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摘抄网小编整理的小学夏季传染性疾病预防温馨提示大约有8篇左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气温和湿度的升高,各类细菌、病毒生长繁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水源、食物、环境极易被污染,容易导致一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健康,xxx小学为广大家长朋友们准备了这份夏季传染病防治指南,请大家仔细阅读!
夏季常见传染病预防
一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2、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
3、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积极手段。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锻炼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5、由于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如有传染病的情况,应立刻采取隔离措施,以免范围扩大。
二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容易发生死亡。
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2。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3。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4。手足口高发期,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6。患手足口病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三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春夏两季高发,其传染力强,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易感儿接触传染源发病率可达95%以上。
预防措施:
1、不要接触病人。所以如果所在地出现有水痘病例,就不要带孩子去一些人群密集的场所,医院也尽量不要去,那里本身就是细菌病毒聚集的地方。
2、适时停课。如果学校班级里出现了感染水痘的学生,家长应该提出停课,学校也应主动停止上课及大型聚会和活动。
3、隔离观察。如果孩子不小心直接接触过病人水痘疱疹的液体、被病人污染过的用具,或是有被患者飞沫碰触到的可能,应将孩子隔离观察两到三周。
4、增强抵抗力。平时要让孩子多锻炼身体,坚持运动,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提高抗病能力。
5、接种疫苗。接种水痘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水痘具有免疫时间超长的特点,只要感染过一次,几乎就不会再发生。所以建议家长们都带孩子去疾控中心接种疫苗。
四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四季均有流行,夏季常见。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有发热、畏寒、头痛、肌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
预防措施:
1、在腮腺炎流行时,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更不要与已患有腮腺炎的孩子一起玩耍或聚会。2。教室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可用0。2%过氧乙酸消毒。3。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4。在学校做好健康教育;发现可疑病例及时进行医学观察;出现此类情况,要及时报告当地卫生机构,并做好活动场所消毒,同时尽早对易感人群进行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应急接种工作。5。对接触过传染期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易感者(既往未患病或未接种过疫苗者)要密切观察。
五
小儿荨麻疹,俗称风疹团,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大小不一的红斑性及水肿性反应,常伴瘙痒。
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很多,细菌、病毒、花粉、灰尘等都可以成为过敏原。一般的荨麻疹都是由过敏引起的,因此,要让孩子远离过敏原。
六
诺如病毒是一种引起非细菌性肠胃炎的病毒。主要以肠道传播为主,感染者发病突然。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诺如病毒导致感染性腹泻,属于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为两至三天,发病后一至三天是排毒高峰,目前没有疫苗,也没有特异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多数病例症状持续24-60小时后可自行消失或痊愈。
传播途径:诺如病毒的传染性极强,少量病毒即可感染且发病急、传播快、范围广,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尤其在密闭场所中传播速度快,易引起暴发,所以诺如病毒胃肠炎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场所发生暴发或小流行。
隔离期:临床症状消失后3日
预防措施:
1、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不到无牌无证的非正规餐饮单位就餐,减少传染机会。
2、一但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隔离治疗,到正规医院就诊,不要带病上课。
3、清理患者呕吐物及粪便时须戴上口罩和手套,事后须再洗手。被患者呕吐物和粪便污染的衣服、被子、地板等表面要用含氯消毒剂清洗、喷洒。
七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蚊虫为传播媒介,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颈项强直、高热不退、昏迷、抽搐等,如治疗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或留下肢体瘫痪等严重的后遗症。
传播途径:蚊虫叮咬。
治疗周期:3-7周
预防乙脑,除了10岁以下儿童按时接种乙脑疫苗外,在夏季要特别灭蚊、防蚊。教育孩子不可贪凉,不可室外露宿,可采取多种方法驱蚊、避蚊,防止蚊虫叮咬。
温馨提示
1、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不带学生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杜绝传染渠道,减少感染机会。
2、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可增强学生自身免疫力呦。
3、每天入校前请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当孩子出现发烧、呕吐、腹泻、疱疹等情况时,在没有明确病因前不要送学校。如在医疗机构诊断为传染病时,需居家隔离至病愈,并开具证明方可回园。
4、请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每日的晨检工作,如果在晨检时发现学生有异常情况,请您积极配合我们,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
5、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仍在进行。低风险并不等于零风险,我们一定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做好常态化疫情个人保护,保护自己和身边人。
夏季到了,随着气温升高,病毒和细菌很容易大量繁殖,为了能保证孩子的健康,请家长仔细阅读这份夏季传染病防治指南,用心呵护孩子安全度夏。
关注健康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的季节,由于气温和湿度的相继升高,细菌、病毒等各种病原体更容易孳生、繁殖,容易导致一些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夏季常见疾病。
一、肠道传染性疾病
夏季昼长夜短,夜晚入睡不开空调则令人辗转难眠,白天、晚上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加之各种冷饮、瓜果及生冷食物陆续上市,夏季也成为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
高温天气让人们偏好清凉爽口的食物,而生冷食物极容易因储存不当,被细菌病毒微生物所侵蚀,发生变质。再加上孩子的消化机能发育还不完善,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较差,过多的生冷食物会损伤孩子的脾胃,给各种肠道疾病造成可乘之机。
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并释放毒素入血。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
一些被污染过的食物、水源、生活用品,通过手,再经口入消化道使人感染。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较多,大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因。诺如病毒以肠道传播为主,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常在学校、餐馆、托儿所等人群密集处造成暴发。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主要症状为呕吐,成人主要症状为腹泻,24小时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无黏液脓血。
疱疹性咽峡炎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一般3天内退热,经1~5天溃疡愈合,本病预后良好。多见于5岁左右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幼儿,好发于夏秋季。同一患病幼儿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
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因误食含有致病细菌或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导致的急性中毒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细菌性食物中毒可以划分为胃肠型、神经型两类。一般情况下,胃肠型食物中毒最为常见,其典型表现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会有吐胆汁、黏液便、血便症状出现。细菌性食物中毒及时得到正确处理,患者可以很快恢复健康。
如何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而且要用肥皂等清洁剂认真彻底清洗。做到勤洗澡、勤换衣。
2、做到不喝凉水、不洁之水,不吃腐败变质、不洁食物。尤其是放在冰箱里保存的食物,一定要蒸煮热透再食用。
3、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4、生吃果蔬要洗净。最好用专用洗涤剂清洗。要延长清洗浸泡时间,先用洗涤剂水浸泡20分钟,然后再用水清洗二次以彻底清除残留农药。
5、严禁食用”四无”食品,即无生产厂家、无商标、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产品,把好食品的采购及验收关。
6、一旦出现腹泻、呕吐,要及时到各医院的肠道门诊就诊,不要怀着侥幸心理,以致延误病情。
7、如果身边有肠道传染病患者时要及时进行隔离。尤其对患者粪便、呕吐物等要处理好,避免造成水源和食物污染。
8、对于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要及时全程接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二、中暑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烈日下,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散热功能发生障碍,使热能积累所致的以高热、无汗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综合征。日常生活中,中暑病死率可高达20%~70%,所以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更需要积极防治中暑。
中暑分类
先兆中暑
病人常常感到大量出汗、头晕、眼花、无力、恶心、心慌、气短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存在障碍,体温通常低于37。5℃,在离开高温作业环境进入阴凉通风的环境时,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症中暑
病人除有先兆症状外,有的表现为体温升高至38℃以上,皮肤灼热、面色潮红,面色苍白、呕吐、皮肤湿冷、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通常休息后体温可在4小时内恢复正常。
重症中暑
轻度中暑进一步加重,出现皮肤苍白、出冷汗、肢体软弱无力、脉细速、体温正常或变化较小、意识模糊或昏厥,剧烈头痛、头晕、耳鸣、呕吐、面色潮红、头温40℃以上,严重者昏迷。继续发展为高热,体温高达40℃以上,伴有昏厥、皮肤干燥灼热、头痛、恶心、全身乏力、脉快、神志模糊,严重时引起多脏器损害而死亡。
中暑该怎么做?
1、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干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该更换衣服;
2、患者头部可敷上冷毛巾,可用白酒或冷水等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子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有条件可用降温毯降温。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3、患者仍有意识时,应为其适当补充水分。如患者有热射病症状,先不为其补水;
4、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做好紧急复苏工作;
5、轻微中暑的患者可不用去医院治疗,除喝一些盐水以及注意休息降温之外,还可以根据情况服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
6、对重症中暑病人,须立即送往医院诊治。搬运患者时,应用担架运输,勿让患者步行。运送途中尽可能用湿的凉毛巾放置于患者的头部和躯干部以降温,或将冰袋置于患者的腋下、颈侧和腹股沟处,以保护大脑、心脏等重要脏器。
怎么预防中暑?
1、保持室内通风,降低室温,室内起码要有电扇通风、降温;
2、家中应常备些防暑降温药品;
3、避免孩子剧烈运动,备好防暑降温饮料,多补充淡盐开水或含盐饮料;
4、保证充足睡眠,在中午或下午气温最高的时候,安排孩子室内安静午休;
5、给孩子穿透气、散热的棉质衣服;
6、避免儿童长时间在烈日下或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活动、滞留,适当减少孩子户外活动;
7、饮食上,要多选择一些带苦味的清淡饮食和营养丰富的水果和蔬菜,少吃荤腥、辛辣刺激性食物。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夏季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水痘、诺如病毒、细菌性痢疾等。这些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等途径传播。
夏季天气炎热,细菌、病毒繁殖活跃,温馨提醒全体师生及家长朋友们注意预防呼吸道传染病、食源性疾病和流行性出血热。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染该病,成人也会患。一般4—6月是高发季节,但部分地区在10—11月还会出现小高峰。
手足口病一般不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但是可能引起少数患儿发生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病情严重、发展较快的,还可能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从而导致死亡。
预防措施
1、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2、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3、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流行期间不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
4、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主要发生于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见于成年人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还需要好习惯保驾护航。
1、少去公共场所。
2、开窗通风。
3、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擤鼻涕)应立即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4、保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疲劳;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天冷也要适当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部、四肢很少,传染力强。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
预防措施
预防水痘的有效手段是及时接种水痘疫苗,凡没有患过水痘也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儿童,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水痘。
1、流行季节,不要去人群聚集、空气流动差的公共场所。
2、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一旦出现水痘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根据医生建议采取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限为自发病起至疱疹全部结痂脱落为止。
4、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诺如病毒引起的疾病
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爆发的主要病因。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
预防措施
1、按照“食品安全五大要点”的要求加工和准备食物,即保持食物和手的清洁、生熟分开、加工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熟食和食材要保存在安全温度5℃以下,或60℃以上、确保水和食物原材料安全。
2、养成饭前便后用肥皂认真洗手的好习惯,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均衡饮食,提高身体抵抗力。
3、远离传染源,班级内如有同学呕吐时,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离开现场,减少感染诺如病毒的可能。如果孩子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一定要居家隔离,不要带病上学。
食源性疾病
依据我国《食品安全法》,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在我国,按照致病因素的不同,食源性疾病主要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真菌性。
预防措施
1、保持清洁,餐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熟分开,避免共同保存生熟食品。
2、注意饮食卫生,切记不吃未煮熟的食物,不喝不干净的生水。
3、一旦发现肠道传染病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流行性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病毒并传播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4—6月或5—7月会出现一个小高峰,在10月—次年1月会出现一个大高峰,现在正值出血热发病的高峰期,因此冬季要做的事,防范出血热不能少。
预防措施
肾综合征出血热这一疾病人与人之间是不传染的。
1、防鼠灭鼠
2、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存等工作,杜绝或尽量减少宿舍存放食物。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食具,杜绝病从口入。
3、尽量避免在水边、草地等老鼠容易经常出没的地方活动。在野外尽量穿长裤长衫、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伤。在杂草丛生或者有秸秆堆放的地方活动,有可能存在鼠尿鼠粪,建议戴上口罩,以防气溶胶污染。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们好!
夏季气温升高,蚊虫、细菌滋生,是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学校人口密集,是传染病的高发场所。在注意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同时,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夏季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整洁卫生、安全健康的快乐学堂,我们倡议共同配合加强夏季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相信您的孩子一定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0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当前,境外新冠肺炎疫情复杂严峻,部分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了严重反弹。目前,国内仍有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目前国内外人、物加速流动,疫情传播风险加大,应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关注官方公布的有关疫情防控动态信息,严格遵守国家和属地疫情防控有关规定,做好个人防护,落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关措施。请严格做好个人防护,返宝后要在第一时间向所在社区(村)报备,按要求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外出时要继续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一米线、分餐制、用公筷”等良好卫生习惯,自觉配合公共场所落实防疫相关措施。
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构建群体免疫屏障最有效的手段,请大家积极有序接种新冠疫苗,共筑免疫屏障。
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腹泻等症状时,要佩戴好口罩,及时到就近医疗
机构发热门诊进行排查与诊疗,就医过程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02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皮肤和粘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或接触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冬春季节多发。
健康提示
水痘流行季节,家长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多拥挤、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不到患儿家中串门,减少患病机会,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应对患儿尽早隔离治疗。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卫生和生活习惯。教会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教育孩子在饭前便后要洗手。
做到“三晒一开”即晒被褥、晒衣服、晒太阳,开窗通风,保持教室和家居
空气流通。
注意清洁消毒,定期对孩子用过的毛巾、餐具、饮具、床上用品等进行清洁
消毒。
学校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学生的病因追踪工作,发现疑似水痘患者及时隔离;出现暴发疫情适时采取停课措施。
03手足口病
5月份,将进入我市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期。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多发。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其传染性强,在托幼机构、学校等人群中易发生聚集性病例。主要经粪口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健康提示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及时给孩子洗手;注意室内外的环境卫生,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孩子常用的餐具应经常彻底清洗消毒。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避免与有发热、出疹的儿童接触。注意经常检查孩子身上是否出现皮疹,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特别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溃疡等,及时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
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04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
健康提示
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麻腮、麻腮风、单腮疫苗)能有效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生,按相关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晒衣被,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
注意室内外的环境卫生,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流行高发季避免孩子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不到病人家串门,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05户外出游安全
周末选择外出游玩,一定要与健康为伴,应注意交通安全,做好个人防护,
避免食用野生植物中毒、蜱虫和蚊虫叮咬、一氧化碳中毒等。
健康提示
注意食品安全。外出就餐时,应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就餐。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和饮用未经消毒的奶,不喝生水,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等,严防肠道传染病发生。
外出郊游时不要采摘、购买、加工和食用来历不明的野生菌及野生植物,严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在野外活动时,要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蚊虫叮咬与发生蚊媒传播性疾病。
避免进入野生动物、野禽等动物栖息地,不在河道、沟渠等环境不明区域垂钓,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任何动物,严防动物传播性疾病(如禽流感、狂犬病、布病、炭疽)发生。
本着“健康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在有效防新冠肺炎疫情和夏季传染病在学校发生和蔓延,我校从开学伊始即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利用晨会班会时间开展预防传染病知识、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严格执行晨午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做到传染病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勤开门窗,保持室内通风;每日定期对教室进行消毒,合理开展体育活动等。特别提醒各位家长注意事项:
1、家长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地方要戴口罩,防止通过呼吸道传播感染疾病。
2、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身体状况,如果孩子出现感冒、发热、手口四肢出现皮疹等症状时,不能掉以轻心,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3、如发现孩子患有传染病或流行病,立刻停课隔离治疗,同时如实向孩子所在班级老师反映情况。孩子痊愈隔离期满,上学时需有县(区)级以上医院的康复证明方可入校上课,望家长理解。
家长朋友们,夏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够和我们一起携起手共同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健康、安全的天地,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
在炎热的夏季,小朋友偏爱的冷饮又开始活跃了。大家都知道,夏天不能多吃冷饮,特别是小孩肠胃比较脆弱,容易拉肚子,却不知道夏季更是各种传染病高发季节。那么,在夏季有哪些儿童常见的传染病?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有哪些?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夏季常见的儿童传染病有哪些?
1、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很强。有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症状。
2、疱疹性咽峡炎
儿童疱疹咽峡炎常见于1-7岁儿童,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夏季为高发季节。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而且传播速度较快,所以常常会引起同游玩的孩子一同发病。除了咽峡部疱疹外,常常伴有高热、咽痛、头痛、颌下淋巴结肿大或压痛等。
3、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解便常常夹杂粘液、甚至脓血,便意急切,解便后又始终觉得没有解干净,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等症状,又因为这种疾病常常会因为食物源引起,常常还可以出现幼儿园、小学班级集体发病的情况。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4、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由病毒引起,经蚊虫传播,多见于夏秋季,常伴突发高热、恶心、意识障碍、惊厥、呕吐、嗜睡、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症状,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属于血液传染病。对乙脑最好的预防就是防蚊灭蚊,及时接种乙脑疫苗。
5、传染性结膜炎
该病常常突然出现眼部烧灼感,疼痛、眼皮红肿、分泌物增多、怕光、流泪、双眼充血、甚至出现眼睑肿胀等。
传染性结膜炎是通过接触传染的眼病,如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游泳池的水、公用的玩具等都可能会感染。注意卫生是预防的重点。
预防夏季传染病的办法
夏季常见流行病还有很多,例如流脑,水痘,风疹等等,不同的传染病治疗不同,但是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似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来预防,减少小朋友患传染病的几率:
1、常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常洗手,不用手揉眼,不随地吐痰,勤换衣、晒衣被,婴幼儿奶瓶定期消毒;
3、夜间做好防蚊工作,尤其是外出游玩时。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可一定程度防止皮肤感染、减少蚊虫叮咬;
4、科学喂养、增强免疫力,注意合理蔬果、粗粮搭配,避免进食过多高热量食物以做到营养均衡;
5、随时根据天气变化穿衣,降低感冒几率;
6、适当锻炼,增强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对体温的调节能力,使得孩子更少出现高烧的情况;
希望所有学生和家长都能注意平时的预防工作,尽量减少传染病的感染,以免影响孩子的健康和学习。防范于未然,永远是最好的方式。
目前
已进入手足口病流行季
向阳小学特别提醒学生家长
在做好新冠肺炎个人防护的同时
需要特别注意手足口病的预防
平时注意观察
孩子口、手、足的表现
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建议给孩子接种手足口疫苗
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发生
疱疹性咽峡炎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EV71病毒等。这个病一般主要侵犯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春夏季高发。
疱疹性咽峡炎是传染病吗?
疱疹性咽峡炎,不是法定传染病,但是具有较强的感染性。主要通过粪便、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患病宝宝的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也可感染。生病的小朋友都具有传染性,尤其是起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手足口病预防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手足口病的症状
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状。
病后不久在患儿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此种皮疹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在临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
如何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关系很近,两种疾病是一个藤上两个瓜的关系,同为肠道病毒感染,有的宝宝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有的表现为手足口病。它们的主要区别有两个方面:
1、疱疹位置不同
疱疹性咽峡炎只有嘴里起疱疹,而手足口病是嘴里、手上、脚上、臀部都可能起疱疹。
2、发病风险不一样
疱疹性咽峡炎一般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与后遗症,但手足口病则不然。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手足口病患者有1%的几率感染并发症,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儿童,常见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有时往往危机生命;家长们应当在发现孩子有手脚水泡与发热后,及时送去就医,切勿拖延。
因此,从并发症来看,手足口更危险。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预防接种:
接种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感、手足口病等有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建议通过打疫苗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2、科学穿衣:
遵循传统的“春捂秋冻”的规律,初春不要急着脱去冬装,尤其要注意头部、腹部、脚部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和体质情况,适时增减衣服。
3、开窗通风:
应定时开窗通风,每日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让室内的空气流动起来,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以减少患病的机会。通风时要注意保暖。
4、勤洗手:
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和患者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污染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注意手的卫生。
5、适度锻炼:
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还提高皮肤调节温度的能力,维护淋巴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6、平衡膳食:
要想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合理、均衡营养非常重要。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含钙量丰富的鱼虾、豆制品,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注意蔬菜水果的摄取,适当搭配粗粮和杂粮,少食高糖分、高脂肪和油炸食品。
7、充足睡眠:
晚间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不使孩子过度疲劳,充足的睡眠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抗疾病。
8、及时就诊:
当孩子身体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等症状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正确治疗,在身体未恢复前不要带病上学。
孩子的平安与幸福,是我们的最大心愿,请各位家长在节假日周末期间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给儿童洗手,切实担负履行起监护孩子的重任,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健康。
近期天气潮湿多变,是多种流行性传染病毒的高发期。孩子体质相对比成人弱,很容易因感染一些季节性流行病菌而生病。因此,传染病的防控该如何做?家长一定要知道这些。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
主要症状: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
传播途径: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
预防措施:
如何护理:
(1)降温处理:退热处理是为了增加孩子的舒适度。可以温水擦浴。禁止酒精擦浴,不推荐冰水擦浴。38。5度或者39度以上建议使用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
(2)口腔的护理:可以用温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溃疡处涂抹鱼肝油等有助于缓解疼痛。
(3)饮食护理:患病期间,孩子的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应以流质、易消化为主!
患病期间饮食以稀饭、米汤、面条为主,餐具要及时消毒,可以漱口的孩子,可以每天用淡盐水漱口。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冬春季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季节,流行性腮腺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自限性疾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5-15岁较常见。该疾病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自限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双侧腮腺同时或先后发生,一次感染后可终身免疫。表现为腮腺肿大、疼痛,多数伴发热。血象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急性期血液中淀粉酶升高。一般5-7天后症状可缓解。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飞沫、唾液传播。
预防措施:5-6月是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高峰期。主要防控措施是避免接触病人,接种含腮腺炎成份疫苗,及时发现和严格隔离病人。
如何护理:患有流行性腮腺炎的患儿一定要尽快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患儿要静卧休息,避免劳累,口服板蓝根等抗病毒药物,多饮水。同时,家长要注意的是,这种腮腺炎病毒还会侵犯神经系统和其他腺体组织,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心肌炎、胰腺炎等,若患儿出现剧烈头痛、嗜睡、恶心、呕吐、腹部疼痛或生殖器官疼痛的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传播。冬春两季多发,传染力强。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成人发病症状比儿童更严重。对于新生儿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来说,水痘可能是致命性疾病。
主要症状:典型水痘的临床表现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特点首发于头、面和躯干,继而扩展到四肢,末端稀少,呈向心性分布。
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出疹前1~2天至病损全部结痂时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病毒存在于患者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及疱疹液中,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预防措施:每年5月是水痘病毒暴发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预防水痘,建议家长避免小孩和患病小孩玩耍,最好要带小孩接种水痘疫苗。
水痘患儿在家如何护理:水痘传染性强,必须早期隔离患儿,直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脱落,时间大约2周左右。多给孩子饮水,吃易于消化并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稀饭、绿豆汤、牛奶、豆浆、鸡蛋等;多吃水果。水痘皮疹很痒,注意避免用手去抓,可涂一些止痒药物。如果皮疹已经破溃、感染,局部涂抗生素软膏。孩子如有高热,可服用退热药物。对于体质较差的患儿及重症的患儿,要密切观察病情,如有精神食欲差、高热不退、嗜睡等,要及时就医,因水痘偶可致脑炎等并发症。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一种引起非细菌性肠胃炎的病毒。主要以肠道传播为主,感染者发病突然。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诺如病毒导致感染性腹泻,属于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为两至三天,发病后一至三天是排毒高峰,目前没有疫苗,也没有特异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多数病例症状持续24-60小时后可自行消失或痊愈。
传播途径:诺如病毒的传染性极强,少量病毒即可感染且发病急、传播快、范围广,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尤其在密闭场所中(如托幼机构、学校、养老院、医院、游船等)传播速度快,易引起暴发,所以诺如病毒胃肠炎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场所发生暴发或小流行。
如何预防:
1、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不到无牌无证的非正规餐饮单位就餐,减少传染机会。
2、一但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隔离治疗,到正规医院就诊,不要带病上课。
3、清理患者呕吐物及粪便时须戴上口罩和手套,事后须再洗手。被患者呕吐物和粪便污染的衣服、被子、地板等表面要用含氯消毒剂清洗、喷洒。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婴幼儿,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为主,成年人也会发病。手足口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中5-8月多发。
主要症状:表现厌食、发热、手、足、口腔、臀等部位出现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传播途径:
(1)密切接触传播: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呼吸道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经呼吸道造成感染。
(3)消化道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预防措施: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学龄前儿童,暴发疫情高峰期在4-6月。一旦出现病例,应及早严格隔离,并按要求对物品进行消毒。
如何护理:
1、孩子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孩子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服、被褥清洁柔软,经常更换。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3、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孩子多喝水
4、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孩子,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5、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食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6、整个病程大约在1周左右结束,一般不会并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护理得当,不会在皮肤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迹或疤痕。
注意
为了更好地预防各种流行性疾病的发生,请家长朋友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随意丢弃使用过的手纸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2、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3、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4、注意室内外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暴晒。
5、均衡饮食,充足睡眠休息,加强锻炼,注意防寒保暖,增强体质。
6、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7、必要时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实现科学预防。
8、如您的孩子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就医,请勿要求孩子带病上课。
上面就是摘抄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小学夏季传染性疾病预防温馨提示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