一番情趣的,我们也有自己的童年,自己的“趣事”,我们的快乐和自由不仅仅局限于田野、图书馆、操场、河边,包括属于自己的房间,我们也应该有不一样的快乐,学生畅所欲言,由童年的快乐拓展开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课堂就会变得更有生趣了。
3.不足之处(思失)
反观整堂教学,也有一些遗憾:在总结升华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第三次小练笔: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当你来到这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园中时,你想干什么?学生练笔后内容不充实,我在练笔时应该给出句式:请用上“想……就……愿意……就……”,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很有条理了。
4.改进措施(思改)
以后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预习进行导入,出示三组词语“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第三组: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让学生注意这五个词语之间有哪些内在的联系,然后激情导入:“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这么多的庄稼。在我童年的眼里,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又是怎样的呢?读读描写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大声、用心地读,要让老师听得到你读书的声音”,这样的导入和预习课文结合起来,不空洞,切实有效。
萧红——一个不幸又幸运的女孩,生命短暂且没有享受过父母之爱的苦命女孩却得到了年迈祖父的万般疼爱,这是《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透射出来的令人感动的一种情怀。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浓浓的祖孙情,适当地补充一些关于作者的背景资料是很有必要的。课前,我就让学生搜集关于萧红的资料,由于搜集途径有限,学生的搜集成果非常贫乏。课堂上,我及时进行了资料的补充和简单阐述,学生对萧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为学习本文奠定了情感基础。
本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文章段落颇多,看似凌乱,实则脉络清晰,尤其是对园子的描写很有层次感。学生刚开始接触课文还没有领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所以在分段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有同学说:“文章的第二小节和第十三小节都是描写园子的,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开呢?”其实,我非常感谢那位同学,他看上去只是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上,他为我们学习课文,领悟文章内涵打开了一个缺口。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孩子们就能完全懂得文章这样安排的用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通过找一找描写色彩的词语,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美丽的园子),再找出描写小动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园子)。这样一来,学生对园子就有了最初的印象。接下来,重点学习第二大段(3—12小节),跟着“我”和祖父去看一看祖孙俩干农活、玩耍的情景。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地体会出了人物的特点——慈祥的祖父、疼爱下一代的祖父;可爱、淘气、充满好奇心、幼稚的小女孩。透过文字,一个充满生机与自由的园子也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在这个园子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快乐无比。在这个园子里,没有责备,没有烦恼,有的只是一个年迈祖父对小孙女的疼爱和怜惜。由此,再引入第13小节的学习,学生对这个园子又有了新的认识,不仅通过大自然美好的事物,更是前面“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一切活动,让这个园子不仅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充满了自由,这时候的园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活了。
一开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是不是应该感谢那个提问的孩子呢?
为了让“自由”得到更充分地展现,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想一想,说一说:小姑娘睡醒后,又会闹出什么好玩的事?从课堂内的自由到课堂外的自由,从感性的文字的自由到抽象的思维的自由,这就是一堂课留给我的最深的感受。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读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支玉恒老师曾经说过:“不管什么文章,只要让学生充分朗读,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课堂上老师无须刻意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
”因此,教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一、引导学生走进园子,体会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认识到作者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这些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并感受到作者在园中不管做什么都是自由的、快乐的。接着分别请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部分朗读,再次感受作者的自由、快乐。
二、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让作者感受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祖父教作者区分“谷子”和“狗尾草”那部分后,都能抓住两个重点词“笑”和“慢慢”体会到正是因为祖父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
三、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再次让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读书,再次体会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的眼里倭瓜、玉米、黄瓜、蝴蝶等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总之,在教这篇课文时,我觉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很愉快。我深深体会到支玉恒老师讲的,只要让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反复读书,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无须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分析、概括、总结。
爱一个人就是要给他创造一个天堂,《祖父的园子》课文中祖父给了我一个自由的、充满着欢声笑语的天堂,而在这个天堂里,我的可爱、瞎闹又给祖父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可以说,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园子,更是一座充满爱的园子。
学习课文时,我根据导学案精读感悟中提出的问题,着重让学生自学感悟这个环节,根据问题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补充。课上,学生积极发言,小组交流融洽,全班交流时,学生能很好地进入文本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中享受到的快乐,从学生情真意切地朗读中,就连我也一同和孩子们体会到了祖父的一个简单的动作就是爱的体现,而流淌在细微之处的爱就是细节,这些细节就是祖父对我的爱,就是祖父为我营造的天堂。
“老师,我也想让我的童年是一个天堂,也想有自由自在的童年”一个充满着向往的声音响起。看着这个孩子,我想我们的学校就应该是他们童年的天堂,而我们的课堂更是他们知识的天堂。想起课前也尽力想给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学习的天堂,而学生又何尝不想要一个学习的天堂。但课堂上学生并没有充分感受到知识的快乐,我想我还是没有给学生创造好这个天堂。课上学生没能尽情享受文中体现的快乐,我应该放手让他们尽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他们的快乐,读出他们的自由,因为自由才是快乐的源泉。课堂成为我和孩子们的乐园,成为我和孩子们的天堂,这是我所追求的,也是孩子们所向往的。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
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我让他们交流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当学习完这篇课文,学生都非常羡慕文中的我,纷纷向我提出:“要是我现在的生活如作者的童年生活般快活,那多好啊!我想作为老师自己,是非常想学生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而这个快乐的童年将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怀的。但现在的考试制度却时刻牵动着老师们的心,老师们担忧的是
假如放松了学生,让他们快乐无忧地玩耍,分数是否会下降,而家长们把希望也寄托在学生身上,总是担心他们成绩能否名列前茅,会否比不上其他孩子,于是,无论节假日也好,平时也好,根本不让学生喘口气,不断地给孩子报这个兴趣班、那个兴趣班,剥夺了孩子自由的权利,玩的权利,难怪孩子会如此羡慕文中的作者了。
《祖父的园子》是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行文挥洒自如。
这篇课文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的特点,让学生徜徉在美丽的文字间。
课上我让学生边读边体会作者童年的自由。通过三问:先问:“‘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体会“我”和祖父关系的亲密。再问:“祖父在劳动,‘我’也真的在劳动吗?从一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从而感受‘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再说说形成这一切的原因。”通过解读,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把园子称作“祖父的园子”,感情朗读时,也就融入了对祖父的思念之情。
《祖父的园子》一文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对故乡回忆录中的精彩片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我决定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她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以激发兴趣。
课前我找到了《呼兰河传》节选的文章以备用。铃声响过,让学生谈谈预习感受并激情导入:有人说,萧红是一朵盛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命运如此悲惨,那么她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呢?接着引学生入情入境去品读文本,孩子们和我同时被萧红在祖父园子中的自由、快乐所吸引。顺利地朗读、感悟、融入真情,再现文章的生命……引导想象:“我就变成……啦!我想……就……”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孩子们一个个美妙的幻想被充分激发出来。
学文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一篇篇生动的续写提升了文本,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再欣赏《呼兰河传》中的精彩描绘,对比之中找到了自身与作者的差距,顺势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积累,充实文笔,学生感受深刻。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读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一、教学效果
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收获
整个过程有两个地方感觉学生讲得很好: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时,学生讲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在她眼里这树像在童话中一样,会叫,会冒烟,还会发光,在她看来一切是那么美好。真的为学生的答案喝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
三、不足之处
课下,认真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没有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总是一步一步牵着学,对学生不放心。其次,学生活动的面儿小,站起来发言的总是个别同学。再次,文章语言优美,文中出现了许多ABB式的词,如:胖乎乎、圆滚滚等,应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学生积累下来,而我根本就没提到。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机智,要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及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要特别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储备。
由于是借班上课,在课前谈话时占去了上课的时间,上课中,学生活动时间较长,这都影响了进度,导致课尾的匆匆收场,以至于没有计论好:为什么在17自然段没有一处是写“我”的自由、快乐,却能让人清楚地感觉到自由和快乐?这一问题虽然有一部分同学从感性中理解,但还应让学生有一个理性思维,明白这种“借物言志”的写法。学生交流这一段的学习所得时,提到了“愿意”这个关键词,老师还应让全体抓住它,放大它,通过自由读来体会它的意义。在组织上文的学习汇报时,虽然没有发现学生划出“瞎闹”、“乱闹”等词,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在这一自然段中它们最不能少,从而培养学生去粗取精的阅读能力,这更是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所为、大有作为”的地方,略读可以减掉一些,但这里须加强一下,合理运用好时间便能够做到。
在布置学生写“广告语”时,如果引导其力争在写话中运用上“愿意”、“瞎闹”、“乱闹”等词语,不仅深化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还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延伸。教学本该如此,在败笔与遗憾中生长教学智慧!
今天上面这些是摘抄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精选11篇,方便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